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辛弃疾集/历代名家精选集
分类
作者 刘乃昌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其著名作品《水调歌头》、《兰陵王》、《浪淘沙》、《沁园春》等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文人学者的喜爱和推崇!

内容推荐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言语妙语下,名德冠朝绅。”(韩玉《东浦词·水调歌头》)宋人称赞辛弃疾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概括了他言行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以下对其生平、思想和创作略予评介。

目录

前言

词选

 念奴娇(我来吊古)

 满江红(直节堂堂)

 声声慢(征埃成阵)

 木兰花慢(老来情味减)

 剪梅(独立苍茫醉不归) 

 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太常引(轮秋影转金波)

 菩萨蛮(青山欲共高人语)

 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

 摸鱼儿(望飞来、半空鸥鹭)

 满江红(汉水东流)

 鹧鸪天(聚散匆匆不偶然)

 念奴娇(野棠花落)

 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

 南乡子(欹枕■声边)

 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阮郎归(山前灯火欲黄昏)

 减字木兰花(盈盈泪眼)

 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

 沁园春(三径初成)

 菩萨蛮(稼轩日向儿曹说)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踏莎行(进退存亡)

 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

 满江红(瘴雨蛮烟)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千年调(卮酒向人时)

 清平乐(绕床饥鼠)

 江神子(一川松竹任横斜)

 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

 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丑奴儿近(千峰云起)

 水龙吟(补陀大士虚空)

 山鬼谣(问何年、此山来此)

 生查子(溪边照影行)

 蝶恋花(九畹芳菲兰佩好)

 鹧鸪天(春入平原荠菜花)

 鹧鸪天(枕簟溪堂冷欲秋)

 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

 清平乐(连云松竹)

 满江红(湖海平生)

 鹧鸪天(唱彻阳关泪未干)

 清平乐(茅檐低小)

 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鹊桥仙(松冈避暑)

 水调歌头(日月如磨蚁)

 踏莎行(夜月楼台)

 清平乐(少年痛饮)

 清平乐(清泉奔快)

 生查子(青山招不来)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浣溪沙(细听春山杜宇啼)

 添字浣溪沙(记得瓢泉快活时)

 水调歌头(长恨复长恨)

 定风波(少日犹堪话别离)

 最高楼(吾衰矣)

 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

 沁园春(一水西来)

 兰陵王(一丘壑)

 沁园春(叠嶂西驰)

 水调歌头(我亦卜居者)

 沁园春(杯汝来前)

 玉楼春(何人半夜推山去)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水调歌头(我志在寥阔) 

 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 

 浣溪沙(花向今朝粉面匀)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归朝欢(我笑共工缘底怒)

 夜游宫(几个相知可喜)

 行香子(少日尝闻)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卜算子(夜雨醉瓜庐)

 卜算子(千古李将军)

 粉蝶儿(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

 喜迁莺(暑风凉月)

 千年调(左手把青霓)

 临江仙(莫笑吾家苍壁小) 

 贺新郎(绿树听鹈鸡)

 永遇乐(烈日秋霜)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

 鹧鸪天(山上飞泉万斛珠)

 浣溪沙(北陇田高踏水频)

 瑞鹧鸪(胶胶扰扰几时休)

 永遇乐(千古江山)

 南乡子(何处望神州) 

 生查子(悠悠万世功)

 祝英台近(宝钗分)

 祝英台近(绿杨堤)

 鹧鸪天(困不成眠奈夜何)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满江红(敲碎离愁)

 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汉宫春(春已归来)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鹧鸪天(老病那堪岁月侵)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

 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

 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

 浪淘沙(身世酒杯中)

 南歌子(世事从头减)

 武陵春(走去走来三百里) 

 忆王孙(登山临水送将归)

 水调歌头(客子久不到)

 霜天晓角(雪堂迁客)

诗选

 兀日 

 即事示儿

 和傅岩叟梅花二首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选

 鹤鸣亭独饮

 寿赵茂嘉郎中二首(选一)

 读语孟二首

 偶题(三首选二) 

 偶作

 送剑与傅岩叟

 江郎山和韵

 送别湖南部曲

 题鹤鸣亭三首

 

文选

美芹十论

审势第一

察情第二

观衅第三

自治第四

守淮第五

屯田第六

致勇第七

防微第八

久任第九

详战第十

九议

其一 

其二

其三 

其四 

其五 

其六  

其七 

其八

其九

新居上梁文

祭陈同父文

试读章节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倬①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②况屈指中秋,③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④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⑤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⑥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⑦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碲酒只依然。⑧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⑨

