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本气象科普读本。该书避免了传统的老套写法,注重使用科学散文语言,并适当穿插了一些情趣盎然的小故事,使作品新风扑面,引人入胜,耐人回味。这本40万字的作品,读起来并没有枯燥感,使读者在茶足饭饱之余,潜移默化地获取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云天探秘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张海峰 |
出版社 | 气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本气象科普读本。该书避免了传统的老套写法,注重使用科学散文语言,并适当穿插了一些情趣盎然的小故事,使作品新风扑面,引人入胜,耐人回味。这本40万字的作品,读起来并没有枯燥感,使读者在茶足饭饱之余,潜移默化地获取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 内容推荐 本书揭示了空间大气所产生的种种奇妙光象的奥秘,认识与我们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雨、雪、雾以及几种灾害性天气发生、演变和影响的来龙去脉,介绍利用天象物象的变化预测未来天气的简易方法,诠释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全书旨在让读者深入地理解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该书内容丰富,语言清晰,阐述简明,通俗易懂,适合广大青少年和气象爱好者阅读。 目录 希望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问世(代序) 奇异的大气光象 蔚蓝的天空 黎明前的黑暗与回光返照 辨日解惑 孔子未解决的难题 换一个角度找原因 曙暮光——晨昏蒙影 绚丽的霞光——霞 四角形太阳——畸形日 太阳变成了四角形 畸形日的形成 太阳变脸 太阳究竞是什么颜色 戳穿太阳变脸的奥秘 神秘的绿闪光 绿闪光奇闻 探寻破译绿闪光的密码 奇妙的光柱 光柱奇景 光柱是怎样形成的 谁持彩练当空舞——虹和霓 彩虹是通往天堂的桥梁吗 虹的成因 为彩虹留影 各种各样的虹 虹与天气 美哉,宝光——峨眉宝光 从布罗肯幽灵到峨眉宝光 宝光荟萃 晕和华 奇妙晕环 绚丽华盖 “多日并现”奇观——假日 拍“假日”的遗憾 苍天问古 道破“多日并现”的天机 太阳神妹妹的妖艳笑靥——极光 瑰丽的极光 罗莫诺索夫的试验 太阳黑子与极光 虚幻的空中楼阁——蜃景 郑州和林州出现海市蜃楼 密执安湖上的幽影 蜃景奇观 撩开蜃景的神秘面纱 黄河能克隆太阳吗——青铜峡“三日”奇观 青铜峡出了仨“太阳” 王教授释疑 待揭之谜 庐山神灯 日月并升 奇妙光象 雨的形成和演化 雨从哪里来 云青青兮欲雨 雨是怎样形成的 山脉是雨水的分界线 雨的种类和量级 雨的种类 雨的量级 我国的降雨分布 江南春雨 江淮梅雨 北方夏雨 华西秋雨 台北冬雨 灾害性雨 暴雨 连阴雨 酸雨 冻 雨 独具特色地形雨 巴山夜雨 拉萨夜雨 潇湘夜雨 雅安“雨漏” 吐鲁番“魔鬼雨” 碧罗山“枪击雨” 雪宝顶“喊雨” 西双版纳水平雨 庐山上行雨 台湾骑秋雨 巴拉报时雨 奇趣夏雨 晴天怪雨 罕见冬雨 降雨对战争的影响 诸葛亮以逸待劳 葫芦谷暴雨救了司马懿的命 关云长水淹七军 努尔哈赤靠雨取胜 拿破仑因暴雨败北 三元里抗英暴雨助战 李先念雨夜歼顽敌 雨极 中国的雨极 世界的雨极 怪雨猎奇 形形色色的怪雨 揭开怪雨之谜 千娇百媚的雪花 雪花的奥秘 下雪了 雪花为什么多为六角形 鹅毛大雪是寒冷的标志吗 下雪不冷融雪冷 雪家族及其他 雪家族 雪的量级 观云识雪 雪,人类的朋友 瑞雪兆丰年 神奇的雪水 大西北的水资源 雪——传染病菌的克星 雪屋——北极人的避风港 我国积雪的分布 积雪消融三部曲 雪灾 可怕的雪灾 风吹雪 雪 崩 雪对战争的影响 李想雪夜入蔡州 积雪使坦克寸步难行 雪崩——神秘的杀伤性武器 风雪中的萨尔浒之战 大雪助苏歼德军 人工降雪 人工降雪史话 巧取天上雪 雪花传奇 春城大雪 六月雪 雪天打雷 无云降雪 怪雪·彩雪 怪雪 彩 雪 扑朔迷离的雾霭 迷人的雾 雾景惹得游人醉 雾是怎样形成的 辐射雾 平流雾 蒸汽雾 上坡雾和锋面雾 高山云雾风光美 峨眉山云雾 黄山云雾 鸡公山云雾 云雾山中出名茶 茶树的适生环境 名茶产地多云雾 云雾之都 大雾弥漫的伦敦 洛杉矶烟雾事件 我国的雾都重庆 雾与交通 制造海航惨祸 危及航班安全 充当公路杀手 雾与战争 诸葛亮草船借箭 窦建德雾中取胜 拿破仑利用大雾击败联军 日军雾中偷袭珍珠港 大自然亮起了黄牌 雾的地区分布 浓雾的危害 污染使浓雾加重 人工消雾 大气风暴三杀手 龙卷风 马凤军历险记 导演灾难的魔鬼 龙卷是这样形成的 形形色色的龙卷风 龙卷风的认识和预测 [阅读链接]袁子才巧断龙卷案 低空风切变 飑线 可怕的飑灾 飑是这样发生的 [阅读链接]飑线降临安阳 幽灵在200千米外徘徊 慎重的抉择 飑线横扫安阳 天物象测天解密 天物象测天史话 远古的气象记载和天气预测 天物象为何能测天 天物象测天的现实意义 天物象观测 天象观测 物象观测 天物象记载 记载天气注意事项 短期气候预测 短期气候预测方法 短期气候预测指标 短期气候预测歌诀 中短期天气预报 中短期天气预报指标 中短期天气预报歌诀 二十四节气诠释 二十四节气的创制依据 春到人间草木知——立春 润泽好雨知时节——雨水 春雷一声万物动——惊蛰 春分一刻值千金——春分 柳近清明翠缕长——清明 雨生百谷农家喜——谷雨 立夏之日蝼蝈鸣——立夏 作物乳熟话小满——小满 东风染尽三千顷——芒种 漫漫长夏从此始——夏至 暑热来临气温升——小暑 挥汗如雨说大暑——大暑 七月流火金秋始——立秋 炎夏将止天转凉——处暑 昼暖夜凉白露现——白露 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 天高风送雁声哀——寒露 气肃而凝结为霜——霜降 中原之冬从此始——立冬 又见雪花从天降——小雪 片片吹落轩辕台——大雪 白昼最短是冬至——冬至 冷在三九地如铁——小寒 沿河杨柳绽新颜——大寒 黄河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农事歌 苍穹与大地感悟 中秋节赏月 [阅读链接]月芽儿弯弯 日月食壮观 漠河日全食 古人对日月食的认识 日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对日月食漫长的研究之路 观测日月食的意义 钱塘江观潮 笔架山寄情 黄河原本不姓黄 淇河祭 “75·8”洪灾警示录 可怕的洪灾 幸存者的诉说 洪水中的搏斗 在历史的坐标上沉思 再造诺亚方舟 冰冰背猎奇 [阅读链接]奇异的冬暖夏冷之地 五龙洞探险 张海峰获奖和荣誉作品 试读章节 蔚蓝的天空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每当听到这美妙动人的歌声,就不免令我们对美丽的大草原心驰神往。然而,这如画的风景,却只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才可以看到。 仰望晴朗的天空,一片湛蓝。特别是骤雨过后,碧空如洗,更呈现出澄澈而绚丽的蔚蓝颜色。如果你有机会乘坐宇宙飞船离开地球,从遥远的太空嘹望我们的故乡,就会发现地球外面笼罩着一层半透明的、蔚蓝色的薄幕。这层薄幕,犹如一层神秘的面纱,将我们的地球装扮得美丽异常。 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艳丽的霞光。绚烂的彩虹,难道这是大气分子本身固有的颜色吗? 不是。大气分子本身并无颜色,蓝天并不蓝,白云本不白,红霞也不红。它们之所以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颜色,完全是“大气魔术师”的杰作。比方蓝天的蓝色,乃是因为太阳光线进入地球大气层后,太阳光中波长最短的蓝色光线被大气分子强烈散射形成的。 大气层厚厚地包围着地球,但随着离地高度的上升,其密度越来越小,蓝色散射光的强度也越来越弱,于是天色便逐渐由蓝变紫,由紫变黑。在没有大气层的宇宙空间,太阳、月亮和星星会同时在黑色天穹上光芒四射,遥看我们的地球故乡,便呈现出“黑天蓝地”的奇观。科学研究证明:大气中除了大气分子外,还有由水汽凝结而成的水滴和冰晶组成的云雾,它们的直径比大气分子大很多,但对太阳光中各种波长光线的散射强度却一样,因而云雾便呈现出洁白或乳白的颜色,这就是“白云本不白”的原因。一年四季,我们看到的天空颜色不尽相同,冬季的天色往往比夏季的天色蓝,这是因为夏季天空中小水滴和其他大直径固体微粒即气象学中所说的气溶胶比较多的缘故,因而天色泛白;而冬季由于空气干燥,水滴大部分蒸发消失,天色便显得格外湛蓝。当然,我们还常常注意到,即使是晴朗的天空,却往往是天边的颜色泛白,而天顶的颜色较蓝,原来这是因为从地平线方向进入我们眼中的光线经过了厚厚的大气层,使气溶胶的散射造成的白色比天顶强的缘故。同样道理,当太阳两沉或旭日东升之际,由于太阳光通过了天边厚厚的大气层,波长较短的蓝紫光线被散射得消失殆尽,只有红黄色光线能到达我们的眼睛,因而才有了“红霞满天”的景观。 从这里可以看出,容易透过大气中的分子和悬浮微粒的,是那些波长较长的光,而难以透过去而被散射的光则是那些波长较短的光。在太阳光谱中,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波长较短,很容易被大气分子和微粒所散射,故透射力较弱。而红、橙、黄等颜色的光波长较长,透射力很强,对大气中的分子和微粒满不在乎,能继续保持原来的前进方向。这样一来,光波便被分离了,分离的结果,以短波长为主的蓝色光留到了大气中,于是,深邃的天空,便呈现出了蔚蓝的颜色。 