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出白话珍藏版《史记新读》姊妹篇,诞生于经济最富裕、文化最昌盛时期的《资治通鉴》,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案例教学经典名篇,展现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一千三百多年波澜壮阔之王朝兴衰画卷。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大百科词条式史学巨著,以故事形式呈现从战国(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十国(公园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波澜壮阔的王朝兴衰画卷。既有安邦治国的谋略,又有为人处世的道理;既有微妙的宫廷斗争,又有惨烈的沙场征战。一书在手,尽览华夏政治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新读(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林//刘伟 |
出版社 | 中国言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重磅推出白话珍藏版《史记新读》姊妹篇,诞生于经济最富裕、文化最昌盛时期的《资治通鉴》,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案例教学经典名篇,展现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一千三百多年波澜壮阔之王朝兴衰画卷。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大百科词条式史学巨著,以故事形式呈现从战国(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十国(公园959年)一千三百多年间波澜壮阔的王朝兴衰画卷。既有安邦治国的谋略,又有为人处世的道理;既有微妙的宫廷斗争,又有惨烈的沙场征战。一书在手,尽览华夏政治智慧。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新读》全书七十八万余字,以大百科词条的形式呈现《资治通鉴》的精华,集知识性和趣味性子一体,将厚重的中国历史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全面反映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帝王将相的兴衰荣辱,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其中的政治谋略和为人处事的方法,无论成功与失败,都足以作为今天的借鉴。本书编者皆为知名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和学者,他们的研究方向涵盖历史教育学、历史文献学、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他们不但熟悉《资治通鉴》的内容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历史内容选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向大众普及中国古代历史名著是他们共同心愿。 目录 前言 上卷 第一章 逐鹿中原定天下(战国-秦国) 第二章 承上启下大一统(西汉) 第三章 光武中兴复汉室(东汉) 第四章 豪杰名士争风流(东汉末-晋) 第五章 胡汉对峙大融合(南北朝) 下卷 第六章 盛世尽扬大国威(隋-唐中期) 第七章 藩镇割据国势微(唐晚期) 第八章 小国林立无定数(五代十国) 试读章节 纸上谈兵 公元前262年,秦将白起攻打韩国,切断了上党郡与韩国本土的联系。韩桓惠王大惧,急忙派人向秦国献上党求和。上党郡守冯亭想借赵军抗秦,私自把上党献给了赵国。赵国派大将廉颇率领大军进驻上党的长平。 秦国眼看着到口的肥肉叫赵国夺去,实不甘心。公元前260年,秦国派土翦率军远征上党。廉颇初战不利,知道秦军出师远征希望速战速决,如果和秦军硬拼,自己很难取胜,于是决定以守为攻,命令赵军坚壁固垒,拒不出战。秦军见不能速胜,就想除掉廉颇,范雎派人用重金贿赂赵国的权臣,散布流言说廉颇有意降秦,不足为虑,就怕换了赵奢的儿子赵恬为将。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战不满,就轻信了谣言,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恬替代了廉颇。 赵恬只不过广读兵书,毫无实战经验。秦国知道赵军主将换人,就秘密起用白起为将。赵恬为迎和赵王急欲取胜的心情,到任后即连续向秦军发起进攻,想和秦军速战速决。白起利用赵恬骄傲轻敌的弱点,于八月用小股秦军挑战,随后假装败退。赵括不察虚实,率军紧紧追赶至秦营,遭到顽强抵抗而不能夺垒。这时,秦军从两翼截断赵恬退路,将其分割为二。同时,秦军派出骑兵插入赵军大营营内,阻其出营救援。 白起见赵军人多,一时无法全歼,于是采取围困的办法,断其粮道,使赵军饥饿达数十日之久,以至出现人食人现象。赵军连续突围均未成功,赵恬被迫亲率精锐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主帅,遂告瓦解,四十万人降秦,随后全部被白起活埋。从此,战国七雄惟秦独强,秦统一中国只是个时间问题。 毛遂自荐 公元前258年,秦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为使臣到楚国去求援。平原君打算挑选二卜名门客,一同前去,可是只选中十九人。这时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世上凡有才能的人,就好比锥子装进口袋里一样,锋利的锥尖立刻会露出来。先生在我门下已三年有余,都没有人提起过你,还是留下来吧。”毛遂说:“我便是大王所说的尖利之锥,今天就请您把我装进布袋里,方能脱颖而出。”平原君只好勉强答应。 平原君见到楚王,谈判了大半天,毫无结果。