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历史的烽烟已消散殆尽,历经沧桑的中国名山已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本书为“中国历史地理”之一,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名山,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古都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品读中国名山(三山五岳气象万千)/中国历史地理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褚赣生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历史的烽烟已消散殆尽,历经沧桑的中国名山已不再是英雄逐鹿的目标,而成为人们缅怀先贤的文化遗产。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也是新世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 本书为“中国历史地理”之一,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中国名山,以及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挖掘古都景观的历史文化价值。 内容推荐 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谈论中国的山,那首先应该谈的大概就是昆仑山了。因为,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昆仑山是一座极具神秘、奇妙色彩的“圣山”。在这一点上,它与古希腊神话中那座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非常相似。 欣赏山吧,领略山的风光,山的精髓! 阅读山吧,咀嚼山的厚重,山的历史! 崇拜山吧,体味山的博大,山的巍峨! 目录 第1章 横空出世莽昆仑 昆仑的传说 高山仰止 “环滁皆山也” 第2章 悠然见南山 云破山呈色 山色空蒙 山不在高 托身山林 山回路转 第3章 占山为王 一夫当关 “啸聚山林” 山中之国 不周山下红旗乱 第4章 关山度若飞 秦岭与秦人 不教胡马度阴山 冰山上的来客 关山度若飞 山围故国周遭在 从山防到海防 第5章 靠山吃山 山顶洞人 从平原向山地 畲田和梯田 森林和生态 第6章 桃花源中 山里人的话 山区风情 山之神 山寨、岩画及其他 第7章 青山不老 试读章节 高山仰止 由于在古人的眼里,昆仑山上不但居住了许多神灵,而且还是攀登天庭的梯子,所以那时的人们便很自然地对山产生一种敬仰之情,认为它是沟通天与地之间联系的最好媒介。《诗·小雅》中所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是其反映。正是在这种自然崇拜的思想支配下,在中国古代便产生了封禅活动。 按当时的认识,昆仑山最高,离天最近,是一架“天梯”,但它毕竟遥远、渺茫,于是,只得寻找替代物。这样,突兀在齐鲁大地、傲立在华北平原的泰山,便责无旁贷地充当了这一活动的首要角色。所谓“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厚以报地也。”说的就是这种认识。 秦始皇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正式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的帝王(以前传说的不论)。他不听儒生要用蒲草裹车轮以免损坏山上草木土石的劝告,毅然乘车从山南登上泰山顶,勒石纪念,举行封礼祭天;然后,又从山北坡下来到梁父山行禅礼祭地。也许是巧合,秦始皇到半山腰时正好碰到一场暴风雨,被迫躲在松树下避雨(后封之为“五大夫松”)。于是,那班儒生暗地议论他触犯了天条,是上天因他践踏泰山而给他的惩罚。 汉武帝是继秦始皇之后第二个力行封禅仪式的著名帝王。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率人先到泰山下梁父山行禅礼祭地,再到泰山东麓行封礼祭天。他命人造了一座高九尺、宽一丈二尺的祭坛,并在坛下埋了玉牒书。其后没几年,汉武帝又上泰山顶进行了第二次封礼祭天,次日下山又在肃然山举行了禅礼祭地。在举行这些仪式时,汉武帝还命人满山放置来自远方的珍禽异兽,以显示自己的祥瑞。为纪念这次“受命于天”的活动,汉武帝下诏改这一年为元封元年。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泰山封禅后,对泰山的崇拜观念比以前更强烈,他曾发出此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的极大感慨。 继秦始皇、汉武帝之后,东汉光武帝、唐玄宗、宋真宗等都曾率领臣子到泰山进行封禅活动。三国魏明帝、南朝宋文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宗等帝王,也都想上泰山封禅,但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成行。