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和解与民族主义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世界政治
作者 (日)若宫启文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和解与民族主义》这本书是作者对《战后保守势力的亚洲观》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后改用新书名问世的。新著增加了近10多年来的最新资料,而且从政治思潮变迁、政治力量对比的角度对日本政坛主流派的亚洲政策作了新的诠释。书中涉及的政治家从奠定战后日本保守政治基础的吉田茂一直到前不久还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这本书里不仅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幕后新闻,更对日本保守政治始终难以摆脱的历史困局作了深刻的分析。

内容推荐

作者若宮启文是日本著名政论家,1970年以来一直在朝日新闻社从事记者工作,曾任《朝日新闻》社论主编、《朝日新闻》政治部长等职。

他历来主张日本应当加强亚洲外交,重视对华关系。2006年年初,他与《读卖新闻》社长渡边恒雄就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发表的著名长篇对话,被认为是日本舆论界两巨头结成了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统一战线”,引起巨大反响。

本书《和解与民族主义》是作者在其《战后保守的亚洲观》一书的基础上,结合后冷战时期的新变化修改而成,充实了近10多年来的许多新资料、新观点、新思想。在该书中,作者从政治思潮变迁、政治力量对比的角度对日本政坛主流派的亚洲政策作了新的诠释。

目录

推荐序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和解与反弹的机制

 序言 2006年10月8日

 第一节 民族主义的重新抬头

 第二节 “自由与民主主义”与“道德性”的对立

 第三节 “翌年法则”背后的看不见的手

第二章 对战后政治史和亚洲观的分析

 第一节 东京审判放过了岸信介

 第二节 战前与战后的吉田茂

 第三节 “脱亚”与“大东亚”的渊源

 第四节 石桥湛山的悲剧

 第五节 “输给亚洲”的意识日趋淡漠

 第六节 冷战环境下的选择

 第七节 台湾帮与“以德报怨”

 第八节 新华派与大陆情结

 第九节 “保守主流”的中国观

 第十节 中曾根康弘的复杂性

 第十一节 通向《日韩条约》的道路

 第十二节 军事政权下的日韩友好

 第十三节 日朝关系令人烦恼的进展

 第十四节 自尊心在南亚得到满足

第三章 又一种战后史

 第一节 追溯:被抹煞了的道歉--伊藤博文的错误

 第二节 妄言与道歉的政治史

 第三节 对天皇访华策过程的回顾

 第四节 “日韩论坛”所显现的冷战后

第14届日韩论坛参加者名单

战后的日本与亚洲大事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夏天,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2006年8月15日一大早,各家媒体已经排列成行,架设好照相机,而小泉纯一郎身着大礼服来到东京九段的靖国神社。小泉在留言簿上签下了“内阁总理大臣小泉纯一郎”的头衔,登上神社正殿深深鞠了一个躬,转身便走了。

日本首相在终战纪念日参拜靖国神社,实际上是相隔21年来头一遭。小泉自从担任首相以来已经第6次参拜了,而在8月15日这一天参拜无非是要兑现他的许诺,也可以说是要了结他的宏愿。

小泉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道:“今天的日本是由那些在战场上献出宝贵生命的人构筑起来的。对那些走上战场、为了祖国、为了家族而不得不献出生命的战死者,我一直是怀着由衷崇敬和感谢之情前来靖国神社参拜的。今年也还是怀着这一心情前来参拜的。”

毋庸赘言,中国、韩国自然又对此掀起了批判的浪潮。然而,当时的气氛似乎可以说:中国和韩国这一次与其说是愤怒,倒不如说对小泉已极度失望,认为对小泉再怎么抗议也是白费劲,只能希望下任日本首相能突破冷到极点的僵局了。

事情还得追溯到5年零4个月以前吧。

2001年4月,森喜朗引退,自民党举行了总裁选举。期间,小泉在日本记者俱乐部召开的候选人讨论会上如此许下诺言:

“我如果当上了首相,不管有怎么样的批判,都要在8月15日这一天去参拜。”

小泉刻意强调不管有怎么样的批判都要去参拜,由此能看出他的决心。他意识到前首相桥本龙太郎是自己在总裁选举中最难对付的政敌,而许下一决胜负的诺言。这就是后来所发生的种种事情的起因。

在自民党总裁选举前不久,小泉参观了位于鹿儿岛知览的特攻和平纪念馆。他在那些为国捐躯的年轻特攻队员的照片和遗书前伫立片刻,泫然泪下。据说,他声言参拜靖国神社与那时的心情有关。事情恐怕没有那么单纯吧。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作出了非常精明的算计。

