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中学生眼里,心理学似乎总带有那么一点神秘色彩,其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本书是学习心理学问题中的一本,主要包括复习迎考、考场应试以及考后关注三大部分内容。想知道更多关于备考应考吗?那就请你打开本书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学习中的心理问题(备考应考篇) |
分类 | |
作者 | 陈德华 |
出版社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在中学生眼里,心理学似乎总带有那么一点神秘色彩,其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无处不有、无时不在。本书是学习心理学问题中的一本,主要包括复习迎考、考场应试以及考后关注三大部分内容。想知道更多关于备考应考吗?那就请你打开本书吧! 内容推荐 本丛书所讲的学习包括了各类学习活动。书中主要是对学习活动涉及的种种心理问题,运用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这还是一套答疑形式的学习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书中涉及的多数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其中有些是常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尽管不那么具有广泛性或典型性,但与学习心理学的某些基本知识有着一定的关联,中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对自己的学习会有帮助,因而此类问题也成为丛书关注的内容。本书是学习心理学问题中的一本,主要包括复习迎考、考场应试以及考后关注等内容。 目录 复习迎考 ::从心理学角度了解复习的常识 >学习新知识后为什么要尽早复习 >复习期间的自习课该如何利用 >为什么临睡前复习的知识掌握得较好 >复习过程中为什么会昏昏欲睡 >复习次数与复习效果有怎样的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掌握复习策略和方法 >考前复习如何用好书籍资料 >怎样有效调整复习方法 >“树形复习”如何进行 >升学考试应采取怎样的复习策略 >怎样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高考复习应采取怎样的总体思路 >怎样有效把握复习的时机 >复习备考有何制胜良“方” >复习中如何攻克不擅长的科目 >复习进展不理想怎么办 >考前复习的最后阶段应该注意什么 >考前一个月如何有效利用时间 >考前冲刺关键要抓什么 >考前一周应当如何复习 >考试前一天为什么要停止复习 ::复习备考中的心态调节 >学得好就一定考得好吗 >“迎考”就是“迎战”吗 >高考如何进行目标定位 >升学考之前如何调整应考心理 >如何克服和预防考试综合征 >考前怎样增强自信心 >怎样才是良好的考前心态 >如何矫正考前不良心态 >考试之前如何调整情绪 >考前如何避免情绪失常 >考前放松应注意哪些要点 考场应试 ::从心理学角度了解考试常识 >考生如何避免神经衰弱 >怎样度过高考第一天 >参加标准化考试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为什么考试时会产生作弊的冲动 >考场上有哪些行为属于不当行为 >考试时为什么大脑突然“一片空白” >考试中如何对付“记忆堵塞” >考试失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为什么实行开卷考试 ::从心理学角度掌握应试策略和技巧 >考场上如何超水平发挥 >考试临场发挥有哪些基本策略 >标准化考试答题有哪些技巧 >考试中答题不顺利时怎么办 >考试时如何做好时间预算 ::考场应试中的心理调适 >第一天参加高考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 >进入考场如何快速调整心态 >出现考试焦虑怎么办 >出现临考恐惧症怎么办 >高考第一天考试后怎样调适心理 >考场心态应如何调节 >如何应对考试怯场 >考试时怎样做到沉着冷静 >如何确保考试时处于最佳应试状态 >考试时无法专心答题怎么办 考后关注 >为什么考试结束时头脑发胀 >为什么考好了会觉得一切都那么美好 >考不好为什么拿别人当“出气筒” >考试阅卷为什么要“流水作业” >答对了为什么不给分 >为什么不敢看“红灯” >怎样自我调节考后心理 >“高分落榜”的原因有哪些 >高考落榜后出路何在 >如何看待高分考生复读现象 试读章节 一、知彼知己,胸有全局 知彼,就是对每门学科的考试说明要精心研究,铭记于心。必须充分了解考试对考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还要注意收集近几年有关中考或高考的试题分析材料,从中领悟专家们的命题思路、风格,以及他们处理知识的思维方式、对考生基本能力的要求,这对复习备考是大有助益的。 知己,就是将自己现有的复习程度与考试说明进行对照,找出差距所在,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以便调整复习计划,制定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复习策略。 二、认清学科结构和做题的关系,坚持做题围绕学科结构 复习要以学科结构为本,以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基本原理弄懂了,本门学科的特殊课题就能迎刃而解了。据了解,多数高考佼佼者复习期间一开始并不盲目地急于做题,而是首先把主要时间放在构建学科结构上,即使做题,也是围绕学科结构进行的。