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当代欧美畅销儿童小说)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作者 (德)拉尔夫·伊绍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不是《达·达芬奇密码》,胜似《达·达芬奇密码》,写给十三岁到一百三十岁的读书人。一部悬疑小说,情节紧张,胜过一部惊悚片。

情节扑朔迷离,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书中还涉及了大量的世界古迹、东西方文化。在读者满足了充满刺激的故事的同时,还可了解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不朽的人类文明。

内容推荐

突然复活了的石雕穿行在黑暗的博物馆展厅中;记忆突然从人的头脑里消失得无景无踪;各种怪事在柏林层出不穷。双胞胎姐弟叶茜卡和奥利弗从假期回家,却不记得了自己的父亲,脑子里只留下了一片空虚,而父亲也真的不见了踪影。在阁楼上,姐弟俩在一只箱子里找到了父亲的日记。他们吃惊的发现,当巡夜员的父亲,原来曾是著名考古学家并担任过近东博物馆的馆长。他们从父亲的笔记中还知道了一个失落的记忆之国——卡西尼亚,以及这个神秘世界的古巴比伦神——谢哈诺。为了找回父亲,他们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他们正在跟踪一个危及人类所有记忆的阴谋轨迹……

目录

第1章 被忘记了的父亲

第2章 卡西尼亚

第3章 太多的问题

第4章 记忆还活着的地方

第5章 无形的窍贼

第6章 噩梦女王的秘密

第7章 谁是双面人?

第8章 诡异的旅程

第9章 撒下因特网

第10章 智者列文的计划

第11章 虚拟的答案

第12章 永恒黑夜的囚徒

第13章 被偷起的博物馆

第14章 变幻之夜

尾声

作者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被忘记了的父亲

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往往是在它丢失时才会发觉。

——匿名人

不速之客

“开门!我们是警察!我们知道你们在里面。马上把门打开!”

奥利弗和叶茜卡胆怯地相互看着。假装家里没有人,看来是没有用了。现在,外面已经开始第三次敲门,在楼道里使劲敲他们家门的人,似乎逐渐失去了耐心。外面,雨点敲打着窗子。这是此刻波洛克家里惟一的响声。

“我们该开门吗?”奥利弗尽量放低声音问。

“我们可能没有其他选择。”叶茜卡回答。

她做了两次深呼吸,试图把恐惧甩掉。她毕竟要比弟弟大一些——准确地说,是大四分钟五十一秒。所以她必须做个表率。

她真想知道,警察为什么来到她家门口!她再次把最近几天的经历在脑海里过了一遍,没有什么事情会让这些执法者感兴趣啊……

能够做什么坏事的,就只有奥利弗了。

把奥利弗从棘手的处境中解救出来,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弟弟是个梦想家——他更喜欢自称是“艺术家”。他喜欢否认现实,所以常常陷入令人发指的境地。奥利弗是个典型的不知疲倦的梦游者。

但至今她还没有需要把他从监狱里救出来的经历。

“你又干了什么坏事?”她厉声问弟弟。

弟弟拉长了脸,耸耸肩膀说:“当然什么都没干。”

“或许这个‘什么都没干’又和上次在商店里一样吧,这你知道,是不是?你把一支画笔放进了裤兜,到收银台付款时,售货员又把它给掏了出来。我一想到这件事,就觉得真恶心!你说正好有什么东西触发了你作画的灵感,是不是?什么灵感?我记得,你是说那些掉在地上的几个猴皮筋的造型。你道歉说这是‘注意力转移症’,可售货员却不相信。我说破了嘴皮,才没让他把你当成小偷告到警察局。现在你快坦白,到底又干了什么,奥利?一个律师必须知道他委托人的情况,否则他无法把你保出来。”

外面又开始使劲敲门了。双胞胎缩在了一起。

“这是最后一次警告,”一个男人的声音轰鸣着透过门的木板。“如果你们不马上把门打开,我们就要破门了。”

“好吧,好吧,”叶茜卡喊道,同时向弟弟递过去一个警告的目光。

奥利弗屈服了。他了解他的姐姐。可能这样最好。而且他也不知道,在这种疯狂的时刻应该说些什么。他睁大了眼睛盯住叶茜卡的每一个动作。

她三步并成两步来到了门厅走廊。从门上的探视孑L看了一眼,显然打消了一些担心,她麻利地打开了房门。在不太高的门框里,站着一个穿着精湿雨衣的男子。他个子很高,不得不把头低下,才能够看到房子里面的情况。在他的阴影下还有一个身材中等穿着制服的警察,手里提着一把斧头,脸上的表情,就好像叶茜卡发现了他正在干什么坏事。

“你就是叶茜卡·波洛克吗?”大个子直截了当地问。他尽量做出威严的样子来。

“请先告诉我,您是谁?”叶茜卡仰着头问道。

面对这么执拗的女孩,那个身上滴水的男人似乎没有想到,竟然一时愣住了说不出话来,盯看着这个红褐色头发的小姑娘和身后冒出来的那个稍胖一些同样是红褐色头发的小男孩。停顿了片刻,他才恢复了镇定。

“你们知道得很清楚,我们是警察。我已经说了好多遍了。”

叶茜卡仍然保持执拗。“你有警察证件吗?”

