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全面介绍《水浒传》及其相关文化的书,从梁山人物到水浒故事,从小说原型到衍生百态,几乎包含了《水浒传》的历史、意义、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所有重要内容。对我国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一定会在本书中得到有趣而有意义的收获。本书每节以文字配图的方式安排,将《水浒传》中的方方面面详尽地呈现给大家。这种编排简单清晰、条理分明,能够在迅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同时提供更强的视觉表现力,从而将您带进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化殿堂。
一百零八位英雄好汉是怎样来到梁山聚义的?他们又分别属于哪几大阵营?谁的武功最高?哪个最有智谋?本书为您详尽介绍忠义好汉们的故事。
《水浒传》中的十八般兵器都是哪些?梁山好汉为什么嗜酒如命?书中为什么没有一个正面的女性角色?本书为您讲解一切与《水浒传》有关的花边趣闻。
《水浒传》的作者有什么经历?他为什么要写作这样一本“反书”?《水浒传》为什么被统治者们视若洪水猛兽?为什么它在国际上名声显赫?本书为您讲述《水浒传》的诞生背景,及其写作、成书、出版、评论等方面的一切相关内容。
《水浒传》诞生于元末明初,是一部以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作为创作主题的著名长篇小说,因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而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全书以其杰出的艺术表现手法,全面展现出一场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罪恶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同时,《水浒传》又如同一幅悠长的历史画卷,为后世详尽展现出大宋帝国的政治文化及市井风情,使后人有机会了解到它的部分原貌。
本书为详细解读《水浒传》作出努力,试图从人物、故事及全书所涉及的其他多种方面入手,使读者全面了解书中的内容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读者还原梁山好汉们曾经生活、战斗的时代之风貌。编者大量参考、借鉴了多位知名水浒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归纳,力图以多种视角探寻这些历史谜团。
在编撰过程中,我们综合了不同方面的声音,以最为全面的视角为读者展现出《水浒传》的诞生背景与艺术成就;并运用生动的表现形式,以历代名家的水浒绣像画作为对文字的补充,使读者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们的英雄故事得到最为直观的印象。
《水浒传》在日本:东瀛水浒图
感受北宋——《清明上河图》
编者序
本书阅读导航
《水浒传》版本总览
水浒故事发展阶段
梁山究竟位于何方?
第壹章 从聚义厅到忠义堂:《水浒传》人物篇
天魁星:呼保义宋江
天罡星:玉麒麟卢俊义
天机星:智多星吴用
天闲星:入云龙公孙胜
天勇星:大刀关胜
天雄星:豹子头林冲
天英星:小李广花荣
天贵星:小旋风柴进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天伤星:行者武松
天暗星:青面兽杨志
天杀星:黑旋风李逵
天剑星:天罪星、天败星:阮氏三雄
天损星:浪里白条张顺
天慧星:拼命三郎石秀
天巧星:浪子燕青
地微星:矮脚虎王英
地阴星:母大虫顾大嫂
地然星:混世魔王樊瑞
地贼星:鼓上蚤时迁
地囚星:旱地忽律朱贵
梁山泊:受降官军
梁山泊:智勇神将
梁山泊:十大恶人
梁山泊:技术人员
梁山泊:混事庸才
梁山真王:晁盖
奸人当道:高俅
强权恶势:蔡京
宦官专政:童贯
奸诈之徒:黄文炳
招安福星:宿元景
乱世烟花:李师师
水浒之殇:潘金莲
梁山之敌:史文恭
辽国雄将:兀颜光
南方之君:方腊
风流妇人:阎婆惜、潘巧云
看透红尘:太湖四好汉
第贰章 从聚义厅到忠义堂:《水浒传》故事篇
《水浒传》地理示意图
乱世散洪魔:一百零八将之前
提辖变和尚:鲁智深的故事
风雪山神庙:林冲的故事
智取生辰纲:梁山好汉初亮相
火并断金亭:妒贤嫉能者的下场
行者的仇恨:武松的故事(上)
血溅鸳鸯楼:武松的故事(下)
刺配及时雨:宋江的故事
江州劫法场:群雄聚义白龙庙
双斧砍天下:李逵的故事
兄弟手足情:石秀与杨雄
血洗独龙冈:梁山三打祝家庄
入云龙斗法:众将大破高唐州
盗甲赚徐宁:钩镰枪破连环马
众虎归水泊:三山聚义打青州
晁天王归西:梁山攻打大名府
夜袭曾头市:员外生擒史文恭
抓阄定寨主:宋卢带兵征二州
石碣受天文:梁山英雄排座次
众将显神威:元宵夜大闹东京
招安遭破坏:众人扯诏骂钦差
好汉赢天兵:十面埋伏胜童贯
痛杀十路军:梁山泊大战高俅
大败海鳅船:活捉高俅上梁山
招安成正果:顺天护国归京师
