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杨伟光的央视岁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世英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

  他推动了中国电视的全面发展,

  他领导了央视的迅速崛起。

  这是一代电视人的奋斗史,也是后来者的导航图。

本书所展现的中央电视台老台长杨伟光的奋斗史,是平凡的纪实,也是辉煌的写真。

内容推荐

杨伟光,一个贫苦农家的放牛娃,一个凭借自身不懈努力考取北京大学的年轻学子,一个满怀憧憬无所畏惧的热血青年,一个半路出家跨入央视的资深新闻人,一个在知天命之年领导中国第一媒体破浪前进的改革家……其一生的辉煌与中国电视的光荣与梦想密不可分。本书所展现的中央电视台老台长杨伟光的奋斗史,是平凡的纪实,也是辉煌的写真。

从弱势媒体到中国“第一媒体”,从“贫困户”到纳税大户,从建设国家级大台再到建成世界一流大台,中央电视台改革和发展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人们不会忘记这位改革者,央视老台长杨伟光对于中国电视事业的贡献,无疑将成为那个时代和电视人心中一座永远的丰碑。

目录

导言 央视的“杨伟光时代”

一、改革创新年表

二、央视大腕眼里的老台长

第一章 初试锋芒在央视

一、我能不走吗?

二、堵了艾知生部长的门

三、踏上电视跑道的起跑线

1. 改革,从《新闻联播》开始

2. 从新闻不“新”抓起

3. 这些只是改进,不是改革

4. 民可使知之

四、敢为人先

1. 竟敢把美国新闻放《新闻联播》头条

2. 首次播放“人大”讨论会

3. 实况录像播出中外记者招待会

4. 现场实况转播党的“十三大”盛况

5. 我们的记者要提问!

6. 直播双跨“珠峰”壮举

7. 广播电台“觉得有点压力”了

第二章新闻改革:成就中国“第一媒体”

一、《东方时空》横空出世

1. “三门”干部升任台长

2. 风云暗涌的改革局面

3. “早上七点都听广播,谁看电视?”

4. “东方时空”,名正才能言顺

5. 从形式创新到内容创新

6. 招聘人才怎能和找清洁工一样?

二、《焦点访谈》重拳出击

1. 《焦点访谈》再创焦点

2. 同吃同住同劳动

3. 一个真正的社会守望者

4. 来说情的地方官员排成了长龙

5. “不要动不动就说‘我们拭目以待’”

6. 中央领导频频视察批示

7. 甘当义务推销员的总理

三、趁热打铁:《新闻调查》、《实话实说》的诞生

1. 《新闻调查》:“调查新闻以外的新闻”

2. 《实话实说》:中国的“脱口秀”

四、思路超前打造人才高地

1. 人才兴台:智慧和创意应该打入成本

2. 提高素质:六个“必须”和九个“务必”

3. 不拘一格用人才

4. 毛遂自荐的敬一丹

5. 白岩松:我来试一试

6. 水均益:从客串策划到名主持

五、把握好“度”才能化解风险

1. 关键是“度”的把握

2. 每一步重要改革都没有走回头路

3. 把握好“度”是处理敏感问题的法宝

第三章 体育报道的超越

一、逐鹿汉城亚运会:一个永不疲倦的对手

1. “电视时效一定要超过广播”

2. 图文并茂,超越广播时效神话

二、汉城奥运会:有限条件下屡破纪录

1. 中途切播的“约翰逊和刘易斯的‘百米较量’

2. “瞒着”宋世雄播出的“约翰逊丑闻” 8

3. 继续打美国NBC的主意

三、亚运赛场外的角逐

1. “报道应该高于1986年汉城亚运会的水平”

2. 临时培训,做到报道人员高水平

3. 好服务,亚运会后怀念北京

四、巴塞罗那奥运会上的勇者

1. “小米步枪”的奋斗

2. 一鸣惊人,竟然采访了萨马兰奇!

五、让对手叹服的字幕新闻

第四章 中央电视台的“文艺复兴”

一、文艺节目推陈出新

1. 有内涵才能当好主持人

2. 大力扶持戏曲艺术

3. 一阕歌动九州地

4. ’98“春晚”精彩一笔

5. 《动画城》打造儿童的梦想屋

6. “心连心”牵动百姓心

二、时光如梭:记录历史风云

1. 《望长城》:中国纪录片的里程碑

2. 大型文献片《毛泽东》拍摄始末

3. “中国大事记”里的头等大事

4. 央视人记录的历史

三、娱乐节目的重要方面军——电视剧

1. 电视剧:抓质量,还是抓数量?

2. 香港无线:中央电视台还有什么大制作?

