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小说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家。《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他成功塑造的“硬汉形象”,将他所热衷的硬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被译成几十个国家的文字,并屡次被搬上银幕,在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书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孤独、贫穷、年老体衰的桑提亚哥个性乐观、自信、勇敢、坚韧。尽管他一连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捉到一条鱼,但他仍然乐观开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通过这个寓言式的故事,海明威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在险恶的命运面前,人要毫不畏惧,充满自信。不怕失败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人。
在艺术特色上,《老人与海》的语言朴素简洁,充分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冰山”式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一向尊奉“越少,就越多”的写作理念,极力使作品精炼、充实、含蓄、耐人寻味。他的小说因而一度被誉为“电报式”的作品。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在人生最后的二十二年中,海明威移居古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与一位当地老渔民过往甚密。这位老渔民在海上捕鱼时,偶遇海明威在暴风雨中乘船遇难,挺身而出搭救了海明威,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结伴出海捕鱼。有一次,这位老渔民在深海捕到了一条大鱼,可由于鱼太大,在大海上拖了很长的时间,结果在归程中遭遇鲨鱼袭击,最后只剩下一副鱼骨架。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海明威的创作灵感,从而促成了《老人与海》的成功问世。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孤独、贫穷、年老体衰的桑提亚哥个性乐观、自信、勇敢、坚韧。尽管他一连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捉到一条鱼,但他仍然乐观开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惊涛骇浪中,他忍着饥饿与伤痛,不为凶狠的马林鱼、贪婪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所屈服,表现了人类可贵的勇气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桑提亚哥最后失败而归,但他赢得的并不是读者怜悯的眼泪,而是读者由衷的赞叹。通过这个寓言式的故事,海明威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在险恶的命运面前,人要毫不畏惧,充满自信。不怕失败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人。
老人唯一的财产就是这艘平底的小帆船,他独自一人在湾流中靠钓鱼为生,在过去的八十四天中,他连一条鱼都没逮住。前四十天里,跟他在一起的还有个男孩。看到他连着四十天一无所获,男孩的父母就说,老人最近一定是“倒了血霉”,也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男孩在他们的吩咐下,上了另一条船,并且在第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看到老人每天都空着船回来,男孩感到很难过,他总是走下岸,帮老人拿钓索、鱼钩、渔叉,或者是收卷桅杆上的帆。帆上有些用面粉袋打的补丁,收拢后就像是一面永远标志着失败的旗子。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的皱纹很深。因为常年在热带海面工作,他的腮帮上有些褐斑,这是太阳在海面上的反光造成的良性皮肤病变。褐斑沿着两侧面颊一直蔓延下去,因为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所以有几条被勒得很深的伤疤。但这些伤疤都是很久以前留下的,就像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样古老。
他身上除了那双像海水一样湛蓝,并且露出快乐不服输的光芒的眼睛外,其他一切都显得古老。
“桑提亚哥,”当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的时候,男孩对他说,“我家最近赚了点钱,所以我又可以陪你出海了。”
男孩爱这个教会了他捕鱼的老人。
“不,”老人说,“你跟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继续留在那里口巴。”
“可是你别忘了,上次你也有八十七天没有钓上一条鱼,可接下来的三个礼拜,我们天天都能逮住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离开我并不是因为没把握。”
“是爸爸让我走的。我是孩子,只能听他的。”
“我知道,”老人说,“这很正常。”
“他没什么信心。”
“是啊,”老人说,“但我们有。不是吗?”
