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对宏观经济不甚了解,但对企业和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却又日益旺盛,那么《推开宏观之窗》这本书,将用最浅显的方式,把您引入一个精彩而生动的宏观经济世界。本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这是一本上至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下至职员经理人和普通百姓都能看得懂用得上的经济启蒙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推开宏观之窗/韩秀云经济丛书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韩秀云 |
出版社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如果您对宏观经济不甚了解,但对企业和个人财富保值、增值的需求却又日益旺盛,那么《推开宏观之窗》这本书,将用最浅显的方式,把您引入一个精彩而生动的宏观经济世界。本书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 这是一本上至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下至职员经理人和普通百姓都能看得懂用得上的经济启蒙读物。 内容推荐 本书是《推开宏观之窗》的再版,更密切地反映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在结构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各项数据全面更新,尤其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全书变得理论更严谨,文字更冼练,案例更鲜活,读起来更轻松。 本书更密切地反映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在结构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各项数据全面更新,尤其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全书变得理论更严谨,文字更洗练,案例更鲜活,读起来更轻松。 目录 第一章 推开宏观之窗 第二章 听宏观经济的故事 第三章 一国经济是怎样平衡的 第四章 GDP就是国内生产总值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和谐发展 第六章 市场失灵 第七章 政府扮演的经济角色 第八章 财政财政 有财方能行政 第九章 财政赤字和国债 第十章 社会保障体系与“三农”问题 第十一章 银行是如何创造货币供给的 第十二章 信用是经济运行的基石 第十三章 中央银行起什么作用 第十四章 央行治理经济的思路是什么 第十五章 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第十六章 金融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第十七章 从宏观视角看股市 第十八章 股市泡沫是怎样产生的 第十九章 金融风暴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十章 汇率是宏观中的宏观 第二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如何出台 第二十二章 我国经济中的难点问题 第二十三章 懂宏观 多机遇 少风险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推开宏观之窗 身处现代社会,你会越来越发现,如果不懂宏观经济知识,不会看汇率,不明白利率,不知道税率,不知道经济增长率,不了解物价指数,不知道失业率,对这些数据如何变化你都不清楚的话,你怎么安身立命?又怎么去投资,怎么去选择职业,怎么办好你的企业,搞好你的城市,乃至你的国家呢?当你试图去了解宏观经济,试图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从而在经济大潮中把握机遇时,一直深藏在高等学府里的宏观经济学,却可能成为无数求知者面前无形的障碍。 本书就是想告诉大家,宏观经济其实就在你身边,宏观经济学是如此生动,它比你所能想象的要更加贴近你的生活。 提起宏观经济,也许你会想:“宏观经济离我们太远了,那都是国家大事,是政府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不,其实宏观经济就在你身边,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宏观经济之中。 每天都有大量的经济信息扑面而来,你是否想到,它们对你本人、你的家庭、你的企业、政府还有国家都会产生哪些影响?你需要了解宏观经济,需要知道这些经济信息背后的含义以及对你自己的深刻影响。 比如说,银行存款利率的变动,是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的一个宏观经济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大家都争着去银行存钱,那时银行的存款利率却很低。人们想法其实很简单:“要是不存钱,家里很多事情都解决不了。比如,孩子要上学,自己要上医疗保险,万一失业全家生活怎么过?家里还有老人需要赡养、上医院看病,等等。”需要花钱的地方实在太多,只能把手里的钱攥得更紧。因为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不好,所以都要存钱。 但是到了21世纪初,也就是从2003年开始,人们纷纷把钱从银行中提出来,投入楼市、股市,投入实业,都想搭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快车赚点钱。为什么过去无论政府如何刺激消费、投资,人们硬是一毛不拔,而现在怎么拦都拦不住?楼价、股价、物价都在涨,可人们就是一窝蜂地去消费、投资、理财。 究竟是什么让百姓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当经济冷的时候,人们都不花钱,很多人曾这样说:我们投资实业吧,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投资股市吧,股价这么低迷;去做汇市吧,又没有经验,我们只能把钱攥在手里。 现在完全不同了,投资实业物价涨,投资股市股价涨,投资楼市楼价涨,把钱投到哪里都赚钱。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经济热了,物价指数上去了,利率也开始提高了。尽管如此,大家还是愿意消费、愿意买房、愿意投资,那是因为有利可图。 曾几何时,企业的日子不好过,银行的日子不好过,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当时的物价指数很低,说明企业的日子不好过,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利率如此低,说明银行的日子不好过。