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版活用三十六计
分类
作者 千艺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而这其中,军事著作不乏翘楚,《三十六计》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绝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它也阐明了对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比如必须重视信息,尊重规律。人是活的,而计谋只有在恰当的运用之下才能发挥作用,所以,灵活使用,才是关键!

内容推荐

本书论述战计,按类别分为六套,每套各含六计,全书论述总共三十六条战计。在阐述战争规律之中,包含着战术手段的探讨;在介绍战术手段之中,包含着战争规律的揭示。关于战事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转化的各种因素,必须妥善地协调处置,才能把握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目录

总说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度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试读章节

中山原本是个东周时期与魏国北边相邻的小国,后来被魏国征服了。其后,赵国又乘魏国国丧期间,伺机将中山强占了过去。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前去收复中山之地。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同意了,并洋洋自得地以为霸业从此就开始了。魏王选拔五百辆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向齐罔求救,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答应了,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出来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田忌打算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开乱丝绳结,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而入,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如果我们直攻魏国,那庞涓一定会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中途伏击他,一定能挫败他。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马上就撤离了邯郸,撤离途中落人齐军的埋伏圈,与齐军在桂陵交战,魏军士兵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于是就解了赵国之围。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围魏救赵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重要规律,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就是形与势、虚与实、阴与阳互相转化,这意味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魏国倾国之兵攻打赵国,表面上看,魏国很主动,势不可挡;而赵国则很被动,危险即在眼前。实则不然,魏国倾国之兵攻打他国,自家国防必然空虚,如果此时抓住这个机会,攻打魏国,则魏国势必就会撤军回防,这样一来,赵国之围自然而解。此计与釜底抽薪有某些相似之处。【举一反三】

故事一 王守仁智解安庆之围

1519年,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率六万大军出鄱阳湖,顺江东下。行前,只留少数弱兵守卫南昌。朱宸濠亲自指挥叛军精锐直逼安庆城下,安庆危在旦夕。

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在吉安,已征集各路兵马,共八万人,进抵丰城。得知朱宸濠进攻安庆,召集众官吏开会,推官王暐建议:“现在宁王攻打安庆城,连日不能攻克,军队势必疲惫沮丧,如果我们率领大部队前往援助,和安庆城的守兵,前后夹攻,一定能打败叛军。这样,南昌就可以不攻自破了。”众将对此议论纷纷。

王守仁思考片刻后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试想一下,我军要去解救安庆,一定要越过南昌,其困难程度暂且不提,就是与朱宸濠在长江上相持,势均力敌,不见得就能取胜。安庆城内的守兵劳累困顿,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不可能给我们支援。那时南昌城里的敌兵,从我们的后面攻来,断绝我们的粮道,南康、九江的敌兵,又合力围攻我们,我们将腹背受敌,这岂不是非常危险么?依我的意见,不如直接攻打南昌为好。”

王暐又说:“朱宸濠谋划了很久才出兵,他是仗着南昌作为根据地,因此南昌守备一定很森严,我们直接进攻,未必一下子可以攻破。安庆被围困已经很久,一座孤城很容易陷落,到时候,南昌没有得到,先丢了安庆,这恐怕不是上策吧。”

王守仁微笑着说:“你太看重这个反贼了。他迟迟没有发兵,其实是中了我先前的虚张声势的计,在那里犹豫不决,后来知道被我骗了,于是带着激愤情绪出兵,精锐部队多数已经随他出征。南昌城的守兵,力量一定非常弱;我们的军队,气势正旺,攻破南昌不是难事。他一听说南昌危急,势必回师相救,安庆之围就顺势可解了。等他赶到南昌,南昌已经落入我们手中。这样一来,叛军的士气会非常低落。我军再乘势攻击,必可大获全胜。”