 【注释】  ’

①乾道八年(1172)秋,滁州通判范昂任满,奉诏返京,稼轩作此送行。范■:指范昂。■:副职,时范昂任滁州通判,故称“■”。②“老来”三句:谓人老志气减弱,惧怕年华流逝。时稼轩三十三岁,已过而立之年,而复国大业未就,故自叹“老”。苏轼《江城子·东武雪中送客》有“对尊前,惜流年”之句。③屈指中秋:中秋节很快就到。④“无情水”二句:怨江水西风无情,送友人之船迅速远去。⑤“秋晚”二句:设想友人水行生涯和抵家后的天伦之乐。莼鲈:莼羹和鱼脍,均为江南特产。《世说新语·识鉴篇》谓西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抛官南归,云:“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千里以要名爵。”作者借言范昂返乡。夜深儿女灯前:化用黄庭坚《寄叔父夷仲》诗:“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⑥“征衫”二句:谓友人面君,朝廷急需人才。好去:好生前去,居者安慰行者之辞,此含勖勉之意。玉殿:代指朝廷。⑦“想夜半”三句:悬想友人来日为朝廷重用情景。承明:汉宫中设承明庐,以供文学侍臣值班和起草文稿。此以汉喻宋。视草:起草诏书。筹边:筹划边境事务。⑧“长安”二句:谓故人问讯,但言我以酒浇愁,依然如故。长安:借指南宋京都临安。■酒:沉溺于酒。秦观《梦扬州》词:“■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⑨“目断”二句:遥望秋空雁坠,醉里犹闻空弦回响。《战国策·楚策》载,更赢与魏王立京台下仰见飞鸟,更赢言能“引弓虚发而射鸟”。时有雁自东来,遂引弓虚发而下之。魏王询其故,答日:此箭伤未愈之孤雁,闻弓声而欲高飞,致使伤口进裂,应声而下。稼轩借以自喻忧谗畏讥心理。或谓稼轩醉里引弓,念念不忘杀敌复国之志。  【品评】

词既依依惜别,又勖勉对方奋进,并借机抒发自身的抑郁情怀。上片重在惜别,从对酒感时写入,接着怨水怨风,浓化惜别友情,末以友人抵家团聚收结。下片前半设想友人进京朝天的际遇,“视草”、“筹边”祈望其前程有为。后半由故人问讯,落笔到自身,“愁肠■酒”显见抑郁不平,“时响空弦”隐现壮怀难抑。全篇情挚意浓,文思跳宕。

一剪梅  

游蒋山,呈叶丞相。①  

独立苍茫醉不归,日暮天寒,归去来兮。②探梅踏雪几何时。今我来思,杨柳依依。③ 白石岗头曲岸西,一片闲愁,芳草萋萋。④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⑤  【注释】

①此词为淳熙元年(1174)春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作。时稼轩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叶丞相:指叶衡,字梦 锡,婺州金华人,著名抗金人物,与稼轩交往密切,当时为建康知府兼江东安抚使。当年二月召赴行在,辛作此惜别。蒋山:即钟山。②“独立”三句:状送别场景。独立苍茫:独自站立于旷远之地。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这里化用杜诗,自抒情怀。归去来兮: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首句。③“探梅”三句:言当年初春,踏雪游山,曾几何时,而今依依惜别。探梅踏雪:指在建康与叶衡同游情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④“白石”三句:悬想别后思念对方的闲愁。白石岗:在建康朱雀门外,当为二人常游之处。芳草萋萋: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茂盛貌。⑤“桃李”二句:《史记·李将军列传》引谚语赞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索隐》云:“按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这是喻实至而名归。这里借这则掌故,称颂叶衡政绩实在,有惠于民。  【品评】

这首送别词,由送别写到惜别,由眼前依依难舍的感受,伸延到默默相思的情景,末以称颂对方业绩声誉收结。字面着似浅易,其间融化前人辞语颇多,写来含蓄蕴藉,委婉多致。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④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⑥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⑦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⑧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扭英雄泪。⑨  【注释】

