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与外界的各种关系中,所以,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不想生活得平静、快乐、有深度、放松并且没有压力的人。然而,又有谁能宣称自己与其他人相处时总是和谐无碍呢?恐怕许多人都做不到这点。这本书的主旨是谈我们与外界相处时的关系及改善之道:我们都是从模仿他人开始,从而慢慢学习建立起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该书借用了一些东方佛学的观念与思想,其主旨意在于为读者引鉴一种不同的观点或者角度,让大家去更深地理解他人、自己和世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接触(生活即道场)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满亚法师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们生活在与外界的各种关系中,所以,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不想生活得平静、快乐、有深度、放松并且没有压力的人。然而,又有谁能宣称自己与其他人相处时总是和谐无碍呢?恐怕许多人都做不到这点。这本书的主旨是谈我们与外界相处时的关系及改善之道:我们都是从模仿他人开始,从而慢慢学习建立起自己与外界的关系。该书借用了一些东方佛学的观念与思想,其主旨意在于为读者引鉴一种不同的观点或者角度,让大家去更深地理解他人、自己和世界。 内容推荐 我们不是孤单一个人隔绝尘世地生活。即使是在山中修行的隐士,也和周遭的一切相互关联,比如森林、飞鸟等山中的动物、植物,当然还有大地和天空。我们在和外界的沟通中自然会产生快乐与痛苦。许多人发现他们与外界的沟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烦恼。许多人不断地为此求索,寻找答案,期望能生活得更平静、更有价值。其实这一人生的答案就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对于和外界所建立的关系的理解中,如何能将这种无法切断的关系变得更和谐、美满,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人生答案。 目录 引言 从一粒沙看世界——满亚与博朗文对谈录 第一章 原生家庭 第二章 朋友 第三章 工作关系 第四章 爱一个人 第五章 和陌生人一起生活 第六章 物质世界 第七章 食品还是毒药 第八章 活生生的世界 第九章 精神境界 试读章节 随着孩子的长大,问题有所变化。有许多青少年喜欢性、毒品、烟酒。身体不健康,需求也会越来越多。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因为车多,人们根本没有时间和空间去想,只是本能地做出反应。疏导是唯一的解决方法。这点在本书第七章会详细地讲到。孩子们的这种欲望是从“营养不良”产生的。我们要分析他的食谱,包括物质和精神的,然后给他正确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思想受到玷污,就会走错路。如果身体不通畅,就需要毒品、需要垃圾食品,因为思想上依赖它们。我们会在以后专门讨论身心和食品的关系,但是消化并不单单指消化食品,污染也不仅仅是指身体。如果你伤害自己,就会吸引那些害人的人和你接近。如果内心不平衡,就不断会碰到敌人。孩子可能在伤害自己,试图摆脱这些,但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应该好好去听他发自内心的呼唤。 如果我们很纯净,就会觉得其他人不是什么“别人”,他们不是“朋友”、“敌人”,他们就是你,你就是他们。我们都是有内在联系、相互关联的。有清净心的人明白这一点,可以开发智慧。智慧不是别人教授给你的,智慧是从一个可以明心见性的心里来的,它让你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 这种头脑源自我们原生的家庭。谁净化了你?是原生家庭。它是我们的学校、医院、心灵辅导中心。它是我们的一切。我们先从原生家庭得到安全感,然后将整个世界扩展成自己的家庭。如果我们不在原生的家庭打下良好的基础,就可能空来世界一趟,除非我们不断地向朋友、同事学习,寻求答案,开启智能。 青少年时期,生活本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如果在这个阶段受过很多磨难,就会不断地遇到麻烦——会掩饰自己的感情、压抑内心的需要,也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有朝一日,这种压抑达到一定限度,就会再也忍受不了出问题。一个孩子不断地把自己的痛苦、不幸、需求压制在心灵里,就像不断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这个垃圾桶总有一天会爆满。之后如果还朝里面扔,就会溢出来。他的情绪就会控制不住。为了寻求心理安慰,他会找那些有同样问题的人为友,相互排解,从而形成帮派、团伙,一起发泄。 能及时看到这点其实不晚。解决问题要有耐心,问题的形成可能已长达十年,怎么可能一下就解决呢?所以要耐心,给予理解,慢慢靠你的理解打动他,才可以一步步靠近他。劝说、教育、惩罚都很难让他清醒地看到自身的问题,只能靠理解和耐心。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一天都与前一天不一样,你可以从他每天细小的变化中看到希望。 和长大的孩子相处 孩子一旦长大,他们就变了。作为家长要承认并理解这一事实。如果意识到孩子岁数大了,更成熟了,兴趣变了,生活也不一样了,你就该知道他的需要也不同了。要学习看到这种变化,抛开他的过去。别老想着他过去如何如何,现在怎么不这样了?你和他都不再是从前的你们了。我们都需要进步。从你孩子来说,他不再是刚出生时的他了,他已经“新生”了。我们大家都“新生”了,他和孩子时不一样了,我们也不一样了。