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道门领袖--杜光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道门领袖--杜光庭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蔡堂根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谢灵运、骆宾王、孟郊、寒山、赵孟頫、黄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达夫、竺可桢、童第周……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是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贯彻省委省政府号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传记。本书为丛书之一,介绍的是道门领袖--杜光庭。 内容推荐 杜光庭,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字宾圣,号东瀛子,外州缙云(今属浙江)人。中和元年(公元881)随唐僖宗避乱入蜀,留成都,受到前蜀高祖王建赏识,为金紫光禄太夫,左谏议大夫,封蔡国公,赐号广成先生。后主王衍受道箓于苑中,以杜光庭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后杜光庭辞官不就,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终老。尝建飧和阁,奉行上清紫虚吞日月气法。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道教学术集大成者。时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目录 第一章 宝玉大圭出缙云 缙云仙风 盛世道教 少年志学 第二章 天台修道抒壮志 弃儒向道 天台从师 志存高远 第三章 僖宗赐紫勤护驾 漫游问道 僖宗赐紫 随驾长安 第四章 隐居青城兴教忙 结庐青城 修观建醮 整理科仪 探求教理 第五章 名显王蜀展奇才 前蜀兴起 展才助蜀 殷勤慰主 终老青城 第六章 傲世妙笔传神仙 道教传记 文章傲世 翰墨留香 结束语 杜光庭大事年表 杜光庭赐紫时间考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总之,仙风道骨是缙云山水传说的基本特色,也是缙云地理人文传统的形象概况,缙云的仙风道骨给了杜光庭神仙的梦想,也给了杜光庭神仙的灵气。它既像生命体中固有的基因,影响着杜光庭情感思想的发展和成长,又像一个明亮而美丽的光源,为困惑中的杜光庭指明方向,为前行中的杜光庭提供强大的力量。 盛世道教 任何一个英雄俊杰都是其所处时代的英雄、时代的俊杰,时代可能给予他们刺激,唤醒他们沉睡的梦,催促他们行动;时代也可能为他们提供一条宽敞的通道、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们自由驰骋,因此,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时代同样给予杜光庭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缙云的地理人文传统给了杜光庭神仙的灵气和梦想,那么,唐代的道教风尚就像一个盛大的剧院,为杜光庭神仙梦想和灵气的表演提供了一个宽敞的舞台,让杜光庭的神仙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1.唐前道教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形成于东汉中后期,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道教最初的组织有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太平道为张角所创,因奉《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而得名。当时疾疫流行,张角以替人疗病的方式传教,使太平道得到迅速发展,10余年间,教徒便达到数十万,遍及黄河中下游各州。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张角率领太平道道徒发动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从此传授不明。五斗米道后来又称天师道或正一盟威之道,大约于东汉顺帝(126-144)时,由张陵创立于西蜀鹤鸣山。该道初创时期规定,凡加入该道团组织的信徒都必须缴纳五斗米,故名“五斗米教”。又因创教之初曾受巴蜀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影响,强调召神劾鬼、符篆禁咒等道术,巫术色彩浓厚,时人或称之“米巫”。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张陵之孙张鲁还曾为《老子》作注,名《老子想尔注》,通过注解《老子》而阐述五斗米道的信仰与教义。后来,张鲁利用五斗米道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张鲁政权在其辖境内设立“义舍”,置义米、义肉以供出行的道徒取食,又实施宽刑、禁酒等利民措施,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故汉末天下大乱之际,张鲁统治的巴、汉地区却比较安定。这种局面维持了近30年,有力地促进了五斗米道的发展。曹操出兵征伐汉中时,张鲁投降曹操;张鲁及部分道徒被迫北迁,这样,五斗米道扩展到北方,在中原地区广泛传播。 初期的道教主要活动于民间,流传于下层群众中。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逐渐向上层社会发展,往往与统治集团相结合并为其服务;同时,世胄高门纷纷加入道教,甚至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道教世家,如当时的王羲之一家就是这样的道教世家,家族中的几代人都与道教有密切的关系。