①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时稼轩在建康任江东安抚使参议官。赏心亭:北宋丁谓创建,位于建康下水门上,下临秦淮河,为当地游览景点。②“楚天”二句:言水天相接,一派秋色。楚天:战国时楚国占有南方大片土地,此泛指南方天空。③“遥岑”三句:群山风流多姿,但引人愁苦而已。遥岑远目:放眼远山。玉簪螺髻:群山秀丽如美人头上碧色玉簪和螺形发髻。④江南游子:作者自谓。词人家在北方济南,今宦游江南,故以此自称。⑤“把吴钩,四句:写壮志难酚I而又无人理解的感受。吴钩:古代吴国所制弯形宝刀,此泛指刀剑。杜甫《后出塞》诗:“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⑥“休说”三句:尽管秋风吹起,不要说家乡鲈鱼味美,张季鹰是否归来?《世说新语·识鉴篇》谓: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遂命驾便归”,这里犀用其事。脍:细切成片,指烹调。⑦“求田”句:谓国事未了,即经营个人安乐窝,恐见讥于有识之士。

《三国志·陈登传》载:许汜拜见陈登,陈登久不与语,后许汜将此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求田问舍:买田置房。刘郎才气:指刘备的襟怀气魄。⑧“可惜”三句:叹事业未成,年华虚度。《世说新语。言语篇》载:晋朝桓温北伐,途经金城(今江苏镇江附近),见当年手植树已有十围之粗,感叹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辛词仅用上句,而下句语意自在其中。⑨“倩何人”句:意谓有谁安排淑女给予安慰。倩:请。红巾翠袖:指歌舞女子。■:擦拭。  【品评】  上片即地写景,由秋空旷远的天宇,到放眼江北的山峦;由无我之景,到有我之景;由开阔的远景到身边近景;由景到“江南游子”,笔锋落到词人自身。看吴钩,拍栏干,以人物动态显示内心激情。“登临意”,约略一点,忧国襟怀之焦灼,可以想见。“无人会”,志士孤危,知音难觅,令人慨叹。下片承“登临意”具体抒发。反用张翰事,说不为思乡念家;再用许汜事,说无心营谋田园;融化桓温事,表明忧在北伐无期,时不我待。结尾收到英雄襟抱,无人抚慰。与上片煞拍呼应。词中以佳人发饰寓山河之恨,以历史掌故写抱负,委宛跌宕,慷慨呜咽,极沉郁悲慨之致。

P6-11

序言

辛弃疾是南宋时代一位英气勃勃的爱国志士,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他用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当时社会人群普遍关心的抗战救亡的重大课题,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操,以及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把词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言语妙语下,名德冠朝绅。”(韩玉《东浦词·水调歌头》)宋人称赞辛弃疾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概括了他言行道德文章等方面的杰出成就。以下对其生平、思想和创作略予评介。

一、爱国志士的一生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生活于公元十二世纪四十年代至十三世纪初期,正当南宋中叶,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中原人民的抗金要求不断高涨的时代。

靖康巨变造成了北宋覆灭,赵构在临安建立起仅仅占有东南半壁江山的偏安政权,整个淮河以北地区为金军占领,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金贵族统治者在北方推行一系列的种族歧视政策,使中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对南方则采取和、战两手交替进攻;一面多次发动南侵战争,直接掠夺残害江南人民;一面以讲和为条件,胁迫南宋称臣纳贡。南宋政权虚弱无能,因循苟安,不断加紧榨取东南人民的膏血,来满足自身的享受和换取暂时的和平,东南地区的人民因此沦人痛苦的深渊。在这样灾难深重的时代,始终贯穿着民族压迫者加紧其掠夺压迫同广大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贯穿着宋廷内部主和派同主战派的斗争。而如何摆脱金贵族的奴役压迫,统一中原大地,则是当时最为突出的时代课题,辛弃疾就是扎扎实实地立足于多灾多难的时代土壤,用词这种艺术形式,引领高唱时代课题,从而赢得了很高声誉的伟大歌手。

青年时代起义南归(1岁至23岁)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历城人,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农历五月十一日(公历5月28日),出生于金人占领区的历城四风闸。这时宋室南渡已十三年,就在这一年,金都元帅宗弼曾率兵四路大举南侵,东京副留守刘■指挥王彦旧部奋起抵抗,赢得顺昌大捷,抗金名将岳飞在河南郾城大败金兵,一直把敌人追到汴京附近的朱仙镇。可是这振奋人心的胜利进军,却因主降派头子赵构、秦桧的破坏而功败垂成。辛弃疾就诞生于这风雷激荡的时代。