梁山远征辽:夺州取县渡难关
军势如破竹:英雄好汉显威名
群雄战方腊:两败俱伤相残杀
损兵又折将:梁山方腊两俱伤
残兵遭陷害:英雄魂归蓼儿洼
第叁章 回荡在八百里水泊之间:《水浒传》寓意篇
以守为攻:《水浒传》中的防守装备
替天行道:《水浒传》中的忠声思想
生龙活虎:《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
组织严密:《水浒传》中的军事系统
水泊梁山:主要职能分布
占山为王:《水浒传》中的山寨霸主
攻无不克:《水浒传》中的各种兵器
英雄之智:《水浒传》中的三十六计
嗜酒男儿:《水浒传》中的广告效应
本草纲目:《水浒传》中的三种“药”
勇猛之印:《水浒传》中的刺青纹身
文武双全:《水浒传》中的诗词歌赋
天罡地煞:《水浒传》中的神话色彩
佛道之争:《水浒传》中的宗教视角
北宋旧事:《水浒传》中的政治刑罚
生如手足:《水浒传》中的兄弟之情
男权意识:《水浒传》中的女性地位
第肆章 走出水泊梁山:《水浒传》篇目外篇
梁山是谁所建?《水浒传》作者之谜
奔迁的一生:施耐庵与《水浒传》
小说与现实之间:《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上)
小说与现实之间:《大宋宣和遗事》与《水浒传》(下)
原型考证:梁山泊与洞庭湖
原型考证:宋江与岳飞
历史中见真英雄:好汉原型参证
时空的漏洞:《水浒传》中的历史错误
错位的故事:《水浒传》中的地理错误
危险的影响力:《水浒传》遭禁
说书人的功劳:《水浒传》的流传方式
历代名家品英雄:《水浒传》点评
讲述江湖人自己的故事:《水浒传》的艺术特征
错乱的内容:《水浒传》的不igl版本
在水泊梁山之外:《水浒传》续著
相通的角色:《水浒传》与三大古典名著
《水浒传》的情色演绎:《金瓶梅》
丹青梁山泊:《水浒传》插画种种
梁山泊的远征:《水浒传》的国际影响
附录
附录一:梁山泊好汉全览
附录二:《水浒传》中其他出场人物
附录三:北宋主要官职索引
天机星
智多星吴用
吴用,字学究,道号加亮先生,江湖人称“智多星”。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三。
吴用简历
吴用机巧聪明,“读万卷经书”。第十四回中,吴用献计晁盖“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杨志,夺下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太师蔡京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之后,宋江在浔阳楼提反诗被捉、与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设计劫了法场,救下宋江、戴宗二人。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该庄。破连环马时,又派出时迁偷甲骗得徐宁上梁山。宋江闹华州时,吴用出计借用宿太尉的金铃吊挂,救出了史进、鲁智深。吴用一生屡出奇谋,频建战功。受招安后,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宋江被害后,吴用与花荣一同在宋江坟前上吊,最终与宋江葬在一起。
吴用性格分析
很多人喜欢将吴用拿来与诸葛亮相比,认为他机智而忠诚,生为梁山兄弟谋利益,死与头领宋江做邻居,可谓才德兼备、忠义双全,是千古义士之典范。但实际上,吴用不过是梁山上一个善于投机的学究军师罢了。这主要是因为在梁山早期的山寨头领中,读过书又懂得谋略的人才实在是太少了。
智取生辰纲时,从计划到实施、从伪装到转移,都是由吴用一人策划指挥。事情的前半部分进行得非常顺利,然而他们在撤离途中的客店里登记名字时却露出了马脚,因此吴用的第一次策划行动只成功了一半。
上得梁山后,看到王伦心胸狭窄,吴用便挑拨同样受到排挤的林冲对其进行火并。林冲成功后,不但晁盖当上了山寨的大头领,刚到梁山的石碣村七人也都被排到了宋万、朱贵等真正的梁山元老之前。因此吴用的这次投机行为,可以说非常成功。
宋江来到梁山后,其权谋之术令吴用自愧不如,于是他立即转投到宋江门下,完成了他一生中最为关键的一次投机。这次投机是彻底胜利的,因为宋江最终成为了水泊梁山的总头领,而吴用自己也获得了相应的回报,不但进入山寨的最高决策四人组,并在其中高居第三名。
此外,在征讨辽国之战时,获知粱山底细后辽国也曾想对他们进行招安,并提出非常优厚的条件;当时的吴用曾意图接受这次招安。虽然最后放弃了这个计划,但其投机之心显露无疑。
天闲星
入云龙公孙胜
公孙胜,人称“入云龙”,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四,掌管机密副军师。
公孙胜简历
公孙胜是河北蓟州人,是罗真人的大徒弟。梁山军攻打高唐州时,因守军高廉会使用妖法,吴用便请公孙胜前来破除高廉。宋江率众英雄大闹华州后返回梁山,路过芒砀山时,被能够呼风唤雨的樊瑞、项充、李衮拦阻;公孙胜见芒砀山内高悬青色灯笼,便知道有会用妖法的人居于其中。他用法术破了这三人,使他们归顺梁山。梁山泊排座次时,公孙胜被封为掌管机密副军师;征方腊前夕,公孙胜回到蓟州出家。
公孙胜性格分析
