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就是孝道,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凝聚为社会、国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汉代出现《孝经》,唐法典规定人子有养老的义务。谨身节用,侍奉父母,为人子之道。“孝道”始终是华夏文化的中心点,从“孝”字说起,层层解读淳厚的中华文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孝说(全彩典藏图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陈爱平 |
出版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孝是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就是孝道,它维系家庭的每一成员,进而凝聚为社会、国家,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资产,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有其不可泯灭的贡献。汉代出现《孝经》,唐法典规定人子有养老的义务。谨身节用,侍奉父母,为人子之道。“孝道”始终是华夏文化的中心点,从“孝”字说起,层层解读淳厚的中华文明。 内容推荐 全书考察了孝的历程,展现了各个历史时期孝的内容,及其发展和演变。全书以十三经中最短的经文《孝经》为主线,对《孝经》衍生的《忠经》、《女孝经》、《二十四孝》也都进行了详尽探讨,同时也对佛、道的孝行进行了介绍。作者在书中对一些鲜为人知的孝子孝行、孝的典故、孝的风俗作了详细描述,并进行了颇为独到的评价。阅读此书,读者能够了解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真正解读中华文明。 目录 第一章 《孝》的历史考察 “孝”字考略 曾子与《孝经》 《孝经》与《忠经》 《女孝经》 二十四孝 第二章 忠孝 《孝经》主旨 善事父母 忠孝不两全 第三章 以孝治天下 孝进入政治体制之中 魏晋时期的孝治 唐玄宗御注《孝经》 宋高宗御书《孝经》 第四章 国孝与国忠 孝子之师范 女孝 动物之孝 第五章 世间万物感孝恩 孝与避讳 孝与祭祀 《孝经》的功用 第六章 不孝之罪 三不孝 不孝鸟枭 不孝者弃市 不孝罪列十恶 孝法冲突,屈法全孝 第七章 汉代尽孝的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行 隋唐孝子的孝行 宋人的日常孝行 明清时的孝行 第八章 孝经一部穷皓首 《孝经》的研究 《孝经》与诗文 《孝经》的外传 试读章节 “孝”字是什么时候与畜、养的意思是一致而有了“孝道”之意的呢?有人推测,第一个将养老之“畜”、“养”字与事神之“孝”字二义结合起来的人,就是孔子,这在《论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在《论语》卷1中,孔子有四个弟子文孔子关于“孝”的问题,这四个人士孟懿子、孟武伯、子游和子夏,这就是著名的“四子问孝”。虽然他们四个人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但孔子在回答这四个弟子时,答案却是不一样的。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说:“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个“无违”,说的是在孝养父母时不要违反了礼制。后来,朱熹的解释是,生事葬祭,事亲之始终。孟武伯问“孝”时,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说,父母最为担心的是自己的儿子生病,所以,作为儿子,如果能够体谅父母亲所担心的事,也就是尽了孝心。子夏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说的是对父母亲尽孝,最难的是“色难”,也就是怎样和颜悦色、诚实地侍奉父母。仅仅是给父母亲酒食是不够的,若只是给以食物,还不能说是完全尽了孝。这是一个著名的典故,后来,也有人将“色难”称之为“色养”。子游问孔子孝的问题时,孔子则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显然,孔子对孝养父母,不是简单地给以食物而已,他特别强调以诚挚之心来对待父母。所以,他对孟懿子说,要以礼制孝养父母,对子夏说,要和颜悦色地奉养父母,对于游说,要以敬爱之心来孝养父母。