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研究海德格尔的哲学渊源的学术著作。马丁·海德格尔和德国国家社会主义的关系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话题,相关的著作已是屡见不鲜。本书将海德格尔的哲学家形象和其国家社会主义思想家的身份结合起来,以两者之间的共同基础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细致与深入探讨,同类学术作品还未曾有过。在这本清晰、公正的书中,作者通过历史的语境对海德格尔1933至1945年间的作品进行了严肃与全面的解析,向读者展示了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政治、历史问题发生纠缠与联姻的。本书的价值之一就在于作者揭示了潜藏在海德格尔思想深处的关于扎根于故土,扎根于同古希腊一脉相承的特权国度(德国)的强烈信念;指出了海德格尔所处的历史背景和与之对话的思想家们对其作品的深远影响,后者不仅包括古代的希腊先贤和诸如黑格尔、荷尔德林、尼采这样的哲学前辈,甚至还包括海德格尔同时代的那些激进的右翼学者。作为与20世纪最有影响力同时也是最有争议的哲学家之一的海德格尔的争辩,本书适合于那些愿意以客观、公正的视角看待海德格尔的学者和海德格尔的爱好者。
海德格尔思想与国家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纳粹)的关系早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与著作讨论的热点问题。本书是对两者之共有主题的一份可靠的考察。巴姆巴赫在历史的背景下解读了海德格尔从1933年到1945年间的著作。作者表明,海德格尔曾致力于就德意志民族的真正使命这一问题与国家社会主义者们和其他一些德国右翼人士展开对话,而且这一主题对于他的所有思想而言是核心性的。作者描述了海德格尔作品中有关扎根(Bodenscaendigkeit)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其标志是:对在故乡与祖先那里扎根的信念,以及关于与古希腊人之间的某种特权性、源初性关联的观念。作者阐明,海德格尔对两方历史的哲学阐释是由关于德国命运的~种宏大的形而上学图景构建起来的,而德围命运则被视作某种扎根于土壤之中的事物,海德格尔在1933年之后的所有作品都可被解读为一些论证,它们是为民族一政治性的原生性(autochthony)的某种德国形式张目的。在这个几已无根的时代,对根基和寻根行为的那些缺乏足够反思的“颠覆”,却面临着历史无声的嘲笑;海德格尔对根的寻求,以及巴姆巴赫对海德格尔这十三年的寻根进行的剪影式考察,或许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镜鉴?
中译本序
致谢
序言:定位海德格尔
导论
I.小木屋
Ⅱ.pastorale militans(田园战斗)
Ⅲ.大战的文化形而上学
第一章 故土神话
I.哲学与政治
Ⅱ.革命之根
Ⅲ.投身于坚韧与严酷
Ⅳ.“论真理的本质”与地下哲学
V..Bodenstiindigkeit的神话与希腊的开端
Ⅵ.雅典抑或耶路撒冷?
Ⅶ.为祖国而死
Ⅷ.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式人民宗教
第二章 德国大学的尼采式自我主张
I.“校长就职演说”的尼采背景
Ⅱ.德国大学的本质
Ⅲ.自我规定,自我主张和领导
Ⅳ.自我主张的考古学
V.作为philosoph妇的科学之本质
Ⅵ.柏拉图的“国家”和海德格尔的“民族”
Ⅶ.Philomythos(爱神话者)和“英雄般的伟大”之神话
第三章 海德格尔论中欧的地缘政治
I.海德格尔的Urprungsphilosophie(源初哲学)
Ⅱ.欧洲和西方历史
Ⅲ.海德格尔、舍勒与“战争形而上学”
Ⅳ.“原生性”的政治学与形而上学:布洛赫与罗森茨威格
V.中欧形而上学
Ⅵ.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论》中的欧洲观
Ⅶ.奇异者的暴力:《安提戈涅》与德国民族
Ⅷ.尼采的“大政治”,海德格尔的小政治
Ⅸ.“欧洲与德国哲学”(1936)
第四章 海德格尔的希腊人与原生性神话
I.反政治者的政治
Ⅱ.海德格尔的Aletheia(无蔽)挽歌与希腊的开端
III.雅典的原生性神话及其德国命运
Ⅳ.着褐衫的柏拉图
V.Hellenomania(希腊狂热)的政治
Ⅵ.独一本原的政治
Ⅶ.魏玛时期的“前苏格拉底复兴”
Ⅷ.海德格尔、尼采和德国的亲希腊主义
Ⅸ.索福克勒斯、荷尔德林和还乡的政治
X.诺伯特·冯·赫林格拉特的“隐秘德国”神话
第五章 海德格尔的“尼采”
I.尼采讲座的自我上演
Ⅱ.海德格尔与尼采的“对峙”
Ⅲ.海德格尔与编辑实践形而上学
Ⅳ.海德格尔与国家社会主义的“(种种)对峙”
V.海德格尔、鲍姆勒与对尼采的国家社会主义阐释
Ⅵ.纳粹的生物主义与海德格尔的“原生性”
Ⅶ.海德格尔的早期尼采讲座
Ⅷ.战争复兴的形而上学
Ⅸ.巴门尼德、斯大林格勒和罗马衰亡的神话
X.海德格尔在战争末期论“原生性”
后记
缩写词
索引
译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