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学术就像旷野中坚韧的大树,虽经风历雨却总是要竭尽全力地站定自己扎根的位置——无法舍弃也不噩离去,一如我们的陈寅恪,和他身上曾经发生的那些引人驻足又导人深思的悲喜故事。陈寅恪一生历清、民国及新中国,基本上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萌芽与成长同步,时代的鼎革承转中,他凭借着自己卓异的天资和勤奋的努力累积建构了博大敦厚的学术殿堂,为同时代人以及后来的我们所景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寂寞陈寅恪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斌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很多时候,学术就像旷野中坚韧的大树,虽经风历雨却总是要竭尽全力地站定自己扎根的位置——无法舍弃也不噩离去,一如我们的陈寅恪,和他身上曾经发生的那些引人驻足又导人深思的悲喜故事。陈寅恪一生历清、民国及新中国,基本上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萌芽与成长同步,时代的鼎革承转中,他凭借着自己卓异的天资和勤奋的努力累积建构了博大敦厚的学术殿堂,为同时代人以及后来的我们所景仰。 内容推荐 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等数所大学,建国前夕由京入粤,后受聘并任教于岭南大学,直至“文革”期间不幸去世。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和推重。本书作者在深入阅读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陈寅恪的人生历程、学术成就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扼要介绍,尤其通过对诗文书信等相关文献的发掘对陈寅恪的晚年人生进行了重新解读,并对此前学界的相关成果有所辩证。 目录 第一章 迷人的家族往事 一 源远流长的义宁陈氏 二 一代英豪陈宝箴 三 诗人陈散原与陈寅恪的童年 第二章 海外留学 一 求学东瀛 二 辗转欧洲 三 赴美学习 四 居德苦读 第三章 执教清华国学研究院 一 国学研究院始末 二 风义生平师友间 三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四 撰述及逸事 第四章 在日寇侵华的日子里 一 国耻家恨 二 在西南联大 三 赴英意愿难偿 四 三所大学里的记忆 五 黑色岁月,真情永驻 第五章 京华短章 一 再回清华园 二 时局变化与陈寅恪的去留 第六章 晚年惬意与悲凉 一 才华流溢与岭南心香 二 学术道路上的欣慰与凄苦 第七章 岁月的尽头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如果说,自从陈寅恪教授下世的1969年开始,近四十年来人们对他的考释与衡估不外内部求索和外部鉴察两大进路的话,那么家族往事的观察对于陈寅恪的研究来说,无疑同时呈现出内向与外趋的两种色度。往里说也好,向外看也罢,这样的努力都不会让人感到一丝的多余。 据谱牒资料记载来看,陈氏始祖胡公满为有虞氏三十三世孙,武王克商以后,以元女太姬配之,封诸陈,后代子孙遂以封地为姓。成王九年,满卒,谥胡公,胡公满就是陈姓的受姓大始祖。 至于汉代,满公四十二世孙陈仲弓实,曾为汉太邱长,封颖川郡。当汉之世,陈实一门颇有贤名。据信,对“以节义风四方”的陈实,民间流传着“宁为刑法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赞辞。和陈实一样,他的子辈们也都以贤德称于乡里,对最有代表性的元方和季方二人,史有“难兄难弟”之称。仁谨的家风换来了颖川陈氏在姓族中的声望日著,所谓“由是以颖川为族望”就是说的这个情况。 再后来,又经过三十二世的承传,至于迁居江州义门的旺公一代,已经是李唐朝事了。玄宗开元十九年(731),福州刺史陈檀之子旺自江西庐山再迁至时江州浔阳县太平乡永清村常乐里艾草坪(今江西省德安县车桥镇义门村)。陈氏的真正兴旺,正是在这里。据信旺公迁居是得了高人的指点。传说,八岁的他有一次随祖父伯宣至庐山打猎的时候,曾遇一鹤发童颜的长者,伯宣给告知不宜久居庐山地,应该往迂相隔不远的“常乐里”,会当长发其祥。当家后的旺公曾专门驱马往“常乐里”探视,认为山悠水静的那里确实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当机立断,全家迁居来此,从此开始了义门陈氏艰苦创业与兴旺发达的崭新历史。这就是后世盛称的“义门陈”。 先来看看义门陈氏的辉煌往事吧。 据统计,截至咸平四年(1001),陈氏一门科举及第在朝为官者竟达到了430人之众。仅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义门陈”就有403人应举,其中在朝廷担任要职的有18人,另至各地担任刺史、司马、参军、县令者29人。如此情势,堪称壮观!这是功名。 再来看恩遇。