王暐听后才心悦诚服,众官员也纷纷表示赞成。各路军队布置妥当,忽然得到情报,说朱宸濠在南昌城南,预先埋伏了士兵,作为城援。王守仁从容不迫,毫不着急,他估计伏兵不会超过几千人,于是只派出骑兵五千,连夜操小路悄悄进发,偷袭伏兵。

王守仁率大军来到南昌城下,即刻发动攻城。果然不出王守仁之所料,南昌叛军势单力孤,渐渐不支。城南的伏兵欲来相救,却被王守仁派来的五千骑兵冲得落花流水,四散溃逃。王守仁指挥大军攻进城里,守城贼兵四处逃散,官兵如入无人之境。几日后,王守仁完全占领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这时,朱宸濠日夜率军进攻安庆,由于守军顽强抵抗,战争没有任何进展。南昌失守的消息令他大惊失色,急令撤军来救南昌之急。李士实进谏说:“现在救援南昌恐怕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应当一不做、二不休,立即起兵直取南京。”朱宸濠沉吟半晌,方说道:“南昌是我的根本,财物粮草,储存颇丰。我无论如何要夺回南昌。”李士实见朱宸濠主意已定,只好作罢。

朱宸濠率军乘船,逆江而上,去救南昌。王守仁先把叛军的先头船队引进埋伏圈,然后出奇兵大败叛军。朱宸濠增兵再战王守仁,结果又吃了败仗。朱宸濠并不甘心,集中各部船只,在江面上联结成一个方阵,以求固守。王守仁见状,决定用火攻。朱宸濠万万没有想到,王守仁的一把大火使他的船队变成灰烬。

王守仁在安庆被围的危急时刻,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率军急攻南昌,不仅迫使朱宸濠撤兵还救,解除了安庆之围,而且攻占了叛军的老巢,使叛军从此一蹶不振,连战连败,最后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P12-14

序言

一天有早、中、夜,就有晨报、午报、晚报;一天有24小时,就有电台、电视台的电波分分秒秒伴随时间的脚步;而网络,简直是包罗万象的神魔、无孔不入的精灵……这一切的一切,说明着——

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是信息,影响导致政治外交风云上的决断或委曲求全或俯首听命。

是信息,决定着经济上的超级富裕和极端贫困。

也许可以说,几乎世上的一切竞争,都被掌握信息程度的充分与否所左右;人们事业的优劣成败,也往往取决于信息。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谁不重视、掌握信息,谁就会落伍、受惩罚以致被淘汰。

古代社会有没有信息?当然有。人们耳闻目睹的都是信息,还有文字传递的信息等等。

古代社会重视不重视信息?也和现代社会一样,高度重视信息的人们就是社会的精英。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具有高度智慧的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信息的重要。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就曾明确指出:“知彼(敌方,对方)知己(我军,己方),百战不殆(危险)。”(《孙子·谋攻》)他这两句话后来演变成更通俗的表达:“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致家喻户晓。上面话的意思是:充分了解己方情况(信息),又充分了解敌对方情况,就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无往而不胜。

《三十六计》这部书,正是体现一种重视信息思想的军事著作。其中的三十六计,介绍了无论在优势(我强敌弱)、均势(敌我力量相当)还是劣势(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都能克敌制胜的计谋;而确保胜利,必须在知己知彼亦即充分掌握敌我双方信息的基础上,扩大优势、扬长避短、转变劣势为优势,才能做到。其中信息便是关键。

《三十六计》所说的道理是清楚明白的。但是,由于它是一部古书,对于一般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文字上难免存在某些障碍,特别是它采用《周易》(即《易经》)的道理来解说军事,许多不那么熟悉甚至很生疏的术语常常跳入眼帘。为了帮助读者读懂文字,理解内容,明白道理,并能够学以致用,这本《活用三十六计》的编写采取了如下的形式依次排列:

原文依照《三十六计》底本,录下原文(包括按语),在需要注释的地方依次标出①、②、③等注码。

注释对应原文中注码,解释难懂字、词、典故、术语等,以求扫除阅读障碍。

译文翻译原文为现代汉语。力求通俗准确地传达原文内容。

讲解对原文作解说,既有串讲,也注重揭示原文的精髓所在。

举一反三每一条计下举三个实例,以求在生动形象和富有趣味的阅读中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并获得“学以致用”的启发。

《三十六计》这本书从何而来?

