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华名门才俊(赵氏名门)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书学//张宝义
出版社 泰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姓是中华民族的大姓之一,位列《百家姓》的榜首,相传,“赵”姓的始祖是先秦的造父。造父是远古“赢”姓大家族的后裔,周穆王时,因功劳卓著,被赐封于赵城。造父及其子孙就以封邑的名称作为自己这一小支家庭的标志,称赵氏,赵氏家族由此繁衍起来。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赵氏一族或升或沉,演绎出许多悲欢离合、感天泣地的动人篇章……

内容推荐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自己的姓氏源自何时何地,本原始祖和得姓始祖究竟是谁,自己的家族经历了怎样的繁衍变迁,有着多少值得传承的家风美德?寻根归宗,是炎黄子孙文明伟大凝聚力的血脉之源,是血浓于水的最至诚的精神归宿。

《中华名门才俊》丛书的出版,为当今的读者开启了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欣赏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领略历代名门才俊的旷世风采。丛书的性质而言,它应该属于传统的“谱牒——姓氏之学”的范畴,但编著者谋求突破与创新的意图,是每位细心的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借用宋代大名士辛弃疾《水调歌头·赋松菊堂》的词句“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岭,转面已成峰。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来表述本人先睹为快之后的感觉,是恰如其分的。

目录

一 概说:赵姓来源及赵氏家族

(一)姓与氏

(二)凤的传人与御马者的后裔

(三)赵姓的演变与分布

(四)异流同源

二 累世公卿建国称王

——耿地赵衰家族

(一)去周_入晋,家族始兴

(二)择一而从,生死与共

(三)赵盾主持国政

(四)“下宫之难”:赵氏的灭门之灾

(五)赵简子三试赵毋卹

(六)三家分晋,赵氏立国

(七)“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八) 天灾人祸,赵氏失国

三 贤王治国公子安邦

——东武城赵胜家族

(一)礼贤下士

(二) 毛遂自荐

(三) 平原君破家救国,信陵君窃符救赵

(四)利令智昏

四 名将建奇功庸才致国衰

——马服赵奢家族

(一)奉公守法

(二) 阏与之战

(三) 纸上谈兵

五 千年大族将相迭出

——天水赵公辅家族

(一) 移家西垂

(二)汉代封侯

(三)乱世英豪

(四)隋代风流

(五)唐朝拜相

六 五世为王家国百年

——番禺赵佗家族

(一)起家于战乱之中

(二) 外称臣,内称帝

(三)赵胡之墓揭秘

(四) 南越国的衰亡

七 世代为官宦祖孙皆京兆

——涿郡蠡吾赵广汉家族

(一)不畏强权,严格执法

(二)善于用人,精于吏治

(三)假公济私,终害己

八 受宠君王家族始兴

——新息赵临家族

(一)倾城倾国,巧戴后冠

(二)工于心计,残害帝嗣

九 一身是胆千古流芳

——真定赵云家族

(一)与刘备相识

(二)子龙一身都为胆

(三)赵云庙

十 军功世家青史名存

——陈州赵叔文家族

(一)“兄弟三人,继登将相”

(二)灭族之祸

十一 天下一统归赵氏

——涿郡赵匡胤家族

(一)“陈桥兵变”

(二)“强干弱枝之术”

(三)弟继兄位

(四)娃娃天子与后宫风波

(五)读书右文,崇儒重教

(六)“靖康之祸”,赵氏流离

十二世受荣宠河南右族

——洛阳赵普家族

(一) 开国功勋,朝中谋臣

(二)公忠其表,谋私宠衰

(三) 老当益壮,再受重用

(四)半部《论语》治天下

(五)豪门大族,才俊绵出

十三 “直把杭州作汴州”

-  .——临安赵构家族

(一)赵构称帝

(二)苗、刘政变

(三)“赵家天子可怜虫”

(四)再续太祖血脉

(五)外姓专权

(六) 国破家亡

(七) 四海为家

十四 仕有高名学有词宗

——诸城赵挺之家族

(一)避鬼而辞官

(二)明哲保身,右右逢源

(三)“葛天氏之民”

(四)“一代词宗”

(五)“飘零遂与流人伍”

(六) 家族的余声 

十五千年相续代有名贤

——泉州赵汝适家族

(一) 南外宗正司的设立

(二) 南外宗各支派系沿袭概况

(三) 人才荟萃,名贤迭出

(四)地理学家赵汝适

十六皇族之后文化名门

——湖州赵孟兆页家族

(一)“赐第于湖州”

