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隐逸诗人--寒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隐逸诗人--寒山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何善蒙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隐逸诗人--寒山。 内容推荐 寒山,一个唐代的诗人、一个在中国正统文学中长期没有地位的隐者,竟然在100多年以后成为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的鼻祖。本书为你全景式地展现了这位隐逸诗人的人生画卷。 目录 前言 寒山、寒山诗与寒山热 第一章 故里与童年 第二章 翩翩少年郎 第三章 坎坷科场路 第四章 辗转自流落 第五章 翠屏山下居 第六章 修道隐寒山 第七章 青山闻禅音 第八章 终老寒石山 第九章 灵府结诗集 第十章 域外寒山热 寒山大事年表 寒山行实考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天宝三年(744)春,寒山再一次站到了礼部贡院的门口来参加进士科考试,当然,在众多的应考士子中,寒山也发现了很多去年的旧识。是啊,其实每个人都一样,都得奔着这个大门而来,不管你曾经跌倒过多少次,这或者就是命运。站在贡院门口等待大门开启的时候,寒山这样想。 第一门照例是帖经,今年的寒山似乎不太幸运。主考所给的题目,看上去似曾相识,却又不得其要。而更为要命的是,今年主考小允许在考场内放置《五经正义》,以备查阅。这样,对于功课已经荒疏了不少的寒山来说,熟诵经文也有了些难度,答题自然是更加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出题那么偏怪的帖经呢? 走出考场的时候,寒山就预感到前途不妙。第二天出榜,果然不上。这时,寒山想起照例应当有以诗赎帖的机会,不妨试试,或者还有一线生机也未可。因此,寒山就向主考提出这个要求。照例,这种赎帖的情况不是很多,而且都是文名很高的士子才允许如此。而寒山也知道这个规定,之所以敢来这里一试,也是因为当初寒山是小有文名的。可是主考还是去年那个主考,寒山当年在宦游子弟之中是有些名声的,主考也曾耳闻。当他听说寒山这个名字时,想起来去年曾有人代问落第原因,他曾对此特别留意了一下,对于“不合典雅”这几个字还是印象深刻的,当时他就在想,这所谓文名也是稀松平常啊。诗文“不合典雅”的人,居然也来求以诗文赎帖?这不是很滑稽的事情吗?因此,寒山的申请是不可能被准许的,而主考回复寒山的话,主要的一句是“不合典雅的诗文也配赎帖吗?”由此,寒山科考之门再次被关上。 主考的话,可谓极尽嘲讽之能事,若是一年前的寒山,那断然是无法承受的。而此时的寒山,已非彼日的寒山了。对此,寒山一笑而过。是啊,不合典雅的人又怎么能够以诗文赎帖呢?寒山已然明白,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混有文名的他,从前所l有的一切浮名都已经烟消云散了,他所能做的唯有朝前走。回头再望望员院的大门,寒山在心里默默地说:再见了,不过,明年我还是会回来的。然后,坚定地走了,离开了长安,回到成阳。 对于寒山的这次失意,家人都没有太大的反应。因为这样的结果,基本上是在意料之中的。重要的不是寒山考上了没有,而是寒山重新站了起来,重新开始为前程而努力拼搏,不再意志消沉,这才是大家所愿意看到的。 接下来的事情,对于寒山来说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准备明年的科考。家人一如既往地支持,妻子无微不至地关怀,这一切都让寒山备感温暖,而其汲汲向学之心则更为笃实。于是乎,在这一年里,寒山学业精进不少,踏实许多,尤其是埘于经典,基本上重新能够倒背如流,历代典故则更是信手拈来。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秋天,寒山有了一个儿子。初为人父的喜悦,让寒山对于科举更加用心,因为,他需要为儿子创造一个更加好的将来。而所谓的好,在传统观念中更多的是与仕途结合在一起的。 幸福的几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年。天宝四年(745)春,寒山已经是第三次站在了礼部贡院的门口等待开考。 第一天,帖经,这一次寒山顺利过关。第二天为杂文,照例是诗、赋各一。这一次寒山吸取上回的教训。因为,通过上次的失败,寒山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实际上进士科的诗赋考试,首先考查的是你的格式,而不是你的文采。你得首先要合乎试帖诗和甲赋的格式要求,无论是押韵、字数、用典等等,不能够有丝毫的差池,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通过。并不是说你的文采不能展示出来,文采的展示必须建立在考试所制定的规矩之上。而第一次寒山之所以会失败,其原因即在于过度地强调了个人文采的发挥,而忽略了程式上的要求,因此,也就跟科举失之交臂了。这一次则不同,寒山显然是对于上一次的失败有了深刻的反省,有了很好的准备。于是,寒山循规蹈矩,一切都按照主考所规定的程式进行,严格地考虑诗歌的韵脚、句式等等,考虑赋的韵脚、用典、字数等等。