企业效益不好,百姓的收入不高,哪有钱消费?所以,当利率向下降的时候,物价指数向下降的时候,说明经济已经变冷了。 那么,经济变冷的时候,政府该怎么办?政府有三招,它告诉人们:你们去消费吧,我让银行给你们贷款;你们可以去买房,可以去买车,孩子上大学你们也可以到银行来贷款;你们还可以贷款去投资企业,等等。所有的消费,银行都愿意给你们贷款,你们花钱吧!因为只有人们花钱,才能把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买走,企业收回钱来才能继续生产,这是政府使出的第一招,它在刺激消费。 政府使的第二招就是加大投资力度。中央政府在90年代末投资西部十大工程,修了三峡工程,建了京九铁路,还有许多高速公路,政府做了很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政府这样做是在告诉人们:你们来投资吧!这些都是有钱可赚的。大家都来投资吧!只有加大投资,我国经济才能持续高速增长。政府拉动经济的这一招,是在刺激投资。 政府使的第三招就是扩大出口。政府告诉企业家:你们出口吧,出口可以退税,很合算。它鼓励企业出口。当我们的企业把产品推向国外市场的时候,人家买了我们的产品,钱就会流回到国内来,把我国经济这块蛋糕做得更大,我国的经济增长加快了,我们每个人的收益就会增加。 所以,我们看到,在经济冷的时候,政府刺激经济有三个办法:一是鼓励消费,二是扩大投资,三是增加出口。所以,我们常听说,政府拉动经济增长有三大法宝:消费、投资、出口,说的就是政府刺激经济的三个基本手段。 在这三招刺激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经济终于被拉动起来。从2003年开始,已经保持了连续四年10%以上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大家买房、买车、投资、炒股,可以说中国的宏观经济如此红火,让外国人都红了眼,中国经济驶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想慢都慢不下来。经济洪流滚滚向前,这是2006年出现的盛况,想挡都挡不住。 面对这样的现状,政府又该如何呢?它同样还有三招:减少投资、提高利率、降低出口退税。尽管如此,中国经济依然红火得很。有人不明白就问了:为什么过去怎么让老百姓花钱,钱就是待在银行里不出去?现在政府再怎么提高利率,老百姓照样买楼炒股做投资?难道百姓就是想和政府对着干,或者政府就是不想让百姓赚钱?其实两者都不是。 我们说,这就是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就是这样。它既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某届政府的意志为转移,更不以某个领导人的意志为转移,因为它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说,政府在经济冷的时候,要拉动经济增长,这要看全国人民是否愿意跟上,企业是否愿意去投资,我们个人是否愿意去消费,我们企业的产品能不能打人国际市场。现在政府想让经济增长慢一点:楼价别涨太高了,股价别升太过了,物价别涨太快了,这些都能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吗?政府的政策意图一定要让老百姓能够接受,如果大家都不想去做的事情,政府也无能为力。认识到这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宏观经济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很多时候我们看政府在调控宏观经济,觉得政府的力量很强大。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去,看一看政府的日子是否不好过?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是政府的话,是不是也很为难?政府现在有很多困难,它难在钱虽然不少但就是不够花的。为什么政府的钱不够花呢?因为它的支出大于收入。政府的支出为什么这么大呢?因为政府要养活4000多万的公务员队伍;政府需要养军队、养公检法;政府需要扶助贫困地区;政府需要解决失业问题,解决农民问题;政府需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太多了。 政府需要花钱,可它的钱从哪里来呢?政府的钱主要从税收中来。政府支出多、收入少,就会出现财政赤字。政府要让经济能维持下去,怎么办?那就要发行国债。 什么是国债?国债跟税收不一样,它是政府向大家借钱,是大家用还没有消费的钱来买的。可是你知道吗?政府借债也是要还本付息的。国债到期的时候,政府不但要把本钱还给你,还要加上相应的利息给你。国债是政府的一个负担,它要用将来的税款来偿还。因此我们说,国债的规模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会出问题。 比如,1998年在俄罗斯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债券市场危机。政府发了很多国债,答应支付很高的利息,到最后兑现不了,还不上了。不但本国的老百姓,还有很多外国银行都买了俄罗斯的国债。结果,国家被推到破产的边缘。 再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从泰国开始,紧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韩国等一系列国家和地区都被卷了进去。很多国家在此之前借了大量外债,最后债务链条断掉,本国货币大幅贬值。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政府也是还不上外债了。当货币贬值的时候,谁最倒霉?谁来承受通货膨胀的后果?当然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去承受。阿根廷金融危机发生不到半年,阿根廷比索就贬值70%,人民承担了货币贬值带来的全部损失。 知道了政府的难处,又看到一系列周边国家因债务危机导致国家经济崩溃的惨状,我们需要思考:为什么我们手中的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反而表现出升值的趋势呢?我国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也发了不少国债,为什么我国没有出现像上述国家那样的问题呢?因为我国政府没有采取到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财政赤字,而是采取了发国债的方式,找大家借钱花。这是政府对国民负责任的表现。等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好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了,大家缴的税多了,国库里有钱时,再把国债借的钱还给大家。而且,我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大部分是内债,就是让自己人买的债务,只有少部分是外债。所以,我们有抵御外债风险的能力。政府发国债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用来拉动经济增长。 