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经典译丛》共18种,它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病态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本书是弗罗姆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病态的社会,需要进行全面的治疗,弗罗姆用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开出几种治疗方案和药方,并指出通往健全之路的方向。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要走向健全之路,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全面改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经典译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美)埃里希·弗罗姆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精神分析经典译丛》共18种,它精心选取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的经典之作,分别从性欲、社会、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方面对人的病态心理进行了深入的精神分析。本书是弗罗姆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病态的社会,需要进行全面的治疗,弗罗姆用人本主义的精神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开出几种治疗方案和药方,并指出通往健全之路的方向。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要走向健全之路,就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全面改革。 内容推荐 精神分析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以后形成一种心理学的理论,成为现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学派,对心理学、医学、人类学乃至史学、文学艺术和哲学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书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重要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概念的方法都在这部著作当中得到精深的表述。 目录 前言 第三次印刷附言 第一章 我们的精神是健全的吗? 第二章 社会可能患病吗?——社会正常状态的病理分析 第三章 人类的状况——人本主义心理分析的关键问题 第一节 人类的状况 第二节 存在于人类生存条件之中的需要及其矛盾 第四章 精神健康与社会 第五章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 第一节 社会性格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结构和人的性格 第六章 其他诊断 第一节 19世纪的诊断 第二节 20世纪的诊断 第七章 各种诊治方案 第一节 极权主义的偶像崇拜 第二节 超级资本主义 第三节 社会主义 第八章 通向精神健全之路 第一节 一般的方法 第二节 经济的转型 第三节 政治的转型 第四节 文化的转型 第九章 归纳——结论 附:1991年伦敦增订版导言 (一)弗罗姆小传 (二)《健全的社会》的观点 (三)对弗罗姆观点的评论 (四)弗罗姆的著作在当代的意义 试读章节 人境况的另一方面也和人与人相联系的需要紧密相连。即人作为一种生物的存在与他超越这种被动的生物状态的需求。人是在一种毫不知情、身不由己的情况下被投入这个世界的,然后又身不由己地离开它,在这个方面,人与动物、植物及无机物毫无区别。但是,由于天赋的理性与想象力,人不能安于做一个消极被动的生物,或是一只被掷出杯子的骰子,人希望通过成为一个“创造者”来超越只扮演一个生物的角色,超出只扮演他的存在的偶然性和被动性的角色。 人能创造生命,这是人同其他生物共同享有的奇妙特性,但只有人意识到他既是被创造者又是创造者,人能够创造生命,或者更确切地说,女人能创造生命,通过生下孩子、培养他、直到他能够自立。人——男人和女人,能够创造,通过播植种子、生产物品、创造艺术、创造思想、彼此相爱。在创造行为中,他们超越了作为一个生命的自身,摆脱了生存的被动与偶然性,而进入了有目的的、自由的王国。人对超越的需求,正是人追求爱、艺术、宗教及物质生产的根源。 主动性和关心是创造的前提,也就是说对创造之物的爱是创造的前提。如果人不能创造、不能爱,他怎能解决超越自身这个难题呢?超越自身的需要还有另一种途径:即使我不能创造生命,但我能毁灭它,通过毁灭生命我就实现了自身的超越。的确,人能够毁灭生命就像他能够创造生命一样神奇,因为生命是奇迹,是无法解释的。在破坏的行为中,人把自己置于生命之上,从而超越了他的生物性。因而,当人为超越自身的欲望所驱使时,他所做出的终极选择就是创造或毁灭,爱或恨。从人类历史上和我们今天曾经心惊胆颤地经历的一切,都能看到破坏性愿望的巨大威力,破坏性的愿望植根于人的本质之中,正如创造的动力也源于其中一样。说人能够发展他的爱和理性的原发性潜能并不隐含着人性善的幼稚信仰。毁灭性是一种继发性潜能,它植根于人的存在之中,有着其他一切情感所能有的强大威力。但是,破坏性是创造性惟一的替代物——这是我最基本的观点,创造与破坏、爱和恨,从来都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本能,他们都是人类超越的需要的答案,当创造的愿望不能得到满足时,破坏的欲望就会升起。然而,创造性需要的满足产生快乐,破坏性需要的满足则会导致苦难,最重要的是导致破坏者自身的痛苦。 (三)根源——友爱与乱伦 人生之为人就意味着他脱离了自然家园,割断了自然的纽带。然而,割断与自然的纽带是令人害怕的,如果人失去了他的自然根基,他将去往何处?他又将成为什么呢?他将是孤立无援的,没有家、没有根;他无法忍受这种处境下的孤独与无助,他可能会发疯。只有当他找到人类生存的新的根基,他才能摆脱自然根基;也只有当他找到了新的生存根基之后,他才会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很自在。那么,我们在人类身上发现不愿脱离自然纽带的深深渴望,并为了不脱离自然、母亲、血缘和土地而去斗争,还会令人惊奇吗? 最基本的自然纽带存在于母亲和孩子之间,孩子在母亲的子宫里开始他的生命,而且待在那儿的时间比任何动物的都长,即使在出生后,孩子在身体上依然不能自助,完全依赖于母亲,这段不能自助的时间也比任何动物的都长。