“三十六计”一语早见于古人的著作。《南齐书·王敬则传》已有“三十六策”的说法;到了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中已称“三十六计”。《三十六计》的书名应当来源于此。但是,《南齐书》和《冷斋夜话》都只提及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一计,没有列举其他三十五计的名称。

三十六计的各个具体名称,多半采用人们熟知的成语、典故和民间流传的计策,似乎也并非全部出自作者的原创。

原文极为简略,而且用《周易》之理谈军事,实在生涩枯燥得很。这是受到当时(《三十六计》成书大约在明末清初)大气候——以《易》谈兵成为时尚——的影响。好在按语中常常举出实战的例子,弥补了原文的缺陷。  本书第一计前有“总说”,第三十六计后有“跋”(原跋下半部分残缺),呈现为完整著作的形式。

《三十六计》,其实是在广泛汲取中国古代长期积累的军事思想的基础上,用浓缩的篇幅和简洁的编排,向读者传授重视信息、尊重规律的成功经验;而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书名又促进了流传,扩大了影响。

《三十六计》原本,至今只发现一种版本,就是叔和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发现的土纸翻印本(成都兴华印刷所1941年版,成都瑞琴楼发行)。近见上海《文汇报}(2003年7月25日第7版)载《西安惊现(秘本兵法>手稿》一文,介绍张联甲先生(1898--1972)编撰的《秘本兵法》手稿本中有《三十六计》,原文超过万字。因未见原书,详情有待进一步了解。

《三十六计》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绝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它也阐明了对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比如必须重视信息,尊重规律。各行各业的读者都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无论您是学生或面临就业的毕业生,还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士;无论您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三十六计》所阐述的重视信息、尊重规律的道理,都能开导、促使您认清形势,树立“知己知彼,,以求实现“百战百胜”的信心。当然,如果您以军事为职业,那么,您会在阅读研究《三十六计》中更直接地受益,更好地完成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三十六计》以纯粹求胜为最终目的,“兵不厌诈”的思想深深渗透其中。因此,在运用《三十六计》的精华亦即所阐述的普遍真理的同时,应当弃其糟粕,坚决摈弃那些违犯法律、违背道德与文明而不择手段以谋私利的所谓奇巧谋略。

真诚地希望这本书能在您追求进步、成功与辉煌中助上一臂之力。

                 区 苇

后记

    跋

夫战争之事,其道多端。强国、练兵、选将、择敌、战前、战后,一切施为,皆兵道也。惟此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规,有陈例可循,而其中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者,厥为对战之策。“三十六计”者,对战之策也,诚大将之要略也。闲常论之:胜战、攻战、并战之计,优势之计也:敌战、混战、败战之计,劣势之计也。而每套之中,皆有首尾、次第。六套次序,亦可演以阴……(下缺)【译文】

关于战争,它的奥妙和道理真是千方百面,讲不胜讲。使国力强大起来、训练战士、挑选将领、决定作战对象、战前动员和准备、战后补充休整等等,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军事理论的指导。以上大都有一定的套路可寻,过去的事例都在,可以借鉴。不过,最变化无端、种种阴谋手段千奇百怪、不易把握的,是敌人对我方的作战策略。“三十六计”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总结出来的,每一个领军大将不可不知道一二。平时我常常说到:胜战、攻战、并战这三套计策,是我方处于优势时施行的策略;敌战、混战、败战三套计策,是我方处于劣势地位时采用的计策。每套计策都有开头结尾和先后次序。整个六套计策,又是根据阴(阳)……(下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