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同里(湖山佳处足徜徉)/江南文化丛书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杨宗兴
出版社 中国林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知你是否为性情中人?也不知你是否喜欢江南文化?乡镇,尤其是江南古镇,韵味悠长。闲暇无事时,沐浴在阳光之中,边喝茶,边看这本古镇同里的历史文化,会是怎样惬意的事呢?不凡一试。

内容推荐

江南文化丛书·古镇之一。本书的介绍对象为同里。它以文化为主题,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直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并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文化底蕴深厚,是广大文学爱好者的不二之选。

目录

千年古镇

走出九里湖

从富土到同里

江南巨镇

太平天国在同里

走向世界

醇正水乡

小桥流水

鱼米之乡

罗星仙境

文脉悠长

尊师重教

文化繁荣

创办报刊

戏剧舞台

园林胜迹

计成与《园冶》

废园觅踪

退思园

静思园

古宅古风

遍地古宅

陈家牌楼

南市晓烟

明清老街

古风盎然

风流人物

国学大师

浩歌长虹

群星璀璨

试读章节

            从富土到同里

多种史志俱称同里原名叫富土,后改为同里。但为何改名,有关记载都很简单,而且内容相近。嘉庆《同里志》引吴骥的《同里先哲志》说,同里“旧名富土,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为今名”。即将“富”字拆开,上半部去点为“同”,下面的“田”字与后一字“土”合为“里”字,“富土”二字重新组合后变为新的地名“同里”。

同里的百姓对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满意的,因此在同里民间就改名问题曾有不同版本的传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这些传说虽然不等于历史,但它们同样保留着过去的痕迹,在此摘录于下,以飨读者。

传说之一。不知何时,一群浙江富阳的逃荒人来到这里度荒年,被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所吸引,遂在此安居乐业。因为这里风调雨顺,土肥水美,连年丰收,他们就将这里取名为“富土”。隋炀帝统治时期,由于政治黑暗,生活奢侈,加上灾害连连,国家财政严重危机。但隋炀帝并不体血天下受灾的百姓,变着手法进行剥削,到处搜刮钱财。一天,朝廷忽下圣旨,命江南富土每人增缴三斗税粮,并限十日内完成,否则严惩不贷。

正处在灾荒之中的富土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着急:家里的食物本来就难以度此荒年,如再上缴粮食给朝廷,生活如何过下去?在这危难之际,镇上一位金姓秀才站了出来,想出一条对付朝廷的办法。他要求大家按照他的吩咐去做,到时定能渡过难关。

缴粮期限很陕到了,负责征粮的钦差在地方官的陪同下乘船抵达富土,金秀才率领众百姓小心翼翼地将钦差一行迎接上岸。钦差询问皇粮收缴情况,金秀才上前回答说:“今年受灾,收成锐减,无法缴粮”。钦差顿时厉声责问:“既然号称‘富土’,岂能没有粮食?”金秀才不慌不忙地说:“大人是否误会了?我们这里叫‘同里’,从来没有过‘富土’的称呼,还请大人明察。”说完,带着钦差来到街市。钦差顺着街道仔细查看两边的店铺,无论是茶店酒楼,还是典当杂铺,招牌上都写着“同里”某某号或“同里”某某馆。一圈走下来,看得钦差一头雾水:没有任何“富土”的痕迹。于是,钦差问地方官是怎么回事。面对眼前的一切,地方官也不明就里,但想到老百姓在艰难度日,不免生出侧隐之心,于是顺着金秀才的意思回答了钦差。被蒙骗的钦差没有收到粮食,只得急忙回京复命。

钦差走后,众百姓要将税粮酬谢金秀才,金秀才只收取了一升。这一升就是“富土”二字拆开组成“同里”二字后多出来的那一点。

—场虚惊,让同里人明白“富土”二字潜在的危险。从此,“同里”作为地名—直沿用下来。

传说之二。同里最初因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取名“富土”。可“富土”之名传开后却给这里的百姓带来很多问题。尽管这里四面环水,交通不便,但每遇灾荒,还是有大批饥民蜂拥而至,不仅扰乱了当地宁静的生活,而且使那些富绅们在经济上难以承受。大家终于意识到,这个耀眼的名字在带来荣誉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于是,镇里的富豪们商量着改名。但他们不愿意丢弃原来的“富土”二字,最后只得采用拆字的方式,将“富土”拆并为“同里”。“同里”二字既能保持原来美好的愿望,又不锋芒外露,招至是非,逐渐被当地百姓接受。

