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亲情、道义、良知——北京,一个并非全然血缘之亲的八口之家的故事,浓缩了半个世纪的社会人生。
全书以“家事”为主线,以个性鲜明、归宿迥异的群体形象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两代人的成长。
作品对亲情的追怀最能牵动读者的心绪——庸常琐碎的日子、生老病死的劫难、理想和现实的冲突、道义良心与金钱权势的纠葛,被作者用浓浓的“情”字穿起,让我们体味到了真正的休戚与共、血肉相亲—一其中,姑姑的慈爱,贤良、坚韧、担当和长嫂秋月的谦和、内敛、娴雅、通达……给原本寻常的家事平添了感天动地的传奇色彩……
应该说,这是一份感人至深的真情档案,更是慰藉日渐冷漠的当代人心灵的一剂良药。那或细雨霏霏,或骤雨狂风的岁月,带给我们的或润物无声、或醍醐灌顶的感受,将随作者细腻平实的叙述渐次洇开,浸润着我们的心灵。
这如雨如烟、如泣如歌的“家事”,应该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吧?!
金色的阳光拂照着绽放的玫瑰,一簇簇,红、橙、粉、紫、黄,点缀在青山绿野之间;峡谷中那如带平原,绿草如毡——“你愿意与这个女人相守终生吗?无论今后环境顺、逆,人生贫、富,身体丑、疾……”“我——愿——意!”和着这渐行渐远的山峦回应,新郎托起新娘的手,将一枚银色指环慢慢移人她的无名指上。我是新娘的傧相,因了距离近,就看到了她颤抖的双睫上那盈盈的珠光,我忽地也热泪盈眶,感叹,欣慰,还有心底深处撕扯般的痛……天地一片漆黑,远处有微弱的灯光。“这是什么地方?”“小姐,我们正在飞越太平洋。”湛蓝的双眸凝视着我,我揉揉眼睛:“哦,原来是梦!”却竟也泪眼婆娑。
新娘叫秋月,我的嫂嫂。那一年哥嫂结婚,其时我十六岁,哥哥长我十四岁,嫂嫂长我十二岁。从他们结婚之日起,秋月嫂嫂就成为我实质的姐姐。我没有姐姐。
金色的阳光拂照着绽放的玫瑰,一簇簇,红、橙、粉、紫、黄,点缀在青山绿野之间;峡谷中那如带平原,绿草如毡——“你愿意与这个女人相守终生吗?无论今后环境顺、逆,人生贫、富,身体丑、疾……”“我——愿——意!”和着这渐行渐远的山峦回应,新郎托起新娘的手,将一枚银色指环慢慢移人她的无名指上。我是新娘的傧相,因了距离近,就看到了她颤抖的双睫上那盈盈的珠光,我忽地也热泪盈眶,感叹,欣慰,还有心底深处撕扯般的痛……天地一片漆黑,远处有微弱的灯光。“这是什么地方?”“小姐,我们正在飞越太平洋。”湛蓝的双眸凝视着我,我揉揉眼睛:“哦,原来是梦!”却竟也泪眼婆娑。
新娘叫秋月,我的嫂嫂。那一年哥嫂结婚,其时我十六岁,哥哥长我十四岁,嫂嫂长我十二岁。从他们结婚之日起,秋月嫂嫂就成为我实质的姐姐。我没有姐姐。
我有三个哥哥,我排行第四。
家里三个哥哥,个个都集中了我双亲的优点:魁伟,身高都在一米七八以上;白皙的皮肤,大而明亮的眼睛,浓密而略卷的黑发。为不让头发呈卷势,三个哥哥一律平头——这一切都曾令我羡慕不已。我的头发不仅不卷且稀薄,尽管足够黑,却也就正好和我的黑皮肤交相辉映,外加一双“小如绿豆”的眼睛。我唯一可圈可点的是个子高,一米七三,然瘦如豆芽。三哥和我叫劲时就叫我“螳螂”,取双意:一谓螳臂挡车不自量力,一是形容我四肢细长如秸并奉小眼成双。我就这么丑小鸭着过了很多年。
我和三哥是冤家。我俩相差不到一岁。三哥六五年九月出生,我六六年八月出生,因新生“九月一日”的入学划线,我和我三哥就成了同年级同学。为这事我和母亲讨论过几次。“妈,像我和三哥这样的出生概率在北京是多少呢?”母亲从医,当年大学攻医科,临近毕业而未及遂在战地速成。后来北京和平解放,从全国各地广罗人才,母亲就被罗进了北京地方医院,勤奋努力兼博学强记,几十年下来也就颇有小成。母亲言谈讲究措辞,一般来说,我在她面前都奉书面语。
我之所以提出“概率”问题,是因为我和三哥实属“既生瑜,何生亮”那样一种生存性质,也就是说天不可共戴。我们常常为一块橡皮、一个小转笔刀扭作一团。不是三哥没有,而是他丢了或一时找不到便把我的视为他的。三哥揪我易,他一把就可以薅住我的小细辫;我拽他就难,他的头发最长时也不过一公分。我曾要求也剪个小平头,但爸爸抚着我的小小细辫说:“已经有三个秃子了,只有一个妹妹(我的小名),怎么能不梳辫子呢?”姑姑在旁边也笑说:“一个小姑娘家,怎么可以搞成小平头呢?”
