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其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己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真正的美食家。要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是仅靠技艺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高明的烹饪大师达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达此境界者较多较易,这就是因由所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品吃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唐振常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好吃,下品能吃。能吃无非肚大,好吃不过老饕,会吃则极复杂,能品其美恶,明其所以,调和众味,配备得宜,借鉴他家所长,化为己有,自成系统,乃上品之上者,算得上真正的美食家。要达到这个境界,就不是仅靠技艺所能就,最重要的是一个文化问题。高明的烹饪大师达此境界者,恐怕微乎其微;文人达此境界者较多较易,这就是因由所在。 内容推荐 饮食之道,离开了文化,难探其本源。 唐振常先生干治学为文之余,本其立诚之心,以文化观点探讨中国饮食文化之作。从中华各菜系特色的介绍,各地名店、名菜、名点的评比,到“物无定味,适口为珍”、“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之论,均使人在品味之际亦有所思。 目录 自序/五 饮食文化退化论/一 文人与美食/五 善烹小鲜可治大国/八 无道失德/十 知味难/十二 适口为珍/十四 徽菜之衰及其联想/十六 晋菜今何如/二十 海上饮食篇/二三 旧邦新命:为楼外楼 一百五十周年做/三一 粤味篇/三三 台湾之食/三七 饮食文化之类/四一 食家与家食/四六 饮食之家/五十 吾友一食家/五三 盐商家中一食/五八 状元府上一宴/六二 乡味何在/六五 川菜和川戏/七十 偏食为佳/七四 川菜皆辣辩/七八 四川家常菜/八二 成都小吃/八五 担担面/八八 上海三家小饭馆/九一 上海小吃/九四 新竹小吃/九七 中西饮食方式之异/一○○ 所谓八大菜系/一○二 家法何存/一○四 石家■肺汤/一○六 一行白鹭上青天/一○九 四鳃鲈鱼/一一一 说菜名/一一三 鸡鸣狗盗之徒/一一六 常州豆腐/一一八 一杯一壶/一二一 酒与食/一二四 陆羽茶楼与Matiao/一二八 台湾饮乌龙/一三一 山葵与莲雾/一三四 冷落饭菜馆/一三六 南丫之行/一三八 一年之后/一四一 俱乐部和同乡会/一四四 珍宝海鲜舫/一四七 昆明之食/一五○ 饭店老板观/一五三 饮食文化大交融/一五八 学校周围饮食摊/一六一 包饭作/一六四 包饭师傅/一六七 夜吃/一七○ 穷吃/一七三 吃“转转(儿)会”/一七六 野菜有佳味/一八○ 汤食与甜品/一八三 冷盘成公式/一八五 中华料理有料无理/一八八 澳洲说吃/一九一 做客难/一九四 试读章节 上海原有个杭州菜馆叫知味观,在福建路上,很有名气。它有几个菜很有特色,真正的杭州烧法。东坡肉是正方形一块,一定是皮和肥肉、瘦肉相连,置宜兴小陶罐中,揭盖,先见其皮,油光水滑,色泽艳然,一见就让人爱。食之,入口即化。全国有东坡肉(四川叫东坡肘子)的地方不知凡几,湖北麻城灵泉寺,东坡为官黄州时多次往游,至今有东坡饼出售,以东坡饼佐东坡肉,美食也,然各地之东坡肉皆不及上海知味观所售。此众人皆有之大路货而知味观独具风范也。 西湖醋鱼一听就是杭州菜,然其要点,一是必须西湖之鱼,二是烧法甚异,鱼不油煎,而用沸水滚,捞起,入盘后浇佐料,佐料则须烧熟。上海知味观此菜,鱼从西湖运来,烧法一仍其旧,是以鲜美无比。在知味观还能吃到旁处不得的菜,举其二:烧鱼唇与叫化鸡。为该店名贵之菜。 奇怪的是,就是这样一家好饭馆,忽然消失,前几年改成了海鲜馆,后来叉没有了,令偌大一个上海,只有北四川路有一个西湖饭店,那原是在北四川路旁一条小马路上之小店扩展而成,何来杭州气派? 知味观之取消,如果不是商业部门的无知,而是营业不好所致,那就说明上海人不知味。 然,知味亦难。味有多种,甜酸苦辣,人各有爱,不可强求。其难处在浓淡得宜,增之一分则太浓,减之一分则太淡。厨师的学问大了,叫做调和鼎鼐,后移用做具治国之才。另一面,既然人各有爱,就带有主观成分,按规律按章法去做,未必为人人所爱,厨师的工作就难做了。 厨师尽管有才,得遇知音。这“知”字很难,有时众口交誉一个菜,其实未必有几个人说得出它的妙处。则其所谓知,实是不知。荀子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关键在当与不当。周作人以荀子此言自勉,名其堂日知堂,后来落水,是不当也,说明知堂不知。 以大喻小,施之饮食,亦可见。前几天听人说,上海评比蛋糕,有一家店的蛋糕,都认为好,本应评第一,但评委认为有咸味,不能评第一,要它去掉成味。这家店说,这种蛋糕的特点,正在略带咸味。评委言而不当,专家亦不知味。 再进一层,有时无味也是味。四川人炖肉汤、鸡汤,不放盐,称之为原汤原味,说是这样才能补身体,非四川人初食就不适应,必不知味。犹忆抗战期间籍隶广东的老作家黄药眠从桂林到成都,大家请他吃饭,他一喝汤,叫了起来,说是没有放盐。主人向他解释才明白。四川人不只喝此类肉汤、鸡汤不放盐,吃最平民化的豆花,先吃完以极浓烈的辣椒佐料浇的豆花,必喝称为窖水的豆花水,这窖水也是无味之味,吃了豆花再喝就有味了。和吃完味浓而辣的素条面以后要喝一碗面水一样,浓淡调和,强烈与平淡相配,是四川文化的特色,非只饮食。如此等等,知味亦难。 P12-13 序言 饮食一项,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也绝然不是小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也许可以说是老子顺便举例而已,厨师不能据以自命为治国之才。“调和鼎鼐”一语,借饮食之道以喻治国,则更能说明两者有其相通之处,未可以过轻饮食。文人总是吹嘘文事重要之极,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厨师或关食家没有文人那样自以为了不起。而文事的一个重要原则:修辞立其诚,则可以应用到饮食之道上。广而言之,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立其诚。今天的饮食文化,或日退化,或说不振,原因多多,振兴之道,首在立其诚。无论把它看成是调和鼎鼐的大事,果腹而已的小道,甚或是借以谋生的职业,没有这个“诚”字,便无可为。 我绝不是什么关食家,只因偶然,写了几篇妄说饮食的小文,朋友相与误传,自知其谬,立志刹车,却因出版社的邀约,又复成此一集。野人献芹,自知刍荛。竟敢出示,无非自以为我亦立其诚耳。更因本不甚相信孟子“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之说,而“物无定味,适口为珍”的适口与不适口的评定,亦难有绝对的界限,此集所谈,便只能是出于个人口味的所感,其不能为定,也是必然。读此集诸君,当信我绝无以一己之味化他人之味之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