(二) “荣际五朝,名满四海”

(三) “唯系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谈”

(四)琴瑟和呜,相得益彰

(五)诗书传家久

十七.严守礼教诗书传家

——博山赵执信家族221

(一)家族的崛起

(二) 家风的形成与发扬

(三)家族的呼唤

(四) 家族盛旺的顶峰

(五)《长生殿》事件

(六) “失意无亲戚,他乡有兄弟”

(七)流风余韵

十八 以儒传家以文名世

——掖县赵焕家族

(一) 官宦之家,人才辈出

(二)坎坷为官路

(三)长江后浪推前浪

十九科第之家宦海浮沉

——铁岭赵尔巽家族

(一)《清史稿》的编者

(二)川边扬英声

(三)镇压“保路运动”

 二十 中药济世兄弟齐名

——武进赵爝黄家族

(一) 中药研究领域的一代宗师——赵燏黄

(二) 新亚药厂创始人——赵汝调

 二十一江山代有才人出

——武进赵元任家族

(一) 以史评著称的史学家赵翼

(二) 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赵元任

 二十二六世翰墨一门英豪

——太湖赵朴初家族

(一)嘉庆状元赵文楷

(二) 当世英豪赵朴初

二十三 甘洒热血写春秋

——酉阳赵世炎家族

(一)不辞牺牲的革命志士——赵世炎

(二) 革命者的妻子——夏之栩

(三) 不想躺在父亲功劳簿上的赵施格

(四)女中英豪——赵世兰

(五) 总理之母——赵君陶

二十四 抗日英雄爱国情深

——朝阳赵尚志家族

(一)积极向党靠拢

(二)誓与中国共存亡

(三)寻找英雄的头颅

二十五 书香门第诗礼传家

——兰溪赵一获家族

(一)童年的喜怒哀乐

(二) 与汉卿的相识相恋

(三) 为爱无怨无悔

(四)迟暮夫妇终享晚年

 二十六一门歌舞两代丹青

——肥城赵丹家族

(一)表演艺术的三次高峰

(二) 两次入狱

(三) 与周恩来的交好

 二十七梨园世家戏中人生

——武清赵燕侠家族

(一) 舞台生涯

(二) 结怨江青

(三) 师恩难忘

 二十八评剧之家德艺双馨

——宝坻赵丽蓉家族

(一)初识梨园

(二)风华正茂

(三)辉煌晚年

(四) 艺术世家

附录 历代赵氏望族100家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八

   受宠君王家族始兴 ——新息赵临家族

赵临(?~前11),西汉豪门望族。

新息(今河南息县)人。永始元年(前16),汉成帝欲立其女赵飞燕为皇后,因飞燕出身低微,故先封赵,临为成阳侯。卒谥节。

赵临有二女,长女赵飞燕,原为阳阿公主家官婢,以善歌舞,体轻舞美,人称“飞燕”(或作“蜚燕”)。成帝时召入宫,先为婕妤,许后废,她被立皇后。其妹也被召入宫,为昭仪。姊妹专宠十余年。然皆无子,昭仪遂害死后宫许美人、曹伟能及其所生两皇子,因使成帝无嗣。成帝卒时,昭仪自杀。哀帝立,赵飞燕被尊为皇太后。平帝即位,因受昭仪杀皇子之事牵连,她被废为庶人,自杀。

赵临有二子,赵欣、赵钦。赵欣,字君伟,成帝元延二年(前11)嗣父爵为成阳侯,绥和元年(前8)任卫尉。哀帝建平元年(前5),因妹赵昭仪杀皇太子事被牵连,被免为庶人。赵钦,原为侍中光禄大夫,哀帝即位,被封为新成侯,也因其妹获罪牵连,免为庶人 后徙家辽西。

(一)倾城倾国,巧戴后冠

不知是何年何月何日,一个女婴降生在官奴赵临家。守着呱呱啼哭的婴儿,赵临夫妇满脸愁容,上天为何又让这孩子生在我赵家,往后的日子可该怎么过啊?出于万般无奈,赵临夫妇决定将这个女婴丢弃。赵夫人将婴儿裹了又裹,然后含泪颤抖着手把婴儿递给赵临,赵临将包裹好的婴孩偷偷放在了荒郊野外。孩子是丢掉了,赵临的心头却异常烦闷,那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三天之后赵临怀着一颗负疚之心,又悄悄来到丢弃孩子的地方。他大吃一惊,那个被遗弃了三天的女婴居然还活着,他心中窃想,这孩子或许还真有什么福分呢。于是,赵临便把一息尚存的婴儿抱回了家,并开始精心加以抚育。