不算免征徭役、钦贷米谷之类,仅是天子礼遇就有:唐昭宗大顺元年(890)赐立“义门”;南唐升元元年(937)年重敕“义门”;宋太宗淳化三年(992),旌赐“忠者世家”;宋太宗至道年间(995—997)御书“真良家”;咸平三年(1000),宋真宗亲为“义门陈”题诗,日:“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间。颍州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州绍有虞”;宋仁宗天圣四年赐御雀等等。仁宗宣时主家政者陈竞入朝,赐御雀一只,陈竞提归后,和醍酒一壶碎之,合门3 000余口共尝其味。使者复奏日:“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仁宗赏之日:“诚哉,义门也。”又敕义门,追封“义门陈”始祖陈旺为晋国公。作为一个地方家族,能够连续几朝获誉天子,受到最高层的格外关注,应该讲,这在封建社会,除了曲阜孔氏及其他如孟颜曾诸姓外,实在是非常罕见。 当然,“义门陈”能收获这么多的荣耀绝不是毫无来由地凭空掉美事。通达严实、导人上进的家法以及与此相因应的严密的内部管理制度,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义门陈”有33条严格的族规,被族人们代代相传、奉若神明,以此为基础,整个家族的管理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保证了家风族风的世世相袭,保证了“义门陈氏”绵绵十余世、230年的繁衍生息。时至今日,我们重读这些文字,仍能隐约感受到,当年“义门陈”的先辈们对后世子孙能够团结和睦、读书进取的焦灼良愿和殷切期望。所谓“立主事以专家政,库司以掌家财,庄长以督赋租,勘司以习男女,学院以教童稚,道院以业焚修,巫法以备祈祷,医师以供药石,东佳书院以供学者,酒酱盐米之储,巾履笄箱之用,三时饮食之节,四序宴会之期,长幼出入之仪,晨昏定省之礼,婚吉吊丧,送往迎来,赏以劝能,罚以惩恶,凡诸纤悉,莫不周详”云云,殷殷祈愿,昭然可辨。 从一些具体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对这个大家族管理的严格与运行之有序了解得更清晰一些。家族内实行维持最低消费的供给制度,经济均等,财富共有;规定只能一夫一妻;“不得置畜仆隶”;严禁财产私有,就连新媳妇回娘家的礼物也由家族统一配发;小孩生下满月后,交家族抚养,父母每七天才能领回一晚,之后,包括教读婚配等也一律由家族统一安排。当然,这样的规定并不意味着家族内就阳光丽日,晴空万里了,我想,这些规定所以被严格地执行,大约恰恰正是因为它们在处理包括种种矛盾在内的家族事务上有着非比寻常的效力。不过,上面的那些宗教性的规定还是让后来的我们惊叹不已。 题外话,不宜多叙。还是来看“义门陈”的传奇。P3-5 后记 自从陈寅恪下世的1969年算起,人们关于他的争论一直就没有止息过,至于今日也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其间关于他学术、生平、师友乃至家世的研究,特别是晚年生存状态的探讨,众说纷纭。 陈寅恪一生历清、民国及新中国,基本上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萌芽与成长同步,时代的鼎革承转中,他凭借着自己卓异的天资和勤奋的努力累积建构了博大敦厚的学术殿堂,为同时代人以及后来的我们所景仰。1949年前后陈寅恪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先是目盲,后又膑足,然而由于得到各方面的照顾,更由于得到了助手的鼎力襄助,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这一期间完成的系列论文,以及《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文字,本身就可以看作是陈寅恪以及他所在的新社会奉献给中国文化历史的一个小小奇迹。这话没有半分的夸张,更没有一丝的谀词,事实便是如此。 然而当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以一种狂热的形式来到华夏故土的时候,作为优秀史家的陈寅恪不几年便含恨离世。说起来这确实也是一幕不折不扣的悲剧。然而由此激起的学人间的深沉同情常常让后来者在解读陈寅恪的晚年岁月时出现从终点看开初的流弊,以至于此类情况下晚年的陈寅恪生活得悲凄凄、惨兮兮,对此我们不甚同意,参以新旧资料尝试着作出了自己的叙述。诠释学的理论以及后现代的思考提醒我们,谁也不好说就真地找到了陈寅恪生命最深处的秘密,所以我们这里的文字仍不过是一个角度的审视,然也否也,尚需读者诸君的披览和察鉴。 本书第一、二、六章由刘斌执笔,第三、四章分别由顾娟、李逢玲执笔,第五章和第七章为尹燕与刘斌、顾娟与刘斌合作撰写,全书由一苇统稿。 本书的成书也凝聚了毕晓乐、张秀丽、顾雨花、于丽丽、王雪、王德凤、刘娜、张华等的心血,更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和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既有研究成果,由于成书仓促,部分未及标出,不敢掠美,并至谢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