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儒学正脉--王守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儒学正脉--王守仁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钱明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儒学正脉--王守仁。 内容推荐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在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绍兴还到过北京。王守仁是我国宋明时期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他发展了陆九洲的学说,用以对抗程朱学派。他广收门徒,遍及各地。死后,“王学”虽分成几个流派,但同出一宗,各见其长。他的哲学思想,远播海外,特别对日本学术界以很大的影响。王守仁不只是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目录 第一章 显赫世家 姚江王氏之由来 成长的家庭环境 第二章 道教情怀 慕仙养生的早年生活 有无相即的晚年趣旨 第三章 文学志趣 溺于辞章 之习 交谊吴中文人 第四章 艺术修养 爱好音乐 传承书艺 擅长绘画 第五章 思想创设 迁居山阴 王学发端 第六章 学术嬗变 简易工夫 心之本体 第七章 自设门户 入门标准 弟子成分 早期弟子 弟子人数 第八章 地域分布 黔中王门 闽中王门 楚中王门 粤中王门 第九章 播扬海外 交接日本 东传朝鲜 基本定位 第十章 家族衰微 萧墙之争与阳明家事 正亿、正宪与阳明门人 袭爵之争与阳明后裔 王守仁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正德十年(1515)秋,王华应内戚陈氏之邀,游上虞东山。途中当随行者酌酒为其祝寿时,针对众人“尊忘天下之达尊,而油油与士庶嬉饮赓歌于烟云泉石间,历险夷,阅晦明,关顺逆,而乐不变,翁真超物外者耶”的赞美之辞,王华正言厉色道:“否!夫君子之动也,以示法,故观以辅德,义以节欲,妨学则弗乐,丧志则弗玩,故日君子之游也。然则古之表风教于东江而不可忘者,将独山川乎哉?将独山川乎哉!小子识之。”②声称自己之游并不妨学,更不丧志,而是与“槁然独往于深山绝谷”的神仙之游截然不同的“君子之游”。故其游东江的真实目的,亦是为了弘扬古之教化。也许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积极处世的人生态度,王华才对当时的著名学者庄咏、陈献章作出了不同之评价。据王华留存于世的仅有文献之一《定山先生集序》载:华早年“已知定山(庄咏)之工于词翰”,后又知“定山盖直节敢言之士”,于是“心益趋向之”。然其“于定山虽甚爱慕,定山亦往往勤诗札之通,而竞莫得与之上下其论于一日”③。究其原委,恐怕与庄咏、陈献章两人过于紧密的关系有关。陈献章弟子湛若水说:“白沙先生之诗,有日千炼不如庄定山,盖尊庄公也。……故世之君子欲知定山先生者,观诸白沙先生之诗可也;欲知白沙先生之诗者,观诸定山先生之诗可也。”④视庄、陈如一人。然在王华看来,“定山始与白沙陈公甫为友,齐名于时,人莫得而低昂之。其后定山复起,而公甫老于白沙,世遂以是为优劣”①。也就是说,定山和白沙这两位齐名于时的诗人,在世人包括王华眼里是有优劣之分的,而究竟孰优孰劣,则要看两人的处世态度。王华显然不喜欢白沙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而这一立场正好与黄宗羲所述的陈庄异同论相吻合:“又言庄定山为白沙友人,学亦相似。按白沙云:定山人品甚高,恨不曾与我问学,遂不深讲。其出处之际,白沙深责之,不可言其相似。”②后来王华的这种思维定势又显然传给了阳明,致使其对白沙之学不屑一顾。③明儒李材所谓“海翁最博古,阳明亦多闻”④,当属实情。 四是至孝之心。据《海日先生行状》载:弘治改元(1488),王华与修《宪庙实录》,充经筵官。次年闻其父竹轩公疾,即移病不出。当道使人来趣,亲友亦交相劝喻。华日:“亲有疾,已不能匍匐归侍汤药,岂逐逐奔走为迁官之图?须家信至,幸而无恙,出岂晚乎?”结果还是没有出山。弘治六年(1493),王华闻竹轩公死讯,号恸屡绝,即日南奔,筑庐墓旁。“墓故虎穴,虎时时群至。先生(王华)昼夜哭其傍,若无睹者。久之益驯,或傍庐卧,人畜一不犯,人以为异”。如果说,因父母亡故而辞官归乡,以尽孝道,乃是古人“送死胜于养生”的丁忧守制,不得有违,那么王华对其母亲岑太夫人的孝心,则可谓出于“天性之爱”,致使百官望尘莫及矣。武宗嗣位后,华便以母亲年事高,执意乞归便养。比致仕,岑已年近百岁,华则寿逾七十,犹朝夕为童子嬉戏以悦之,“抚摩扶掖,未尝少离。或时为亲朋山水之邀,乘舟暂出,忽念太夫人,即蹙然反棹”①。岑氏卒,王华悲痛致疾,“竞以是不起”,一年多后亦亡。在明代政治生活中,遵守儒家孝道虽说是一条重要的原则,但多数官场上的人只是摆摆样子、走走形式罢了。然王华却把孝养置于首位,甚至不惜放弃高官厚禄。为强调孝道,他还特地为上虞的曹娥祠撰写碑词,“咸极阐扬孝道,推引劝励,讽讽可读”②。在孝道实践上,他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而且还要求阳明身体力行。