他们做题不求多,而求精,做完后认真提炼和总结,以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完善学科结构。 怎阵把握学科结构呢?要以考试说明为参照,以课本为基础,梳理各学科的知识,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系统化。如果考前这一步工作未完成,在复习的最后阶段就一定要抓紧时间完成它。已经完成的考生,则要通过不断反复来巩固它,通过做题来丰富和深化它,使学科结构及其在各类题目中的表现形式,在头脑中始终保持清晰状态。 三、集中时间,集中内容有人提出复习时要坚持“两个集中”的原则:时间集中、内容集中,即集中时间用在一门学科上,彻底解决一门后再对付另一门,这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策略,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的战术。当然,考生如果是到校复习,一天中各科老师要分别安排各自所教学科的复习,不可能让大家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复习某一门学科上,那么,同学们可以采取“咬住一门,兼顾其他”的办法来贯彻“两个集中”的原则,即在一段时间内要紧紧咬住一门,对其他学科也要按照老师的要求有所顾及。待这一门学科的复习告一段落后,再“咬”住另一门学科,兼顾其他学科。 整个复习阶段的确要讲究利用时间的技巧。最好预先设定时间表,根据自己的习惯制定一个计划,对什么时候做什么作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这个时间表中,要预置一个增量,即在你能随心所欲的基础上增加20%左右的量。比如你能比较随意地坚持专心做1小时的功课,那么,你可以把时间量设定为75分钟;再比如对你而言,每天记住20个英语新单词并不困难,那么,在你的时间表中,可以将每天的单词记忆量扩大到25个。当然,时间表体现的主要是长期的效果,你不必为追求某一天的效率而放弃总体的追求,这里还是要留有一定余地,如果把自己逼得太紧,反而会因为坚持不下去而放弃。 四、制定计划,分步实施 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在备考中十分重要。有的同学达不到预期目标,并不是因为目标过高,而是由于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采取措施不力所致。因此,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制定一个好的复习计划,有条不紊地按计划复习。 为了贯彻“两个集中”的原则,必须对最后一个阶段的复习制定专门的实施计划。这里以高考为例,若以6月7、8、9三天作为高考日期,根据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可以将考前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再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5月20曰至28日。将这几天分配给要考的四门学科,每门集中复习。这期间因还要在校复习,故要在完成其他学科的要求后,再将时间集中在计划的那门学科上,分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复习。比如最初复习数学,第一步,先按考试说明中的要求,将数学知识点整理编“网”(如果之前已编好“网”,就直接进入下一步);第二步,复述编好的“网”,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第三步,做题,集中所有数学题,包括以前做过的习题、试卷,先用眼睛做,一看能理解,就做下一道,如果哪一道题卡住了,就说明这正是你的薄弱环节,就要用笔做,做完后,还要总结提炼。 第二阶段:5月29日至考前。前四天给每门学科分别安排一天时间进行拾遗补缺;6月2日对自己进行第二次全面模拟考试,这是考前的最后一次热身;6月3目对整理好的四门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一次快速反应;6月4日、5日,专门复习自己做错了的各学科的习题及薄弱之处。 当然,这样的计划只是某些成功者的个别经验,不一定具有普遍适应的意义,这里也只是作为个例介绍给大家。 此外,对备考冲刺阶段全天的时间也要巧作安排: 6时至8时,对多数人而言,经过一夜睡眠,疲劳已消除,头脑最清醒,体力较充沛,是学习的黄金时段,可安排对功课的全面复习。 8时至9时,据试验结果显示,此时人的耐力处于最佳状态,正是接受各种考验的好时间,可安排难度较大的攻坚内容。 9时至11时,试验证明此时短时记忆效果很奇妙,对“抢记”和马上要考查的内容进行“突击”,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3时至14时,此时宜休息,因饭后人易疲劳,夏季更是如此。休息调整一下,可以养精蓄锐,也可以听听轻音乐,做做放松操。 15时至16时,调整后精神又振,试验表明,此时长期记忆效果特棒,可合理安排那些需要永久记忆的内容,相对于清晨而言,这是第二最佳时间,要能充分利用。 17时至18寸,据有关研究,这是完成复杂计算和艰难作业的好时间,安排得当,可以以一当二。 晚饭以后,这段时间应根据各人情况妥善安排:或者分为几个时段,各门功课交叉复习;或者对相关内容依据难易程度交替复习,以免一题挡道,浪费光阴。 当然,这样的安排,通常也只具有参考意义,因为人的生活节律、时间利用是各具个性、各有特点的。关于这个问题,这里作一个简单介绍。 生理学家认为,人的生理节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百灵鸟型(晨间型):醒来时,全身充满活力,随时可以激发,中午时达到顶峰,然后慢慢消退,到傍晚时差不多耗尽一天能量。 猫头鹰型(晚间型):不愿早起,上午往往漫无目标,倦怠,甚至郁郁不乐,午后开始精神焕发,到傍晚时精力显得特别充沛,晚上可以连续工作到深夜。 