总之,孔子在谈到孝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指食物上的奉养,更多地强调在侍奉父母时的,一个“诚”宇上。孔子正是在回答子游的问题时,以“养”字来解释“孝”字,将“孝”、“养”连用。所以,我们单从文献的角度来看,孔子是首先将孝释为孝道之意的。至此,“孝”字就有了“孝道”之意了。 全归有名训,珍重恐伤肤 小子启手足,吾今知免欠 这是宋林同写“曾子诗”。关于《孝经》的作者,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孔子,也有说是曾子的弟子子思,但更多的人认为是曾子。 孝子曾参 在谈《孝经》之前,我们得先看一下曾子其人。曾子,名参,字子舆。其祖上在周时封国在鄫,于是,就以国为姓,其国大致在今天的山东西南部的枣庄与临沂之间。在春秋六年时,莒人(今莒县,在山东南部)灭了鄫国。鄫世子就逃到了鲁国,使用曾姓就是从这时开始,大约是出于纪念故国鄫的原因。曾子大约生于公元前505年,卒于公元前436年,比孔子小46岁,年13就人孔子之门。在师侍孔子吋,向孔子问安亲之道,侍亲至孝,每天有五次问候父母亲着衣的厚薄,除此之外,还得询问枕头的高低,睡得是否舒服。曾子后来随孔子到过一些国家。曾子人孔门之吋,子L子有两个著名的学生,颜回和子路,这两个人给曾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在曾子人孔门不久,颜回就去世了,曾子一直想以颜回作为自己做人的楷模,子路也是曾子最为尊敬的人之一,曾子认为子路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人。曾子追随孔子大约有十几年,孔子死后,曾子参加过务农、讲学、游历。据《庄子·寓言》的记载,曾子曾经做过官,但未有说做的是什么官。在《韩诗外传》卷1中,载有“曾子仕于莒,得粟三秉,方是之吋,曾子重其禄而轻其身。亲没之后,齐迎以相,楚迎以令尹,晋迎以上卿,方是之时,曾子重其身而轻其禄”。可见,曾子是不记前仇的,最早在莒做官,就是这个莒国,灭了曾子祖上的国家——鄫国。此后,齐、楚、晋三国,都许以高位于曾子。至于曾于是否真的做过官,至今仍然有争议。在《韩诗外传》卷7中有曾子说:“吾尝仕齐为吏,禄不过钟釜,尚欣欣而喜者,非以为乐,乐其逮亲也。”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则这样记载曾子的话:“志存孝道,……齐尝聘,欲与为卿,而不就。”《孔子家语·在厄》篇则另有记载:“曾子蔽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焉,曾子固辞不受。”对照这些记载,是互相矛盾的,《韩诗外传》说曾子做过官,但《孔子家语》的语气肯定地说曾子没有做过官。今人的观点也是莫衷一是,有人以为,曾子所谓的做官说法,都是附会之说,是后人为了褒奖曾子的孝道而瞎编出来的故事,估计这类故事出白汉晋儒士之手。也有人认为,曾子作为一个大孝子,当然会积极做官的。为什么做官就孝,不做官就是不孝呢?这涉及到先秦时人们对孝的认识,孟子在说“三不孝”时,其中的第二不孝就是“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这就说得很清楚了,如果家里贫穷,有机会做官,却放弃,就是不孝。曾子虽然出身于士,但已是家道中落,只能是以农为业了,既然曾子是一个孝子,出来做官,也就是理所当然了。曾子晚年,在家乡教书授徒。曾于是个博学多识的人,且笃实践履,其弟子中出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如乐正子春、公明仪、公孟子高、子襄、阳肤等人。春秋时著名的将领吴起,就是曾子的学生,这在《吕氏春秋》和《史记》中都有记载,说吴起学于曾子,但曾子因怒其不孝,就将他逐出师门。P12-16 序言 中国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孝文化,然而,今天的中国人对中国古代的孝文化的了解已经不多了。 《孝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伟大的著作之一,自曾子著述《孝经》以来,这本在十三经中字数最少的经文,影响了中国两干多年的历史。《孝经》是中国古人初识字时首读的书,即使是皇太子,读书识字也得先从《孝经》开始;它不只是起着简单的蒙学作用,而且还担负着教化社会,将整个社会塑造成一个孝的社会的重任。 汉朝时,朝廷开始了以孝治天下,将孝作为治国的工具,孝成了中国古代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鼓励国民尽孝、讲孝,汉朝开始设置专为孝子做的官,这就是孝悌,这一宫制一直延续到清朝,贯穿了整个中国中央集权制社会近两千年的历史。