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代医宗--朱震亨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雪芹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一代医宗--朱震亨。

内容推荐

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所出最晚。他先习儒学,后改医道,在研习《素问》、《难经》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访求名医,受业于刘完素的再传第子罗知悌,成为融诸家之长为一体的一代名医。朱震亨以为三家所论,于泻火、攻邪、补中益气诸法之外,尚嫌未备滋阴大法。力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申明人体阴气、元精之重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的创始人。临证治疗,效如桴鼓,多有服药即愈不必复诊之例,故时人誉之为“朱一贴”。弟子众多,方书广传,是元代最著名的医学家。

目录

第一章 医学世家 仪义行侠

人禽之义 千古传颂

书香门第 医学世家

童年少年 动荡不安

血气方刚 仗义行侠

第二章 科场失意 弃学就医

为治母病 初涉医学

追随名师 精研义理

连举两次 科场失意

弃学就医 疗师痼疾

第三章 拜投名师 援理入医

辗转他乡 千里寻访

矢志不渝 拜投名师

潜心学艺 反复体察

第四章 行医治病 济世救人

融会贯通 灵活机动

高朋满座 相与切磋

疑难杂症 所疗皆中

第五章 治痘修塘 情系乡民

降服痘疮 拯救幼儿

有感而发 幼人之幼

倡修墅塘 情系乡民

第六章 晚年岁月 孜孜不息

恪守孝道 奉养慈亲

著书立说 嘉惠医林

行医济世 孜孜不息

斯人虽去 风范永存

第七章 医学著作 杏林奇葩

《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

《本草衍义补遗》

《金匮钩玄》

《丹溪心法》

其他医学著作

第八章 医学思想 深入人心

阳有余而阴不足

相火论

重视日常的养生保健

治病必求于本

不泥成方 辨证施治

注重精神治疗

第九章 杂症治疗 成效显著

对气血类疾病的治疗

对痰症的治疗

对郁症的治疗

对火热症的治疗

对风类疾病的治疗

对妇科疾病的治疗

对儿科疾病的治疗

第十章 流风余韵 天地永存

援理人医 以医言理

薪火相传 源远流长

流风余韵 天地永存

朱震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元统元年(1333)八月,朱震亨53岁。这年,他的好朋友叶仪身体患病,先是胸膈胀满,接着又痢下不止,腹中剧烈疼痛,四肢困倦无力,卧床不起。实在没有办法,就给他在床上铺上东西,让他随意方便。这时朱震亨正好在金华,听说了叶仪的病情,立即过去诊治。叶仪吃了朱震亨开的药以后,不但没有见好,反而病情加重,引起了朋友们的非议。但一向谦虚谨慎的朱震亨这次却一反常态,好像没有听见朋友们的议论一样。过了几天,叶仪的病情更加严重,痰堵于咽喉,如同败絮,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昼夜呻吟,难受异常。朋友和家人都为叶仪捏了一把汗,叶仪自己也觉得没有希望了,就在晚上与两个儿子诀别。两个儿子看着父亲痛不欲生的状况,伤心得大声痛哭。外边的人听见了,以为是叶仪死了,于是消息很快传了开去。朱震亨听到消息后,非常肯定地说:肯定是有人在误传消息,叶仪不会死的。第二天天还没有大亮,朱震亨就来到叶家,给叶仪诊脉之后,开了一帖小承气汤的方剂让叶仪服下。叶仪服药之后,不一会就觉得肚内有声,下泻不止。第二天又服了一帖,再泻,然后神志逐渐清爽。再过了一天,居然能喝稀粥了。以后就按照朱震亨的嘱咐,慢慢调养,病情竟逐渐痊愈了。