这时毛遂紧握宝剑,走到楚王面前说:“合纵结盟两句话就可以决定的事,如今你们谈了大半天,还不能拿定主意,这是为什么?”楚王大怒,厉声说道:“我与你主人说活,哪里容得你上来放肆!还不赶快退下。”毛遂不仅没有退下,反而又持剑走近几步说道:“大王,你之所以这样呵斥我,无非是凭借楚国人多势众。但在这几步之内,你的性命却掌握在我的手中。如今楚国方圆五千余里,精兵良将上百万。然而,秦将白起率兵不足十万,与楚国交战,一战就占领了楚国同都,再战就火烧了楚王的祖坟,三战就毁坏了楚国的宗庙。这万世之仇连赵国都感到羞辱,难道大王你不觉得可悲吗?合纵抗秦是为了你们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楚王终于同意与赵国合纵抗秦,订立了盟约,派兵救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叹息道:“从今以后我再也不敢说识遍天下人才了!”于是将毛遂视为上宾。 窃符救赵 魏国公子魏无忌,号信陵君,礼贤下士,食客有三千人。有个隐士叫侯赢,七十岁了,是首都大梁的守门人。一次公子大宴宾客,公子驾着车马,亲自去迎接侯生。侯生穿着破旧的衣服,径直登上车,也不谦让。公子手执辔头,恭恭敬敬。侯生说:“我有个朋友在卖肉,我希望能顺路拜访他。”侯生下车拜见朋友朱亥,故意久久地与他闲谈,暗中观察公子的表情。公子的脸色始终很温和。随后公子引侯生坐在上座,宾客们都很惊讶。 公元前258年,秦军包围赵同首都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王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怕秦圉,始终不敢出兵。公子不能说服魏王,于是带着宾客前往赵国,想和秦军决一死战。公子路过城门,见到侯生。侯生说:“公子保重!老臣年纪大了,不能随同前往。”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感到很不对劲,于是又回去询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知道公子会回来的。你同秦军去拼死,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能有什么功效呢?我听说将军晋鄙兵符的另一半放在魏王的卧室里,他最宠幸的如姬能偷出来。听说公子为她报过杀父之仇,只要公子一开口,肯定可以得到虎符。”公子听从了他的汁策,果然盗得兵符。公子启程时,侯牛说:“将军在外,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我的朋友大力上朱亥可以同公子一道前住,晋鄙如果不听从,可以让朱亥击杀他。”到军营后,晋鄙果然怀疑公子,想不听从公子的命令。于是朱亥取出藏在袖里的四十斤重的铁锥,打死了晋鄙。公子精选十兵八万人,北上抗秦,秦兵不久解围而去, 郑国渠 韩国在强秦进攻下,被打得将十尸横遍野,百姓四散流亡,景象十分凄惨。为了让秦国民众疲乏,财政竭尽,没有力量向东方进攻,韩国派出一个手无寸铁的水利工程师郑国,去说服秦国兴修水利,借此求得暂时的安宁。 肩负拯救韩国命运的郑国,在成阳宫见到了秦国的主政者吕不韦,提出了修渠建议。当时秦王政年仅十三岁,国家大政实际南相国吕不韦主持。商人出身、并非秦人的吕不韦一直希望做几件大事来显示治国才能,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郑国的建议与吕不韦急于建功立业的想法不谋而合。吕不韦当年就组织力量开始修建郑国渠。 公元前246年,工程开始动工,郑国则成为这项大工程的总负责人。多达十万人的劳工从仲山开始挖渠,穿过北山脚下向东注入洛河。工程刚修完一半,这时意外出现了,秦国识破修渠原来是拖垮秦国的一个阴谋。秦国大臣想杀掉郑国,危急中郑国对秦王说:“杀掉我没什么,可惜工程半途而废,才是秦国真正的损失。替你们开凿水渠,我为韩国延长几年寿命,然而水渠修成,秦国万代都能享受好处。”秦王权衡利弊,最后决定继续修建。 公元前236年,郑国用了十年时间,终于修建成功。渠水引来淤浊的河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每亩能收粮食六斛四斗,关中成为天下粮仓。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水渠叫郑围渠。 李牧败匈奴 李牧是赵国边防良将,曾经驻扎在代郡、雁门,戒备北方匈奴南侵。李牧每天杀牛宰猪,犒赏战十,训练骑马射箭,甚为熟练。同时严密把守关卡,派出大量间谍,对敌情了如指掌。他下令:“匈奴如果南下,人民应火急把牛羊赶回城里,坚壁同守。有胆敢捕杀敌人的,一律斩首。”匈奴屡次进攻,但烽火一起,人们就躲避一空,军队也照样如此,不跟匈奴交锋。这样几年下来,人民也没有受到损失。匈奴嘲笑李牧是个胆小鬼,将士也认为主帅怯弱。赵王最后派人接任他的位置,并主动出击。结果战事不断失利,死伤惨重,而边界也一片荒凉,民不聊生。不久赵王只好再任命李牧官复原职。 李牧继续坚壁清野,战士得到赏赐而无所事事,精力充沛,都愿意决一死战。李牧知道时机已到,就精选战车一千三百辆,战马一万三千匹,骁勇战十五万人,加强战斗训练。然后放出牛羊,布满原野。匈奴尚‘先派出小队人马入侵,李牧下令:稍一接触,即行败退。并故意留下一些败兵游卒,让匈奴劫掠。匈奴单于得到消息后,亲率大军深入。李牧佯装节节败退,派出左右两翼向匈奴后路迂回包抄,使匈奴陷入重围。赵军四面夹击,杀敌十万余人。匈奴只好狼狈逃亡,十几年都不敢接近赵国边境。 P20-23 序言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这部举世闻名的史学巨著记事宏大,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叙述,向后人展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中所蕴含的安邦定国、为人处事的智慧。 《资治通鉴》原名为《通志》,宋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更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也就是给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历史借鉴。司马光主编此书的初衷也在于此。