黎明前的黑暗与回光返照 黎明前的黑暗对夜行人并不陌生:本来是星斗交辉,夜色可辨,而越接近黎明,反倒众星隐退,愈加浓重黑暗了。 自古以来,“黎明前的黑暗”一直不被人们所理解,感到神秘和奇妙。于是,民间便有了不少关于这一奇怪现象的神话或传说,流传最广的大概莫过于朱元璋“杀牛拖日”了。 传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年少时,因为家里穷,便去给财主放牛。他生性顽皮、胆大,因受不了财主虐待,便想报复一下。有天夜里,他和同伴趁着浓重的夜色,竟将财主家的一头耕牛宰掉了。但还没有来得及收拾完现场,黎明到来了。玩笑开得太大了,小伙伴们傻了眼。朱元璋害怕露了手脚,很是着急,便默默地祈求天神,将太阳拖住一段时间别出来,以便赶紧想出应付的办法。由于朱元璋是真龙天子,天神哪敢违拗,就遵照他的旨意,将黑暗延长了一段时间。这天神也是个善于拍马屁的家伙,为了讨好朱元璋,竟弄得这段时间比黑夜还要黑。 传说归传说,大概现在没有人会相信这就是黎明前黑暗的由来。可是要弄清其中的来龙去脉,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这得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洋面对大气层的反射和我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说起。 先从地球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说起。在夜间,由于没有太阳光直接照射,所以天空就呈现一片黑暗;要说还有一点儿光亮的话,那是因为大气中空气分子或微小质点对太阳光反射和散射造成的。而这种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的强弱,又与地球和太阳光线两者之间的交角高度有关系,即交角高度越高,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就越强,天空黑暗的程度就越轻。相反,如果交角高度越低,光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就越弱,天空黑暗的程度就越重。当黑夜快要结束,黎明快要到来的时候,正是地球与太阳光线之间的交角高度最低的时候,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也就最弱,因而显得天空愈加黑暗。 其次是我国大部分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我国东南沿海濒临辽阔的太平洋,当黎明到来时,自然洋面要比陆地先接收到阳光,而此时的洋面,犹如一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能够反射太阳光。当太阳升起到露出地平线之前的一定时间,由于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和洋面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便在东方天际显现出了一点点曙光。而后,随着太阳缓慢升起,洋面这个大镜子对太阳光的反射角越来越小,使得大气所散射的阳光不能充分透过稠密的大气层传到地面上来,导致地球上即将到来的受光面在短时间内既缺少了星光映照,又得不到大气的散射光,于是就变得一片黑暗了。因此,这段时间就成了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 与黎明前的黑暗相反,日落以后也有一段奇妙的时刻:本来天色已经昏暗了,但忽然问又亮了起来,稍后就彻底变黑了,这种现象,人们称之为“回光返照”。 大气光学专家认为:“回光返照”与“黎明前黑暗”的形成原因有相似之处,都是由大气层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所造成。也有不同之处,即太阳落入地平线以后,整个天空被地球的阴影遮挡,此时大气所散射的阳光尚没有充分透过稠密的大气层传到地面上来,加之人们的视觉不能适应马上由亮转暗的光线,感到一下子进入了暗夜。但是,由于大气层对西沉的太阳光的反射和人们对光线由强变弱的适应,便感觉天空又亮了起来。不过,随着太阳的继续下沉,大气层的散射光被茫茫的陆地、群山所吸收,天空颜色会变得越来越昏暗,步人漫漫长夜。 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逐渐提高,都市变成了不夜城,因此,生活在城市的人们,“黎明前的黑暗”和“日暮时的回光返照”这奇特的天象,便越来越不容易被人们观察到。 P2-6 序言 希望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问世 海峰同志的科普专著《云天探秘》付梓出版,我为他由衷的高兴。