期盼能梅开二度重登首相座位的桥本,当时正担任着日本遗族会会长,就是一声不吭也能把自民党内遗族会系统的选票拿到手。但是,桥本在村山内阁任内,是赞同“村山谈话”的阁僚之一。后来出任首相后,他曾突然参拜靖国神社,但在中国提出抗议后就再没有去过靖国神社。小泉的“参拜宣言”无疑是一种策略,他瞄准党内对桥本郁积的不满,意图分散并争夺遗族会的选票。

然而,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遭到中国和韩国的强烈抗议,在其担任首相期间也一直为此问题苦恼着,但他还是每年一次去参拜靖国神社。尽管如此,他刻意强调的许诺毕竟是8月15日的参拜。可想而知,2006年夏天,小泉还有1个月就要卸任了,这是他兑现许诺的最后机会。

我观看着电视直播小泉参拜,脑中浮现出21年前的往事,恍如历历在目。1985年的8月15日这一天,时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率领其阁僚鱼贯而人,正式参拜了靖国神社。当时,我作为第一线的记者采访了全过程。事隔这么多年,如今我所看到的小泉和当年中曾根那踌躇满志的神态毫无二致。

当年,中曾根高举着“战后政治总决算”的旗帜,满怀激情,其国家意识远较小泉为甚。即便是那个中曾根,也由于在甲级战犯合祭的问题上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而第二年起就不再去参拜靖国神社了。与此成对比的是,小泉断然拒绝了中国和韩国的要求,说是“自己并不是为甲级战犯才去参拜的”,“用什么样的方式参拜,外国不必说长道短”。中曾根在放弃参拜吋曾表示说:“涉及到国际关系的问题不能一厢情愿。”与此相反,小泉就是要“一厢情愿”走到底。

就是这个2006年的夏天,令世人震惊的新闻接连发生。  《日本经济新闻》在7月20日的晨报上刊登了一条独家新闻。原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在其笔记中写道,昭和天皇对靖国神社从1978年起将甲级战犯合祭表示不满,对他说“从那以后我再不去参拜了”。笔记里还记载道,天皇说“这是我的心意”。这条新闻后来获得了日本新闻协会奖,其他各大报纸纷纷进行了跟踪报道。

毋庸赘述,这条新闻成了有力材料,用来质疑甲级战犯被放入靖国神社合祭以及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正当性。然而,小泉对此却毫不介意,一味地要贯彻自己的“心意”,不肯停止参拜靖国神社。小泉在此之前的2005年夏天,借“邮政民营化”问题解散众议院,提前举行大选,大获其胜。他或许也要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执意实现自己的初衷,从而给自己点缀上“有始有终之美名”吧。

就在小泉完成最后一次参拜靖国神社的那一天,即2006年8月]5日傍晚,自民党鸽派代表、前自民党干事长加藤絃一遭到了不妄之灾:他的故乡山形县鹤冈的祖屋与事务所被人纵火焚毁了。纵火犯是一个右翼团体成员。由于加藤反对参拜靖国神社,强调对华外交的重要性,此人便心生恨意,纵火泄愤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恐怖活动之一!

小泉并非是一个特别右翼的政治家,既不反对中国,也不反对韩国。但是,他那种借口抵御“来自外国的压力”以博取众人支持的手法,却营造出了将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混杂在一起的划时代的氛围。在这种氛围里,一些历史观能够再度堂而皇之地喧嚣于世了,说什么始于“9·18事变”、长达15年的那场战争是为了“解放亚洲”,是为了“自存自卫”而发动的……上述言论和行动激起了中国和韩国的“反日”情绪,而这些“反日”情绪又反过来刺激了日本。于是,民族主义在东亚地区蔓延开来了,而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在小泉执政时期造成的。安倍的登场、加藤的悲剧,这些与上述氛围肯定是有因果关系的。P9-13

序言

中日关系在经历了将近6年的寒冬之后,从2006年秋季起逐步开始了回暖的过程。其主要表现是:中止了数年之久的首脑互访重新启动;经贸往来和文化、体育交流出现新的高潮;中曰双方确认了“战略的互惠关系”。最新的调查表明,两国国民对对方国家的亲近感也有所上升。我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除非出现特别意外的事件,中日关系改善的进程将不会出现逆转。

如何保持中日关系改善势头,让政治、经济两个轮子加快运转,让双边关系攀升呢?我想很重要的是更广泛地层开公共外交,增加两国国民间认知的程度。中国有句话叫“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意即坚持一小步、一小步地向前走,只要方向正确,终会到达目标。