“我当然有。”  “那为什么不拿出来给我看?”

“够了,你说得够多了……”

“没有证件,我就什么都不说了。”叶茜卡把胳膊抱在胸前,怒目注视着那位刑警。

他好像用了一段时间在思考,这个执拗的女孩还会给他制造什么样的困难。他的目光转向手提斧头的同事。但那个警察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只是无助地耸了耸肩膀。刑警嘟囔了__=句什么,把手伸进了口袋,拿出来一块青铜色椭圆形金属牌,尽量把警牌和腰带间的锁链拉长,伸到了叶茜卡的鼻子底下。

叶茜卡显然对铜牌上的标志感到满意,她点了点头,退后一步说:“请进吧,先生们。”

大个子警官一踏进门厅,立即开始巡视周围的情况。穿制服的警察提着斧头站到了门口,似乎要表明,谁也别想从他身边溜出去。

“我们有搜查令,”刑警自我介绍是盗窃调查室的探长加卢斯之后说。他从上衣口袋里抽出一份表格,在叶茜卡的眼前一闪,时间很短,叶茜卡只能看到上面的标题。然后他说:“这涉及到托马斯·波洛克。我们从昨天上午起就监视这座住宅,所以不相信他会藏在里面。但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还是要到处看看。我想,你们不会反对吧……”

“我们当然反对。”叶茜卡立即针锋相对地说。

警官不解地皱起了眉头。

叶茜卡感到有些茫然,但尽量不被察觉。探长加卢斯为什么要寻找这个托马斯·波洛克呢?难道是奥利弗又变得如此糊涂,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了吗?但这也可能是一个巧合的误会,很快就会搞清楚。是的,这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

她感到一阵轻松,补充一句说:“这里没有什么托马斯·波洛克,而且我们也不认识这样一个人。我很遗憾,加卢斯探长。”

奥利弗可以看到,那位刑警身上发生了令人不安的变化:他的手握成了拳头,把那份搜查令捏了起来,面孔憋得发紫,牙齿咬得发响。奥利弗担心,这位探长先生会随时爆炸或者他脚下已经集成的水洼马上沸腾。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发生。探长立即吼了起来:“这么厚颜无耻的回答,这么愚蠢的谎言,在我二十三年的警务工作期间还从来没有发生过!难道真的要让我相信吗?你们真的以为,我们这些警察都是些弱智吗?”

叶茜卡勉强装出来的镇静,像纸牌搭成的房子一样,一下子就坍塌了。奥利弗看来也至少像她一样感到困惑,但他那典型的令人捉摸不定的性格,却恰好在这样一个时刻使他打破了沉默。

“我们真的不知道托马斯·波洛克是谁,探长先生。”然后他又放低了声音说,“或许是我们忘记了。您能不能帮帮我们?”

“孩子们!”加卢斯探长气呼呼地喊道,“你们老想让人像对成年人那样对待你们,可你们的行为却还像摇篮里的婴儿。那好,我们就把这个游戏玩到底——但要按照我的规则:托马斯·波洛克——那个你们据说记不起来的人——就是你们的爸爸!”

二楼的瓦茨拉维克夫人精心地照料着奥利弗和叶茜卡。她烧了薄荷茶,立刻把一壶滚烫的饮料给这两个小患者送去。只见房子里面一片狼藉。六个警察搜查了波洛克家的住宅,就像是蚂蚁在寻找食物。其中的几个还一边搜查一边嚼着瓦茨拉维克夫人为他们抹制的猪油三明治,尽管看起来他们并不很饿。

这些勤奋的警察所关心的,是要把双胞胎姐弟的房间翻个底朝天才好。

P1-3

后记

人的一个危险倾向,就是不再思考没有疑问之事。

人所犯下的所有错误,有一半是出于这个原因。

——约翰·斯图尔特·米尔

有些作者写书,就像是在劈柴。工作结束后,望着一大堆劈好的木柴,拂去手上的木屑,然后转身离它而去。而我,不属于这类作家。

《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是我自身的一部分。我写这本书,对我意味着很多。和我的《内山三部曲》一样,我所看重的,是把读者带进一个故事里,让他无法很快从中摆脱出来。这本描写双胞胎姐弟叶茜卡和奥利弗的小说,不应仅仅是一本情节紧张的书。它还应该表明,各种形式的记忆对生活是何等的重要,它应该是一篇声讨不宽容和冷漠的宣言书。我最鄙视毫无批判地接受现存的观念,只因为大多数人已经认可。如果有人在我的书中察觉到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关系。

