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逝去的胡同/记忆四合院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吴汾//匡峰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也许这个院落已经颓废,风华不在。也许这条胡同已经荡然无存。也许这种技艺已成绝响……

就像每个人都曾年轻过,有的人也曾有过绝代风华。岁月不在。感情怎能轻易流逝。更何况,它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太久的岁月,太割舍不下的情感。

我们把这里曾经有过的花草、树木、邻里、玩件、饮食、意趣真实地记录下来,留给不曾有过四合院生活和记忆的后人们。

内容推荐

《北京晚报·四合院》栏目开办三载,刊出了数百篇回忆北京过去生活岁月的美文,文风纯朴,感情真挚。本书选取其中精华者荟萃而成,希望能留住并唤起大家对以往那段时光的美好记忆。

本书内容包括四部分:胡同趣谈、古韵犹存话往昔、留存在记忆中的胡同、街区忆旧。

目录

总序:精神的四合院

胡同趣谈

 胡同——老北京的符号

 胡同之趣

 北京胡同:柴米油盐酱醋茶无不入名

 老北京的地名与市场

 古城墙旁记旧

 闲话牌坊

古韵犹存话往昔

 胡同八十载

 砖塔胡同记忆

 前门施家胡同

 西堂子胡同情结

 长安街畔的安福胡同

 毛家湾忆旧

 市井的辟才胡同

 百子胡同

 古韵犹存话往昔

 大翔凤胡同

 静祥和的小胡同

 弯弯曲曲的九弯胡同

 五十年代的演乐胡同

 烟袋斜街缺烟袋

 母亲童年剪子巷

 童年菖蒲河老街坊

 记忆中的老街坊

 胡同与井

 草厂胡同漫步

 抹不去的记忆——兵马司胡同

 大方家胡同的老话儿

 小羊宜宾胡同的名人们

留存在记忆中的胡同

 记忆的碎片

 难忘的胡同儿晨曲

 消逝的大中府和司法部街

 小中府胡同记忆片断

 昔日的銮舆卫夹道

 记忆中的烂缦胡同

 鲁班胡同的变迁

 姥姥家的安儿胡同

 潜学胡同和大四条

 曾经的西廊下

 追忆竹杆胡同

 逝去的小苏州胡同

 市场街,我儿时的摇篮

 道义巷:一条刚刚消失了的胡同

 煤珠胡同童趣

 百年老街沟沿头

 按院胡同挽歌

 十字路口小食店

 胡同里的小摊

 家门口的范子平合作社

街区忆旧

 五十年前的前门粮食店街

 前门逸事

 安内大街琐忆

 广渠门大街昔日风情

 忆昔当年新街口

 旧京民俗北桥湾

 昔日金鱼池

 天桥往事

 东市场记忆

 永定门杂忆

试读章节

北京的胡同,从元朝时就已形成规模,经历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演变,成为老北京的胡同版图,延续至21世纪。而且,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胡同文化”,载人了文化、文艺、文学、文史、文明史册。西城区西四南大街西侧的砖塔胡同,在元代杂剧中有它的名称。元朝李好古的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第一折中的侍女说:“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一句戏词,证明“砖塔胡同”已在元朝时就定位;戏词中的“羊市角头”,便是演变成“羊肉胡同”;明代时,由“角头”演变多条胡同:东城区交道口大都角头;北新桥附近的绒家角头;西城区西安门西口丁字街口的西角头;东城区灯市西口、灯市东口分别称上角头、下角头;角头就是街巷、胡同的拐角头,或是胡同口了。

元朝时,北京的胡同街制规定:大街宽24步(约37.2米),小街12步(约18.6米),胡同6步(约9.3米)。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证实元朝的街巷、胡同规划整齐如棋盘一般,纵横交错井井有条,成为建筑群落——有人赞誉它是“凝固的音乐”,传唱至今。

北京的胡同,遍布东、西、南、北、中,遍布东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阳、海淀、丰台、门头沟、石景山等地区,街、巷、胡同、村6104条,这是1986年8月在《北京市街巷名称录汇编》中证实,它以1982年各区《地名录》为依据,又经过调查反复地核对出来的。但是,“北京速度”飞快地发展和建设,那些街、巷、胡同、村正在一天天地消失。