政府调控经济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你知道谁在管着我们手中的货币足值与否?我们手中的钱今天为什么比昨天值钱了?谁在控制货币供给的闸门?我们说,是中央银行。当它觉得经济太冷的时候,会把水放出来,这水就是钱,也叫银根。中央银行打开货币供给的龙头,钱就会哗哗地流出来。这时,它就在告诉大家:“借钱消费吧,贷款开始便宜了;借钱投资吧,资金成本已经变低了。”中央银行放钱出来,就是要把经济托起来。 同样,当它感觉经济太热的时候,就会关紧龙头,再把货币抽走。P2-6 序言 《推开宏观之窗》出第二版,出版社要我写一个新的序言,对读者有些交代。这件事对我来讲有点难,不知写点什么好。这本书自2003年问世以来,印刷了9次,销售了6万册之多,并获得2004年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这都出乎我的意料。 记得刚开始写这本书时,许多人说,宏观经济深不可测,那不是老百姓能明白的高深学问,都劝我改个书名,否则卖不出去。但我认为,应该让老百姓懂点宏观经济,应该有人写一点让老百姓读得懂的经济学书籍!于是,这本书就带着这样一个书名问世了。 2003年初,我已预感到中国经济增长大潮在涌动,全民理财的时代即将开始,于是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经济出现自身性增长》的文章,登在《经济日报》的头版上。紧接着就发生了影响全国的“非典”,很多人都认为那年的经济肯定会掉头向下,甚至还有入讽刺说:喂,你判断的经济增长没来,可“非典”来了!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中国经济就是从那一年起飞的。2004年4月8日,我在《中国财富》杂志上又发表了《中国经济处于大爆发的前夜》的文章,指出爆发的触发点是股份制改造等一系列重大经济决策推动的。迄今为止,中国经济连续四年保持了10%以上的高速增长。 时光进入2007年,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变,股市火了,楼市火了,物价涨了,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了。中国的股市从2005年的998点到2007年最高时6000点,一口气涨了6倍。而这本书首版开印8000册,最早担心卖不出去,没想到问世一个月就被抢光了,四年来印数增长了8倍。只能说它搭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快车。 《推开宏观之窗》写于2003年,当时经济还处在过冷的时候。几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经济数据都发生了变化,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也发生了变化。我感到有责任重新修订这本书,让这些变化在新版中得到体现。 比如,这轮经济增长从低到高,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经济从冷到热,政府宏观调控手段都有哪些变化?这一版在第五章增加了经济增长与和谐发展的内容,在第十章增加了社会保障与“三农”问题的内容,还对书中所有的数据进行了更新,并提出了一些观点供读者思考。 比如,对中国的股市如何看?美国华尔街资本市场经历了两百年的风风雨雨,今天依然屹立不倒,它为美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资本市场的发展史。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必然要有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相配合,这是一个大趋势。如果说中国经济还有二十年的增长,那中国的股市就没有不跟着涨的道理,这更是一个必然。但是暴涨意味着暴跌,矫枉过正,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几乎是股市永恒不变的定律。投资者对股市始终应该以理性的心态去对待。 对中国的楼市怎么看?中国的房价这几年来飙升很快,当物价指数上涨幅度超过银行存款利率时,买房可以对冲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且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人民币资产的升值也是必然。然而,一旦进入加息周期,情形就会发生相反的变化。楼市的短期波动和中期调整不可避免,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走势是向好的。 对人民币升值如何看?随着中国经济长期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必然,只是升值的速度快与慢、升值的时间长与短而已,我们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中国经济增长的走势如何?总体趋势向上并不等于短期没有震荡、中期没有调整,因为经济本来就是有周期波动的。股市这么热,楼市这么火,物价这么高,通货膨胀压力这么大,黄金涨、石油涨、欧元升值、人民币升值,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这些高涨过后等待着我们的又是什么呢?当政府宏观调控来临时,当经济的冬天来临时,我们做好过冬的准备了吗?哪怕是抵御一次寒潮。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默顿说过:“经济中最大的风险是不对风险加以防范。” 如果问,我们给后代留点什么?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争夺稀缺的不可再生资源。人类对石油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对淡水的渴望,对粮食的需求,对能源的需求等等,争夺这些都是为了本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如果为了经济高速增长而破坏了环境,没了蓝天、没了淡水、没了干净的空气,地球上堆满了垃圾,那我们追求的经济高增长还有什么用?如果每个人都为地球献出一颗爱心,都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都为穷人想一想,为我们的子孙后代想一想,为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人类、地球多想一想,那人类的未来该多么美好!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逢盛世是幸运的,然而我们又肩负使命。中国必将成为一个崛起的大国,让我们都能分享到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成果。我祝愿,我祈祷! 韩秀云 后记 《推开宏观之窗》问世才四年就做全面修订,是因为中国发展实在太快了,快得超出所有人的想象!现在,宏观经济的重要性对于每个中国人都不言而喻。