随时型:兼有上述两种人的特点,可以很早进入活动状态,中午稍见低潮,午后又精力旺盛。 如此看来,对考前复习的时间巧作安排的问题应当因人而异,不可一概而论。同学们可以用图表记录自己两至三周中每天学习、工作效率最高和最低的时段,判断自己的生理节律属于哪种类型,然后结合复习阶段的作息时间安排,针对自己的学习节律作适当调节。比如若属于猫头鹰型,不妨早晨用半小时晨跑来热身,以提高上午的学习效率。P33-P36 序言 早就想为中学生朋友写一套有关学习心理学问题的普及读物,如今终于可以了此心愿。 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此同时,向学生普及与学习有关的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也是十分必要、非常有意义的。 在中学生眼里,心理学似乎总带有那么一点神秘色彩,其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各级各类学校都极为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仅在文化科学知识学习领域,就有许多心理问题需要探讨、需要解决,它对于促进我们的身心发展、促进学习,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要讨论关于学习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从心理学角度了解什么是学习。 谈到学习,也许同学们马上就会想到读书、写作、做习题。毫无疑问,这些的确是学习。不过,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学习,其含义要广泛得多。 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将学习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首先,从学习的涵盖面来看,学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广义的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类和一般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按照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巴甫洛夫(и.п.павлов)的学说,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建立起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学习。这种学习是人类和一般动物共有的现象。 二是狭义的学习。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它相对于一般动物来说,具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人类的学习除了获得个体的经验以外,还要掌握人类有史以来所积累的社会历史经验,即科学文化知识;其二,人类的学习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过程中,在人们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掌握历史经验的过程;其三,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 三是更狭义的学习。更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教与学互相作用的过程。 其次,从学习的水平来看,学习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模仿学习。模仿学习主要是针对尚未形成理论体系的经验、方法、技巧等的学习。学习的内容一般离不开直观的感觉,如写大楷时运笔的经验、做化学实验时操作的方法、敲击键盘时的用指技巧等等。这种学习从小开始,相伴终身。模仿学习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非主动的。所谓“潜移默化”,其中有很大的成分就是模仿学习。 二是记忆学习。记忆学习是指对比较固定化或意义相对稳定的内容的学习。如识记外语单词、背诵数学公式、记忆化学元素符号等。在传统学习中,记忆被看成是学习的核心,可见记忆学习对于掌握知识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尽管记忆学习使我们增长了知识,有助于对事物的认识,但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记忆阶段,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理解学习。理解学习主要是指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面对大量的学习内容,进行比较、概括、抽象,把握事物规律的学习。解答数学习题、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定义、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中的因果关系等,都需要理解学习。 最后,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学习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技能学习。技能学习以主要依靠肌肉活动为特征。运动技巧、乐器演奏、习书打字、实验操作等,都属于技能学习。