辛弃疾的家世虽不显贵,但“受廛济南,代膺阃寄”,先代袭封过中下级外任军职。其父辛文郁事迹无考。祖父辛赞在中原沦陷时,因族众牵累,未能脱身,曾接受过金人县令、知府一类职官。但据辛弃疾说,他并未忘怀故国,常常“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进美芹十论札子》)。辛弃疾幼年从学于■州刘瞻,刘瞻能诗,在金朝做过史馆编修,对辛弃疾的文学修养可能有所帮助。辛弃疾曾两次抵达燕山,“谛观形势”,察视北方山河,探听金军虚实,为后来起事做了准备。辛弃疾的岳父范邦彦,也是在完颜亮南侵时起兵反正、投向南宋的有志之士。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一手破坏了勉强维持了二十年的表面和平局面,征发番汉兵四十万,亲自督师大举南侵,前锋抵达长江。金军后方的人民“屯聚蜂起”,纷纷反抗。济南农民耿京“怨金人征赋之骚扰,不能聊生”(《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四九),遂聚众起事,自号“天平军(郓州)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部属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声势浩大,威震一时。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这时也聚众两千,举起了抗金义旗,随后率部加入耿京军,被任为掌书记。曾与辛弃疾相识的济南僧人义端,在聚众千人起事后,经辛弃疾动员,归属了耿京。不料这个投机分子却于一晚窃印潜逃,耿京盛怒之下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要求限期三天,让他亲自追捕义端,绳以重刑。果然,义端在逃往金营的路上被辛弃疾追杀,从此辛弃疾更受耿京的器重。  

完颜亮孤注一掷地发动南侵战争,激化了金朝的内部矛盾。十月,金人后方发生政变,辽阳留守完颜雍自立称帝,前方军心动摇,完颜亮狂暴地强令所部渡江,大败于采石,接着为部下所杀,金军北退。为了使义军取得官军的支持,以便有效地打击敌人,辛弃疾劝耿京“决策南向”(《宋史·本传》),同南宋政府取得联系,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奉表谒见赵构,绍兴三十二年正月,正在建康劳军的赵构,接见了辛弃疾一行,正式对耿京、贾瑞、辛弃疾等委任官职,并派朝臣同贾瑞、辛弃疾等北上传达旨意。不料在金人重申和议和推行诱降政策的影响下,义军中出了叛徒:张安国伙同邵进杀死耿京,投降金人,被任为济州知州。辛弃疾行至海州,毅然约统制王世隆、忠义人马全福,率骑兵五十突袭济州,把张安国缚置马上,连夜押回建康,斩首示众。辛弃疾的英勇行为盛传一时。洪迈在《稼轩记》中赞叹他“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后来 辛弃疾回忆这次战斗,写了一首传诵人口的《鹧鸪天》: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突骑渡江初。燕兵夜提银胡鞣,汉箭朝飞金仆姑。

上片寥寥四句,就把出其不意突袭敌营的迅猛声势和其年轻有为的英勇气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辛弃疾少时曾有人称许他“他日当以词名家”(陈模《怀古录》),足见其词才早有显露,可惜早年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任职江淮两湖{24岁至42岁) 辛弃疾南归后的前二十年,辗转于江淮两湖一带任地方官,这期间,他利用职守,停地为恢复中原呼号筹措。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宋高宗乘胜求和,幻想金人归还侵地,然而现实宣告了求和方针的破产。在军民强烈的抗战呼声中,赵构传位给太子赵奋。孝宗赵奋在位二十七年,前期任用张浚、虞允文、叶衡等进行备战;后期虽也曾任用过主战派王淮为相,但龚茂良、曾觌、史浩等主降派先后当权,孝宗早等试图恢复中原的锐气也消失殆尽。因此,南宋这时期基本上处于守势。

辛弃疾南归之初,被任为江阴签判。当时张浚正主持隆兴北伐。隆兴元年(1163)夏,宋将李显忠、邵宏渊合力攻下宿州,取得了十年以来不曾有过的胜利。但随后因将领不和,宋军内部互相掣肘,致使兵溃符离,北伐失利,次年,成立“隆兴和议”。和议成立后,孝宗没有放弃备战,不久任虞文为相,史正志为建康留守,叶衡也以淮西军马钱粮总领驻建康。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被任为建康通判,跟抗战同道口十衡相得甚欢,曾作《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满江红》(鹏翼垂空)等格调高昂的词章,激励同僚矢志抗金。在这期间,辛弃疾考察符离之败以来的形势,分析敌我长短,写成《美芹十论》,进奏朝廷,期望孝宗坚定抗战信心,“以光复旧物而自期”。也许因为《十论》引起了孝宗的注意,乾道六年,辛弃疾被召进临安,在延和殿受到了孝宗的接见,并留京任司农主簿。辛弃疾乘机向朝廷上了《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和《议谏民兵守淮疏》,陈述了淮南战略地位的重要,提出了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建议。这时,孝宗倚重的宰相是曾在采石指挥部队打败完颜亮的虞允文,因此,辛弃疾怀着殷切的希望向他上了有名的北伐计划书——《九议》,提出九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建议虞允文积极地运筹恢复大业。 