一晃十几个年头过去了,昔日的襁褓婴儿,此时已长成了体态婀娜、面如桃花的妙龄少女。她就是后来成为皇后的赵飞燕。

汉代,官奴的子女是国家的财产,他们的命运去留全由官府主宰。起初,赵氏在长安宫里做婢女,后又被打发到了阳阿公主府。

阳阿公主见赵氏容貌俏丽,体态轻盈,而且聪明伶俐,心里十分喜爱,就让人教她演歌习舞,充作府中的舞伎。凭着天赋聪明和辛勤苦练,几年下来,赵女歌如莺语,舞如燕翔,技艺远在群芳之上。公主当下替她取名EI:飞燕。一时间,飞燕声名鹊起,长安城里都知道阳阿公主府里色艺双绝的赵飞燕。

此时,正值西汉后期,在位的乃是汉成帝刘骜。汉成帝既无开疆拓域的雄韬伟略,又乏守城安邦的治国之才,是个地地道道的游手好闲的昏君。这一天,成帝微服来到了阳阿公主的府第。

皇帝突然造访,公主府上下一片忙乱。公主盛情设宴,为成帝接驾洗尘。为了助兴,公主命府中舞女献技。环佩金玉声中,一位绝色佳人款款而来,成帝一见,不知不觉竟看呆了。只见她面若姣花,目似秋水,体态轻盈;歌舞起处,似花枝轻颤,如燕子点水,一曲未尽,便有万种风情,千般变化,正是妙不可言。唐代诗仙李白在他的《清平调》中曾这样赞叹飞燕之美,日:

一支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席罢,成帝便要带赵飞燕一同回宫。公主便做顺水人情,将她献给了成帝。

成帝得了赵飞燕真是大喜过望,后宫嫔妃全部忘在脑后,自此,他终日与赵飞燕如胶似漆,有说不尽的缠绵。尽管如此,赵飞燕的心头却总笼罩着愁云:自己出身微贱,难免被那些出自名门望族的妃嫔所轻视,而且自己势单力孤,实在难与众多对手相抗衡。思虑再三,赵飞燕决计要将自己的妹妹合德弄到后宫。从此,飞燕常往成帝的耳朵里极言舍妹如何之美,比自己有过之而无不及,直说得成帝满心欢喜,恨不得马上一见。于是,一道旨意将赵合德召进了宫里。

合德人得宫来,光彩照人,宛若天仙一般。只见她肤若晚雪,鬓若层云,眉若远山,成帝喜不自胜,当即下旨,册封飞燕为昭仪,仅次于皇后。为了取悦赵飞燕姐妹,成帝为飞燕新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名日远条馆,以示金屋藏娇之意。此外,他又将旧有的昭阳殿修缮得富丽堂皇,赐给合德。从此,成帝一心迷恋赵家姐妹,每天在后宫与她们饮酒作乐。然而,赵家姐妹仍不满足。尤其是赵飞燕,她觊觎皇后的宝座已久,处心积虑地要搞垮许皇后以及班婕妤等人。

成帝时期,以许氏外戚与在朝掌权的王氏外戚为代表的外戚争权夺势的斗争十分激烈,几经较量,许氏外戚已呈明显颓势,此时许后已人老珠黄,失去了皇帝的欢心,只能在宫中如履薄冰地挨过时光。赵飞燕看准了这一有利时机,为了登上皇后宝座,赵氏姐妹参与陷害许氏。

鸿嘉三年(前18),她发难告发许皇后之姊许谒,设坛诅咒已怀孕的王美人以及王凤,其中也提到了班婕妤。当时,已过而立之年的成帝正苦于膝下无子,皇统无嗣。飞燕的告发正好触动了成帝,盛怒之下,成帝下令将许谒问处死罪,许皇后则被废入冷宫;班婕妤也受牵连,避往长信宫。赵飞燕巧施计谋,轻易扫清了通往皇后宝座的两大障碍。

成帝也有了立飞燕为后的念头,没想到,这事遭到太后王政君的反对。太后虽不是出身于显赫官宦家庭,却也十分看重门第。尤其令成帝恼怒的是,一些大臣也竭力阻挠立后之事,使得成帝进退维谷,左右为难。