在这部小说里,我尽量采用了真实资料。但有些事实,被我编入了一种不寻常的、有时是全新的关联之中。这正是误导很多错误结论的惯用方法。把很多事实罗列起来,旨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越是信誓旦旦的宣言,其理念基础就越是不稳固——这就是我使用所谓“确凿事实”时所获得的经验。面对半真半假的东西,有时使我想起了进化论者向我们展现他们骷髅标本的方式方法——今天向我们证实一种谱系,明天则又是另一种谱系,完全取决于他们收藏品的排列次序。随意捏合“事实”证明一个新的理论,也是某些媒体代表熟练掌握的技巧。电视向我们展示的图像,只是通过记者的评论,才形成了一种臆造的真实(以后播出的轻描淡写的更正,已无人理会)。《被偷去记忆的博物馆》就是要——这我承认——使这种误导意识走向极限。

当然,我的小说不是文献,尽管采用了很多真实的资料,但仍然不是一部隐蔽的参考书。事实上,既不存在一个天神谢哈诺,也不存在那个卑鄙的雅诺什·海杜克。博物馆的真正馆长当然要比这个小人可爱得多。拉兹洛·霍尔蒂也同样不存在,尽管他的所谓的哥哥米克罗斯确实是一个历史人物。波洛克一家和新犹太教会馆的拉比同样是我的幻想产物。

在另外一些地方,我把我们熟悉的很多事物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了起来,有时很难把其中的各条线索分离开来。但这正是这本书的本意。什么是真实,什么又是臆造?叶茜卡和米丽娅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结论,难道能够轻易抛弃吗?

为了使小说的情节尽可能显得真实,我投入很多精力进行了各种调查。叶茜卡走过的柏林街道和帕加马博物馆的展厅,都曾留下我的足迹。我甚至和她一样进入了科彭广场旁小学的老教学楼。只是贝格大街70号“波洛克住宅”的真正住户对我的盛情邀请,被我婉拒——每个人还是应该保留一点隐私。

书中提到的某些原始物件,我本以为早已被人遗忘,但到了小说结稿时,我却发现,它们依然存在。我们只需要睁大眼睛穿行我们的世界。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风鸣琴,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路德维希堡市巴洛克花园中的爱米西城堡中听到,或者在斯图加特乐器博物馆中观赏它的身影。

至于书中提到的考古资料,我必须指出,学者中间完全可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书中几个主人公所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为某些学者断然拒绝——有些也可能被接受。考古学和数学相反,并不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有时甚至相当混乱。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近东博物馆的学术助理约阿希姆·马察恩博士。他十分耐心地回答了我的各种问题,并做了批评性的指正,特别是提笔绘制了楔形文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有关博物馆岛区上各个博物馆和收藏馆的情况,以及工作人员的数目等资料,有部分也出自他的介绍。其他一些有趣的背景材料——例如装有巴比伦发掘文物的箱子在伊拉克停留了十年之久的情况——是我从《巴比伦的伊西塔城门》一书中获得。至于有关博物馆中的地下墓穴的描写,对于盗墓贼却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其大部分都是我的臆造。

在我的书中,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真实的姓名,他们的事迹和作为,都已融人情节之中。在这里我首先要提到的,当然是马克斯·利布斯特的动人心弦的故事。我衷心地感激他。他今天生活在法国,我荣幸地得到他的允许,在书中描写了他在纳粹独裁统治下的可怕经历。

如果我的书使某些读者产生了深入研究历史和考古的兴趣,那我只能表示欢迎。很多吸引人的细节,还会被发现,比如根据传说,马尔杜克神确实占有过一块命运碑符,因为那曾被看作是统治世界的保障。还有关于中国秦始皇的陶制兵马俑大军的研究成果,也同样是令人神往的。

叶茜卡在因特网上的经历,也同样是符合实际的。我本人为查找资料,就曾在牛津和伯克利冲过浪。书中有关电脑迷取得的密码成就,也是属实的。只不过在具体的情节中,我在技术发展上超前了一步。然而,关于因特网上数码专家代理人的说法,今天也确实在发展当中,可在当今技术发展如此飞速面前,谁还敢说,我的描写什么时候就会变成一顶老帽子呢?那时我们就只能说:“可以忘记了——它已经有资格进入卡西尼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1: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