在中国人的传统心理中,人们对一切神明都有着敬畏与崇拜的感情,因此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民众暴动,大都会借称“神助”的名义以凝聚人心,如黄巾起义中张角自称“得天书”、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等。因此作者在刻画英雄好汉们聚义造反时,自然也少不了用类似的方式表现其“天意”的主题,而在梁山排名第四位的公孙胜便是这类神话角色的完美体现。
公孙胜刚一出场,便是在晁盖面前进行自我介绍:“因学得一家道术,亦能呼风唤雨、驾雾腾云,江湖上都称贫道做入云龙。”稍后,吴用又称赞他道:“江湖上久闻入云龙公孙胜一清大名”,可见这位道长很早便开始注意宣传自己的神话形象。从劫生辰纲到破高唐州,从梁山聚义到征讨辽国,公孙胜始终在宋江、吴用的身后扮演着“天助人事”的角色,因此也就无可厚非地进入梁山泊的核心领导层。
公孙胜的第一次作法,是在石碣村大战何涛一回中:他“祭起一阵怪风”,助火烧了何涛的船只,使梁山军取得大胜。石碣湖水战中的公孙胜初露锋芒,其威力果然高于那些只懂得刀枪砍杀的平庸武装,由此也奠定了他在梁山好汉中的排名地位。之后,梁山军在高唐州遇到了同样会使妖法的高廉,宋江便派出戴宗去山中“请”公孙胜。而从公孙胜长期不归山寨,戴宗、李逵以礼相请的细节上,也可看出此人与梁山其他头领之间的区别:公孙胜在山寨中的地位既不凭义气也不看功劳,而是依靠他的“神力”光环。
公孙胜被请回军中后,顺利地破除了高廉的妖法,梁山军由此大破高唐州。与第一次作法相比,道术变成了这次取胜的关键,公孙胜更扮演了大败高廉战役中的主角。此外,这次的道术也有了正式的名称,名日“五雷天心正法”。自此,梁山好汉们更觉得公孙先生的道术非凡无比,其头上的光环则更加明亮而神圣。
大刀关胜
关胜,人送绰号“大刀”。在梁山泊一百单八将中排名第五,位居五虎将之首。
关胜简历
关胜是三国时期名将关羽的后代,善使一把青龙偃月刀,并且精通兵法。他原来是蒲东的巡检,后被太师蔡京调往梁山以攻打宋江。关胜一人大战林冲、秦明两人,勇猛过人,宋江军队未能取胜。之后,呼延灼使用假降之计引诱关胜的兵马进入宋江的大寨,被梁山的挠挂钩拖下马鞍后活捉。关胜因感到宋江有胆识又重义气,便随之归顺了梁山。蔡京调兵进攻梁山时,关胜杀败单廷■,使其投降梁山。梁山受招安后,关胜被封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在梁山泊众英雄中排马军五虎将第一位。
关胜性格分析
在梁山众好汉中,有两个人是借着高贵的血统青云而上的,一个是柴进,另一个就是“武圣”的后人关胜。
关胜在《水浒传》中首先是以蒲东巡检的身份出场的,职位并没有多高。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宣赞向太师蔡京推荐为讨伐梁山的领兵总指挥,随后便领着山东、河北的一万五千精锐部队浩浩荡荡地向梁山开来。然而作为武圣关公的后人,关胜无疑丢尽了他老祖宗的脸面:当呼延灼这个他一不知根、二不知底的梁山将领使出诈降之计时,他居然毫不怀疑,以致兵败就擒、蹄归梁山。
紧接着,在梁山泊攻打大名府时,蔡太师派出一支六千人的讨伐军,由单廷■、魏定国两将负责指挥。此时的关胜刚上梁山不久,因为急于立功,便向宋江等人请命招抚。最终,关胜不负重托,成功收降了单、魏二人,而这个功劳则确立了他在梁山排名中的地位。
在梁山进行最终排名时,关胜的功劳虽然没有林冲多、资历没有林冲老,论智谋也只是泛泛之辈,但“武圣后人”这个沉甸甸的名声加上去,其座次自然就排到了林冲的前面,位于宋、卢、吴、公孙四大头领之后,成为五虎将之首。
梁山受招安后,关胜在征辽的战役中依然表现平平;征方腊归朝时,关胜被封为大名府兵马总管,并且再次依靠“武圣后人”这把屡试不爽的保护伞,极其幸运地躲过了朝廷对粱山英雄们讲行的晶后清洗。P38-44
《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作为创作主题的著名长篇小说,因其特殊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被列为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水浒”即是指“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记载,“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这便是本书的创作原形及命名的由来。一部《水浒传》,以其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法,全面展现出一场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同时,《水浒传》又如同一幅悠长的历史画卷,为后世详尽地展现出大宋帝国的政治文化及市井风情,使后人有机会了解到它的部分原貌。作者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方法与生动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为读者描绘出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也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千古不衰的梁山英雄形象。