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秦皇岛分卷含《青龙卷》《卢龙卷》《昌黎卷》《抚宁卷》和《山海关卷》。采用方言土语,原汁原味地记载了流传在秦皇岛大地上的民间文学,浓缩了秦市从有历史记载的孤竹国以来,文化传统和价值情感的发展脉络,保存了世代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书以山海关民间传说故事为主体,少量编选了北戴河区、海港区的传说故事精品,在充分搜集、整理山海关民间传说故事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周春霆编汇的《秦皇岛的传说》,张崇发主编的《秦皇岛名胜古迹传说》,陶涛搜集、整理的《山海关、北戴河、碣石山、燕塞湖的传说》中,精选了多篇作品。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主干项目之一,己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秦皇岛市分卷含5个县卷本,计260万字。流传在秦皇岛大地上的民间故事极其丰富,从北部的山区到南部的平原,从东部的关城到西部的丘陵,或喧嚣的城市,或寂静的村庄,曲折、优美的民间故事时时刻刻被传唱出诱人的弦音,教育和感染着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的心灵。所有这些,不单是广大人民对民间故事的歌颂和传承,也是人民发自心灵深处的对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唱响。忠实地记录下流传在秦皇岛大地上的民间故事并使其流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民间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出版对于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延续华夏文明,保护民间文化的知识产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回来欢喜去呜咽——威远城的传说
老人们常说山海关威远城是一座鬼城,每当夜晚降临,那里面就会有豺狼唱戏,鬼魅吊丧,远远地听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十分吓人,老百姓都叫它“呜咽城”。孩子不听话,只要你一提“东边去”,没有不老实的。
好端端的一座城堡怎么成了呜咽城了呢?让我慢慢道来:
相传这城是大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修筑的。明朝末年,居住在东北白山黑水的努尔哈赤靠着他过人的智慧和勇猛,统一了女真族之后,逐渐消灭了明朝在东北的有生力量,其势力一直扩展到山海关下,吴三桂镇守的宁远城,即是现在的兴城,已经成为孤悬边外的小岛。这下子可把崇祯皇帝吓坏了。于是,他下了一道圣旨,裁撤宁远,把吴三桂调到山海关任总兵,希望让能征善战的吴三桂借助长城,阻止努尔哈赤进攻北京。
话说吴三桂带领几万兵马退进山海关,当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有一个白头发白胡须的老头儿大模大样地走进总兵府,不紧不慢地对他说:“要想抵挡努尔哈赤的满兵,仅仅靠现在的山海关城还不够。兵法云:前有屏后有障乃王者之城。山海关后的石河是障,那么屏呢?”话还没有讲完,呼的一声老头儿就不见了。吴三桂心里一急,要请老者留步,不由得梦竟醒了。他披衣起来察看地图,果然山海关城东缺少一个屏障。第二天天一亮,他召集各路将领,按昨天梦中老头儿的指点来到第一关外,查找地形,准备修建这一军事设施。
吴三桂领一队人马出了天下第一关,沿着古驿道东行。遥遥看见前方有一座小山挡住去路,那小山不高,但很特别。它的北边是雄伟的大山,南边是涛涛的大海,在山海之间,古驿道在它的脚下通过。吴三桂怎么看怎么像一座屏风,这不就是白胡子老头儿指点的“前要有屏”的屏吗!我前些日子也从这里过怎么没有注意呢?你说,一大批乱军撤退有谁还有心察看地形?这时正好有两个人从小山上下来,吴三桂勒住马头打听:“老哥哥,前面的小山叫什么名字啊?”来人笑嘻嘻地说:“叫欢喜岭。”吴三桂又问:“这名字好喜性,为什么?”来人答:“这小岭好奇怪呀,它有两个名字呢。我们当兵的在边外打仗,能活着回来就是老天爷给的造化,回家就要给菩萨叩头。我们登上这座小岭一眼就看见了山海关,进了天下第一关就安全,家就不远了,老婆孩子就能团聚了,能不欢喜吗!所以我们都叫它欢喜岭。”吴三桂一听来了兴趣,又问:“老哥哥,它另外的名字呢?”来人答道:“大人,小的不敢说。”吴三桂说:“别怕,说来无罪。”来人说:“看你的威武,您一定是威震辽东的吴大将军!我们原来是李成梁的部下,李将军败了,我们成了俘虏,受尽了凌辱,如今我们俩是逃出来的。当初我们出了山海关,大家全都哭了,一直哭到这个小岭,因为大家知道,过了小岭就到了边外,离家越来越远了,说不定打仗把命都丢了,一把骨头喂了女真人的狗了。所以,这个小岭又叫呜咽岭。”吴三桂这年才三十二岁,刚刚被封了平西侯,血气方刚。听了老兵的话深受感动,感慨万千,便命人取了银两给他们回家好过日子。
吴三桂一行人马登上了这座小岭,大家四下一望,南面是碧波万顷的大海,北面是重峦叠嶂的燕山,东面是辽阔荒凉的东北。西面是雄伟蜿蜒的长城和山海关。吴三桂令旗一指说: “在此地筑城,保卫京畿,屏蔽关城!”真正是一呼百应,众人都欢呼起来。
很快,一座城堡建成了。当时城高三丈,下垫以石,四角起台垛,城上女墙高五尺,周方七十步,城南北面起平台,沿袤三丈。很是雄伟。这座小城颇为奇特,它不是四面有门,而是在南面留了一个可供出入的城门,东西北三面全是城墙。还有一条秘密的地下通道连接山海关内的总兵府。
城筑好后,有人请吴三桂验工命名。吴三桂选了一个黄道吉日,骑上自己心爱的追风马,前呼后拥地来到城跟前一看,不由得向东北方发出三声大笑:“哈哈哈!”他笑啥呢?原来是,一笑这城筑得快,兵贵神速嘛;二笑这城筑得坚固,使山海关城防更加完美了;三笑努尔哈赤那厮毕竟比自己少了一个心眼儿。高兴之余,他大笔一挥在城楼上写下了三个大字:“威远城”。意思是:我的威风能镇压你白山黑水的努尔哈赤。
威远城筑好以后,城里没有老百姓,更不许进去,偶尔只有打柴的樵夫,放羊的牧童从门前走过。那时候老百姓都不识字,所以没有人认得城门上写的是什么。这样知道这座新城名字的老百姓几乎没有。可是城周村庄里的老百姓,自打城建好以后,总能听见莫名其妙的哭声。是谁在哭呢?