总之,有规定的,总是先规规矩矩地按照规定的要求来操作,在确保规定被毫无例外地执行的前提下,再发挥自己固有的才情。这样,诗、赋都得以顺利完成。虽然就内容、文采上足多少会有些遗憾,因为毕竟不再能够自由发挥了,但是,总体上还算满意。 次日出榜,寒山通过杂文考试,得以进入第二三场考试——策问。进士科考的是时务策5道,所谓时务策,也就是考查考生对于现实政治的看法和处理方法,由主考命题,然后考生根据题意进行回答,条分缕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求在回答过程中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能够引经据典,做到有理有据。考生的回答谓之对策,这实际上相当于今天的论述题。但是,由于策问这种考试形式推行已经非常久了,源自于汉代的贤良策问,而且历代都有利用策问这种方式进行选拔人才的,这样势必有很多成型的对策,故熟读背诵这些对策是每个应考士子的必要功课,寒山也不例外。再加上过去一年中,寒山对于经史更加熟练,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自不在话下。故而,当寒山拿到策问题目时,便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提笔刷刷而下,文思如泉涌,一气呵成。 出了贡院大门,寒山颇为自得,心中默道,照理不会再来这里了。三场考试结束,对于应考士子来说,接下来的事情就是在长安城内游玩,以等礼部放榜。唐代,放榜时有两种形式,一种为“榜帖”,由主考在黄花笺上写下及第者的姓名,遣人持笺相报,因有金花压其下,故又称“金花帖子”;一种为“张榜”,即将及第者姓名抄录,并公之于礼部东墙之上,以告知天下。 士子科考后,在长安所等待的就是金榜题名。这个等待的过程对于士子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几乎人人都在忐忑不安中度过每一天。而对于寒山来说,此时却丝毫没有这种不安的感觉,因为,对于他来说,最为重要的事情是早点回咸阳城去,那里有他的娇妻弱子在等待着他。反正成阳离长安城很近,倒不如回家去等待,这样的等待也更为踏实。 P68-71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祷、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寒山的身世如谜一般,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是自孩提之际就开始萦绕在我心头的一个疑问。我出生在浙江天台的一个小山村,就在那条相传是因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而得名的孟湖岭的脚下,翻过这条岭就是寒山因之得名的寒石山——寒山的栖隐之地:寒岩与明岩。我小学和中学近10年的时光就在这寒石山脚下度过,当然,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这寒山究竟是谁。只是从乡人纯朴的印象之中知道有一位“寒山老佛”,他护佑着乡民;只是当走在寒岩、明岩的时候,总是依稀会听到村民说某某地曾是寒山做某某事的地方;只是从长者那里,偶尔会听到几句据说是寒山留下来的诗。寒山于我而言,仅仅是一个符号,神秘而又熟悉,悠远而又亲近。 后来伴随着求学之路,我渐渐远离了故乡,而寒山却并末就此疏远。现在还依稀地记得10年前的某一个下午,一个人充满好奇地在复旦大学的图书馆里翻阅着寒山诗集,那些清新而又明快的字句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开始关注这个儿时的“邻居”。一个唐代的诗人、一个在中国正统文学中长期没有地位的隐者,竟然在100多年以后成为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垮掉的一代”、“嬉皮士”运动的鼻祖,这样的事实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惊,寒山在我的心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 但是因为学业的原因,一直没有机会静下来好好地梳理一下这些疑问,心中也一直感到有些许的遗憾。直到去年上半年我离开了复旦,来到浙江大学跟随董平先生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网页上看到了“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中《寒山传》项目重新招标的信息。应该说我也是非常幸运的,去年年底,丛书编委会批准了我的课题申请,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或者是该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这位乡贤前辈资料的时候了,心中的兴奋和激动之情自然是难免的。 