唐朝玄宗天宝三年,曾下诏书,要求国人家藏《孝经》一部,乡学之中也得以《孝经》作为教本。实际上,自科举制开始,《孝经》就成为了必考的内容之一。 在中国六百多个大小皇帝中,有五个皇帝曾经给《孝经》做过注释,他们是:晋元帝、晋孝武帝、梁武帝、唐玄宗和清顺治帝。不过,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御注,只有唐玄宗和顺治帝的。其中唐玄宗所注的《孝经》,是十三经注疏中唯一的皇帝的注本。宋朝的皇帝多以书法著称,他们也御书《孝经》,其中的宋太祖、宋高宗就御书过《孝经》,宋高宗的御书《孝经》尤其著名。宋高宗的御书《孝经》是应秦桧的再三要求,时间是在绍兴二年(1132年),书成之后,刊石于太学,后由宋孝宗建光尧石经阁专藏。朱熹在重修白鹿书院时,曾奏请孝宗皇帝御书,其范本就是高宗皇帝所书的石经本。宋高宗的御书《孝经》碑,在当时许多州的学校中都曾刊刻过,有关的资料,我们今天能够从地方志中见到。 《孝经》自出现以来,中国人就从未停止过对它的注疏,清初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朱彝尊,根据自己的收藏,著《经义考》一书,其中就列举了历代对《孝经》作注的著作,总数285部。显然这不是全部,因为朱彝尊的藏书比起朝廷的藏书,实在是差得太远。不过,朱彝尊将最为重要的注家的注释,基本上都收集到了。要说最为著名的,是清朝产生的《孝经衍义》。是书从顺治帝开始编修,直到康熙二十一年才完成,康熙帝亲为作序。《孝经衍义》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对《孝经》注疏的一次大的总结,全书共一百卷,五十多万字,而《孝经》仅一千七百九十九字,字数上扩充了三百多倍。 《孝经》从一开始,它的意义就通过历代注家的不断的注释而不断地丰富,仅仅注疏是不够的,从《孝经》中又分化出了《忠经》、《女孝经》。《忠经》、《女孝经》的产生,是对孝的进一步细分,无疑更加丰富了孝的思想内容。对国家的孝,称为忠,这就是《忠经》所要规范的内容。其实,中国古人对忠孝是不分的,忠即是孝,孝即是忠,故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一般认为,《忠经》的作者可能是汉朝的马融,不过,今人更多的认为是书产生于宋朝,但作者无考。《孝经》中虽然没有明确地规定说是规范男孝、女孝的,但它实质上还是调整孝子(男孝)的书,它更多地是强调治国、孝养父母、调整社会的。《女孝经》是仿照《孝经》而作的,作者是唐朝王妃郑氏。显然,《女孝经》所调整的范围与《孝经》有所不同,它主要谈治家、侍奉公婆、调整家族。 自宋朝开始,中国孝文化进入了登峰造极的时代,孝的思想深入到了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孝文化有了愚孝的一面。明清时期,基本上继承了宋朝以来的孝文化传统。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及其特征,读者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从中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孝文化的独特之处。在叙述的过程中,本书主要做到将古代的孝文化特有之处及与孝文化相关的典故解释清楚,尤其是重在对历史上一些由孝演变而成的风俗习惯、历史名人进行详细阐述,使其可读性强,雅俗共赏。本书的写作,尽可能地从原始资料中疏理出有价值的资料,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古代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孝的风俗。另外,本书对孝的研究,还涉及到一些学术界至今尚未涉及到的地方。 解读中国、了解古代的中国,孝是最为重要的窗口之一。从孝开始,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具体、细微的一面,从孝文化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活生生的人及其生活,只有理解了孝,才能够认识真正的中国古代与现在。同时,我们能够从古人的孝文化中,吸取优秀的一面,宣讲古代的孝文化,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仍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陈爱平 2007年元旦于浙江台州学院人文学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