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就提到,要编写出一部“删削冗长,举撮机要,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的史书,并确定此书的宗旨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希望宋神宗借以改进政治,安定国家。 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第一步,按年月顺序,标明事目,剪粘排列起来,这叫做丛目;第二步是把丛目中编排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决定取舍,并从文辞上加以修正,遇有年月事迹相抵触的地方,须加考订,说明取合理由,作为附注,由此写成第二稿,叫做长编;第三步由司马光根据长编进一步考证加工,修改润色,最后定稿。司马光等人共花了十九年的时间,才编成这部巨著,据说,他们摘引的资料和底稿,堆满了两大间房子。司马光由于操劳过度,双鬓霜白。1084年,《资治通鉴》这一历史巨著终于完成。它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全书分为二百九十四卷,共计三百多万字;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创业之君,如汉高祖、汉光武、隋文帝、唐太宗等;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和汉景帝等;中兴之君,如汉宣帝等;陵夷之君是指那些“习于宴安,乐于怠惰,人之忠邪,混而不分,事之得失,置而不察,苟取目前之佚,不思永远之患”,使“祖考之业”日趋颓下的君主,像西汉的元帝、成帝,东汉的桓帝、灵帝,都属于这一类。在司马光看来,这类君主还不是最坏的,最坏的是那些乱亡之君,他们“心不入德义,性不受法则,舍道以趋恶,弃礼以纵欲,谗谄者用,正直者诛,荒淫无厌,刑杀无度,神怒不顾,民怨不知”,像陈后主、隋炀帝等就是最典型的例证。《资治通鉴》对于乱亡之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 《资治通鉴》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资治通鉴》也注意对经济内容的记载。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资治通鉴》中都有记载。文化方面,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总之,《资治通鉴》以政治为主线,内容涵盖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 《资治通鉴》不仅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还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司马光等人所取材料,除十七史外,凡前代留存下来的史书也无不搜集。对于私家的藏书,他们也多方借阅,如刘恕曾亲自去藏书家宋敏求的家中,口诵手抄。可见,《通鉴》所搜集的材料是很丰富的。有人估计,《通鉴》所引之书达三百多种。书中所引各书材料有些已亡佚,全赖《资治通鉴》才得以保存。 《资治通鉴》自问世以来,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历代帝王将相和为官从政者必备的教科书,被统治者奉为圭旨。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学者都对《资治通鉴》作过点评批注。毛泽东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对其给予了极高评价。现代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资治通鉴》是必读的经典名著。 然而,步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普通人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大部头的古文经典,即便是白话文的《资治通鉴》,一般人也很难花费时间静下心来通读下去。为了让忙碌的人们能在较短时间吸取《资治通鉴》的精髓,从中受到启发,我们特意从这一鸿篇巨著中选取叙事完整、故事性强、对人有借鉴的内容,编辑成本书,以词条的形式将《资治通鉴》的精华呈现给读者。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表现形式,能让读者随手一翻就抓住《资治通鉴》的叙述要点,以最短的时间,从历史中获得收益。 本书分为逐鹿中原定天下(战国~秦朝)、承上启下大一统(西汉)、光武中兴复汉室(东汉)、豪杰名士争风流(东汉末~晋)、胡汉对峙大融合(南北朝)、盛世尽扬大国威(隋~唐中期)、藩镇割据国势微(唐晚期)、小国林立无定数(五代十国)八大部分,按照朝代顺序,以词条形式展示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既有安邦治国的谋略,又有为人处世的道理;既有微妙的宫廷斗争,又有惨烈的沙场征战。一书在手,尽览华夏政治智慧。 本书编者由知名大学历史专业的教授、学者组成。他们专攻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以及历史教育学,不但熟知《资治通鉴》的内容和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而且具有良好的历史内容选择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他们以中华书局版《资治通鉴》为基础,参考已有的其他研究成果,精心编著,历时一年完成此书的编写。 需要向读者朋友们说明的是,尽管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力求使本书既忠实于原著,又通俗易懂、有可读性,但难免会有缺点和不足。我们诚恳希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