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面回顾了台湾电影的发展史,并从中概括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城乡文明相比照、殖民经验与身份认同、人的异化与主体的死亡等六大叙事主题。作者还对写实主义和民族化的影音风格从缺失到建构的递嬗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李行、胡金铨、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等14位重要的电影人进行了系统的评析。
该书系江苏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之成果。著名电影学者贾磊磊教授作《序》。作者孙慰川副教授曾在美国耶鲁大学电影系做公派访问学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台湾电影研究。
该书全面回顾了台湾电影的发展史,并从中概括出善与恶的二元对立、城乡文明相比照、殖民经验与身份认同、人的异化与主体的死亡等六大叙事主题。作者还对写实主义和民族化的影音风格从缺失到建构的递嬗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李行、胡金铨、侯孝贤、杨德昌、李安、蔡明亮等14位重要的电影人进行了系统的评析。书中附有《台湾电影大事记》、《金马奖历届获奖名单》和60多幅精美图片。全书条理清晰,观点独到,文字生动流畅,图文并茂,适合各个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
序:中国电影,作为我们的文化血脉/1
前言/1
第一章 岁月风云中的光影沧桑/1
——回眸台湾电影发展的历史足印
第一节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电影/3
第二节 战斗文艺与反共电影/4
第三节 台语片的热潮与衰落/7
第四节 武侠片和功夫片的嬗变/11
第五节 乡土电影的兴衰/15
第六节 健康写实主义电影与“国语”片的勃兴/18
第七节 战争片的发展/22
第八节 爱情文艺片的盛衰/25
第九节 新电影的崛起/30
第十节 后新电影时代/46
第二章 隐藏在胶片里的艺术追求/61
——探寻台湾电影美学观嬗变的轨迹
第一节 健康写实主义:伪写实主义的美学观/63
第二节 台湾新电影:写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的美学观/71
第三节 后新电影时代:多元化发展的美学观/78
第三章 影像背后的爱恨和悲欢/87
——破解台湾电影的叙事主题与审美内涵
第一节 善与恶的二元对立/89
第二节 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相比照/102
第三节 成长经验与历史反思/110
第四节 殖民经验与身份认同/118
第五节 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126
第六节 人的异化与主体的死亡/140
第四章 告别瞒和骗的文艺,谋求美与真的统一/149
——反思台湾电影影音风格的递嬗
第一节 写实主义影音风格的探索/151
第二节 民族化影音风格的建构/160
第五章 地平线上,大师和作者们的身影/171
——研读重要的电影人及其作品
第一节 李行,台湾电影教父/173
第二节 白景瑞,“国语”片的喜剧大师/181
第三节 胡金铨,学者型的导演/185
第四节 宋存寿,“国语”片的一流高手/189
第五节 王童,台湾电影界的今村昌平/194
第六节 侯孝贤,悲悯而淡定的光影诗人/200
第七节 陈坤厚,台湾新电影的精神领袖/221
第八节 杨德昌,知性思辨家/225
第九节 李安,跨文化的电影作者/238
第十节 蔡明亮,在黑暗的河流上漂泊/249
第十一节 陈国富,用胶片显影当代人的焦虑/255
第十二节 林正盛,穿越禁区,关注次文化/260
第十三节 张作骥,聚焦边缘角落和弱势群体/266
第十四节 易智言,温柔地抚慰寂寞芳心/269
结语
附录一 台湾电影大事记(1949-2007)/275
附录二 台湾电影金马奖历届获奖名单/312
主要参考文献/327
本书作者发表的主要论文一览/333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