正德十六年(1521),阳明平宸濠之乱,凯旋而归,“适公(王华)诞辰,伯安(阳明)捧觞为寿。公蹙然日:‘吾父子乃得复相见耶!贼濠之乱,皆以为汝死矣,而不死;以为事难猝平,而平之。然此仗宗社神灵、朝廷威德,岂汝一书生所能办。比谗构横行,祸机四发,赖武庙英明保全。今国是既定,吾父子之荣极矣。然福者祸之基,能无惧乎!……吾老矣,得父子相保牖下,孰与犯盈满之戒,覆成功而毁令名者耶?”③王华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要阳明功成而退,保身养家,以尽孝道。这种言传身教,对阳明的鼓动力可想而知。故在阳明几十年的仕途中,上疏省亲,乞归便养,乃家常便饭,不胜枚举。 P17-19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祷、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尽管研究阳明学已有十数年,但真要抽出精力来了却这项早就承接的“课题”,仍得下番“狠劲”才行。现在终于可稍松口气,将本书的写作“特色”作番交待了。 所谓人物传记,不外乎某人的生平实录。然说到王阳明传,则在近代东亚有过其特殊的政治意蕴。比如近代日本的阳明学,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不把王阳明看成理论或讲坛上的学问家,而是把他视为政治舞台上的实践家。于是,王阳明多灾多难、荼苦衷曲的人生旅程,便受到了日本人的特别关注。而继承了近代日本阳明学之父井上哲次郎之阳明学观的高濑武次郎1904年编撰《王阳明详传》的理由,就在于“王阳明传记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具有精神鼓动的特殊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人重视王阳明传记的时期,正是西方伟人传记盛行于日本之时。而1910年韩国阳明学者朴殷植所撰写的《王阳明先生实记》,也是产生于这一政治背景下的杰作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王阳明传记曾经是那个年代日、韩两国教育和培养青少年英雄崇拜观的手段之一。不过我们今天撰写王阳明传,就没有了近代日、韩两国那么“露骨”的政治目的,也谈不上当年那么“豪壮”的道德愿景。如果要说有什么写作目的,那亦至多是想给读者多提供一道能够自由选择的“菜肴”。 至于本书对象王守仁阳明先生,众所周知,乃是自春秋越国以来的两千余年问,浙江大地上所涌现出的数十位杰出的哲学思想家中,唯一能称得上世界级的思想大师(国际上把他归人世界历史上一百位哲学家之列,钱穆先生把阳明的《传习录》作为七本“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之一,皆为明证)。其学说不仅为时人所仰慕,如被门人奉为不同于“傍蹊小径、断港绝河”的“孔门嫡传”(徐爱语),被政要誉为“弗诡于圣,弗畔于道”的“孔门正传”(黄绾语);而且亦为当代新儒家的思想大师所推崇,如熊十力先生认为,“阳明之学,确是儒家正脉”;“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孔孟”。本书以“儒学正脉”称之,盖出于此,目的无非是为了进一步消除视王阳明为非正统的“异端”或“伪学”、“霸儒”的历史偏见。 然在动笔前,我又不由得犹豫起来。因为有关王阳明的传记类书籍,近年来出得实在太多了,甚至也太滥了。其中在笔者书架上搁着的,就有秦家懿的《王阳明》(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版)、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小传》(日本明德出版社1996年版)、张祥浩的《王守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周月亮的《王阳明大传》(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方志远的《旷世大儒——王阳明》(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何可永的《王阳明》(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03年版)、诸焕灿的《心学大师王阳明》(中国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日本明德出版社2005年版),等等。此外还有些与传记相关的文学艺术类作品,如电视片《中国古代思想家——王阳明》(1998年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摄制组摄制)、京剧《龙冈悟道》(陈泽凯编,1996年贵阳市京剧团上演)、连环画《阳明先生》、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袁仁琮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等。尤其是在得知浙江大学的董平教授也在撰写《王阳明传》时,就更加觉得手足无措、落笔千斤了。因为谁都知道,没有新意的、重复劳动的东西,是最劳民伤财的,学术研究尤为如此。 