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的文章起自1915年,讫于1921年,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部分。该书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它呼吁民主与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鼓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自1922年出版起,畅销30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独秀文存选/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陈独秀 |
出版社 | 贵州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的文章起自1915年,讫于1921年,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部分。该书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它呼吁民主与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鼓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自1922年出版起,畅销30年。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陈独秀1915-1921年间的论文、随感、通信,记录了作者的思想历程。它呼吁民主与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鼓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目录 导读:一个人和一本书的故事 序 自序 卷一 论文 敬告青年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抵抗力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新青年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 宪法与孔教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袁世凯复活 文学革命论 俄罗斯革命与我国民之觉悟 人生真义 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偶像破坏论 克林德碑 《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新青年》宣言 实行民治的基础 基督教与中国人 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 劳动者底觉悟 谈政治 新教育是什么? 《每周评论》发刊词 关于北京大学的谣言 为什么要南北分立? 贫民的哭声 对日外交的根本罪恶 为山东问题敬告各方面 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 《夥友》发刊词 平民教育 卷二 随感录 公仆变了家长 野心 军民分治 得众养民 武治与文治 尊孔与复辟 呜呼特别国情! 公理战胜强权 揭开假面 谁的罪恶? 公理何在? 特别国情 日党的罪恶 亡国与卖国 更加肉麻 赫纾的留声机器 羽本人可以在中国随便拿人吗? 纲常名教 婢学夫人 不可思议的新1日思潮 林琴南很可佩服 二十世纪俄罗斯的革命 多谢倪嗣冲张作霖 却没有了自己 两个和会都无用 自家人不及外国人 同盟会与无政府党 北京十大特色· 六月三日的北京 吃饭问题 爱情与痛苦 护法总裁的名誉 研究室与监狱 学术与国粹 国会 元曲 科学与神圣 学术独立 阴阳家 圣言与学术 社会裁制力 伪善的基督教国民 信神与保存国粹 “笼统”与“以耳代目” 法律与言论自由 过激派与世界和平 调和论与旧道德 《浙江新潮》——《少年》 保守主义与侵略主义 青年体育问题 俄国精神 上海社会 再论上海社会 学说与装饰品 社会的工业及有良心的学者 劳动者底知识从哪里来? 三论上海社会 四论上海社会 劳工神圣与罢工 民主党与共产党 提高与普及 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 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 青年底误会 反抗舆论的勇气 卑之无甚高论 革命与制度 政治改造与政党改造 卷三 通信 答李大槐(佛教) 答汪叔潜(政党政治) 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答常乃德(古文与孔教) 答吴又陵(孔教) 答程演生(国学与国文) 答陈丹崖(新文学) 答钱玄同(小说) 答淮山逸民(道德) 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 答曾毅(文学革命) 再答胡适之(文学革命) 再答俞颂华(孔教) 再答钱玄同(译音) 答胡子承(思想革新) 答《新青年》爱读者(孔教) 再答吴又陵(孔教) 三答钱玄同(文字符号与小说) 答刘延陵(自由恋爱) 四答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 附录 胡适之的附识 答崇拜王敬轩者(讨论学理之自由权) 答张谚子(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附录一 胡适之的跋 附录二 钱玄同答的信 附录三 刘半农答的信 答张寿朋(文学改良与孔教) 附录一 周作人答的信 附录二 刘叔雅答的信 答易宗夔(论《新青年》主张) 答爱真(五毒), 答章积和(工人教育与工作时间) 答费哲民(妇女,青年,劳动三个问题) 答高锗(哲学思想与化学工业) 答赵仁铸(大学教授问题) 答郑贤宗(国家,政治,法律) 答柯庆施(劳动专政) 答皆平(广东——科学思想) 答张崧年(英法共产党——中国改造) 答朱谦之(开明专制) 答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 附录: 我与陈独秀(摘录) 蔡孑民先生逝世后感言 陈独秀与文学革命(在北大演讲) 癸酉行笥杂记(摘录) 试读章节 贫民的哭声 “肚子饿极了,我们两天没得吃了。想问对门借点米熬粥喝,怎奈他们的口粮还没领下来,也在那里愁眉叹气。” “好冷呀!老天为什么又要下雪?这风雪从窗户吹进来还不打紧,只是从屋顶漏湿了一家人这条破被,怎么好!” “我的可怜的丈夫,他拉车累的吐血死了,如今我的儿子又在这大风雪中拉车,可怜我那十二岁的孩子,拉一步喘一口气!” “我七十一岁的爸爸,昨天拉煤回来,不知道怎么一到家倒在地下,就死了。