在最初几年孩子和母亲从不分离,他所有的生理需求、他不可缺少的温暖与关爱的要求,都依赖母亲予以满足,她不但生出了他,而且继续给予他生命。母亲的关怀是无条件的,不在乎他为她做什么,或需要他履行什么义务。她关心,是因为他是她的孩子。在对孩子生命具有决定意义的儿年中,他体验到母亲是他生命的源泉,是一种无所不在的保护力量,母亲是食物、是爱、是温暖、是大地,为她所爱就意味着生存,意味着有了根基,有了安全感。 正如出生意味着离开子宫无所不在的保护,成熟长大就意味着离开母亲的保护范围。然而,甚至在成人中,对这种曾经存在过的状况的渴望也从未停止,即使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成人有能力自主,可以照顾自己,为自己甚至他人承担责任,但小孩子就不能做到这些。但是,如果我们考虑到生活的日益复杂化,知识的支离破碎,成人生存状态的无常,无法避免地犯错误,那么,成人与小孩生活的状况就无大的区别,这与一般人的想法是不同的。每个成人都需要帮助、温暖和保护,虽然在许多方面与孩子的不同,但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那么,如果我们在普通人中找到对母亲曾经给予的安全感与生存根基的深深渴望,又有什么奇怪的呢?除非他找到其他的立足之地,他不会放弃这一热切的渴望,这难道不是人们所期望的吗? 在精神病理学中,我们可以找到这种拒绝离开母亲保护现象的大量证据,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渴望回到母亲的子宫。一个人如果完全为这种意念所左右,就可能罹患精神分裂症,他像母亲子宫中的婴儿那样感觉和行动,甚至不具有一个幼童最基本的功能。在多例严重精神病患者中,我们找到了同样的渴望,但作为一种被压抑的欲望,只能表现在梦中、病症中和神经质的举动中。这是因为停留在母亲子宫中的深层欲望与向往过正常生活的成年人的人格倾向发生冲突的后果。这些渴望在梦中以象征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梦见在一个黑暗的洞穴里,在一个潜入深水的单人潜水艇中,等等。在这种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找到对生的恐惧和对死的迷恋(死亡,在幻想中就是回到了子宫和大地)。 在其他的例子中我们可以找到对母亲固恋的症状稍轻的表现,这个人允许自己被诞生,然而却不肯迈出诞生的下一步,害怕断奶以后离开母亲的乳房。心理上停留在这个阶段的人,有一种得到母亲的爱抚、看护、保护的欲望,他们永远依赖于他人,如果失去母亲般的呵护,就会感到害怕和不安,但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幻想中,如果有一个母亲或母亲替代物存在的话,他就是乐观而积极的。(P38-41) 序言 本书是我15年前写作的《逃避自由》一书的续篇。在《逃避自由》里,我力图表明,集权主义运动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那就是逃避人们在现代世界里获得的自由;现代人脱离了中世纪的束缚,获得了自由,可却没有在理性和爱的基础上运用他们的自由建设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而是以顺从领袖、种族、宗教的方式寻求新的安全感。 在《健全的社会》中,我又力图表明,20世纪民主制度下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形成了对自由的又一次逃避,对这次逃避的分析,是围绕着异化概念进行的,它构成了本书的主要部分。 从另一个方面说,《健全的社会》不仅是《逃避自由》的继续,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又泽《自私的人》、《人人为己》等)的继续,因为就与本书主要论题的关系而言,两书都探讨了具体的心理机制。《逃避自由》主要讨论了专制性格问题(如虐待狂、被虐狂等),《为自己的人》则提出了关于性格的各种倾向的观点,以一种人际关系观念中的性格进化概念取代弗洛伊德的里比多发展图式。在《健全的社会》中,我努力更加系统地发展我在此称之为“人道主义的心理分析学”的基本概念。很自然地,早些时候阐述的老观点不能略去,但也只能简要地概述,而把更多的篇幅留给我在近几年里观察和思考的结果。 我希望我从前作品的读者很容易地理解,除了一些变化,还有我原来思想的继续发展,形成了人道的心理分析的主题:人的基本情感不只来源于他的本能需要,还来源于人类存在的具体条件,来源于寻找一种新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的需要,这种关系在人类之成为人类以前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原始的关系,它在人类迈入人类社会的门槛时就丧失了。尽管在这个方面,我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有着根本的不同,但是这些观点还是建立在他的基本发现之上的,并且是在弗洛伊德那一代人的思想和经验的影响下进一步发展起来的。毋庸讳言,本书包含了对弗洛伊德的批评,这些批评有时是含蓄的,有时又是公开的,但是我认为在此有必要明确指出,心理分析的某些发展趋势中隐藏着较为严重的危险,一些人在批评弗洛伊德体系的错误时,却连同这些错误一起抛弃了其中一些最有价值的部分:如他的科学方法、他的进化观念、他把无意识作为真正非理性的因素,而不是错误观念总和的观点,这些都是最有价值的。此外,还有一种危险,即心理分析丢掉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另一个根本优点,那就是公开向常识和舆论挑战的勇气。 最后要说明的是,《健全的社会》以《逃避自由》中使用的纯粹批判性分析作为出发点,把为一个健全社会如何发挥自己的功能提出具体的建议作为目标。本书最后这部分的主要观点并非认为,作者提出的每项建议都一定是“正确的”。而是指出只有当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领域同时进行变革时,进步才会发生;任何进步,如果单纯局限于某一领域,那么对全面进步来说都是有害的。 对许多朋友我深表谢忱,他们阅读了本书手稿,并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批评,使我受益良多。我特别要提到他们中的乔治·福赫断(George Fuchs),他在我写作本书期间逝世。原来,我俩计划共同写作这本书,可是由于他长期患病,这个计划未能实现。然而,他的帮助仍然是巨大的。我们曾经多次长谈,他还给我写过许多信件和便笺,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上,这些信件和便笺帮助我澄清自己的思路,有时使我的思想得到修正。虽然我在行文中几次提到他的名字,却远不足以表达我对他的感激之情。 我还要向世界卫生组织心理卫生部的负责人哈格里维斯博士(Dr.G.R.Hargreaves)表示谢意,感谢他在搜集酗酒、自杀和凶杀的资料方面给予的帮助。 埃·弗罗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