但是,回忆北京的胡同发展、演变、文化,十分有趣味。

北京胡同的方位,大多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同时有不少斜街:鼓楼南的烟袋斜街、白米斜街;前门大栅栏西侧:樱桃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杨梅竹斜街;宣武门外上斜街、下斜街;西单北有东斜街、西斜街。斜街,它与河道、水沟流向有直接的关系。一条最长的斜街,从西直门内往南到阜成门内的赵登禹路,再往南至复兴门内太平桥大街,再往南至宣武门西大街的佟麟阁路。这里原来是一条大明沟,连接北郊的白浮、马眼、一亩清泉,引水流进万寿山的昆明湖,汇合玉泉山水源,从西直门入积水潭、什刹海;另一水沟从西直门南水关流进城,通过大明沟向南流水,经祖家街、石驸马桥(新文化街西口)、国会街(宣武门西大街)入护城河(南二环路);还有一条支流从辟才胡同往东流水,经甘石桥、灵境胡同往北,经厂桥流进北海。所以,辟才胡同东口弯曲,形成东斜街、西斜街;什刹海东海沿,也有弧形,成为烟袋斜街、白米斜街;烟袋斜街,还真像个大烟袋,从东口进去像烟袋嘴,顺胡同往西走,又细又长像烟袋杆;走到西头往南拐直通银锭桥,那胡同口张开,像个烟袋锅儿。

北京最长、最宽的大街——长安街,诗人形象地称“十里长街”,成为东西大轴线。现在,向西延长到石景山、苹果园;它向东延长到通州运河源头,贯穿北京中心、东西已有“百里长街”,它最宽的地方已有100多米了。

北京最长的胡同——东西交民巷,它与长安街平行,从崇文门内大街,往西到北新华街。明代时,它叫东西江米巷,从东单到西单长6.5里(比长安街短1.5里)。比东西交民巷稍短的北京胡同就是崇文门外大街,往西到前门大街、东西打磨厂街;再比其稍短的胡同是东西绒线胡同,东起人民大会堂西路,西至宣武门内街。

最短、最窄的街巷、胡同——一尺大街,它才十来米长,在琉璃厂东街东口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这一条街东西走向,是一条北京最短的胡同。当年,胡同路北三个门脸,全是刻字店;路南三个店铺:西边大酒缸,中间铁匠铺,东边理发店,紧挨着樱桃胡同北口,一条胡同、一尺大街、十来米长、只有6家门脸、店铺,是北京胡同的缩影。这条胡同已经并入梅梅斜街了。北京最窄的胡同——高筱胡同(65厘米)、小喇叭胡同(58厘米)。崇文区东珠市口北边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处只有65厘米);天桥西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北口向西拐弯处才58厘米);前门外大栅栏的钱市胡同(东口80厘米,中间最窄处只有44厘米)。

北京曲里拐弯的胡同:北新桥的九道湾胡同,它弯弯曲曲,名叫九道湾,却有20多道弯。现在把它分成东、西、南、北、中五巷,分别叫九道湾东巷、西巷、南巷、北巷、中巷。但是,前门外的九弯胡同,才是名副其实呢,(走进去真拐九道弯)。原来东城、西城、崇文三区,各有一条“九道湾胡同”,西城的九道湾改名叫石代胡同;崇文门外的九道湾胡同,改名叫磁器口东二巷。

北京最古老的街巷、胡同—檀州街,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还有北线阁街、南线阁街、老墙根街等。《天咫偶闻》记“线阁”是辽代名燕角讹传(烟阁);另《燕京访古录》载老墙根有一段半截的废城,长一丈八尺,高九尺,砖坚、基新,一块白石四尺八寸,宽二尺,嵌在墙上,刻隶书“通天”,左刻“辽开泰元年”,右刻“北门”隶书;城砖中一铁平嵌,方一尺二寸,厚七寸,上镌“龙翔凤舞”,上横镌“大辽开泰殿陛”,早在元代以前,这些古迹就在人世了。

北京胡同突出特点——口上安木头或铁栅栏,犹如防盗门;路口设栏,昼开夜闭“宵禁”。乾隆年间北京已有1700多道栅栏,留下不少相同名称:前门外大栅栏、西长安街北大栅栏(改为钟声胡同)、西长安街南双栅栏胡同、西四南二道栅栏(大院胡同)、丰盛地区三道栅栏胡同、三道栅栏胡同等。《北京地名志》40年代时木、铁栅栏还有实物,现在早无踪影了。但是,牌坊、牌楼出现在主要街道,清末时北有57座牌楼:东四、西四、东单、西单、前门五牌楼、成贤街牌楼等,显示出老北京的特色。北京胡同的走向、形状、大小、长短、宽窄、栅栏、牌楼等,成为“胡同文化”的特色和缩影,回忆它能给人带来丰富的知识和无穷的趣味。P3-5