像这样热的六月天气,没有棺材收尸怎么好!” “我家娘儿俩没饭吃,把我卖到窑子里,天天挨打挨骂受不了,要求巡警老爷做主。” 据警察厅最近的调查,北京人口,合共有男女九十三万二千五百四十名。那纯粹没有职业的贫民,占十分之一。东洋车夫有四万多人。排字的工人,差不多有一万。公娼私娼,总也在一万人以外。北京城里九十几万人当中,要算这十几万人最苦恼了。 这几十万人,何以到了这样苦恼的境遇?懒惰,没有能力,并不是他们人人造成苦恼的惟一原因。有些享福的老爷太太,能力不比他们高,而且比有些贫苦的人还要懒惰十倍。 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呢? 在欧美各国,他们贫富悬隔的原因。乃是有钱的人开设工厂雇用许多穷人替他做工,做出来的钱财,大部分进了他的腰包,把一小部分发给工人,叫做工价。工厂越大越多,那少数开工厂的资本家越富,那无数做工的穷人仍旧是穷。所以穷苦的工人时常和开工厂的资本家为难,渐渐造成那无产阶级对于有产阶级的社会革命,这就是现在各国顶紧急顶重大的问题。 我们中国却不是这样。那有钱的人,他的钱还不是费了些心血开设工厂赚来的,乃是做文武官卖国借款拿回扣搜刮抢劫来的。通国的钱财,都归到这班文武官和他们子孙的手里。弄得中等人家,仅能够穿衣吃饭,穷苦的人连衣食都没有,若是有工厂去做牛马似的苦工来糊口,还算是福气。 北京城里头一个懒惰无能力而且奢侈的,就是溥仪那一家人。他家有多少人口,凭什么一年要用什么皇室经费几百万?只要他省出十分的一二来,办几个贫民工厂,也可以帮北京的满汉穷人开一条生路,免得他们男的没饭吃去拉车,女的没饭吃去卖淫。 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钱用到那里去了?替人民办了什么事?呵!呵!我知道了:养了议员去嫖赌,恭维督军。养了文官去刮地皮,借外债卖路矿得回扣。养了武官去杀人,抢劫,贩卖烟土。养了法官警察官去捉拿那贫苦的烟犯赌犯来罚钱。现在的时代,还无人敢说政府官吏没什么用处。可惜他们的功效,只造成一片贫民的哭声! 这班文武官,用卖路矿借外债拿回扣,搜刮抢劫,贩卖烟土种种手段,将通国的钱财聚在自手里享用,还留给那懒惰无能力的子孙享用,天天吃燕窝,打扑克,逛花园,跑汽车。那不能卖路矿借外债得回扣,不敢搜刮抢劫贩卖烟土的良民,当然穷得没衣着,没饭吃。 现在人心大变了,马上就要和从前两样。所以欧美日本连政府也都在那里赶紧讲究什么贫民生计,保护劳工,劳工组合,劳工教育,分配公平,遗产归公,等等政策,好预防那社会革命。 我们中国的文武官,还正在那里聚精会神兴高采烈的弄那造孽的钱,预备一辈子享用,子孙万代享用。他们那里知道什么社会革命!他们那里听见什么贫民的哭声!就是听了那可怜的哭声,也只笑着说道:这是他们命该如此! 单是北京一处,就有十几万苦恼的人发出他们可怜的哭声,这不是一个小问题。 我想这可怜的哭声,早晚就要Ⅱq他们听见,叫他们注意,叫他们头痛,最后还要叫他们发出同样的哭声! 一九一九.四.二七。 P171-172 序言 为刚刚逝去的“20世纪”作总结,似乎是今日中国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崛起于艰难之际、致力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人来说,20世纪既灾难深重,又生机勃勃。时过境迁,不管是“灾难”还是“生机”,其蕴涵的酸甜苦辣,都将成为后人咀嚼回味的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遗产”。 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时代”,阅读者最好心存敬畏。不要说风和日丽,即使是斜阳余晖,也都值得论者认真鉴赏与品味。有瘩于此,本丛书不取大刀阔斧放言高论的姿态,而宁愿“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似乎有必要提醒笃信“进化”的国人,略为调整视线,俯下身来,流连身边的风景。对于有心人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细微处,同样可以见精神。不妨借助一本本曾经激动过一个时代的书籍的重新阅读,触摸那很可能早就被历史的风沙抹平的精神印记,体会先辈们蹒跚的足迹。 相对于有形的政治、经济乃至学术、文化的成果,一代人的“精神遗传”显得不太张扬,故很难被心境浮躁的后来者所感知。重读“旧书”,我们不只可以了解曾经有过的知识、信仰、理想,乃至具体而微的心境;更可以通过其在历史上的“存在与遗失”,理解风光无限且变动不居的世界。 与一般意义上的遴选“经典”不同,本丛书关注的是几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故必然跨越具体的学科限制,且兼及著译与雅俗。选书的标准,在于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力”,而不问是否“藏诸名山,传之后世”。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影响力可能迅速消失,也可能与日俱增,更可能时起时伏。描述如此奇妙的“书的命运”,并给予恰当而深入的解读,对于测量一个时代的思想深度与文化走向来说,也许是很好的入口处。 这里有政治家的宏愿、思想家的深思、学问家的博识、文学家的激情,以及普通人的常识与悲哀。不管是哪一类,希望均有值得述说的“接受的故事”。也就是说,书本身的魅力固然重要,可那留在历史上的“长长的影子”,同样令人怦然心动。 与书斋里的宏论不同,本丛书希望沟通专家常识与大众趣味,借“读书”回顾先辈的足迹,丰富当代人的精神感受与历史意识,故关键在于“同情之理解”,而不是判断与裁定。具体的工作策略是:将书籍本身的评介与“接受史”的叙述融为一体,并掺入个人的阅读体验。假如撰写导读的专家们之“生花妙笔”能勾起大众的阅读兴趣,使“旧书”介入“新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则功莫大焉。说到底,书,并非越新越好;人,也不一定越活越精神。这才有必要不时地回顾历史——包括阅读并未完全过时的好书。 理论上,只要是真正激动过一个时代的著作,都有可能进入我们“重新阅读”的视野。可在具体操作中,却因某种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能不略有回避。另外,虽然丛书的选目已经大致确定,但考虑到各位专家的写作进度,出版时无法完全依照原作的年代排列。这两点,敬请读者原谅。 本丛书作为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持的项目,并不划地自牢,而是期待更多学界朋友与我们携手,借助“读书”,重新理解并阐释20世纪中国人并非贫瘠的精神生活。 丛书主编 陈平原 1999年12月1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