随着统治集团和士族大姓的加入,道教内部的思想体系和科仪形式等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初期道教来自民间,其思想体系和科仪形式中充满了下层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许多东西可能与上层社会的观念和利益格格不入,甚至矛盾对立。士族大姓等统治阶层加入道教后,自然会根据自己的意志和利益来改造五斗米道。一方面,他们废除了入道时缴纳五斗米的旧制,废除了房中术等与传统道德相冲突的修炼方法;另一方面,为了使道教适应士族贵族的需要,他们在修炼上强调存思之法,强调个人修炼,还整理了早期道教粗糙的理论体系和科仪形式,制定了许多新的经仪。通过各方面的改造,道教的教理教义、科仪规范等逐步完备,渐渐摆脱了早期道教那种比较原始的状态,原来的民间宗教逐步转化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上层道教,进一步为封建统治阶级所接受,道教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在道教的这一改造过程中,影响较大的有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为道教构建了种种修炼成仙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长生成仙的理论体系,使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为上层化的贵族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等统治者的支持下,依据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改造原来的五斗米道,形成了北天师道。陆修静编制了《三洞经书目录》,这是道教史上第一部道经目录,对以后整理和保存道教经典起了重要作用;另外,他又在总结天师道原有的各种斋仪的基础上,吸收佛教的修持仪式和儒家的封建礼法等,制定了道教斋醮仪范,以适应道教改革的需要。经过寇谦之和陆修静的修订,道教的教规教戒、斋醮仪范等逐步定型,各种规章制度更为健全,道教组织也较为严密。陶弘景在寇谦之、陆修静的基础上,继续接收儒、释两家的思想,改造充实了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影响极大的上清派茅山宗。 隋朝皇帝杨坚、杨广都对道教非常重视,促进了道教的进一步发展。隋文帝杨坚夺取政权时曾利用道士为其大造舆论,即位后为感激道士们的舆论之功,便对他们大加赏赐,《隋书·来和传》称:“道士张宾、焦子顺、雁门人董子华,此三人,当高祖龙潜时,并私谓高祖日:‘公当为天子,善自爱。’及践阼,以宾为华州刺史,子顺为开府,子华为上仪同。” P12-14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祷、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杜光庭曾被誉为“学海千寻,辞林万叶,扶宗立教,海内一人”,在宗教、文学、书法等众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杜光庭在历史上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近些年,杜光庭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有关其研究的文章也多了起来,其中,王瑛、孙亦平、罗争鸣等人的文章和著述尤见功夫,但总体来看,有关杜光庭的研究还很不够。 本传记试图把杜光庭放在唐代文化的大背景之下,结合道教发展的历史和晚唐五代动荡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再现杜光庭的人生历程,展现其独特的个性和深邃的思想,揭示其在中国思想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因此,本传记所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史料、严格考证、适当发挥、杜绝虚构。 由于杜光庭的生平资料等流传下来的太少、太简单,且常常互相矛盾,杜光庭所涉猎的领域又非常广泛,要写好杜光庭传有相当的困难。幸好孙亦平、罗争鸣等人在杜光庭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有多处直接借鉴了他们的观点。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本人亦曾专程拜访孙亦平教授,故除了拜读了孙教授的相关著述外,还得到了其热情点拨;同时,本人除参阅了罗争鸣博士多篇公开论文外,还研读了其尚未发表的有关杜光庭道教小说的博士论文,深受启发。在此,谨对孙亦平、罗争鸣及其他杜光庭研究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传记在筹划、写作及出版过程中,还得到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卢敦基、陈野等前辈的热情支持和帮助,得到束景南、吴在庆两位导师的多方面的指导,得到浙江人民出版社陈巧丽等老师的认真指教。另外,师兄薛亚军、师弟舒仕斌在文献资料方面曾给予我很大帮助;妻子王丽等家人承担了所有的家务,让我能够集中精力和时间从事本传记的撰写。没有这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本传记很难按时完成,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本人学力所限,兼之时间紧迫,本传记难免草率、疏漏乃至错谬,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读者批评指正。 蔡堂根 2006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