乾道八年(1172)春天,辛弃疾改任滁州知州。江淮是南宋极边,滁州正当江淮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由于连年兵燹和天灾,滁州境内“民瘠而贫”、“荡然成墟”。辛弃疾到任后,实行“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宋史·本传》)等一系列开明措施,使滁州形势很快好转。随着经济的恢复,辛弃疾于市内修建旅邸和堂馆,安辑百姓,收容商旅,“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声声慢》),就是当地繁荣景象的反映。

......

四、诗文成就及辛词的影响

辛弃疾是有多方面文学才能的,词作而外,其诗文奏议也曾脍炙宋末士林之口。后村所序《稼轩集》包括诗文,《宋史》单独著录《稼轩奏议》,大约明朝以后辛集散亡。邓广铭辑校辛稼轩诗文,存文十余篇,诗一百二十余首,虽未为全豹,亦可借窥一斑。稼轩政论见解透辟,切中时弊,笔锋驰骤,气势凌厉,尤其《美芹十论》、《九议》等,更是结构严整的宏文巨制,刘克庄赞其“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八),是合乎实际的。稼轩诗也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时代面貌和作者的爱国襟怀,有的篇章可以同他的词相互印证。稼轩有“剩喜风情筋力在,尚能诗似鲍参军”之句,确乎他的不少诗篇都写得清俊可喜,颇有鲍照之风。有的诗以爽利的笔势抒发了他怀忠遭谗的悲愤之情,如《送别湖南部曲》: 

青衫匹马万人呼,幕府当年急急符。

愧我明珠成薏苡,负君赤手缚於菟。

观书到老眼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万里云霄送君去,不妨风雨破吾庐。

这首诗是淳熙七年稼轩任湖南安抚使时为送别部属而作。首联追忆青年时代的战斗经历,颔联写自己在南宋横遭谗忌,连累了部下,颈联说过人的胆略至老未变,尾联说只要对方有远大的前程,自己即便遭受摧折也在所不计。从诗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诗人胆略兼俱的英武性格和忘我助人的火热心肠。《后村诗话》称誉此诗“悲壮雄迈,惜为长短句所掩”,是有见地的。

辛弃疾虽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但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苏轼扩大词境,突破婉约樊篱,另辟蹊径,使北宋后期词风一变。及至北宋末造,大晟词人玉艳珠鲜,更迭酬唱,又将词风引向软媚一途。辛弃疾崛起于南宋中叶,承南渡初年抗战词余绪,发扬苏轼变革词风的传统,把豪放词的创作推向了艺术高峰,从而完成了词体和词风的大解放、大变革。辛弃疾始终置身于反民族压迫的现实斗争,能以抗金志士的襟怀,广博的学问识见和出色的文学天才,表现当时最撼动人心的社会课题,成功地体现了时代的脉搏,唱出了广大爱国人士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辛弃疾致力于爱国词的写作,获得了志同道合的词友陈亮、韩元吉、刘过等人的呼应唱和,他们铜喉铁板,引吭高歌,影响所及,使南宋词坛形成了一个创作倾向大体相同的爱国词派。他们立足现实,关怀国事,贡献了大批言之有物、激动人心的优秀词章,这在文学史上也是引人注目的。辛弃疾不仅以辉煌的词作,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而且他的爱国热忱、创作传统、艺术经验,也在文学史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宋末的遗民词人、金末的元好问、清代的陈维崧以及近代的梁启超等人,都是推尊稼轩、深受辛词沾溉的作家。辛弃疾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词人。

凤凰出版社放眼环宇文明、立足学术前沿,规划编纂梓行这套“历代名家精选集”。这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流传普及古代名家杰作佳篇意义深远、业绩卓著。本人不惴浅陋,应命撰此《辛弃疾集》,力求诠解精确,评析适宜,适应阅读要求。不当之处,恭祈编审和读者学界方家惠予郢政。

刘乃昌

2005年11月于山东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4: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