3. 胡玫:杨伟光是我的伯乐

四、知全局,能躬行

1. 魔鬼在细节

2. 寻找切入点:中央一套

3. 适者生存,全台竞标

第五章 从贫困户到纳税大户

一、向客户致敬,做广告之王

1. 广告:从5秒钟开始做起

2. 招标:解决广告供需矛盾的一剂“良药”

二、鲁酒集聚,大闹京华

1. 因祸得福,催生广告黄金时段

2. 广告招标,一石激起千层浪

3. “两孔”相争,鲁酒标场见分晓

4. 招标继续,理性必须回归

三、广告扶贫:让农副产品登“台”亮相

1. 扶贫从“卖”大蒜开始

2. 央视成了“菜市场”

3. 赔本替人赚吆喝

4. 全体动员为公益

四、广开源:探索更多经营之道

1. 资源共享,发挥最大效益

2. “借船出海”:与CNN互通有无

3. 上市:敢想才敢为

4. 国际电视“总”公司

5. 加扰频道:央视的又一尝试

6. 老同志上书点名杨伟光做视协主席

第六章 从“国家电视台”到“世界一流大台”

一、和地方台之间的合作共赢

1. 中央台就是中央台

2. 牵头而不称霸

二、世界才是央视的大舞台

1. 杨伟光要搞“大跃进”了!

2. 提前3年实现2000年目标

3. 实现世界大台的梦想

4. “中国电视周”:面向世界的华彩乐章

三、直播香港回归,打造全球盛宴

1. 全台备战,毕其功于一役

2. 盛事庆典,美梦成真

3. 8个之最:中央电视台的“吉尼斯”纪录

4. 1997:央视直播年

5. 快跑道上,他功成身退

第七章 性情中人杨伟光

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二、央广招了个不懂广播的

1.中央电台为什么不可以发本台消息?

2.“新闻时效观”挑战传统新闻观

3.锐气冲天,挑战强权

4.痛快时离开

三、耐住寂寞,经得辉煌

1. “工作就是生活”

2.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3. 待人宽,律己严

四、真爱情怀,幸福生活

五、杨伟光有话说

1. 对新一代媒体人的真切之谈

2. 乱世用兵,盛世修志

附录

附录一关于实施中华文明精粹影视化工程的建议

附录二杨伟光在上海交通大学传媒与设计学院的演讲

附录三杨伟光剖析发展电视产业的几个问题

附录四杨伟光作答普鲁斯特问卷

试读章节

20世纪80年代的中央电视台远不像如今这么呼风唤雨、趾高气扬。那时,电视台做新闻宣传的人比较少,还经常出一些小毛病。1985年的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搞砸了,导致一天收到几麻袋的批评信,弄得有关领导人很被动。为此,艾知生部长提出电视台要加强力量,要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一位副台长去管新闻。

1985年7月16日,一个电话成为杨伟光事业的转折点。从此以后,杨伟光告别了他熟悉的广播领域,踏入陌生的、充满挑战的电视行业。

一、我能不走吗?

1985年7月16日,杨伟光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办公室,开始翻看有关文件。突然间,桌上的电话铃响了。

“是伟光同志吗?请你到我办公室来一趟。”电话那端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郝平南。

“好,我马上来。”毫不知情的杨伟光答应着,很快赶到了郝平南副部长的办公室。

郝部长微笑着向他宣布了部党组的任命:“杨伟光同志,部党组决定调你到中央电视台任副台长。”

在去部长办公室的路上,杨伟光想到了许多可能。

可是他唯独没有想到广电部会调自己到中央电视台去工作。这突如其来的任命,让杨伟光一时有些不知所措。

“这件事情我一听,脑子就大了,感到来得太突然了。”杨伟光回忆说。

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领导班子里有一个正台长、四个副台长,杨伟光最年轻。当年有三个老台长要退,剩下杨伟光和张冬兴两个,张冬生副台长主管党务和后勤。如果杨伟光一调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剩下一个台级干部。

杨伟光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管着一般意义上的事务,比如新闻部、记者部、工商部、农业部、军事部、民族部、研究室、广告的宣传等,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已经很熟悉了。  就在这次谈话的前不久,杨伟光刚写过一篇文章,发表在内部刊物上,题目是《广播会被电视冲垮吗?》,论证广播不会被电视冲垮。时任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的吴冷西同志看了很赞赏,批示给《广播电视战线》杂志公开发表。

现在发挥广播优势、顶住电视冲击的措施刚开始实施,分管的副台长却要投向电视的怀抱,电台的同事会怎么想呢?

几乎不假思索,杨伟光脱口便对副部长郝平南说:“我对广播的业务比较熟悉,对电视比较陌生,能不走吗?”