传说之三。明初,江南巨富沈万三有个女婿住在富土,沈万三因富获罪,自然牵扯到女婿,朱元璋派人追查至此,招至一场灾难。尽管当地人迅速将“富土”二字合并后拆分成“同里”,仍没有逃出朱元璋手下的魔爪,“洗尽富土之民而夷其室庐”,整个富土仅一人得以逃出,藏匿他乡,其后代直到万历年间才返回同里。此传说在明人杨复吉《梦阑琐谈》的“丛谈”中记述的很具体,似乎也更真实。而沈万三的确有个叫陆仲和的女婿住在同里,并且相当豪奢,所居园第有疏柳桥、走马街等处,更增加了此传说的可信度。  民间传说是人们传承历史的方式之一,虽然其中不乏虚构的情节和夸张的语言,但却清晰地表达了人们的某些观念和愿望。以上传谠,都表达了一些相同的内容:①同里自古以来就以富庶闻名,并长期保持着安定的社会环境;②同里虽然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但却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她不断接纳各地移民来发展壮大自己;③同里人有较高的智慧,能巧妙地化解来自各方面的危机;④富裕地区总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尤其是来自封建政府的盘剥,甚至连一个奢侈的名字也会无端成为祸根,同里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起伏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

当然,传说终归是传说,有些内容明显违背了历史事实。如隋炀帝加赋之事显然脱离了实际:隋炀帝不可能为一个比县还要小的区域征粮派钦差,因为隋朝时的同里还不是一个建制镇。想必是隋炀帝恶名太大,因而同里被迫改名这盆脏水也被百姓泼在了他的身上。若认为上述传说确有历史依据,以本人的判断,“加税三斗之事”应该是朱元璋干的。当然,有了隋炀帝、朱元璋等人来陪衬,“同里”这名字也就改得非同寻常了。

从“富土”到“同里”,表面上看只是名称的变化,有关史志也作过淡化处理,但其反映的却是一个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因露富而招至麻烦是中国传统社会阴暗面的典型表现,同里也不能幸免。同里人在因为富裕遭到侵扰时,不得不学会退隐养性,走上中国的传统道路,最终成为中国一处代表性的文化标本。 

同里还有一别名叫同川,有人认为是镇上的三条市河呈“川”字形的缘故。王稼冬先生在《烟雨同里》一书中认为,此说是附会,因为嘉庆时的《同里镇全图》和如今绘制的同里地图看不出同里有什么“川”字形的河流。而且以“川”字命名的地方还很多,如与同里同属吴江的平望别名平川,黎里别名黎川,以“川”为名只不过是拈出江南水镇独特的风貌而已。由于同川更富有诗意和幻想,故同川之称常在诗歌和文集中出现,多为文人墨客在吟唱时使用。

P15-17

序言

传统中国是一个小农社会,小农的基本生活空间是怎样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刻画。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这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

每户也许有一人每三天去—趟市镇,也许去出售一些土产或者购买别处的一点产品,但无论如何总得在茶馆里、庙宇里或路上会会朋友。……婚姻通常是由镇上的媒人撮合的。人们在镇上庆贺节日,秘密团体也可能在那里举行分会的会议,从村里来的人还在那里会见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收租帐房和税吏。

