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罗三洋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复杂,影响深远,历来是国际史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相关的讨论几百年来常盛不衰。这是一部讲述古罗马帝国令人震惊地被一些落后的蛮族部落摧毁前后背景下,欧洲民族大迁徙的历史著作,主要描述日耳曼民族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并加入一些其他相关民族的资料。以西方古代史的内容为主,通俗易懂,内容侧重于传统的政治史,辅以少量的宗教史和军事史,以古代原始著作为基础,辅以近现代的考古和文献研究成果,努力将这段黑暗历史的来龙去脉大致呈现给中国读者。

内容推荐

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6世纪期间,曾经威震欧亚非三大洲、控制大半个西方文明世界长达7个世纪之久的罗马帝国,在众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令人震惊地被一些落后的蛮族部落摧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数十个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下了全新的局面,也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上承罗马帝国,下启中世纪,因而具有极其独特的重要性。本书所叙述的,正是这样一段支离破碎而又耐人寻味的黑暗历史。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 战神舞剑

第二章 条顿悲歌

第三章 冰海微帆

第四章 雨林折兵

第五章 奇山异垒

第六章 分道扬镳

第七章 黑海霸王

第八章 异端福音

第九章 顿河风云

第十章 死亡之雨

第十一章 引狼入室

第十二章 自毁长城

第十三章 上帝之鞭

第十四章 多瑙狼烟

第十五章 北非烽火

第十六章 兄终弟及

第十七章 饮马莱茵

第十八章 神徒圣女

第十九章 百族角逐

第二十章 反戈一击

第二十一章 长河落日

第二十二章 无敌舰队

第二十三章 末代皇帝

第二十四章 南欧双骄

第二十五章 高卢新贵

第二十六章 圆桌骑士

第二十七章 圣主临朝

第二十八章 浴火凤凰

第二十九章 东方铁流

第三十章 长须飘扬

附录:1.民族大迁徙历史年表/275

2.古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变迁表/285

3.罗马皇帝世系表/291

4.西罗马皇帝世系表/294

5.东罗马皇帝世系表(截止于公元578年)/295

6.东哥特王室(阿马龙根家族)世系表/296

7.西哥特王室(波罗的家族)世系表/297

8.汪达尔王室(哈斯丁家族)世系表/298

9.法兰克王室(墨洛温家族)世系表/299

10.伦巴第王室世系表(截止于公元574年)/30l

11.胡王室世系表/301

12.库提吾尔保加利亚王室(咄陆家族)世系表(截止于公元582年)/303

参考书目/304

试读章节

公元前120年,汉武帝刘彻元狩三年,罗马建城第634年。

乍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十分宁静的年份,罕见的和平笼罩着整个罗马城。但这仅仅是大乱后的短暂沉默而已,一个已经故去的名字依旧在所有人的脑海中如梦魇般挥之不去——格拉古。十几年来,平民出身的格拉古兄弟前赴后继,为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平等和限制贫富分化推进可歌可泣的农业改革,要求授予所有意大利人以罗马公民权,并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一位罗马元老(即参议员)曾经惊恐地问道:“如果格拉古让我们把所有违法土地都交出去怎么办呢?”“就是把整个罗马城都给他,我也不敢有意见!”他的同僚这样回答。事情当然不会如此简单,在既得利益阶层的疯狂反扑下,大格拉古于公元前133年遇害,小格拉古于公元前121年被迫自尽,在两次事件中被罗马士兵杀害和逮捕后处决的本国同胞高达近四千人。如何冠冕堂皇地彻底废除由格拉古兄弟起草,并由公民大会所颁布的农业法,成为罗马统治者们此时的当务之急。

罗马的外部环境似乎比它的内政安宁得多。经过三次布匿战争和三次马其顿战争,伽太基和马其顿这两大死敌均已被罗马所吞并,西班牙、山南高卢、希腊与小亚细亚尽入版图,埃及、叙利亚、努米底亚诸国莫不俯首称臣。茫茫地中海,俨然已成为罗马共和国的内湖。所向披靡的罗马将士们拔剑四顾心茫然,仿佛已经达到了孤独求败的境界。

但历史很快就将为罗马人安排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了。纪元前欧洲最为惨烈的大决战已经一触即发。

