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解长征之谜,我们知道了什么?:离开苏区是谁的决策?身先士卒哪位将军从不受伤?长途跋涉红军为何从不中埋伏?恋爱生育抗骚扰女红军忍受多大痛苦?谁决定走完长征所有战士都入党?……本书由著名军史专家徐焰、马祥林主笔,对长征中的种种谜团进行重新解读,努力真实地还原长征的辉煌历史。书中涉及到的许多“谜”,基本是以前没有人注意过的,或者提起过却不曾细致地研究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重解长征之谜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徐焰//马祥林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重解长征之谜,我们知道了什么?:离开苏区是谁的决策?身先士卒哪位将军从不受伤?长途跋涉红军为何从不中埋伏?恋爱生育抗骚扰女红军忍受多大痛苦?谁决定走完长征所有战士都入党?……本书由著名军史专家徐焰、马祥林主笔,对长征中的种种谜团进行重新解读,努力真实地还原长征的辉煌历史。书中涉及到的许多“谜”,基本是以前没有人注意过的,或者提起过却不曾细致地研究过。 内容推荐 由著名军史专家徐焰、马祥林主笔,对长征中的种种谜团进行重新解读,努力真实地还原长征的辉煌历史,其中包括利用军阀矛盾使红军脱困的统战之谜、边打边谈的国共长征谈判之谜、女性红军之谜、红军败仗解密等等。 目录 重解长征之谜,我们知道了什么?(代序) 第一部分 决策之谜 第一章 百姓未唱“送红军”——长征开始之谜 第二章 “大搬家”式远征——湘江受创之谜 第三章 “小长征”奇迹——红二十五军长征之谜 第四章 声东击西——红二、六军团“不蚀本”的长征之谜 第五章 三过草地多艰辛——红四方面军长征之谜 第六章 “一张报纸定方向”——榜罗镇决策之谜 第七章 三万还是八万——长征后的红军人数之谜 第二部分 领袖之谜 第一章 运筹帷幄——毛泽东成为领导核心之谜 第二章 事无巨细——周恩来长征之谜 第三章 身先士卒——“红司令”朱德长征之谜 第四章 谁有真理跟谁走——张闻天“三让总书记”之谜 第五章 意志坚如铁——王稼祥的“关键一票”之谜 第六章 老成持重——“党内的老妈妈”任弼时长征之谜 第七章 锻炼出猛将——“头号正直”的彭德怀长征之谜 第三部分 会议之谜 第一章 经受考验——长征路上“边走边议”之谜 第二章 转战贵州——红军改变前进方向之谜 第三章 指明方向——遵义会议之谜(上) 第四章 指明方向——遵义会议之谜(下) 第五章 南下还是北进——两河口会议之谜 第六章 几经改变——红军定向陕甘宁之谜 第七章 重握主动——瓦窑堡确定大转变之谜 第四部分 战役之谜 第一章 喋血湘江——红军伤亡之谜 第二章 空灵奇幻——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之谜 第三章 铁索孤舟——中央红军打破“宿命”之谜 第四章 突破一点,盘活全局——腊子口“告别战”之谜 第五章 强夺要地——红四方面军包座大捷之谜 第六章 硬拼受挫——百丈关损兵之谜 第七章 立足陕北——直罗镇红军奠基战之谜 第五部分 破解险阻之谜 第一章 化害为利——红军渡河之谜 第二章 势如破竹——红军夺险关之谜 第三章 敌机脚下飞——红军过雪山之谜 第四章 生存极限的挑战——红军过草地之谜 第五章 插牌借粮——红军“外债”之谜 第六章 单衣出发——红军抵御恶劣天气之谜 第七章 300人牺牲——红军六盘山疑案 第六部分 女性之谜 第一章 战争无性别——女性参加长征数量之谜 第二章 行程更漫长——女性长征的代价之谜 第三章 乌泥涂脸剪长发——红军女战士战斗力之谜 第四章 感离别恩怨——红军女战士的情感之谜 第五章 风霜雨雪摧——红军女战士的爱情之谜 第六章 身心遭打击——长征途中女性生育之谜 第七章 命运多乖蹇——长征女性遭遇磨难之谜 第七部分 民族策略之谜 第一章 秋毫无犯——红军民族政策之谜 第二章 坦诚是金——小叶丹当上“红军支队长”之谜 第三章 留下情感——“娃子”变成革命种子之谜 第四章 倾囊相助见真情——朱德和格达活佛的友谊之谜 第五章 藏装红军——雪域高原的神奇部队之谜 第六章 着重培养——喇嘛成为新中国重要干部之谜 第七章 争取回民——“陕甘”变成“陕甘宁”之谜 第八部分 英烈之谜 第一章 身先士卒——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级军官之谜 第二章 将星早陨——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牺牲之谜 第三章 