对于叶仪的病情变化,朋友们大为惊异,纷纷向朱震亨询问其中的奥妙。朱震亨说:我第一次诊病的时候,发现病人的脉虚,形体虽然还称壮实但面色黄中发白,知道这是平时和人说话太多的缘故。说话太多的人容易伤中气,再加上他平时生活无规律,有时失之于太饿,有时伤之于过饱。太饿则伤胃,使胃气虚弱;过饱则一时不能消化,容易形成积滞。一般像这种病,用的都是泻法,先要清理干净肠胃中的积滞物。但当时病人由于中气大伤,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如果先用小承气汤行泻,就会伤了元气,后果就不堪设想了。因而不能一开始就用泻药,要用丹参、白术、陈皮、芍药等药进补。本来病人就是实症,还要进补,病情怎么会不加重呢?但如果没有这10多天的补养,就不能经受这两帖小承气汤的攻击。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先滋补胃气,使之能经受住攻击,然后再用攻击之法,就可以使病情彻底消除了。朋友们听后连连称道,佩服朱震亨对病情的分析和正确的治疗方法。

朱震亨治疗叶仪的方法,和当初罗知悌给那位四川籍僧人治病的方法一模一样。叶仪的病情虽然不是忧思所致,但身体虚弱、腹内积滞的情况却和那位僧人的情况是一样的。一开始如果先用小承气汤,使之下泻,必然要大伤元气,甚至会断送了叶仪的性命。所以朱震亨采取了比较谨慎的做法,先滋补使之充实,经得起攻击,然后再行排泄,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有一个妇女,年近四十,为人做婢,性格沉郁而多忧。一连3个月没有来月经,小腹中间有一个气块,开始时像板栗大小,后来逐渐大得如同烧饼,且有疼痛之感。朱震亨给她诊脉以后,发现她两脉皆涩,用手一按腹中的肿块,她就感到疼痛异常,难以忍受。朱震亨根据病情,先给她开了千金消石丸,吃了四五帖以后,她说自己的乳头忽然发黑,而且有少量乳汁,恐怕是怀孕了。朱震亨很肯定地说:根据你的脉象,绝对不是怀孕。又让她继续服用了几帖干金消石丸,服用以后再次诊脉,觉得脉象虚弱无力。朱震亨一下子意识到前面的药力太过,伤了胃气。于是赶快停用千金消石丸,改用四物汤,加白术、陈皮两药,不问断地服用了30帖。候脉象完全恢复,再接着服用干金消石丸。服用了四五次以后,病人说肿块消了一圈,朱震亨就停止用药。半个月之后,月经来潮,流下很多黑血,并有一些小小的血块。腹中的肿块小了一半之后,病人很高兴,又来求药,希望继续服用千金消石丸,彻底消除剩下的肿块。朱震亨告诉她,现在不要忙着服药了,等下次行经时肿块就会彻底消除的。下个月月经来潮之时,果然又流了许多黑血,下了一些血块,肿块又消除了很多,只剩下板栗大的一块。这时病人又来求药,想尽快使肿块彻底消除,朱震亨诊脉之后说用不着再服药了,只要按照医嘱,严守禁忌,下次经行,即可消尽。后来情况的发展果然和朱震亨所说的一样。

通过对这位婢女和叶仪病情的治疗,朱震亨一方面在不断借鉴罗知悌的治疗思想及方法,一方面对张子和的攻击论理论和治疗方法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和完善,把攻击疗法和胃气的虚实紧密结合,胃气实者攻击可行,而胃气虚弱者非唯不能实施攻击疗法,反而要先行滋补,使之廪实,然后再实施攻击疗法,就可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不问病情如何,一概使用攻击疗法,就会使病人元气大伤,不但不能恢复,严重者还会使病人失去生命。正是朱震亨这种实事求是、灵活多变的医疗方法,才使得张子和攻击疗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臻于完美。保护正气,在此基础上祛除邪气也成了朱震亨治病的一个特点,也是后来温补派形成的实践基础。

对于其他疑难杂症,朱震亨也都能够根据实际,对症下药,使病人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康复。

