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次从意象学的角度确立了中国书画易学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周易》的美学特征,分析书画艺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审美观照理念,解读《书断》、《书谱》、《石涛画语录》、《宣和画谱》、《画学心法问答》等重要的书学画学典籍,破释五色“文章黼黻”论、谢赫“六法”论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张乾元 |
出版社 | 中国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首次从意象学的角度确立了中国书画易学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周易》的美学特征,分析书画艺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审美观照理念,解读《书断》、《书谱》、《石涛画语录》、《宣和画谱》、《画学心法问答》等重要的书学画学典籍,破释五色“文章黼黻”论、谢赫“六法”论等。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论述了《周易》“意象”、“刚柔”、“蒙养”、“素”、“贲”、“神”、“妙”等范畴的美学特征,以及这些范畴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对中国书画艺术的影响,并从易学意象学关于“物”、“象”、“意”的关系入手,分析书画艺术“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审美观照理念,解读《书断》、《书谱》、《石涛画语录》、《宣和画谱》、《画学心法问答》等重要的书学画学典籍,破释五色“文章黼黻”论、谢赫“六法”论等,首次从意象学的角度确立了中国书画易学美学体系。 目录 返本解码开新 ——序张乾元《象外之意——周易意象学与中国书画美学》(翟墨) 绪论 第一章 天地养万物 ——易学的自然朴素观与艺术本体论/1 第一节 易学自然朴素观与本体论思想/2 第二节 易学的天人关系/16 一、天地人相合的统一关系/16 二、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念/18 三、“蒙以养正”与聚气修养,22 第三节 易学的“五色”论和“白贲”观/31 一、时空结构中的“五色”论/31 二、“白贲”、“养素”、“素履”、“素问”、“绘事后素”/37 (1)“白贲”的美学特征/37 (2)“养素”的本质要求/41 (3)“素履”的行为准则/46 (4)“素问”的生命本质/47 (5)“绘事后素”的审美标准/49 第二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学的阴阳合德观与艺术风格论/51 第一节 阴阳合德的意象特征/51 一、乾坤二元的易象结构/52 (1)乾的意象特征/52 (2)坤的意象特征/56 二、“太极”的分化与合抱/63 第二节 阴阳合和之美/68 一、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美学特征/68 二、书画阴阳合和的美学主张/77 (1)蔡邕论书法乾坤阴阳说,77 (2)丁皋的《阴阳虚实论》/78 (3)石涛乾旋坤转的“一画”法则/79 (4)刘熙载《艺概》阴阳二气兼备说/83 第三章 天地细绽,万物化醇 ——易学的交感化生说与艺术创造论/89 第一节 乾坤交泰的意象特征/89 一、八卦之象,穷理尽性/90 二、天地相交,三阳开泰/98 三、天地不交,三阴分运/104 第二节 交感咸亨的意象特征/111 一、水火既济,观其会通/111 二、山泽通气,感应相与/115 三、雷风相薄,人伦恒久/120 四、为求交合,归返以进/124 第四章 立象以尽意 ——易学的意象特征与艺术境界论/135 第一节 观物取象/135 一、“观物取象”的文化内涵/136 二、“观物取象”与艺术的观照法则/140 第二节 无尽之意/149 一、意象特征/149 二、立象尽意/159 第三节 象外追维/180 一、意象的超越/180 (1)王弼的“得意而忘象”,180 (2)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182 (3)谢赫的“取之象外”/183 二、意境的形成/184 (1)盛唐诸人论“意境”/184 (2)“意象”、“意境”的区别与联系/186 (3)笪重光“虚实相生”的妙境观/188 三、书学画学中的易学思想和审美意象说/191 (1)许慎《说文解字》论文、字、书的起源/191 (2)庾肩吾《书品》文契说/193 (3)王微《叙画》书画同源于伏羲八卦说/194 (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之源流/197 (5)韩拙《山水纯全集》书画同源于八卦之说/201 (6)《宣和画谱》的易学思想和意象观/202 (7)《林泉高致》意象观/207 第五章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易学的神妙观念与艺术想象论/209 第一节 阴阳不测,穷神知化/209 第二节 艺术想象中的神思飞越/221 (1)陆机《文赋》的神思论/222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论/227 第三节 以神妙为最高标准的书画艺术/235 (1)顾恺之的“悟对通神”观/236 (2)宗炳的“应会感神”论/242 (3)张怀璀“鬼出神入”说和易学书断/246 第六章 变则通,通则久 ——易学的变化观念及艺术通变论/259 第一节 变动不居,周流六虚/259 第二节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264 第三节 传移模写,变古则今/268 (一)王延寿《文考赋画》千变万化说/268 (二)谢赫“神仙说”的传移大法/269 (三)孙过庭《书谱》的易学变化思想/294 (四)布颜图的易学思想和意象观/298 (五)戴德乾的“画道变化”说和易学揭秘/305 参考文献/3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