郝平南说:“已经定了。”

听口气,杨伟光知道这时候再说也没用,便起身告辞返回台里去了。

二、堵了艾知生部长的门

杨伟光留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日子。从毕业算起,他已经在广播领域工作了整整24年,那时他49岁,说年轻已经不年轻了,他积累了多年的经验,正可以在广播事业上大有可为。而到电视台,各方面都要重新学习。

更何况,杨伟光还有别的顾虑:“我的大学同学在那里已干了二十多年,我这个新手到那里,他们能接受吗?再说,电视台人才济济,有许多与我资历相仿的能人,人家没当台长,自己这个外来户去插一杠子,别人会服气、会支持吗?他们心里一定有想法。”

“我在广播电台已经搞了那么多年,调到那边人不熟、业务也不熟。”

忐忑中,思前想后的杨伟光决定做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最后努力。  “那天,心里就非常烦,晚上觉也没睡好,本来想再找郝平南同志谈这个问题,但感到调动决定并不是他做出的,找他没有用,要找就找一把手。”p19-20

序言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有机会接触很多成功人士。他们的创业路有曲折、有艰辛,甚至有只会在好莱坞大片里才可能出现的惊险。每一次面对面地与他们交流,带给我的都是震撼。这是我工作的乐趣,一种解读他人人生的极致享受。

本书所展现的央视崛起的历程及以前台长杨伟光为首的一代电视人的奋斗史,是平凡的纪实,也是辉煌的写真。

杨伟光,一个出身贫苦农家的青涩少年,一个凭借自身不懈努力考取北京大学的年轻学子,一个满怀憧憬、无所畏惧的热血青年,一个半路出家跨入央视的资深新闻人,一个在知天命之年领导“中国第一媒体”乘风破浪的改革家……他的成就与中国电视业的发展密切相连。

与杨伟光在小院品茗,我在想,他那至今还少有皱纹的宽阔额头里,蕴藏着多少化解危机的智慧?他的一双看似绵软的手如何推动了中国电视业惊心动魄的改革?他那带着浓厚客家乡音的亲切话语,如何成为电视界腾蛟起凤的“天籁之音”?……杨伟光的传奇经历和个人魅力,无疑是吸引我搜求和演绎央视故事的第一要素。

聚集我国颇具个性的人,以严密的协作,满足绝大多数人的耳目需求,这就是央视的事业。这样的事业,同时是一个巨大的名利场:头上有光环,脚下有陷阱;既使人心旷神怡,又令人意乱神迷。在这个名利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杨伟光,风雨毁誉始终交织其身。但他气定神闲,以其著名的“度”的理论和操作艺术,游刃于政治家、实业家和文化精英之间,在炽热的聚光灯下,启用了一个又一个新人,缔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媒神话,开发了一座又一座文化富矿,几乎从不失手。

人们忘不了,杨伟光是中国电视产业的最早拓荒者之一。是他,从在《新闻联播》之后加进30秒广告的试验开始,开启电视广告的强势时代,并把一个连召开临时会议都要向财政部打报告要钱的事业单位,打造为年收人数十亿的传媒巨人。是他,力主在中国推广加扰电视,一举打破我国有线电视徘徊不进的局面,使电视生产力空前释放。是他,提出了电视多元化发展的创见,推出中国文化界最早的上市公司……筚路蓝缕中,杨伟光坚定自若,表现出过人的事业家兼实业家的素质。

杨伟光深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真味,将“和”的精义运用于媒体管理和竞争时,是那样得心应手。他把芸芸众生的诉求和上司的训令冶于一炉,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提炼出“只要善选角度,就没有不可报道的禁区”的真知灼见。他统观全局,协调上下游产业链,在央视独领播出市场风骚、人皆仰其鼻息之时,主动提出要给节目制作方以数倍的加价,使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成后来电视制作的百花齐放。他提倡“和而不同”,不拘一格用人才,使四海电视人皆投奔央视。在那里,他们在各展个性中达到新的平衡、新的和谐,催生出新的思想、新的创意。

叙说这一切,绝不意味着杨伟光是独孤英雄。杨伟光所做的一切都离不开方方面面的支持与配合。可以说,本书更像一部20世纪90年代微缩的电视事业发展史。

人是时代的镜子。在我与杨伟光的交往中,他一再感叹,若非赶上中国电视事业的起飞年代,他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

的确,越是艰苦的创业,越能释放人的潜能。我所要做的,正是从一位电视改革领路人的角度,忠实地对既往岁月的流光溢彩进行充分回放,展现中国电视人的悲与乐,庄与嬉,歌与泪。

有道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也正如我在《分众的蓝海》序中开篇所言,“世界变化的速度总是快得令人炫目”,但也总有些人在岁月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奋斗足迹。故此,谨希望本书呈现的是一个传媒人精彩的传奇经历,更是每一个后来者自强奋斗的领航图。  本书写作历时数载,其间得到许多好友特别是陈新华先生的鼓励和帮助,杨伟光同志原来的同事也热心给予支持,提供了许多好素材和好建议,谨致谢忱。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3: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