这本经过精雕细琢的作品集,是他30年科普创作的结晶。 我和海峰相识已有20多年。他长期任科技期刊编辑,无怨无悔“为他人做嫁衣”,因业务娴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他没能跨入高等学府的大门,但能持之以恒地长年坚持自学,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知识,探索新领域,终于在期刊编辑、科普创作和摄影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由一个未经过“科班”深造的气象爱好者成为全国气象系统有一定知名度的科普作家。30多年中,他的作品在国家和地方许多报刊、电台、出版社相继发表或出版,有的书籍重印数次,有的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先后5次荣获全国气象系统优秀科普作品奖,两度被评为全国气象系统科普工作先进个人,连续四届受聘担任中国气象学会科普期刊《气象知识》编审委员会委员。可以说,海峰同志为河南的气象科普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赢得了荣誉。 现代化建设需要千千万万高科技人才,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科学技术普及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科学普及工作已经进入了法制化轨道,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6月2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说:“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两个重要方面。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两院院士要承担起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缸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重任……要通过普及科学发展观和其他科技知识的持久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科技知识和科技创新,更好地接受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武装,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胡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阐明了做好科普工作既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明确了科普工作是我们科技工作者所肩负的重要职责。 “公共气象”是中国气象局提出的“三气象”发展理念之一。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业务现代化体系,提升气象事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支撑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就应该一方面加快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步伐,另一方面做大做强“公共气象”,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普及气象知识。如此看来,《云天探秘》的出版适逢其时。 用文字宣传科普知识,是科学普及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科学性的前提下增加作品的文学魅力、增强读者的阅读情趣,乃海峰同志的一贯写作风格。本书避免了传统的老套写法,注重使用科学散文语言,并适当穿插了一些情趣盎然的小故事,使作品新风扑面,引人入胜,耐人回味。这本40万字的作品,读起来并没有枯燥感,使读者在茶足饭饱之余,潜移默化地获取到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我真诚地推荐这本书,愿它成为广大青少年和气象爱好者的良师益友。同时也希望海峰同志和广大气象工作者今后能有更多更好的科普作品问世。 2007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