正当成帝踌躇之际,淳于长为他谋划。这淳于长是太后下政君的外甥,官拜卫尉。他摸透成帝的心思,感到这是一个巴结成帝的好机会。于是,他便到太后那里一会儿夸奖成帝如何孝顺,飞燕如何贤惠;一会儿又言国家不可~一日无后。如此再三,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一年的时间过去了,淳于长终于说动了太后。永始元年(前16),飞燕被册封为皇后,戴上了她渴望已久的凤冠,合德也由婕妤进封为昭仪。加封之日,成帝不忘淳于长的说服之功,降旨封他为定陵侯。飞燕的父亲也被封为成阳候。

P93-96

序言

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借鉴、发展,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如果说历史是一幅斑斓多彩的辉煌画卷,其自身内涵的深邃和丰厚,决定了对它的展示与欣赏可以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国史、方志、谱牒、家乘,乃至于回忆录和口述史,无疑都是历史的载体,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令人心驰神往的历史,不仅是一种“过去”的客观存在、史官的秉笔记载,更是恒存于人们心中对祖先的敬意和解读。敬重祖先,本来就是尊重历史的表现之一。“数典忘祖”之所以受到批判,就是因为它意味着背叛传统。

《中华名门才俊》丛书的出版,为当今的读者开启了一扇窗口,透过它,可以欣赏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领略历代名门才俊的旷世风采。从书的性质而言,它应该属于传统的“谱牒——姓氏之学”的范畴,但编著者谋求突破与创新的意图,是每位细心的读者可以感受到的。借用宋代大名士辛弃疾《水调歌头·赋松菊堂》的词句“却怪青山能巧,政尔横看成岭,转面已成峰。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来表述本人先睹为快之后的感觉,是恰如其分的。

丛书之名的两个关键词——“名门”与“才俊”,其实是值得品味的。

“名门”,与之相近的概念当为“名族”、“高门”,通常是指一个家族之内叠出名士、名臣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荣誉和社会地位。名门得到舆论确认的必要前提是“德业相继”,“累叶载德” (《后汉书·杨震传》),其子孙据此可以得到社会尊重、甚至得到政治优遇,这无疑是在分享先祖的余阴。与“门第”相关联的特殊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为社会大众所承认的,因为这是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一种历史注脚。如果名门子弟自恃门第高贵而骄纵,势必走向家门败落。“门阀政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盛极而衰,就是有力的历史明证。拥有崇高社会地位的家族或个人,在安享其权利的同时,其实最不应该忘记的是: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一种超出于常人之上的荷载,其中也包括要多承担来自世人的关注与评判。稍一不慎,就有辱没祖先、累及子孙之患。唐代出身于名门的智者柳玭,就深知其中的奥妙,故以家训告戒子孙曰:“夫门地高者,一事坠先训,则异它人,虽生可以苟爵位,死不可见祖先地下。门高则自骄,族盛则人窥嫉。实艺懿行,人未必信;纤瑕微累,十手争指矣。”“夫名门右族,莫不由祖考忠孝勤俭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孙顽率奢傲以覆坠之。成立之难如升天,覆坠之易如燎毛。” (《新唐书·柳公绰传附柳玭传》)此语何等睿智、何等明快!然而,历代名门之中均不乏不肖子弟,将好端端的一个家业付诸东流。因此,“名门”是一个有深刻内涵的历史概念,更是一个具有警示价值的文化符号。

“才俊”,是一个令人容易产生敬意的身份性称谓,特指拥有才气的杰出之士。也许是出于对人才的喜爱,古人从智能高低的角度做了细致化的判分,由此评判其“等第”的不同。如,《淮南子·泰族训》就对英、俊、豪、杰做了“量化”的定义:“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其中关于“俊”的内涵被规定为:“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德才足以服众、且有榜样示范作用,应该是“人俊”的基本特征。仔细琢磨古人对“才俊”的论述,大概可以区分为狭义、广义两个层次。狭义的“才俊”是指文学修养方面的才气和灵性,如称道曹植“子建思捷而才俊”(《文心雕龙·物色》)。广义的“才俊”是指出类拔萃的精英人物,“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中的“才俊”,是可以泛指英雄人物的。