话说在那遥远的北欧海面上,横卧着一座日德兰半岛,它和它周围的几座岛屿构成了后来被叫做“丹麦”的国度。日德兰之名来自朱特人,意思是“朱特人之国”;而丹麦之名则来自丹人,意思是“丹人的土地”。朱特人和丹人都属于日耳曼族群。 “日耳曼”其实应该念作“格马尼”,《清史稿》翻译作“邪马尼”。不过,当时还根本没有“日耳曼”这个名字,日德兰半岛上也难觅朱特人和丹人的足迹,而主要是三个后来被历史学家们追授的“日耳曼民族”: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也有学者根据语言学资料,认为他们实际上应该属于凯尔特族群。现代的德意志人实为几个日耳曼和斯拉夫民族的混成体,后来同属日耳曼族群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不学无术,竟然用“日耳曼人”来称呼德意志人,.而用“条顿人”来称呼整个日耳曼族群,实在是数典忘祖。

其实,早期的日耳曼人与凯尔特人之间的区别很小,他们的语言也非常相似。在凯尔特语里, “辛布里”的意思是“同胞”、“条顿”的意思是“民众”,而“安布昂”的意思则是“冲锋”。甚至就连“日耳曼”这个名字也是凯尔特语,意思大约是“邻居”的意思,而这两大族群在历史上也一直纠缠不断。凯尔特人本来发源在现在德国南部的巴伐利亚高原,后来连这老根据地都被东方的日耳曼人夺去了。凯尔特人落荒逃到莱茵河西岸,管这里叫做“高卢”,就是“凯尔特人之国”的意思。哪知过了不到八百年,此地先为罗马所征服,又被日耳曼族群中的法兰克人夺去,改名叫“法兰西”,即“法兰克入之国”的意思。现在地球上已经剩不下多少红头发的凯尔特入了,其残部散居在苏格兰、爱尔兰和北美等地,但遍布欧洲的巨石建筑群和“格拉斯哥凯尔特人队”和“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等少数球队的名称还可以勾起好奇的现代人对这个古老族群的追思。

这些身材高大,金发碧眼的日耳曼人——我们姑且这样称呼他们吧——此时已经进入了铁器时代,经济以农业为主,狩猎和畜牧为辅。在社会组织方面,他们依然处于原始社会阶段,散居在公社似的村庄里,基本上不存在蓄奴制度。各村都有i义会,负责商讨内政外交事务,并推举他们中最勇敢善战的人当国王,日耳曼人用敌人的尸体和鲜血祭祀各种自然神灵,对雷电、地震等自然现象极其敬畏。古罗马文豪塔西陀的名著《日耳曼尼亚志》对他们生活方式的记载十分可疑,毕竟塔西陀本人从来没有踏上过莱茵河以东的那片土地。考古发掘结果显示,日耳曼人虽说不大爱洗澡,但实际上还是很喜欢打扮自己的,经常往自己的头发上涂黄油以保持发型——罗马人传说,日耳曼人的头发就是这么黄起来的,再把胡须扎成辫子的形状。此外,他们还发明了剪刀以便理发和剪指甲,发明了镊子以便拔腋毛和鼻毛,梳子、牙签、肥皂一应俱全,都有文物可以证实。日耳曼人用木头建造长屋,和自己养的马、牛、羊、狗等家畜一起住在里面。出于猎人的天性,他们的情绪急躁易怒,铁制的标枪、长矛和双刃战斧是他们的主要武器。

在《日耳曼尼亚志》中,塔西陀曾经这样问道:“有谁会离开四季温暖宜人的意大利、阿非利加和亚细亚,穿越未知而危险的海洋,移居到土壤贫瘠,气候恶劣,环境荒凉的日耳曼尼亚去呢?”当时的日德兰半岛也和日耳曼尼亚其他地区一样,布满了森林和沼泽,终年雨雾弥漫,“十年倒有九年荒”。不久前,丹麦出土一具条顿少女的遗骸,经法医检查,死时才满13岁的她竟然有11年因饥饿导致骨骼发育延缓。也许正是由于生活所迫,就在公元前120年前后,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中的大多数突然离开自己的家园,扶老携幼地南下,并由此揭开了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最初的序幕。P1-4