我们会背负着过去走到今天,我们会经常拿老眼光看别人、看自己,所以看不到世界当下发生的变化。你的孩子长大成人了,你不能再用对付小孩的方法来对待你长大的孩子。如果你做不到这点,不能和孩子建立起新的关系,你就会因循守旧,作茧自缚,年纪越大,情况就越糟。 父母老了 对每一个人来说,原生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但并非每个家庭都是健康和睦的。作为成年人,我们家里可能除了孩子,还有年老的长辈。这些老年人可能会经常让我们心力交瘁。那怎么办?我的一个朋友的母亲患了癌症,她累得精疲力竭。她跟我说:“我明白尽孝的责任,她患了癌症,我要照顾她。但是,我也想继续做好自己的新事业(我妈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从没对她透露现在在做什么工作,事实上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只是几个月前我爸去世,她得了癌,我感觉到自己的责任,却根本对她没有情感。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事实是我们无法真正帮助别人。我们只能自己帮助自己。我的朋友可以用她的善良和智慧去帮助得癌症的母亲,但是母亲的痛苦只能自己去承受。如果她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的痛苦会和疾病一起共存。而如果她不照顾母亲,她的母亲就会说:“啊,我女儿抛弃我了!”别自欺欺人地对自己说:“我在这儿,我在帮助她。我不能走。”如果她心安理得,就走,别留下。决定权在自己。如果她觉得心不安,那就留下。她觉得怎么好,就做什么。不管我们在哪儿,做什么,我们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和我妈不住在一起,我家里的其他人和我妈住在万水千山之外。如果你和母亲不住在一个城市,这和不住在一个国家没有太大分别。只要愿意、想她,你可以坐飞机去看她。我们经常会感到惭愧,觉得对不起年长的父母。在生活中,我们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不近,没什么。如果你觉得在世界上和谁都相处得非常好,你肯定是自欺欺人。 我们受的教育要我们努力修复和他人之间不好的关系。其实我们应该避免这种挑战,因为其中情感上的痛苦是巨大的。有时候我们极尽所能去了解别人,却做不到。如果我跟你说话,你理解我所说的,那么我们其实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对话,我根本不是在教你什么,你本身就知道、明白。我们相互之间是合拍的。但是想花时间去改变一个人,不行!与其花时间做你认为对的,不如花时间做对你个人有益的事——找容易亲近的人。我们应该和睦相处,而不是相互仇视。我们从原生家庭学习到这些,就可以很好地和任何人相处,不会因为和他人在一起而感到烦躁。我们需要理解与支持,放下自我。我们需要找到能激发内心美的人,和他们做朋友。从佛教的观点讲,每个人都有佛性,但是我们也都带有出生以来的烙印。如果我们在原生家庭没有学好,就会陷入过去的苦中,就难和他人相处,容易相互钩心斗角。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人生惩罚。 把苦变成快乐 这个世界有一个较为残酷的事实:我们和别人或事物之间总有非爱即恨的关系。我们不知道真爱是什么。和孩子们相比,因为我们仅仅长他们十几二十岁,我们很可能会对他们关心的方法不对。我们也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这种错。 有一种方法可以摆脱这种苦。佛教的方法是开启人的智慧,找到心灵的净土,而不是让人逃避到世外桃源。做父母、兄弟姐妹,做儿女、做夫妻,都是在建立一种人际关系上。如果认真地当一个秘书或者一个工程师,却不懂得其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衡,就错失了学习的良机。我们利用这些机会学习,试着放下心理的重担,放下自我,找到充实的生活。任何一种关系都会让我们去学习进步。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衡感,与人和谐相处,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P19-22) 序言 世上没有人是座孤岛。不论是妇女还是儿童,都同样如此。我们不是孤单一人隔绝尘世地生活。即使是在山中修行的隐士,也和周遭的一切相互关联,比如森林、飞鸟等山中的生物、植物,当然还有大地和天空。我们在和外界的沟通中自然会产生快乐与痛苦。许多人发现他们与外界的沟通给他们带来无尽的烦恼。许多人不断地为此求索,寻找答案,期望能生活得更平静、更有价值。其实这一人生的答案就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对于和外界所建立的关系的理解中,如何能将这种无法切断的关系变得更和谐、美满,正是我们要寻找的人生答案。 这本书得以完成,全凭满亚的智慧和提携。作为一个女性,满亚致力于帮助普罗大众去正面理解人与外界之间的关系。我有幸与满亚多次交谈,从中得到许多关于人生的答案。她谈到过许多种层次与类型的沟通与关系,包括我们和出生的家庭的关系、和朋友的关系、在工作中和同事的关系、我们恋爱并和生活伴侣终生相守的关系。她也谈及我们和其他并不熟知的个人和团体间的关系——我们在人生中相遇、后又分开的陌生人。我们和我们生活消费的东西之间也有关系,比如那些食品、药物、美酒、文字、图片,或者概念。我们和大地万物都有关系,森林、动物、星球,甚至于在精神层面上的所谓心灵、思想寄托等。在这种种关系中,我们可以通过细心体察我们对于外界的不同反应、成见并不断回顾过去来认知生活,学习如何在以后生活得更充实。 这本书虽然在个别处借用了一些东方佛学的观念与思想,但其主旨意在为读者引鉴一种不同的观点或者角度,让大家去更深地理解他人、自己和世界。 感恩满亚的智慧,并诚谢她允许我将此付诸文字,有机会和更多人共同分享。 博朗文-艾克斯坦 2003年于约翰内斯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