说心里话,尽管我与董先生的这两本传记体著作,均采用了学术界近年来发现的大量新资料以及由此作出的新解释,但如何才能做到分头取材、各有所重、避免重复、彼此互补,则仍是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后经与董先生商议,才大致有了如下“分工”:董书侧重于军旅生涯、政治生平,本书侧重于家庭环境、人际关系;董书侧重于“事功”,本书侧重于“思想”;董书侧重于“经世”,本书侧重于“人文”;董书侧重于“评述”,本书侧重于“考述”;以图使两书既能避免与前人的重复,又能在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及各自的特色。至于结果如何,那就得由学界同行以及热心读者去评说了。 就内容而言,本书其实只是笔者近几年撰写的《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踏寻先哲的足迹——王阳明论考》等论著的重新“编纂”而已,个别内容甚至还是用“偷懒”的办法从已发表的论著中“照搬”过来的。不过在撰写过程中,我仍坚持了两条原则:一是有简有繁,只要别人说过的话,我就尽量不说或少说,比如重点说道教而不说佛教,这并不是说王阳明就没有受过佛教影响了,而是觉得道教在阳明思想性格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再比如重点说黔中、闽中、楚中、粤中王门,而不说被《明儒学案》列入重点的浙中、江右等王门;又比如重点说阳明学东传朝鲜,而对东传日本只论述了阳明本人与日本的关系,这是因为这两个问题过去说得较少,即使说了也很不全面。二是有增有减,有些部分看起来比较繁琐,其实是因为这个问题过去学术界有争议或基本未涉及过;有些部分看起来相当简略,实际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过去学术界已“炒冷饭”多遍,没有必要再费口舌。比如王阳明与明代文学思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已为学术界的诸多研究成果所证实,但这类研究成果,大都围绕着阳明学说或者阳明后学对中晚明文学思潮的影响而展开,至于阳明本人与明中叶文学家尤其是吴中文人的直接对话和交谊,则语焉不详,史实不清。于是我就试图以近几年搜集到的阳明散佚诗文及明人文集为依托,对此关系作一梳理,以便从另一侧面考察王阳明与明代文学思潮的关系,从而为读者开启一扇能够深入了解阳明文学志趣和文学思想的新窗户。再比如对阳明家庭内部情况的叙述,过去就说得很少,而在我看来,这些“内幕”对我们今天了解阳明思想的产生及其学派的演化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说到本丛书编委会“以时间为序”的要求,本书只能说是基本遵守,其因已如前述。至于编委会所特别强调的通俗性问题,本书尽管作了努力,但收效甚微。何以如此,其因有三:一是能力所限。我很羡慕我的几位学文学出身的同仁师友,他们可以把晦涩难读的东西写得栩栩如生,而我则望尘莫及。不能不承认,这方面是我的弱项,今后当努力弥补。二是内容所限。就通俗化而言,古代人物毕竟要比现当代人物有难度,哲学思想家更是要比文学艺术家难得多。但并非不可能,黄仁宇的名著《万历十五年》就写得相当通俗易读,所以说到底还是个能力问题、态度问题。三是时间所限。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书是被“逼”出来的,照我细嚼慢咽的写作习惯,恐怕至少还得磨上一年半载。然出于“诚信”原则,有协议在,不能因为我而拖了整套丛书的后腿。若假以时日,我想恐怕是可以做到通俗点、可读性强点的,至少可接近这个目标。 实际上,把阳明学这样有着一定普及性的学问做得通俗化、大众化一点,是完全应该也是完全可能的,因为这本身就是阳明学这门学问的特点之一。这方面的工作,近几年来海内外的学者一直在做,浙江、贵州、江西、江苏等地所建的五六处有关王阳明的纪念馆和陈列馆,以及所出版的通俗性读物,已为此做了很好的铺垫。看到这种局面,使我隐约感觉到,如同明嘉靖、隆庆年问阳明学走向世俗化、乡村化和普及化一样,今天的阳明学研究又有了走出学术殿堂而迈向社会大众的苗头。而这种苗头在我们的邻国日本早在明治维新前后就出现了,后来还演变为思潮;近年来,韩国也大有跟进之势,他们于1992年成立的阳明学会,就有相当多的企业家和民间人士入会。作为王阳明的故乡及阳明学的发端地,我们浙江的学者理应在这方面做更多的事,这也是我欣然接受本书撰写任务的初衷之一。但事与愿违,最后呈现给读者的还是这本充满学究气的小书。对此,是祈望广大读者给予原谅的。 钱明 2006年“5·1黄金周”识于杭州朝晖寓舍 补记: 原想书稿都校好了,谈不上严谨,但也够认真的了,不会再有“麻烦”了,不料浙江人民出版社的陈巧丽女士又给我打来电话,和和气气地要求我对书中略显冗长的注释再作些调整,以便与整套丛书相一致,并同情地说:你也不用再跑了,那几处注释,请提出意见后,由我帮你改吧!但我怕说不清,尽管心里不太痛快,还是又去了趟陈女士的办公室。一看由编辑和陈女士校正的书稿,不仅存在不少差错,甚至还有些硬伤。在编辑手里,本书至少避免了数十处不该有的错误。于是我又从心里面更加感激起陈女士来:暑期里,顶着烈日,一趟趟地跑出版社,还是非常值得的。所以最后还想加上一句话:在我的书里,有编辑们的劳动成果! 2006年金秋补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