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族企业的优秀图书,并不多见。而本书作为一部较为鲜见的写实性企业经营学著作,首次明确地揭示了家族企业蕴藏着惊人的经营能量,即家族企业比其他企业拥有更强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组织变革能力,其不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上缴的税金也名列首位。
在本书中,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经营案例方式,从独特的经营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家族企业的特征及其活力的源泉,其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给人们留下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同时,本书对于创业者而言,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颇具前瞻性的读本。
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经营案例方式,从独特的经营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家族企业的特征及其活力的源泉,其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给人们留下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
这些问题的同时发生和相互作用导致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化,即所谓复杂化的骨折状态。与今天的情况相比较,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经济萧条只能说是国际竞争力丧失这一单纯化骨折而已,日本企业生搬硬套地采用美国的做法,未必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安然公司为首的一些企业丑闻不断暴露出来,美国式的股份资本主义方式受到质疑。经济杂志《财富》(Fortune)2002年5月27日撰文分析了大企业陷入经营苦境的背景,并对当今的经济问题和今后的经营对策进行了如下归纳和总结。
一、公布正确的企业信息
首先应该向经营者提供那些包括令人不愉快的信息在内的准确信息。美国的首席执行官(CEO)、首席财务官(CFO)等最高经营首脑与企业丑闻的幕后策划和暗中操纵企业信息等违法活动牵连在一起的事例不胜枚举。相反,发生丑闻的绝大多数日本企业与丑闻事件的瓜葛最多牵涉到执行董事那里就不了了之。由于身为大股东的家族企业经营者具有绝对的权力,因此他们很有可能利用权力隐匿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另一方面,当事人也很有可能不向拥有强大权限的经营者报告不利的信息。本来董事会肩负监督、监视最高经营首脑的职责,但是由于担负此项职责的是不了解企业内情的外部董事,因此难以期待他们有所作为。实际上,在美国企业的董事会中,外部董事职权也受到相当大的制约。这是由于外部董事参与制定机密战略决策和对相关企业经营进行监察和调查的事例极为有限,因此企业运作大都取决于经营者的高尚的社会道德观。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考察现代资本主义和巴比伦时代的资本主义的区别时,将现代资本主义定义为具有“逻辑”的。遗憾的是,目前的状况证明,他的定义是不准确的。
二、倾听股票市场之声而不被其左右
股票价值上升并非企业的最终目的,企业不应该像证券分析家强调的那样,过分追求股票价值。孙氏(孙正义)的软件银行集团宣称,提高企业的股价才是企业的目的。在他企业的黄金时代,曾以拥有日本最高的股票时价总值而引以自豪,股票市场也为他齐声喝彩。但是当他的企业业绩一旦向相反的方向逆转并开始下降时,股票市场的反应也是冷酷的、一起响起批判的大合唱。我们要时刻记住一件事,那就是,没有人比证券分析家更加令人不可信赖。
三、不为弥缝术所迷惑
正如在K市场(美国的日用百货商店Kmart)、美国电话电信公司(ATT)所看到的那样,经营者不断地运用制定计划、更迭董事、朝令夕改和敷衍了事的策略,只会使现状更加恶化。东西方企业界需要的智慧是:处于困境的企业经营者应冷静地分析现实情况,彻底采取像日产汽车那样的大胆裁减多余职员等对策,并且一旦决心实行某项计划措施就要坚持到底,决不半途而废。
四、排除企业经营环境的风险
人们在阿瑟安达森公司、安然公司、所罗门兄弟(Solomon Brothers)公司看到这样的事实:由于企业经营者对企业风险认识不足,最终导致了企业的破灭。尽管工厂和楼房丢不了,但是企业的信誉、评价会在一夜之间消失。这些企业经营环境上的风险必然破坏企业的经营业绩,其效果有如中子弹爆炸一样厉害。日本也有像雪印乳业公司、三菱汽车、日本火腿公司等不胜枚举的反面事例。
P38-39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大潮中,股份公司制的企业组织形态已经成为各国企业推崇和追求的模式,然而富有活力的成功企业未必都是股份制的。尽管传统的家族企业具有一些保守的特征,但是其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随处可见,并且在各个国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股份制企业相比,家族企业未必缺乏效率或活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私营经济、家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私营经济和家族企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促进我国的私营经济和家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学者仓科敏材先生在总结古今日本家族企业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亚洲、欧洲和美洲的一些著名家族企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经验案例,编写了《家族企业》一书。在《家族企业》第一章中,作者以典型的案例和数据,着重介绍了日本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家族企业的现状;第二章,作者分析了各国家族企业面临的主要经营问题;第三章,作者对日本的家族企业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家族企业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作者在总结家族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分析了家族企业取得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
在本书中,作者以通俗易懂的经营案例方式,从独特的经营学视角出发,分析了世界各国和地区家族企业的特征及其活力的源泉,其思想、观点和研究方法给人们留下耳目一新的深刻印象,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和共鸣。笔者认为,此书是一部较为鲜见的写实性企业经营学著作,值得企业界人士、企业经营问题研究者以及对企业经营感兴趣的相关专业的师生一读。
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同林
2006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