原来,威远城建好以后,吴三桂从四川调来一批能征善战的山兵,前来驻守,其中有哥俩。大的叫大毛,小的叫小毛。他们进了威远城一看,城里没有一间房子,只有大大小小的砖洞,每个砖洞住十名兵士,没有被褥,只有干草,四川兵一看就心里凉半截。住的不好,吃的更糟了,除了包米面的窝头,就是高粱米稀粥。就这样,没几天,大多数的兵士都病了,还死了好几个。大毛二毛也病倒了。当官的还逼他们上城站岗,弄得这群南方兵个个伤心落泪,夜里就呜呜大哭。
这件事,有人很快禀报给了吴三桂。吴三桂听说威远城里的兵士不操练刀枪,还成天呜呜咽咽大哭,气不打一处来,立刻骑马来城视察。他刚刚走出第一关,就下起了大雨。此时正植秋末冬初,冷雨横飞。进了城,吴三桂淋了个落汤鸡,城里的南方兵冻得只有打寒战的份儿。洞里的兵士拥挤在一起哭得昏天黑地。吴三桂气得面红耳赤,急令把小头目大毛传来。
大毛兄弟是苦人家出身,来到遥远的北方,进驻威远城,眼看着弟弟小毛病倒了,心急如焚。自己的眼睛哭得又红又肿,偏偏又拉肚子,一天要拉七八次之多,连腰都直不起来。他听说总兵大人传见,吓得尿了裤子,连滚带爬地跪在吴三桂的面前回话:“总兵大人,请多恩典哪!许多的兄弟因为水土不服都害了病,实在起不来上岗。到今天已经死了五个人啦!”吴三桂眼睛一瞪: “放肆!还未等我开口问你的话,你却来了一大堆废话,仅就这一点就是违反了军纪,蛊惑人心!来人,给我打,重打四十军棍!”总兵大人一声令下,早有人掀翻了大毛,乱棍雨点般打在身上。大毛虽然体魄健壮,也架不住这番折腾,他哪受得了哇!刚刚打了三十军棍,就没有气儿啦!有人禀报吴三桂:“回总兵大人,大毛他死了。”吴三桂怒气未消:“死了?死了也得打!”话音刚落,就听“三十一,三十二……”又像捶猪一样,噼里啪啦打了起来。
这些南方兵见大毛被活活打死了,全都嚎哭起来,一下子乱了营。小毛一见哥哥被打死了,眼睛都红了。对吴三桂大声喊道:“把我也打死吧!省得受活罪!”吴三桂大怒,这还得了,岂不反了!忙下令:“打!”不几下,小毛惨死棍下。吴三桂见弹压了军心,就下地道,回总兵府了。
可是,威远城里的南方兵是可怜得很!他们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只有哭了。从此威远城就成了呜咽城。
采录地点:山海关
采录时间:1987年
采 录:王英之
P31-34
春天的故事(代总序)
白庚胜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21世纪是与中国民间文艺保护的春天一起来到神州大地的。
正如20世纪新中国历史开篇注定要从知识界对民间文艺的关注及其从中寻找现代化的资源与动力开启那样,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精英阶层乃至普通群众,在新纪元伊始之际亦把深沉的目光投向了中华大地上五千年积淀丰厚的民间文艺遗存:几多焦虑,几多审视,几多期待……
辛巳之春,在送走整整一个世纪的痛苦与欢乐、牺牲与胜利之后,随着4月的和风一寸寸染绿京城的街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终于完成了新统帅部的组建,并在冯骥才主席的倡导下作出了用10年时间在全中国境内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战略决策。其内容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作一次“地毯式”的大普查,最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俗志》(3000卷)、省卷本《中国民间美术图录》(31卷)、专题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 (20卷)、《中国剪纸集成》 (50卷)、《中国唐卡集成》(20卷)、《中国古村落民居集成》(50卷)、《中国服饰集成》(60卷)、《中国彩塑集成》(10卷)、《中国民窑陶瓷集成》(10卷)、《中国皮影集成》(10卷)、《中国民间杰出传承人集成》(100集)、《中国史诗集成》(300卷)、《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500卷),并命名一大批民间艺术家,建立一系列民间文艺之乡与民间文艺保护基地、传承基地,建设民间文艺数据库。其目的,不外乎是固守中华文明根脉、传承中国文化薪火。
想当初,没有上级的指示,没有企业的支持,没有出版社的承诺,一切都只是一个发生在初春里的梦。于是,多少赞叹如春潮涌起,多少怀疑似涛声依旧,多少讥讽穿行在街巷,多少风险横陈于前路。但是,紧迫感、责任心使我们义无反顾,民间情怀、国家利益令我们坚定前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众志成城,誓将梦想化现实。
由于顺应了发展多元文化的时代潮流,也顺应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复兴的党心、民意,春天的梦想一天天成长: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及国家级大型文化工程之后,中宣部决定襄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获得民间文艺界前辈贾芝、冯元蔚诸先生的全力支持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新闻发布会于2003年2月1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实施工作会议于2003年3月25日至26日在北京正式召开,第一批实施省区及专项随之开展行动。
作为主干项目,编纂出版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议之初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这是因为:作为这项工作重要基础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的组织系统仍然存在;其省卷本编纂工作仍在进行;大多数地区都已编定有关县卷本。我们相信,它定能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第一批收获。