虽然各次帝王的封禅活动有所差别,但从其总的形式与内容来看,可以说,都是秦始皇、汉武帝所行封禅礼的翻版。 自南宋政权以后,封建帝王一般就不再亲自上泰山举行封禅典礼了。不过,他们只是改变了一下形式而已,因为封禅已与郊祀合二为一,用不着再上山了。明成祖迁都北京后,特在南郊建天地坛,合祭天地;至明世宗时,又将圜丘改为祭天之坛,而在北郊另建地坛,实行天地分祭,现存的北京天坛(又名祈年坛)这一古建筑,就是明清两朝帝王祭天与祈祷丰年的地方。虽说自南宋后封建帝王一般已不上山举行封禅典礼,但他们用土垒起高坛来替代进行,仍然没有抛却最初一定要上山才能进行祭天的本意。当然也有例外的,如清康熙帝、乾隆帝都去泰山进行过封禅。康熙帝不但亲自步行上山,而且还专门对泰山的来龙去脉做了研究,撰有《泰山龙脉论》一文。他在文中说:过去一些说地理的人都没弄清泰山究竟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毫无疑问,康熙这样做有为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寻找理论依据的目的,因泰山龙脉源自长白山,那就证明原生活在那里的满族人进关灭明朝是顺从天意、理所当然。但是,按现代地理学观点,从泰山、长白山的山脉走向及构造上看,康熙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清乾隆帝上泰山封禅在封建帝王中是空前绝后的。他一共到泰山举行过11次封禅活动,其中有六次登上玉皇顶。不过也需客观指出,乾隆帝来泰山这么多次并不完全只是为了封禅,他还有来此游山玩水、探胜寻幽的动机,他留下的许多吟颂泰山风景的诗词就是明证。 在中国群山中,包括泰山在内的“五岳”是最著名的几座,但考察历史,最初所讲的“五岳”并不完全等同于今日所流行的说法。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不断选择变化的过程。 按《史记·封禅书》记载:“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可见中国古代除有全国性的天子所祭名山外,各地区还有诸侯所祭的名山。 在先秦,已有为数不少的名山、圣山。如《尔雅·释山》记载了全国最早的“五岳”,即“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山)为中岳”。又如《周礼·职方氏》记载了天下九州内的受祭名山:东南日扬州,其山镇日会稽;正南日荆州,其山镇日衡山;河南日豫州,其山镇日华山;正东日青州,其山镇日沂山;河东日兖州,其山镇日岱山;正西日雍州,其山镇日岳山,东北日幽州,其山镇日医巫闾;河内日冀州,其山镇日霍山;正北日并州,其山镇日恒山。其中,泰(岱)山、华山、霍山、恒山四座与《尔雅》“五岳”重复。其后:为避免这点,而且为了能与“五岳”对应,便精简为“五镇”,即东镇青州沂山,西镇雍州岳山,中镇冀州霍山,南镇扬州会稽山,北镇幽州医巫闾山。 所谓镇山,实际上也就是祭祀山,与封禅的目的差不多,也不过是希望这些庄严、神圣的山能庇佑统治者长治久安。按现在的行政区划情况讲,上面所说的五镇情况是这样的:东镇沂山,在今山东省临朐县南,主峰一千余米,自汉以后,历代统治者曾在这里多次举行祭祀活动,一直享有“五镇之首”的荣誉,北宋初在山上曾建东镇庙祭沂山王。西镇岳山,在今陕西省陇县东南与宝鸡市境相交处,又名吴山、吴岳,隋初曾建吴岳庙,现存者为明代所建。中镇霍山,在今山西省霍县东南方,又名太岳山、霍太山,主峰两千五百余米。南镇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方,秦始皇曾南巡会稽,祭大禹庙,登秦望山,并在此刻石纪念。北镇医巫阊山,在今辽宁省北镇县西,山名来自古东胡语译音(意为大山),又名微闾山、六山、广宁大山,此山在辽代地位极高,被视为契丹的发祥地,在这里修筑了十几座帝王及皇族的陵墓。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帝曾先后来此山祭祀、游览,留下了一些御碑。 自秦始皇上泰山后,以往的名山或圣山的分布格局因受到冲击而发生变化。也许是秦始皇那次上泰山封禅逢雨淋的遭遇使他产生不满,也许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眼界更开阔了,因为“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语)毕竟是齐鲁人的观念,放眼统一后的天下就不行了。他觉得不能让泰山独享天下群山之尊,而应在全国各地重新立一些山尊,方合他一统天下的认识。于是,他将全国的名山做了一番整理,以崤山(旧时秦国的门户,在今河南西部)为界,在它的东面封了五座名山,即太室、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在它的西边封了七座名山,即华山、薄山、岳山、吴山、鸿冢、岐山、渎山。至于秦始皇封名山为东五西七,究竟出于什么观念或想法,目前还无法考证,但或许与金木水火土五行及北斗七星有一定关系,因为到汉武帝时,五行思想就明确成为他封天下名山的理论根据。 P10-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