每天浏览报纸和网站财经版,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经济频道,关注股票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汇率变动以及粮食、能源价格走势,成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一个全民理财的时代确实到来了。正像韩秀云老师说的那样:经济学,尤其是宏观经济学,不再是高深莫测的殿堂之学,它已成为生活的一门“必需”之学。 现代经济学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史学、哲学和数学这些传统学科相比,它的历史太短,发展太快,不仅学术语言和研究方法是借来的,就连学科奠基人物也多是半路出家,只是以哲学家或法学冢的身份业余从事经济学著述。他们大都有良好的历史和哲学素养,崇尚理性,为了学科体系的严谨,习惯用高度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对事物做定性分析,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19世纪后期,面对整个欧洲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急剧扩张,又引进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开展定量分析。到了20世纪,一个经济学家如果没有过硬的数学基础,简直无法开展实证性研究。而用于指导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的宏观经济学,也更多地具有了法律和社会学色彩。经济学从逻辑分析到数理分析的发展,一方面使学科体系更加完整,另一方面也使它远离了大众。 在中国,经济学从西方引进的时间并不长。由于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和文化上的差异,人们普遍对其产生和应用的社会背景缺乏深刻了解。几十年来照葫芦画瓢,从理论到实践都让我们吃尽了苦头,也走了不少弯路。因为缺少社会实践的机会,许多学者热衷于理论体系的完美与技术分析的缜密,却忽视了探求知识的本质是为了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经济学界,“从难从严”蔚然成风,“牛刀杀鸡”司空见惯,再简单的事情也能搞成“高精尖”。生活的逻辑告诉我们:把简单变复杂最简单,把复杂变简单最复杂。简单背后是巨大的努力和长期的投入,就像从前的照相机,不过是在木头盒子上挖个洞再装上透镜,简陋得孩子都能做,但只有专家才会用;今天的数码相机是高科技,全世界没有几个国家能造,却连孩子都会玩。删繁就简竟用了一百年!如果老百姓看不懂复杂的函数曲线,听不进味同嚼蜡的专业术语,为什么就不能换一种方式?用大家都能听懂的语言把身边的事情讲透了,他们自然就会恍然大悟。经济科学的生命力也正在于此。 韩秀云老师是一位颇有人气的经济学者,她矢志在中国传播老百姓都能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经济学知识。她出书写文章,在电台电视台开讲座办专栏,不遗余力地宣传普及经济学常识,都是在实践着她的理想。深入浅出的背后,却处处体现着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素养。她博览群书,热爱生活,所以才能用浅近的语言把深奥的理论讲得那样生动,那样富于哲理。像她这样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学者身上,大都体现出鲜明的务实风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是从社会剧烈转型的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无论出身哪个阶层,都在基层生活劳动多年,广泛接触过各行各业,深知普通百姓的疾苦。贴近现实、平易近人的学风正是建立在这种深刻的社会体验和对生活的透彻理解之上的,这也是时代的印记。 上一版《推开宏观之窗》曾引起很大社会反响,《新闻出版报》两次做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做专题访谈,《经济日报》、《深圳商报》和不少地方都市报全文连载或选载,《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几十家媒体专门发了消息,并在出版的第二年就获得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成为公认的宏观经济学首选入门读本。 这一版《推开宏观之窗》更密切地反映了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在结构上也做了相应调整,各项数据全面更新,尤其注重语言表达的艺术。全书变得理论更严谨,文字更冼练,案例更鲜活,读起来更轻松。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与稳定,人民群众财产性收入的不断增加,全民投资理财的有序开展,都离不开经济理论的普及。因此,锯掉理论的门槛,把经济学从高深的殿堂中解放出来,让老百姓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我们责无旁贷。作为一个以传播和普及经济科学知识为己任的媒体出版社,我们必将与作者共同努力,今后继续把《推开宏观之窗》一版接一版地出下去,使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渴望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知识的老百姓。衷心祝愿中国经济,衷心祝愿走向富裕的中国人民。 书评(媒体评论) 宏观经济决策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但让多数人理解这种影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本书为普通大众打开了宏观经济这翕窗。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张维迎 宏观经济学说难也难,说易也易,但把艰深难懂的理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道出,实属不易。这本书,就属于实属不易的那种。一切想学宏观经济学,或想对宏观经济问题有所理解的人,都可从读此书开始。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樊纲 是经济原无论宏观微观,斤斤都要计较;读此书却必须眼读心读,字字不能遗漏。 ——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 冯仑 生活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人们急需补充宏观经济知识。我相信此书能使读者大获裨益。 ——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 胡祖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