可是在兴奋和激动之余,要真正进入寒山传记的写作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寒山的生平资料(尤其是其早年牛活经历的资料)非常少,几乎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正史中没有关于寒山这个人的记载,野史中也没有关于寒山生平的太多述说,唯一可以作依据的也就是流传下来的300余首诗,可是在这300余首中涉及早年生活的又是少之又少。对于寒山的相关研究,自20世纪匕八十年代以来,成果不可谓不多,可是问题在于很多的研究结论都是莫衷一是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勾勒出寒山的整个生活轨迹和思想历程,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几经考量之后,我决定以寒山诗作为最基本的依据,然后,根据唐代一般的制度、史事、习尚等来推论寒山的牛平经历。因为一个时代所提供给人们的生存环境足大抵相同的,生活于其问的人在思想和观念方面尢疑是具有其时代所给予的共性,这也应当成为寒山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在这些一般性的描述基础之上,寒山个人的特征何以得到体现?这些只能依靠寒山诗中一鳞半爪的记载,以及从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寒山本人的性格出发做合理的推论。应该承认,这样的写作可能并不是完全合乎历史真实的,但至少是合乎逻辑、合乎情理的。在寒山早期生平资料阙如的情况下,我所能做的只能是依照逻辑的发展来还原寒山的生活历程。所以,在对寒山早期生活的还原中,有很多关于时代的普遍特征的描述,这或许不能说明寒山所具有的所有特点,但是,它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基本状况的。 这一段写作是全书最为困难的地方,虽然它占据的分量并不是很多,但是,作为传记而言,却又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或许这种处理方式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只能希望读者能够谅解。 如今,这本《寒山传》总算完稿了,这也算是对自己长时间以来诸多疑问的一次梳理,对于儿时“邻居”的再次接近。书稿中也许存在着种种不足,那是因为自己的学养的不够和时问的仓促所致,在此深表歉意,也真诚地希望能够得到诸位方家和读者的批评意见。 书稿的完成得到了诸多师友的帮助,在此深表谢忱。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合作教授、浙江大学哲学系董平先生。在来浙大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事情上,董先牛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正是因为来到了浙大,方才促成了《寒山传》的写作。来到浙大之后,董先生无论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我极大的帮助,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也为我提供了很多建没性的意见和指导。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越文化研究所所长卢敦基先生在课题申报以及书稿撰写过程中,给了我许多启发性的意见。复旦大学哲学系姜佑福博士为我复印了全套《寒山子传记资料》。浙江省台州市市志办的严振非先生,浙江天台余云叶、许式良、许尚枢、陈茂针先生以及浙江天台县旅游局王定中副局长、天台县街头镇人民政府陈先童和杨伟江等为传记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和研究材料。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可先先生作为传记的审稿人,逐字逐句精心审阅了全稿,并且对书稿提出了很多中肯的修改意见,使我获益匪浅。 当然,《寒山传》的写作也凝聚着家人的心血。我的父亲、三叔、大姐为帮助我收集相关的资料而到处奔波,收集到了很多第一手的地方性文献资料。父亲和叔叔还多次到寒石山实地拍摄照片,使得书稿更为直观和生动。还有我的女友王廷婷小姐,她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和批评者,也正是在与她的交流讨论之中,本书的轮廓才得以逐渐完善。 何善蒙识于浙江大学 2006年7月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唐代诗人寒山在国际文坛上,是一个突出的特例。在中国从唐代以降,寒山一直是个不入流的诗人,即使是在七十年代的台湾,一位正规大学中文系出身的学生也不见得读过一首寒山的诗。而在日本几百年来,寒山却一直是个公认的禅宗大诗人,其诗的评价也很高。而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自一九五八年到现在这十年之间,寒山的诗在美国竟风行起来,他竟成为披头一代(The Beat Generation)心目中的偶像。 ——钟玲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