热泪沾襟——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牺牲之谜 第四章 能上能下——27岁的中央委员牺牲之谜 第五章 扑朔迷离——夏曦殉难之谜 第六章 病中枪响——黄开湘“烈士”之谜 第七章 最后一战——用生命为长征画上句号的罗南辉将军之谜 第九部分 统战之谜 第一章 狭路相逢智者胜——红军利用蒋粤矛盾之谜 第二章 长征途中,陈云“失踪”之谜 第三章 各个击破——利用川黔军阀矛盾之谜 第四章 先东征后撤兵——红军对阎锡山统战之谜 第五章 由敌变友——毛泽东统战杨虎城之谜 第六章 坦诚相见——周恩来统战张学良之谜 第七章 “蒋贼”改称“蒋总司令”——长征期间国共秘密和谈之谜 第十部分 胜利之谜 第一章 解决危机——红军落脚陕甘之谜 第二章 保存革命火种——三年南方游击战之谜 第三章 用兵如神——长征红军电讯侦察之谜 第四章 患难与共——两位特殊人物的长征之谜 第五章 热血深情——外国人参加长征之谜 第六章 友谊使者——长征事迹传世界之谜 第七章 气象一新——八万红军会师之谜 试读章节 李德训斥刘伯承“水平不如一个参谋” 红军出发长征前,在红色首都瑞金城外的一所小院里就有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洋人居住,因对外严格保密,这里称为“独立房子”,里面的住户就是中共中央少数领导人才知道的“国际顾问”奥托·布劳恩。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前期的指挥,实际是由这个既不懂汉语,也完全不了解中国实际的德国人负责。 奥托·布劳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参加德军,只当了一年列兵,战后参加了德国共产党,并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来华前,他从未指挥过大部队作战,在院校所学只是苏军战术。原先苏联只让奥托·布劳恩到上海搜集军事情报,此人到上海后被临时中央总负责人博古看中。这时的博古是个二十几岁的青年,虽有革命热情却缺乏军事知识,便请奥托·布劳恩到红军中当军事顾问·1933年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瑞金后不久,就决定将此人接来。 一个洋面孔的人想潜入农村根据地并不容易。奥托·布劳恩先化装成牧师,乘船到广东汕头,再由交通员接送,白天躲人船仓,夜间走小路,终于潜入中央苏区,并化名为李德。 李德到瑞金后,被赋予军事指挥权,随后完全否定了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原则,认为那是“山沟沟”里的东西。他要求用苏联军队的战术同国民党军队打阵地战,结果红军虽英勇奋战仍节节败退。李德一直待在僻静的“独立屋子”里凭地图指挥战斗,而当时的地图大都是一些简单草图,极不准确,与实际地形相差甚远,下达的命令大都不符合前线实际。彭德怀对此曾当面斥责说:“你们这些教条主义者,只不过是地图上和纸上谈兵的战术专家!”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曾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过,开始对李德这个老校友曾十分热情。不久,刘伯承发现李德的指挥不合实际,便提出不能硬打死拼,不然会“变成千古罪人”!李德却训斥刘伯承道:“你白进过伏龙芝军事学院,战术水平还不如一个参谋,还当什么参谋长!”由于临时中央负责人盲目迷信苏联教条,一直袒护李德,长征之初仍让他负责指挥。 “大搬家”让蒋介石对红军路线一目了然 1934年lO月,中央苏区在敌军围攻下处境危急,临时中央决定突围前往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以图新的发展。出发前李德制定行军计划,又完全按照苏联红军正规战行动方式,将五个军团的战斗部队全作为中央机关的掩护队,全军成一条直线向西前进。 长征开始时,临时中央对李德在生活上多方照顾,配给了两头骡子,一匹用于骑乘,一匹驮运行李文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归国并担任红军学校团政委的伍修权,还为他担任翻译。行军开始后大家又感到,李德制定的行军计划完全不符合中国道路的实际,按地图所划定的路线看似不远,行走起来却大都是羊肠小道,加上携带的坛坛罐罐过多,人马在小路上拥挤,常常一夜只爬一个山头,部队十分疲劳,掉队甚多。 中央红军突围西进之初,国民党各省军阀矛盾重重,难以协调堵截行动。