这种学习活动往往需要视觉和动觉的协调,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准确、连贯、迅速。 二是概念学习。概念学习以凭借语言中介为特征。概念是人们用语言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与概念的组合构成了人的思维活动。 三是情感学习。情感学习主要以学习者的内心体验为特征,旨在调节内在的爱与憎、褒与贬、扬与抑等情感。情感与人的认知、技能等共同作用,综合地反映主体的感知、需要、态度、评价,并通过主体自身的言、行、意等表露出来,构成主体的是非理念、审美理念、价值理念。 在这三类学习活动中,概念学习是人类学习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我们掌握人类历史认识成果、吸取人类共同认识养分的主要途径。 无论哪一种学习类型,都离不开人的认知活动,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 本丛书所讲的学习包括上述各类学习活动。书中主要是对学习活动涉及的种种心理问题,运用心理科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初步探讨。 丛书分三个部分:学习实践篇、备考应考篇、智能发展篇。学习实践篇包括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评价,其中学习过程按照课前预习、课内学习、课后练习、课外学习的顺序来安排;备考应考篇包括复习迎考、考场应试、考后关注等内容;智能发展篇则按照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与认知心理有关的其他问题来构建。这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为一册。三册书既是一个整体,同时又相对独立;每本书各篇内容既连成一体,又相对独立。 这是一套答疑形式的学习心理学方面的著作。书中涉及的多数问题主要来源于学生心理咨询个案。其中有些是常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有些问题尽管不那么具有广泛性或典型性,但与学习心理学的某些基本知识有着一定的关联,中学生了解这些知识,对自己的学习会有帮助,因而此类问题也成为丛书关注的内容。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围绕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尽可能做到可读性、知识性与指导性兼顾。 一是可读性。考虑到多数中学生对大部头的理论书籍主观上往往不感兴趣,客观上也难得有整块的时间去阅读,故本书参照学生心理咨询的个案研究,将要阐述的问题分门别类,按一定的逻辑顺序,以问答的方式适当组合,用短文的形式诉诸文字,力求方便读者自由阅读。书中大多数篇目穿插了比较典型的故事或名人轶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二是知识性。对每一个问题都注重从心理学基本知识的角度进行阐述,为中学生奠定初步的普通心理学知识基础,并尽可能适应中学生现有的文化程度和知识水平。 三是指导性。帮助中学生不仅知道某一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还要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以引导大家开展有效的学习实践。 出于以上考虑,书中尽可能少一些学术性、理论化色彩,而是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渗透学习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如前所述,书中各篇文章之间,既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篇为单位选择阅读,这对于学习生活比较紧张,很少有成块时间看书的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适合的。然而,也正由于如此,为确保各篇内容的完整性,其内容可能存在某些表述上的交叉或重复,尽管在写作中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时也难以完全避免。这里,先向读者谨致歉意。 在对各类咨询个案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中,作者参考或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有关著作或资料,在此谨向他们致以真诚的敬意和谢意。此外,本丛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热情支持,特别是教育编辑室的谢冬华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诚挚的感谢! 本丛书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中学在校学生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工作的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也可供高等院校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及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参考。 企盼广大读者特别是教育学、心理学界的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6年6月于上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