序言

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十分奇特的现象:原本富裕繁荣的古老文明突然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支离破碎、乃至于空白的记忆。野蛮战胜文明,落后战胜先进,国家分裂,经济衰败,科技倒退,天灾横行,战火纷飞,人口骤降……我们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西周、东晋、唐、宋等朝代的末季,这样的悲剧曾经多次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重演。

在同样古老的西方世界,类似的悲剧也并不罕见。而其中最负盛名的黑暗篇章,就是本书中叙述的民族大迁徙时代。它始于公元4世纪,终于公元6世纪。在此期间,曾经威震欧亚非三大洲、控制大半个西方文明世界长达7个世纪之久的罗马帝国,在众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令人震惊地被一些落后的蛮族部落摧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数十个日耳曼人的“民族国家”,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下了全新的局面,也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历史上承罗马帝国,下启中世纪,因而具有极其独特的重要性。本书所叙述的,正是这样一段支离破碎而又耐人寻味的黑暗历史。

就内容而言,本书主要描述日耳曼民族与罗马帝国之间的关系,并加入一些其他相关民族的资料。其中最为中国读者所关心的,应当莫过于一些近代著作中所谓的“匈奴人”,也就是古罗马文献中的“胡尼”(Hunnl),他们在公元4世纪中叶进入东欧,一路所向披靡,迫使大批日耳曼人逃向西南方,从而直接引发了民族大迁徙狂潮。实际上,这个游牧民族与秦汉两晋时期北亚的匈奴人可能有些关系,但并不完全一样。现代的许多国内学术著作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因此把它改译为“匈人”,或按照英文,直称为“Huns。在本书中,笔者按拉丁文原音,将其译为“胡人”,相信会应该更加切合实际。

本书既以西方古代史的内容为主,不免要涉足大量译名。对于已经因约成俗,并广泛使用的译名,即便有些不合理之处,本书也继续采用;而对于尚无定论,或存在争议的名词,本书采用避繁就简的办法,以利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如“Hunnl”等个别名词的翻译较难处理,都会在正文中加以进一步解释。

罗马帝国的灭亡原因复杂,影响深远,历来是国际史学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相关的讨论几百年来常盛不衰。包括吉本、孟德斯鸠、马克思、恩格斯在内,众多声名显赫的社会科学家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研究精力,也取得了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对近现代全世界的各次政治和社会运动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指导性的作用,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制造了一些问题。作为一个来自东方的非历史专业人士,笔者既无意、更无能力对如此重大的西方学术问题提出新颖的理论,只能以古代原始著作为基础,辅以近现代的考古和文献研究成果,努力将这段黑暗历史的来龙去脉大致呈现给中国读者。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晚期罗马帝国、民族大迁徙和早期中世纪欧洲史的研究,国内学术界起步较晚,相关的著作和译著也比较罕见。虽有爱德华·吉本的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节译本,但介绍的内容很不完整,不足以反映这段复杂历史的全貌。加之该书是两个半世纪之前的作品,在内容、方法、观点等方面均已过时,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年代的叙述甚至完全错误,久已不能满足专业和普通读者的阅读需求。

上述批评绝非对爱德华·吉本个人及其作品的贬损。正相反,近现代学术界对民族大迁徙史的研究热潮,正是从吉本的这部巨著开始的,无论后人取得了多么重大的成果,也不可以因此忽视吉本作为开拓者的丰功伟绩。但在另一方面,奉古人的。言论为圭臬,也无助于学术的进步。总的来说,笔者的工作主要是“述而不作”,若能间或有些新颖的阐述和思想,以补充国内现有著作之不足,也都要归功于各国先贤的论著,断不敢贪天之功为已有。

本书参考的资料非常广泛(参见附录:参考书目),鉴于书中内容的复杂性,加之中国读者大多对这段历史比较陌生,笔者力求写得通俗易懂,内容侧重于传统的政治史,辅以少量的宗教史和军事史,以便于历史基础知识的普及。倘若因此导致一些背离史实的错误,责任当完全由笔者负担。作为非历史专业人士,笔者深知,自己的历史专业学识不足,错误和疏漏在所难免,切望各界有识之士不吝指出。 、

罗三洋

2006年11月22日。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4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