红军若迅速前进并在敌军间隙机动穿插,就能取得主动。但李德制定的行动路线却十分呆板,且行军迟缓,蒋介石从地图上一眼就能看出红军下一步去向,因而能预先设置封锁线并组织围攻,突围的中央红军完全陷入被动挨打的处境。靠着指战员们的英勇,部队冲破了三道封锁线,却也损失不小,11月下旬又进入到国民党中央军、桂军、湘军依托湘江组成的第四道封锁线前。 渡江用时一周,白崇禧终于收了“口袋” 中央红军刚到达湘江边时,白崇禧指挥的桂军在封锁线北面还有一个缺口,如快速前进可以通过。临时中央负责人和李德却舍不得那些坛坛罐罐,让所有战斗部队成甬道式掩护,部队拉长到百里,渡江时间竟达一周。桂军采取侧击,湘军和蒋系中央军追上猛攻,红军经血战冲过湘江后只剩3万多人,携带的笨重物件也大多被迫丢弃。随红五军团担任后卫的刘伯承最后渡江时,看到路边倒下的大批烈士,四处散落的机器、装备,满江漂流的文件和苏维埃币,不禁长长叹息:“这样下去怎么得了!” 自第五次反“围剿”以来,一些领导人和许多指战员便对李德的错误指挥产生了怀疑和不满,经过湘江战役这场红军战史上人数损失最大的一仗之后,不满情绪达到顶点。面对中共领导人的指责,李德灰心丧气地说自己只是个顾问,对失败不能负责,临时中央也不再让他制定行动计划。 据聂荣臻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博古同志感到责任重大,可是又一筹莫展,痛心疾首。在行军路上,他拿一支手枪朝自己瞎比画。我说,你冷静一点,别开玩笑,防止走火。”迷信苏联模式,照搬洋教条的做法,在无情的实践检验面前已经完全破产。 湘江战后中央红军进入越城岭山区,指挥责任由周恩来担当起来。他听从毛泽东的意见,改变预定计划,剩下的3万多红军转向军阀分裂割据且统治薄弱的贵州,才避免了全部覆没。 1935年1月,中共中央举行了遵义会议,李德参加了会议,却只是坐在角落里低头受批判,会后被安排到红一军团随军行动。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李德表态支持北上,到陕北后又被安排在红军大学当教员,传授苏联骑兵战术,总算做过一点好事。 1939年,周恩来去苏联治伤,李德随机返回苏联,到莫斯科后也受到批评。不过共产国际领导人认为他只是顾问,出的主意中共领导人可听可不听,最终未进行惩处,只安排他当翻译,且不许参与中国事务。 留守苏区部队缺乏游击准备陷入被动 红军主力突围前,临时中央决定留下1.6万作战部队,加上伤病员和地方机关人员共3万余人在原地坚持。由于原计划是在湘西站住脚后可以反攻,留下来的项英等领导人接受的任务又是坚持原有区域,没有进行游击战的准备,这又酿成了苏区沦陷时的被动局面。P9-12 序言 重解长征之谜,我们知道了什么?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伟大而又波澜壮阔的长征也已过去71年了。71年,这个时间跨度已经相当长,越过了三四代人。 这几十年里,人们反复地提及长征,因为它是政治、军事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也因为它表现了一种不畏惧挫折、不畏惧艰险、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红军才有了克服困难的毅力与勇气,才能开创新的局面,为后来的抗战胜利与全国胜利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红军体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恰恰是每一代人都需要的,重温长征,就是在重温中获取营养与力量。 然而也应该看到,由于受历史的局限,过去对长征的宣传、解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时代的烙印。后代人大多从媒介宣传和文艺作品中了解长征,长征中的很多细节,都没有准确地体现出来。还有很多人对长征存在着误读。所以,还原细节、还原历史的真实,就成为非常必要的事情。 例如,在大量的文艺作品中,红军长征出发,都受到了苏区人民的送别,由此还演绎出一首动人的歌曲《十送红军》。而实际上,红军出发是非常紧张和仓促的,即便是红军自己,都不知道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也不知道要走多长时间。为了保密,红军是选择悄悄出发的,一般都是夜晚行军,避免在敌人面前暴露行踪。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不可能对红军夹道相送。