日本各界人士究竟怎样思考世界,思考亚洲,究竟打算对亚洲近邻推行一条什么样的路线,中国人自然是特别关注的。我觉得,日本著名政论家、《朝日新闻》社论主任若宫启文先生撰写的介绍战后日本主流政治家对亚洲的思维的这本书可以回答中国读者的这种关注。

若宫启文先生在1995年出版的《战后保守势力的亚洲观》专著曾引起日本国内外的广泛反响。作者在此基础上充实了近10多年来的最新资料、新观点、新思想后,以《和解与民族主义》的书名重新推出。书中涉及到的政治家从奠定了战后日本保守政治基础的吉田茂开始,一直到前不久还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小泉纯一郎,以及上任不久的安倍晋三。若宫启文先生从政治思潮变迁、政治力量对比的角度对日本政坛主流派的亚洲政策作了新的诠释。

1995年8月,时任首相的村山富市发表谈话,对日本以往从事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所作所为表示深刻反省。村山的“8·15”谈话表明日本在与亚洲邻国和解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但是,由于小泉纯一郎在其首相任内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使历史的时针在进入新世纪后不仅没有往前走,反而倒退了一大截。在此期间,日本的狭隘民族主义明显抬头,导致了与亚洲邻国的激烈冲撞与持续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了60多年,日本当权者还是不能准确地给自己的亚洲政策定位,清晰地展现自己应有的形象.作者分析其深层原因就在于战后日本政治始终在“和解”与“民族主义”间摇摆不定。

正如若宫启文先生在本书所概括的,日本政治中存在着可以称之为“翌年法则”的规律。头一年日本可能在战争问题上作一些反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关系会有些进展,而第二年往往就会作出让中国等亚洲近邻非常反感的事情。“翌年法则”反映了日本总是在自傲与自耻之间来回游移的一种心态。由细致的观察提出这条法则是很有见地的。

我早就知道若宫启文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政论家,仰慕甚久。但是,与他第一次晤面还是在2004年12月,我作为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率团拜访《朝日新闻》社的时候。那天,若宫启文先生作为《朝日新闻》社论主任和《朝日新闻》社长箱岛信——起接待了我们。若宫启文先生向我们介绍了《朝日新闻》一贯的编辑方针就是要坚持战后的和平宪法与和平发展道路,反对修改宪法,也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若宫启文先生坦率地提出,《朝日新闻》有时也会在社论中对中国提出一些疑问和批评。不过,是为了中曰两国间能确立真正的友好关系。我回答说,完全能够理解《朝日新闻》的立场;其实中日两国间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多有相互交流,就多有相互的启发,就像我们俩的名字中都有的“启”一样。仅一衣带水之遥的中日人民,本来应该是兄弟嘛。宾主们顿时开怀大笑起来。

我与若宫启文先生再一次晤面是在2006年8月,东京举行“第二次北京·东京论坛”之际。在头一天的晚餐会上,自民党前干事长加藤絃一先生郑重其事地把若宫启文先生领到我面前,介绍说:“这位可是左右日本舆论导向的人啊!”他不知道我们早就认识了。我们的谈话很快就直奔主题。若宫启文先生向我详细介绍了他与《读卖新闻》社长渡边恒雄在《论座》月刊第二期上就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著名长篇对话,这一对话被认为是日本舆论界两巨头结成了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统一战线”,引起巨大反响。在外交官时代研习过中文的加藤统一先生担任我们两人间的翻译,他恐怕是迄今为止中曰间所有对话与交流中级别最高的一位翻译了吧。

既然是中译本,我就得说一下它的译者、我的老友吴寄南先生,他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他专攻日本政治,熟谙日语。那么,这个中译本不仅十分可靠,而且文字流畅,就不言而喻了。

关心中日关系的不只是两国自己。不久前,我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朋友在讨论会上一再表示,希望中日关系好起来,不要让他们面临两难境地。我回应说,目前中日关系像是汽车在爬坡,而不是下坡。我们会谨慎驾驶:不放松油门,也不急于换挡,但求稳健前进。两国的朋友都用热烈的鼓掌表达丫他们的支持。

佳文共欣赏。我相信所有关心战后日本政治走向和中曰关系的中国读者会由此书受益良多。今年8月底,若宫启文先生在第三届“北京一东京论坛”上担任“亚洲的安全保障与中日的作用”主题的主持人,又发表了不少此书之后新的高见,其间洋溢着他的一贯的大记者的敏锐和政论家的深刻。我诚挚地希望若宫启文先生能有更多的新著被译成中文。