P105-108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祷、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学家朱震亨是浙江义乌人,他的医学思想和实践一直为全国和浙江医学界的学者所关注。冯汉龙、林乾良、盛增秀、方春阳、刘时觉、王英、竹剑平等诸位先生,在研究和运用朱震亨医学思想和实践经验方面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这些学者们不仅是研究朱震亨医学思想和实践方面成绩卓著的学者,而且也都是中医学界的佼佼者。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非中医专业的人要来承担朱震亨传的撰写工作,无疑有班门弄斧之嫌,难度的确是太大了。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分头拜访了这些在朱震亨研究方面做出卓著贡献的学者,虚心向他们请教。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并没有因我的卑陋无知而讪笑,也没有因为我非专业人士而见弃。一个个满腔热情,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盛增秀、王英、刘时觉先生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赠送给我,王英先生还给我复印了一些不能借出的资料。方春阳先生热情地向我讲述了有关朱震亨的一些史实,并提醒我写作时要注意的地方。在实地考察过程中,义乌市丹溪药房的朱智彪先生、朱丹溪陵园的负责人朱之江先生、陵园工作人员李文芝女士都给予了热情的接待。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不仅对朱震亨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而且其形象也在我的心目中渐渐地丰满起来。虽因林乾良先生年事已高,我没有登门拜访,但他的研究成果也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起到了开启思路的作用。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时机,错过了拜访冯汉龙先生的机会。冯先生是义乌市的名老中医,多年来一直从事朱震亨的研究,手头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尤其是知道《义乌赤岸朱氏宗谱》的下落。《赤岸朱氏宗谱》是撰写朱震亨传至关重要的资料,义乌市图书馆、博物馆及各地各高校图书馆都没有保存,上述所有的研究者也未曾见到,只有冯先生一人知道下落。今年3月,我给冯先生打电话联系,他很高兴,让我到义乌去,说只要他带我去找持有《宗谱》的人,还是可以见到的。当时我因有事脱不开身,就耽误了一个月。等到五一,想利用假期去一趟义乌时,再次打电话联系,得到的却是先生已于四月初去世的消息。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实在想不到竟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来和冯先生家人联系,家人可能是怕触景伤情,再三劝告我不要造访。为了尊重家人的意愿,我只好放弃了这一次的义乌之行。先生去世,《宗谱》下落无人知晓,《宗谱》中一些宝贵的资料也没有能被引入本书,如朱震亨为朱氏祠堂所写的《铭文》及《序》,为清德里所写的《记》,以及胡翰为朱震亨所写的《哀辞》等等,都无法再见到,给本书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缺憾。

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没有因我是外校老师就拒之门外,在我查阅资料阶段,他们给我提供了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我的资料工作在几个月内完成。

书稿撰写过程中,儿子李强一直是我不可或缺的助手,一起陪同考察、摄影,调制电脑,安装软件,搜集资料。如果没有他的鼎力相助,书稿的完成可能要拖后好长时间。爱人李友英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工作,尽最大努力地承担家务,让我得以有充足的时间安心从事本书的撰写。

书稿写成后,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文献研究室的盛增秀老师对之进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尤其是在专业用语和药物名称的辨析上,真是细致入微,就连标点符号上的错误也不轻易放过,有了盛老师的严格把关,我的心里才踏实一些。审稿结束后,盛老师根据书中的不足,还热情提供了有关朱震亨的重要图片资料,对书名进行了认真的推敲,将原来拟定的“儒医名家”改为“一代医宗”,更加贴切地表达了朱震亨在医学史上的地位。最后,盛老师又不惮烦劳,为之赐序,对本书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的竹剑平、胡森先生作为盛先生的助手,为本书稿的完成作了许多努力。

浙江省社科院越文化研究所的卢敦基先生,对本书的撰写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和关注。

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李育智先生,和我曾有过一次愉快的合作,李先生丰富的编辑经验和对工作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及敬业精神,使本书又减少了许多可能出现的失误。

值此小书将要和读者见面之际,我由衷地向以上曾经给我提供过各种帮助的人们表示我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向已故朱震亨研究专家冯汉龙先生表示我的歉意和哀悼!

但愿这本小书能为丹溪学研究的园地增添一点绿色。

由于专业知识的局限和本人才能的疏浅,书中的错误和缺漏肯定不少,诚恳欢迎广大读者尤其是专业医务工作者对之多加指正,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

作者

2006年8月于秋实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