还原这个细节的真实,并不损害红军与苏区人民的鱼水深情,相反,这样才能体现当时环境的恶劣与艰险,才能体现当时“左”倾军事思想的危害。 同样,在长征中,红军并不是百战百胜,湘江之战、百丈关之战,红军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百丈关之战,红军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被迫退回藏区,重过草地。描述这两场让红军遭受挫折的战斗,就是对历史真实的负责。当然,红军这两场战斗的失利,都是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湘江之战,败在李德僵化的、教条主义的军事思想上;百丈关之战,败在张国焘错误的南下入川的策略上。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红军只有回到了客观评价敌我实力、灵活运用战术的正确道路上,才能取得长征的胜利。 在对历史还原的方式上,我们认真地进行了思考,最后选择了“重解长征之谜”,作为报道与成书的主线。尽管时间过去很久,但长征仍然有太多的细节等待后人去勘解,而选择“解谜”,也恰好能让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能够有兴趣同作者的笔触一起,重新回到那条充满生与死搏斗的艰辛道路上去。 书中涉及到的许多“谜”,基本是以前没有人注意过的,或者提起过却不曾细致地研究过。例如,整个红军长征的过程中,没有中过国民党军队一次埋伏。“用兵如神”,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建立在红军密码破译和谍报工作的高质量上。从相反的角度来说,国民党方面虽然通过战俘或破获地下组织了解红军破译密码的事情,却因为担心承担责任而层层隐瞒不报,或者拖延,导致了军事部署的屡屡落空,这些情况蒋介石至死都不知道。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效率低下与官僚作风,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长征不仅仅是简单的行军与作战,它是国共双方全面比拼的一项综合斗争。就在国民党媒介大肆诋毁红军的时候,一份欧洲报纸却能大篇幅刊载长征亲历,以正视听;在双方你死我活的交战时,国共之间的谈判却在秘密进行……较量实际上是无处不在的。 长征也不仅仅是血与火,它本身就有着很多传奇色彩。红军在贵州打土豪,却意外发现一位“土豪”家中摆满了马列书籍,后来,这位“土豪”成了红军忠实的朋友,并坚决跟随红军走上长征路。红军在藏区成立了藏民独立师,独立师的战士们成为留在当地的火种。十几年后解放军重回此地,找藏民带路,藏民自豪地说:咱们是自己人,我是红军……这些微小的细节,却真正体现了长征的感人之处。 参加长征的女性,也成为长征中一道亮丽的色彩。除了男人要克服的困难外,她们还要忍受别人的嘲讽,忍受生理上的不便,忍受来自男人的骚扰。她们勇猛作战,血洒疆场;她们也柔情似水,面临恋爱和生育……她们付出的要比男性更多,而她们在长征中的真实生活,却几乎被湮没。 重解长征之谜,看似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但把这些细节贯穿起来,却能完整地再现长征的画卷,完整地形成荡气回肠的情绪。壮举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往往是通过不起眼的细节连缀而成。如果读者能在“解谜”的过程中获得感悟,获得感动,那么就是最让策划者和作者欣慰的事情了。 本书的作者徐焰和马祥林是军事历史的专家,是他们本着客观和负责的态度,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集、查寻,完整地为读者解开谜团。他们为此付出了很大的精力,也为读者奉献了精彩的文章。在这里,要特别向他们致意。而人民出版社的编辑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图书的重新编辑、排版,也是要特别感谢的。 长征过去很多年了,但我们相信,在现在,在未来,我们一直都需要长征精神的鼓励。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实际上就是大大小小、规模不一的“长征”。长征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吴佩华 2007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