序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怀旧情绪开始在社会上蔓延。而今已两鬓斑白的50年代留苏学生在歌声中唱回“莫斯科郊外的晚上”,60年代经历过上山下乡的那一代人会找一个理由,一段假期,带上他们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踏上“梦回黑土地”、“情归大草原”的回望青春之旅;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代重返大学校园的学子们,正常常发起着追忆二十年前校园生活的青葱岁月的主题聚会;而所有在四合院生活过的男女老少更是不约而同的把追忆四合院生活当作一件相当有兴致的事情去做。当我面前铺放着一篇篇描述四合院生活美文的时候,我常会问自己,四合院生活真的有这么好吗?

在四合院生活的那些年间,您一定有过这样的记忆——春天到来,总会有那么几次从黄土高原上吹来黄土,女孩子上学,女人们上班,出门头上都要蒙上块看得见路的尼龙纱巾;夏天的时候,蚊虫小咬多,没有空调电扇,没有洗澡的地方,一个大木澡盆,一盆水,当妈的把几个孩子叫来,从小的洗到大的;秋天秋雨下来的时候,一块塑料布,一把油纸伞,踩着雨泡人们就出门去了,那时候,还有走街串巷修雨伞的,晴天里一声“修——理雨伞的喽”想必让不少的孩子知道了什么叫未雨绸缪;冬天里最痛苦又最躲不过的事情是每天早上的刷牙和上厕所,冬日早上院子里的水管子常常是冻上的,要烧一大壶开水才能把它浇开,如厕要上胡同里的公共厕所,即使在冬天那里也是臭气熏天,不过你要是不嫌味臭腿酸,尽可以蹲在那里听街坊四邻的在这个胡同的公共场所里叙家常……

既然在四合院里生活有诸多的不便和不爽,可如今住在冬有暖气,夏有空调,不出家门就能如厕洗澡的干净楼房里的人们怎么反倒留恋怀念起“苦日子”来了呢?人们在饿肚子的时候是不大会想到营养的,天天大鱼大肉,难免就想吃些粗粮,在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的今天,人们开始追念起那些普通平常但已然找不回的日子。

有关四合院里生活的回忆当然不乏温馨和乐趣,不然人们怎么能够一味沉湎于过去。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人们总会念叨几句院子里曾经的那棵香椿树,老人们拿竹竿绑上铁钩子往下够,小伙子嫌麻烦干脆直接上房。现在家里的孩子要春游了,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小时候自己春游的时候奶奶烙的芝麻酱糖饼,妈妈头天晚上给灌到军用水壶里的酸梅汤。在没有空调的曾经的夏天,孩子们好像不知道热似的,几乎那个年代所有的孩子都有过到什刹海、八一湖、莲花池和同学或是胡同里的小伙伴结伴去游泳的经历,四五站地的公共汽车通常都不会去坐,因为省下的五分钱可以买根冰棍,那时侯红小豆冰棍和红果冰棍三分钱一根,牛奶冰棍五分钱一根。秋风扫落叶的时节,一夜秋风,学校操场上便铺满了一层杨树叶。早上,天才蒙蒙亮,孩子们就佯装值日便早早走出家门,来到学校院墙外,低着头,寻觅着自以为最粗、最老、最韧的杨树叶子,捋下叶子后的杨根,就是最好玩的游戏拔杨根的道具了。捋下叶子后的杨根被孩子们放在鞋窠里沤着,孩子们鞋窠里的脚汗臭味是杨根天然的修炼场,课间时,放学后,孩子们把鞋里经千踩百揉后已变得有些蔫黑的杨根拿出来,精挑细选,选拔出最粗韧的那一根,杨根与杨根在小主人手中对决的紧张精彩场面绝不逊于斗蟋蟀,扇三角,玩弹球。冬日屋外的窗台上,总要码上一溜柿子,炉台上,烤着一圈切得薄薄的窝头片或是馒头片,晚饭后,孩子们倚在床边,听父亲开讲《三国》的桃园结义,《水浒》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趁父亲喝口水或是解手的功夫,溜到屋外,拿回一个冻柿子放到碗里,用勺在柿子上戳个小口,■出一勺金黄色的汤汁和质感韧滑的“小舌头”,凉在嘴里,甜到心里。