姑姑和我父亲并非血亲,她是我大哥的乳妈。大哥是早产儿,母亲产后奉调进京,我的祖母便请来这位奶妈。奶妈曾有儿子,幼时因病夭折;奶妈亦有丈夫,但一九四九年初执手道别便杳无音讯,这位奶妈遂视我大哥如己出。我的奶奶没有女儿,一俟长孙咿呀学语便着其唤奶妈为姑姑。情是这般的情了,然钱依旧归钱,工钱是要讲清按月照发的。奶奶出自书香门第兼大户人家,集了诗书传家的忠善与殷实人家的清明。就这样,奶奶与姑姑共同抚育了我们兄妹四个,经年累月,姑姑被视为至亲不说,更被父母视为家之功臣。我敢和任何人拗,但就不对姑姑,尽管我知道姑姑偏袒三哥。我姑姑偏心,究其因有二:三哥是男,我是女;三哥姓向,正宗且能传宗,我姓文——妈的姓氏。我母亲革命多年,生我时豁然感悟一家人东奔西散,不知“文氏有无后人?”不禁悲从中来,时有垂泪。我父亲虽是军人整日戎装,但却不失内在的温文善解,这也许源于他的家世。
我的父系祖居南京,世代书香,是名噪一方的开明绅士。父亲当年弃理从戎,动因乃一个:“驱逐日寇,复我中华。”父亲的大学挚友是中共地下党,安排父亲投奔了革命。近年父亲老迈,常忆旧事:“如果日本人不入侵,我走的定是截然不同的道路,应该是学术之路吧!”话说父亲为了安慰产后的母亲,动议我随母姓,祖母应允,但不会欣然(我猜)。好在我是女娃,又丑,成不了气候,罢罢。话再说回来,尽管我常为三哥手下败将,但我历来不屑哭、喊、告状。一场悄然无声的拼力厮杀之后,只有那散乱的小辫子和歪扭的衣衫证明了战争曾经存在,这就博得了我双亲的无限怜爱。之所以能如此,并非我本性坚强或是豁达大度,而是我自知有胜三哥一筹的地方,那就是在学习上。
我远不如三哥用功,可成绩却“遥遥”领先。三哥在我们班是尖子,在年级里就永远排不上前三名。记得初一下学期,新学年伊始来了一位新老师,教数学。老师课上提了一个问题,不难,环顾全班叫“向西南!”这个名字实在好记又响亮。三哥“噌”地站立起来,吭哧好一会儿才说出答案,还不全。我坐在三哥后面——那时我比三哥高,听着那样的回答,气得恶向胆边生,就用尖尖的铅笔对前面那后背狠戳,三哥冷不防“哎哟”一声跳起来,全班集体向后看,新老师疾步走回讲台迅速扫一眼桌上的名单:“文墨,你干什么呢?站起来!”我这才意识到此处非吾家,一直站到下课。不过,公平地说,三哥读书却比我多得多,“博览群书”是较为客观的形容。初二开学三哥戴上了眼镜,姑姑从老花镜后面左右打量着,啧啧有声地摇头然后看了看我,我明白那言外之意:“这丑女娃眼睛倒是蛮好哩。”于是凑到姑姑鼻尖下莞尔一笑,姑姑躲闪中老花镜滑下了鼻梁,“姑姑,记不记得朝鲜电影里那戴眼镜的特务‘老狐狸’?”姑姑却笑了:“我丑娃是长大哩,有了这样结记人(对人耿耿于怀之意)的小心思”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