“对,”男孩说,“我请你到露台饭店喝杯啤酒吧,然后再把这些东西拿回家。”
“那好吧,”老人说,“都是打鱼人嘛。”
他们坐在饭店的露台上,老人并不介意一些渔夫对他的嘲笑。另外一些上了年纪的渔夫则同情地看着他。但他们只是平淡地谈着海流,说他们把钓索送到海面下多深的地方,天气又是多么好,以及一些各自的见闻,并不把同情的表情流露出来。当天打到鱼的渔夫都已经回来了,他们把大马林鱼剖开。整片儿地放在两块木板上,每块木板的两端各由两个人抬着,摇摇晃晃地送到收鱼站,等着冷藏车来把它们运到哈瓦那的市场。逮到鲨鱼的人们则把它们送到海湾另一边的鲨鱼加工厂,它们在那里被吊在组合滑车上,除去肝脏,割掉鱼鳍,剥去外皮,肉被切成一条条的,用以腌制。
每当刮东风的时候,就有一股浓浓的腥味从鲨鱼加工厂那边隔着海湾传来。今天因为风转向了北方,所以腥味淡了很多,后来也逐渐消失了,饭店露台上的人们在阳光底下,心旷神怡地晒太阳。
“桑提亚哥。”男孩说。
“怎么?”老人应到。他正握着酒杯,回忆着以前的时光。
“我去弄点沙丁鱼来你明天用吧?”
“不用。你打棒球去吧。我还能划船,罗赫略会给我撒网的。”
“我很想去。虽然不能陪你钓鱼了,但我很想为你做点事情。”P5-7
美国著名小说家、一九五四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他在发展“迷惘的一代”文学思潮、表现反法西斯主题、刻画硬汉性格、改革英文文体等方面作出了巨大的成就。他一生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虽然其年龄、性别、职业各异,但大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和厄运,表现出一种不畏强暴的优雅风度。尤其是享誉世界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成功塑造的“硬汉形象”,将他所热衷的硬汉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被译成几十个国家的文字,并屡次被搬上银幕,在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心中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
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其实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这已经成为公论。他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硬汉精神”与他的个人传奇交相辉映,平添一种神话般的绚丽色彩。他自己先做硬汉,然后他写他自己。他所塑造的人物与他的传奇人生一起走向成熟、走向完美。
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海明威出生在芝加哥市郊一个名叫橡胶园的小镇。六个兄弟姐妹中,海明威排行第二。他的父亲是一位杰出的医生,又是个钓鱼和打猎的能手。海明威从小继承了他父亲的浪漫基因,酷爱体育、捕鱼和狩猎,一生追求冒险。海明威三岁时,父亲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根渔竿;十岁时,父亲送给他一支一人高的猎枪。父亲的影响使海明威终生充满了对捕鱼和狩猎的热爱。十四岁时,海明威在父亲支持下报名学习拳击。第一次训练,他的对手是个职业拳击家,海明威被打得满脸鲜血,躺倒在地。可是第二天,海明威裹着纱布再次现身在拳击场上。海明威从小学做“硬汉”,学吸烟,偷喝烈酒,初尝“禁果”,很小就离家出走,只身游历欧洲。他曾去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旅行。在他六十二年的人生岁月里,一次亲历飞机失事,两次遭遇车祸,三次离异,四次结婚。最重要的是,他多次参加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担任驻欧洲记者,志愿赴意大利做战地救护车司机,被炮弹炸成重伤,全身嵌进许多弹片;后来,他又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在收复巴黎的战斗中,他甚至亲自驾驶一艘快艇充当诱饵,弓I蛇出洞。他还曾经独闯非洲实地考察。在他的身上,冒险精神、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相得益彰,并作为主题思想表现在他所有的作品里。他因此被媒体描绘为美国参战者中最勇敢的人。
海明威最初开始文学创作时遭受过许多磨难。当时,尽管他写的新闻报道很受报社欢迎,但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小说却屡遭退稿,退稿信上总是称他的作品为“速写录”、“短文”,根本就不承认那是文学创作。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他的母亲警告他:要么找一个固定工作,要么搬出去单独过。海明威毅然从家里搬了出去。他只想做第一流的、最出色的作家,什么也不能改变他献身于文学事业的坚定决心。一九二三年,海明威的第一部著作《三个短篇和十首诗》在法国的一个非正式出版社出版,总共只印了三百册,在社会上毫无影响。由于海明威辞去了记者工作专事文学创作,没有固定收入,又要养活刚出生的儿子,日常生活常常捉襟见肘。在他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妻子带着儿子离开了他。但他仍然没有放弃他的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问世,终于博得了一片喝彩声,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了二十年代那一代人的典范之作。