与“才俊”最为接近的概念当为“名士”。事功型的名士,一定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济世之才。西汉的御史大夫桑弘羊论“天下名士”的风范:“智足以强国,勇足以威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万乘之主,莫不屈体卑辞,重币请交,此所谓天下名士也。”(《盐铁论·褒贤》)显然是把显赫的事功作为首选标准的。那是怎样的一番气度?请看宋代词人廖行之的神来之笔:“平生壮志,凛凛长剑倚天门。郁积胸中谋虑,慷慨尊前谈笑,袖手看风云。唾手功名事,诗句自朝昏。”(《水调歌头·寿武公望》)文化型的名士,大多恃才傲物而又怀才不遇,于是对社会、对当政者往往持不合作乃至于批判的态度,于是有了他们标志性的处世风格——风流倜傥而不拘小节、落拓不羁而敢于蔑视权贵。他们张扬的个性也许不为社会多数所认可,但是他们不惜以生命相博的人格尊严,却是何等的宝贵!如果没有这样的“名士”存在,古代社会的“奴气”又会是何等的可怕!当然,在两类名士之间,原本没有一条鸿沟,如魏晋时期的大名士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晋书·阮籍传》)社会上层的黑暗势力确实可以迫使名士改变初衷,走上消极的人生之路。但是,他们实在无法人云亦云、浑浑噩噩,于是他们的心灵只好继续承受着拷问——这就是“名士”无法摆脱的使命感。对于天下名士的这种执着,也许当政者并不真心欣赏,但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而言,两种类型的名士才俊同样是不可或缺的。西晋时期的政论家刘颂,早就把这个道理讲得很透彻。刘颂“世为名族”,并且在同郡名士之中号为冠首。他指出了造成社会弊端的两个根本性问题,“闾阎少名士,官司无高能”。并且力图揭示两者之间的关联,“清议不肃,人不立德,行在取容,故无名士。下不专局,又无考课,吏不竭节,故无高能。无高能,则有疾世事;少名士,则后进无准。”(《晋书·刘颂传》)缺少名士,后来者就没有学习的楷模,官风的恶化也就在所难免。名士的作用就是如此重要!一个压抑名士、摧折名士的时代,不可能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也不可能造就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言谈及此,以下的想法就可以展开了:

其一,与昔日注重讨论“精英文化”的取向不同,在关注“大众文化”、“基层文化”成为风尚的今天,出版以“名门才俊”为选题的丛书,是否有必要?结论应该是肯定的。“名门才俊”在历史上的盛衰演变姑且不论,由于他们占有了优越的政治背景、文化素养,进而可以施展其才干和影响力,因此他们在历史上留下的印痕就非常突出,从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出发,给“名门才俊”以特殊的关照,自然有其必要。更何况,本丛书对“名门”只是借用了姓氏的历史资源而已,所叙述的对象本不以上层贵族为限。综合观察,丛书更接近以姓氏为经的人物集传。

其二,本丛书对“名门才俊”标准的把握是相当宽松和灵活的。古人对“攀附名门”往往有所讥责,目的在于保持高门血缘的纯洁和高贵。而丛书的作者,却给出了极大的空间。如,在《刘氏名门》之中,不仅为刘汉王朝的帝王留出了足够篇幅,还述及十六国时期的匈奴刘氏、五代十国时期的沙陀刘氏;在《萧氏名门》之中,不仅写到了西汉名相儒宗、南朝的帝室贵胄,也为辽朝的皇后世家、将相名门立传。从不同民族之间姓氏的交融,完全可以折射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

其三,本丛书的体例安排,不仅打破了古今界限、民族分野,甚至还跨越了国家樊篱。如,《李氏名门》中,新加坡实业家李光前家族、总理李光耀家族都赫然在目。这固然可以从华夏文化对海外的传播寻得历史的依据,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作者“尚通”的学术追求。一部成于众手的丛书,读者对其质量的评判见仁见智本在情理之中。但愿以上絮叨之语,可以为多数读者所接受。

斗胆置喙,有“逾制”之实、“汗出如浆”之感,惶恐致谢。

        2005-04-18  于北京近勇斋

后记

本书撰稿人为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山东经济学院教授张书学和山东经济学院教务处的张宝义。

编写的具体分工如下:

张书学负责确定各篇目和全书的通稿,并撰写了第一、二、五、六、十、十一、十三、十四、十六、十七篇,附录第1至第93篇。

张宝义负责全书的修改、校对及书中照片的采集,并撰写了第三、四、七、八、九、十二、十五、第十八至第二十八篇,附录第94至第100篇以及参考文献和后记。

本书编写过程中,泰山出版社葛玉莹先生、济南大学副校长党明德先生在体例和具体内容上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

2004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