往事虽然是真实的,可它有时又很虚无,它明明曾经真实地存在,可如今我们却看不见,摸不着,无奈得很。过往是匆匆的,可它一下子就走的很远,明明不过才走过二三十年光景,在历史影片的定格中不过是一屏,可我们只能眼睁睁看时光飞逝,跨过了一个世纪的门槛,而我们的人生不过才走了三五步,就从少年走到青年,从青年跨入中年,从中年迈入老年——人生难免会有几多遗憾,有些遗憾也许终生无法弥补。比如说,我们的后人今后已无法生活在真实的四合院里,感知真正的四合院生活,从而也无法和我们一样与四合院建立起犹如血脉亲情般的感情,这恐怕是我们这一代人集体的遗憾了。

我时常会想,全世界都知道四合院是北京的标志,是北京的符号,可是若干年后,问到北京的大人和孩子,什么是四合院,四合院是什么样子,四合院的生活是怎样的,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答得出。真是难为后人们了,别说是后人们了,就连我们这些生在四合院,长在四合院的人,如今说起四合院来,还不是要拿起记忆的钥匙,打开尘封的往事,一件件像数家宝似的捣腾出来……眼见得北京的胡同一条条在消逝,无奈何北京的四合院一座座在消失,现在,哪怕是在一座完整的四合院里站一站,坐一会儿,吃顿饭的愿望都成了奢望,这在过去,不过是寻常百姓最平常的日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时常在想,凭我的一己之力,我没有能力改变城市改造的规划让所谓的旧城改造、危房改造为保留一条完整的胡同绕道,也没有本事凭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修复一座完整的院落哪怕它只有三五个房间。我们是搞文字的人,力气活干不来,又没有太大的财力,但我们可以用自己勤奋的大脑和一双勤劳的双手,去修筑一座精神的四合院。

三年前,这个朴实的愿景开始一步步实现。一篇篇朴实又充满情感的描述胡同生活场景,记载院落生活片段的鲜活文字,就像是一块块经过和泥,拉坯,烧窑后出来的青砖,作为《北京晚报·四合院》周刊的编辑,我们就像是泥瓦匠,每周忙着活泥,砌砖,沟缝,就像是盖自家的院落,为的是留给后人,一点不得马虎。经过三载寒暑,“四合院”终于有了些样子,常听说有人把每周“四合院”的报纸留存起来,或者是寄给海外的亲友。

说谢是客气,但谢是万万少不得的——首先要谢的是报社的领导,当我在三年前提出要在《北京晚报》开垦四合院这样一方净土时,得到的是赞许和肯定,于是沉迷老北京四合院文化的人们从此有了这一亩三分地,可以在上面自由地播种,耕耘;更要谢的是对四合院满怀深情的作者读者们,三年来,他们不离不弃跟随四合院,关爱四合院,有90老叟一笔一划关于老北京三四十年代的记忆,有来自美国、日本和全国各地北京人对故乡的思念,有素不相识的读者在收获的季节为我们送来的在自家四合院院落里百年石榴老树结下的甜甜的果实,有来自台湾的回故乡省亲的老人为我们送来的台湾特产凤梨饼和冻顶乌龙茶,他们是在感谢我们为他们提供了一座精神的院落,可以让他们怀旧的时候有思想进来小憩的家园,我们则真心感激他们让我们对待自己这份工作不敢懈怠;当然,不能不谢的还有东方出版社的侯俊智、万琪两位编辑,同样是出于对四合院那份醇厚和无法割舍的情感,让他们对这套有关四合院文化生活的丛书倾注了全部情感,使这些来自草根阶层的有关四合院的文字得以以书籍的形式留存于世,这对于那些平民作者可以想见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这些无声的关爱,默默的支持其实都是缘于同一种情结。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在收入本书时,我们就标题和文章内容都做了适当的润色和修改,以使全书的风格统一,但每篇文章中的基本内容和语言风格我们大都保留了下来。

北京的房价地价越来越贵,楼房尚且如此,四合院就更不必说了,现在,连到四合院里喝杯茶都很昂贵,到四合院里吃顿晚餐更是一件很贵族的事情。但我们这套书却是平民的文字,是许多有过四合院生活的人们的感受凝聚而成的鲜活文字,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有着同样记忆的人们把它带回家。茶余饭后,净净手,安安心,心宁气定地拿这样一本书在手里,那一小段时光,你一定又回到从前,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四合院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2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