现实的场景远比这复杂,但透过这一“理想类型”不难发现,乡土中国的自然经济结构并不能完全自给自足,它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之枢纽和润滑,这样,小农的实际生活其实是置身在一个市场共同体之中。作为共同体中心的市镇便成为富有社区特色的民间文化展现的第一块滩头。明清以降,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大批专业性市镇蓬勃而生,成为近世中国社会走向现代世界的充满活力的历史生长点,其间的文化样式亦自成一格。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山镇依山濒水,临水的一面是河街,居家多是一半着陆、一半在水的吊脚楼;而吴冠中先生从小生活过的小镇则滋润在青绿苍翠的江南沃野中,“镇与乡之间难划明确的界线。镇的尽头,已是船坞、独木桥、菜畦,极目四顾,处处都是丛丛新柳掩映着的江南村落”(《水乡四镇》);广东的地主出于安全的考虑不肯轻易移居墟市,始终坚持“在乡地主”的立场;而江南的地主却很早就由乡居转化成镇居,成为市镇居民,享受着近代文明的成果。川西某镇的茶馆里,赌客们玩着纸牌的时候,苏南盛泽的茶馆里也许刚刚成交了一桩丝绸买卖。在内地僻远某镇里,某人要到省城一趟,可能会被镇上人当作一件大事,议论许多天;而在江南城郊、镇市上的人大半从事商业,进取一点的则把生意做到了苏嘉杭沪的城里,其中一部分人成为经常出没于共同体与外部世界的乡村领袖。节令佳日,贵州乡场上跳着神秘的傩舞,华北集市上扭着秧歌;而在江南的市镇上,此时或许正演奏着温雅的赞神祭歌。茅盾先生曾组织过“中国的一日”的调查:1936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一,是安徽天长人“烧忙香”的日子,城厢镇的街道上,“满挤着人,踵接踵,肩碰肩,提着腰篮子,穿着蓝布裤子的,带着油瓶、卷上裤子的泥腿儿,光着脚穿草鞋的,扎黑蓝布的包头,围着红带子的围裙,穿着古式有鞋叶拔的鞋子,还有一些拖着满清时代的大辫子”;而在江苏太仓的璜泾镇,这一天则在迎赛猛将神,“猛将庙外面挤满了不少游客和小买卖的商人,玩戏法的江湖佬,菩萨摆在庙门前、香案上,有四面斩旗上写着斩犯某某字样。……坐着的老太一共有三十多桌,每桌八位,同时三百多张嘴,一起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同一天,在东西两个不同的市镇上演的社群活剧何其相似,又别具风情。

为此,我们聚焦乡土江南,精心绘制独具特色的市镇文化长卷。应该说,对于江南市镇,人们并不陌生,据一位市镇史研究学者的不完全统计,1980~1999年间,国内学者发表的市镇史论文近700篇,区域市镇史研究论文为500余篇,其中江南占了近一半(任放《明清长江中游市镇经济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但略加检点可以发现,以文化为主题,或者从文化的视角契入市镇社群生活之作并不多;特别是,那里充满着的浓厚的学究气息,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参与本丛书撰写的主编和作者还够不上学究的资格,因此我们着意将深奥的学理融化在浅显的文理之中,以生动的文法演绎迷离的生活法则,用直观的图片激活僵硬的文字,总之,尽可能地还原文化存在的本来状态。当然,我们的初衷未必能完全实现。  江南名镇太多,首先进入我们视野的是周庄、同里、东山、角直、盛泽、南浔、西塘、乌镇这8个市镇。选择哪些市镇作为考察对象,实在是一件令人为难的事,我们的选择可能会有遗珠之憾,但这8个市镇堪称历史文化名镇,大概不会有什么争议,对她们的考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我们开始了江南文化之旅,古镇是我们抵达的第一个驿站。

后记

我是1984年第一次去同里,那时,包括苏州在内的江南各地仍然大量完好地保留着古代建筑,尤其是明清建筑,人们对同里的整体风貌还没有特别的感觉,同去的人更多地是对同里便宜的鱼虾感兴趣。只是跨进退思园的大门之后,大家眼前才骤然一亮。尽管我和同行的人都去过苏州城里的著名园林,但还是为退思园的文化内涵与精巧构思所震惊。此后,退思园在我的心中便挥抹不去,常常有前往仔细揣摸的冲动。在退思园的吸引下,我又多次去过同里,对同里的感受也不断地改交。随着苏州等大中城市的古建筑在为“发展”让路的过程中不断消失,同里的古朴和宁静成了人们的“世外桃园”。现在不仅仅是退思园,整个同里带给人们的都是惊讶。同里的古街、古宅、古巷乃至古风将人们从喧哗和浮躁中拯救出来,给予心灵的洗涤和情感的籍慰。

在写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数次前住同里,在街巷和古宅中寻找同里让人向往的理由:长期的文化积淀,沉稳的处世心态。无私的爱国热情,都在同里河水中不停地流淌。但我最终发现,我讲不清楚,因为她们绝对不是同里的全部。所以,同里是难以用语言来叙述的,只有亲身体验,你才能有真正的感受。来吧,同里绝不会让你失望!

在我试图读解同里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多方的指导和帮助:同里旅游发展总公司办公室主任沈明先生、副主任张明华先生为我在同里的寻访提供了方便,并奉献了大量的图文资料,尤其是总公司主办摄影大赛的作品为本书增色良多(均著有作者名),静思园的副总经理徐建先生和解根生老师则给我提供了该园的图文资料;吴江市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主任薛群峰先生为我提供了同里文史资料;苏州大学社会学院的王卫平院长、魏向东教授则在全书的筹划和写作过程中多次耳提面命,我表示深深的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