这些人物角色在我国民间家喻户晓,他们侠肝义胆、以报天下之不平为己任,性格特征更是鲜明生动、光彩照人。《水浒传》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小说与讲史话本的传统特色,使所述故事极富传奇色彩,所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扣读者的心弦。如“拳打镇关西”、“智取生辰纲”、“景阳冈打虎”、“血溅鸳鸯楼”、“江州劫法场”、“三打祝家庄”等回目中的故事,更是数百年来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在语言方面,《水浒传》以民间口语作为基础,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而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人感觉明快、洗炼、准确、生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十分灵动而传神;在叙事方面,作者主要使用白描的方法,使全书简洁明朗,没有过于冗长繁琐的段落描写。此外,在描写人物语言这一方面,《水浒传》更是展现出其作者的高超水平,不但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其性格特点,而且对于角色的出身地位,及其所受文化教育程度而形成的特定思想也能传达得活灵活现,真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口声”。
《水浒传》是由民间无名作者与文人作家集体创作的结晶,其成书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书中所描写的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发生在大宋宣和年问,因其声势十分浩大而在民间产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奇闻异说。这些传说故事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讲述者们的加工润色,因此广泛盛行于民间;同时,由于宋代说书技艺异常兴盛,使得这些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被专业说书艺人采集、汇编后作为其创作话本的素材。时至元朝初年,在评书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中,便已构架出后世《水浒传》的基本故事梗概。此外,在元杂剧中也有大量取之水浒故事的剧本流传下来。这些都为该书作者的创作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原始素材,施耐庵便是在长期收集、汇编民间传说、评书话本和元杂剧水浒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加工后写成此书的。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其中前半部主要描写各路英雄被逼上梁山以及之后的聚义过程,直至接受朝廷招安;后半部分则由五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征辽国、平田虎、平王庆、征方腊,以及梁山好汉们的最终结局。从思想内容上讲,《水浒传》的前半部分突出“官逼民反”的主旨,后半部则体现出宋江等人“替天行道”的道德标准,对于梁山好汉最终接受招安并为国效力的结局,鲁迅曾评价道:“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同样,在小说的结尾,作者也借用“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悼念这些书中的人物,说他们“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
本书为详细解读《水浒传》作出努力,试图从人物、故事及全书所涉及的其他众多方面入手,使读者全面了解书中的内容及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读者还原梁山好汉们曾经生活、战斗的时代之风貌。编者大量参考、借鉴了多位知名水浒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其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归纳,力图以多种视角探询这些历史谜团。尽管如此,书中仍会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纰漏及错误,在此还望读者勿吝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