后记

研究当代日本政治和大众传媒的学者都熟悉若宫启文这个名字。他是日本第二大全国性报纸《朝日新闻》的社论主笔,也是日本最享盛名的政治记者之一。

若宫启文1970年从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加盟《朝日新闻》。先在横滨支局釆访社会新闻,1975年起开始涉足政治领域。从担任首相官邸的值班记者,一直做到《朝曰新闻》的政治部部长、社论主笔,历时30余年。和他的许多同事一样,若宫启文非常注意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将跟踪报道日本政治动向与亚洲乃至世界的潮流紧紧结合起来。1981年,若宫启文专程赴韩国延世大学进修了一年。2001年,又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担任为期9个月的客座研究员。2002年起担任《朝日新闻》的社论主笔,为保持该报言论一贯的风格殚精竭智,发挥了核心的作用。2006年2月,若宫启文与《读卖新闻》主笔渡边恒雄有关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对话发表在《论座》月刊上。这是两家竞争多年的大报王笔首次发出共同的呼声。此举更使他闻名遐迩,影响大增。

若宫启文的著述颇丰。除了在《朝日新闻》上发表的一系列评论和随笔外,主要著作还有:《现代的被歧视群体》、《难以忘怀的国会论战》、《战后保守势力的亚洲观》等。其中,1995年出版的《战后保守势力的亚洲观》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精辟地阐述了战后日本保守政党领导人对亚洲的认识及其处理日本与亚洲关系的经过。这本书在日本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介绍战后日本政坛主流派的亚洲观的经典作品。除日文版外,还先后出版了英文版、韩文版。

《和解与民族主义》这本书是作者对《战后保守势力的亚洲观》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后改用新书名问世的。新著增加了近10多年来的最新资料,而且从政治思潮变迁、政治力量对比的角度对日本政坛主流派的亚洲政策作了新的诠释。书中涉及的政治家从奠定战后日本保守政治基础的吉田茂一直到前不久还在日本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小泉纯一郎、安倍晋三等。这本书里不仅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幕后新闻,更对日本保守政治始终难以摆脱的历史困局作了深刻的分析。

按照若官启文的分析,日本的保守政治家总是在两种选择间摇摆:既想通过清算战争和殖民统治的历史,寻求与亚洲邻国的和解,又想利用狭隘民族主义的力量,凝聚民心和实现大国夙愿。这种矛盾在最近10多年里表现得最为明显。1995年8月,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发表谈话,从国策错误的高度对日本以往从事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所作所为表示了深刻的反省。村山的“8·15”谈话可以说是日本当权者对过去历史进行反省的标准版本,是日本亚洲外交的基础。它表明日本在与亚洲邻国和解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步伐。但是,在新世纪登台的小泉纯一郎在首相任内执意参拜靖国神社,以致历史的时针不仅没有往前走,反而倒退了一大截。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了60多年,日本还是不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在亚洲应该有的形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战后日本的保守政治始终在“与亚洲的和解”与“民族主义”这两大选择间摇摆不定。

多年来,我在研究当代日本政治过程中始终得到若宫启文先生的热忱帮助和悉心指导,很早就萌发了要将若宫启文的独特见解介绍给国内同行和广大读者的念头。2006年12月,若宫启文的新著《和解与民族主义》出版后,我立即向若宫启文提出能否将这本书译成中文,得到先生的慨然应允。若宫先生还专门为中国读者撰写了前言,并同意译者对个别表述作修改。

此后,我便在研究之余,仔细研读若宫的原著,尝试着尽可能原汁原味地将它介绍给国內的同行和广大读者。若宫启文不愧是资深记者,文字犀利而深刻,而自己学识浅薄,日语水平有限,常常为推敲原意,斟酌语句而搜索枯肠,绞尽脑汁。再加上事务繁多,翻译进程时断时续。20万字原著的翻译,在别人可能是举手之劳,我却整整花了大半年。

所幸这本书在翻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有关单位和众多友人的热忱支持。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一直致力于促进中曰两国间的相互理解的不断加深。他得知若宫启文《和解与民族主义》中译本即将付梓,在百忙中拨冗为这本书撰写了前言。对此,我深为感动。

《和解与民族主义》的中文版终于问世了。虽然在付梓前一再推敲斟酌,我相信其中难免还会有不少粗疏错讹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日本研究的同行一一点拨,不吝指教。

书评(媒体评论)

佳文共欣赏。我相信所有关心战后日本政治走向和中日关系的中国读者会由此书受益良多。今年8月底,若宫启文先生在第三届“北京一东京论坛’’上担任“亚洲的安全保障与中曰的作用”主题的主持人,又发表了不少此书之后新的高见,其间洋溢着他的一贯的大记者的敏锐和政论家的深刻。我诚挚地希望若宫启文先生能有更多的新著被译成中文。

赵启正

2007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