这部小说用“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作为题词,从而产生了一个文学流派“迷惘的一代”,而海明威也就成了这个流派的代表。一九二九年,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问世,在短短几个月内就销售了十多万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之一。好莱坞为购买小说的摄制权,开出了空前的高价。一九三二年,海明威发表了关于西班牙斗牛士的专著《死于午后》,被称为斗牛题材的经典著作。后来,他又去非洲打猎和旅行,先后发表了《非洲的青山》、短篇佳作《乞力马扎罗的雪》和《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这些最成功的作品后来均被拍成了电影。 一九四一年春天,海明威以美国记者的身份与他的第三任妻子玛莎一道来到中国,在重庆秘密访问了中共高层人物周思来,并连续两天被当时的国民党领袖蒋介石夫妇奉为上宾。在海明威夫妇在离开重庆的前夕,国民党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在嘉陵江饭店举行了堪称国宴规格的盛大告别晚宴,约三百余位各界人士出席。回到美国后,海明威在新闻报道中如实反映了中国抗战的形势,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他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候来华采访,不仅促进了中美两国的文化交流,而且增进了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战斗友谊。
一九四五年三月,海明威与他第四任,也是最后一个妻子玛丽结婚。玛丽是位记者,她陪伴海明威走完人生最后的十五年,使海明威的生活充满了从未有过的天伦之乐。正是在这一时期,海明威发表了他最优秀的作品、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在人生最后的二十二年中,海明威移居古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维希亚小庄园,与一位当地老渔民过往甚密。这位老渔民在海上捕鱼时,偶遇海明威在暴风雨中乘船遇难,挺身而出搭救了海明威,两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经常一起结伴出海捕鱼。有一次,这位老渔民在深海捕到了一条大鱼,可由于鱼太大,在大海上拖了很长的时间,结果在归程中遭遇鲨鱼袭击,最后只剩下一副鱼骨架。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海明威的创作灵感,从而促成了《老人与海》的成功问世。
《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是海明威所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孤独、贫穷、年老体衰的桑提亚哥个性乐观、自信、勇敢、坚韧。尽管他一连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捉到一条鱼,但他仍然乐观开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在惊涛骇浪中,他忍着饥饿与伤痛,不为凶狠的马林鱼、贪婪的鲨鱼、恶劣的气候和多舛的命运所屈服,表现了人类可贵的勇气与不屈不挠的精神。尽管桑提亚哥最后失败而归,但他赢得的并不是读者怜悯的眼泪,而是读者由衷的赞叹。通过这个寓言式的故事,海明威阐述了他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在险恶的命运面前,人要毫不畏惧,充满自信。不怕失败的人才是不可战胜的人。
在艺术特色上,《老人与海》的语言朴素简洁,充分体现了海明威文学创作的“冰山”式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它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海明威一向尊奉“越少,就越多”的写作理念,极力使作品精炼、充实、含蓄、耐人寻味。他的小说因而一度被誉为“电报式”的作品。
一九五四年,五十五岁的海明威带着妻子玛丽去非洲打猎,期间接连遭遇了两次飞机失事,人们都认为海明威夫妇已经不幸遇难,悼念海明威的讣告很快以二十五种语言文字发表在各种媒体上,这让海明威有幸成为唯一亲眼看到自己讣告的世界著名作家。就在这一年,在空难中受伤、身体尚未康复的海明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此后,海明威的身心健康每况愈下,写作也越来越吃力,高血压、糖尿病、皮肤癌、精神抑郁症等多种疾病折磨着他。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海明威把一支陪伴他走遍世界的双筒猎枪伸进嘴里,扳动了扳机……这个一手持笔塑造过许多硬汉形象、一手持枪四处冒险闯荡天下、身材高大伟岸的大胡子就这样永远地倒下了。
硬汉海明威死了,他的“硬汉”形象为美国“迷惘的一代”指明了人生方向,但他却没有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理想的归宿;硬汉海明威死了,但他塑造的硬汉形象永远地活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外读者的心里。硬汉海明威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他用一生的创作,为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正如美国约翰·肯尼迪总统从白宫发给海明威亲属的唁电中所说,硬汉海明威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