难忘啊,从1984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当时称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曾先后动员200多万名民间文艺工作者从事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民间文学普查,先后收集到40亿字的文学资料。其中,包括184万篇民间故事,302万首民间歌谣,748万条谚语,各种专集4000多种。这是一笔多么丰厚的遗产!如今,作为这项工程的最终成果《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 《中国谚语集成》省卷本的编纂出版正在接近尾声,而曾经主持这项工作的钟敬文、马学良、姜彬等领袖人物却长眠大地,再也看不到这赏心悦目的收获,还有许多民间文艺传人早已作古化春泥,许多“三套集成”工作者从“青青子衿”变成了“白发老翁”。面对这一切,除了继续做好“三套集成”省卷本的后续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能够拒绝编纂出版他们苦苦收集到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
怀着如火燃烧的激情以及对民间文艺事业的忠诚,我们经过两年多的准备,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专项。那时的杭州,正是“江南草长,落英缤纷,群莺乱飞”,一派明媚的春光。
在实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多少感人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以他作家的情怀与文化领袖的睿智,始终坚持将包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在内的“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编纂出版工作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具体过问它的体例设计、出版、文本审定、封面设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自己的文学创作却因此被束之高阁;杨亮才先生是中国民间文艺界的老同志、老领导,他不仅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全部策划,而且还主动承担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整体设计、并不顾七旬高龄奔走于湖北、云南、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摸底游说,直至回老家部署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赵寅松是白族文化专家,他任所长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并不从属于文联系统,但他在得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在主持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后主动请缨,不仅承担了《云南甲马集成》大理部分的编纂工作,而且还以极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的编纂工作。他说:“抢救遗产不分内外,保护文化岂等文件经费!”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的深愿;与赵寅松先生一道为示范本的编纂作出贡献的还有湖北省民协主席傅广典先生及宜昌市民协主席王作栋先生。在他们的主持下,“当阳卷”示范本的编纂亦高速优质,一锤定音。
随着河南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山东枣庄民协主席王善民、内蒙古民协主席那顺、中国民协副主席兼吉林省民协主席曹保明、江苏省徐州市民协负责人殷召义等先后加入到《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工作中来,早日高水平出版这些成果便成为当务之急。也就在这个时刻,经过不断挫折,我们最终与知识产权出版社喜结良缘。该社有胆有识的社长董铁鹰先生与总编欧剑先生、副总编王润贵先生决定投巨资以圆这套“全书”的出版梦。这使我们感到鼓舞,也更使我们坚信中国尚有出版家,而不仅有追逐名利的出版商!促成这段良缘的是一位名叫孙昕的年轻女士。她曾在2002年与2003年两次采访过我,以报道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无“红头文件”、无一分钱的背景下组织实施的壮举。那时,她是一名记者。2004年,她从《中国知识产权报》转调到知识产权出版社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打电话了解这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有关成果的出版问题。当她了解到我们虽已获中华书局斥资帮助出版《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资帮助出版“中国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出版维艰之后,决定向本社领导反映抢救工程面临的困难。对此,我心存疑,而被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出版家们铁肩担大义,断然允诺。
这,都是发生在21世纪春天里的故事。
在这个春天里,我十分荣幸能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最高统帅部的一个成员,并奉调协助冯骥才主席主持协会日常工作及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可以说,这四年里,我是与中国民间文艺的梦想一起不断成长的。尽管衣带渐宽、双鬓初霜,我与我的同仁们却无怨无悔,抱诚守贞,一直执著于为祖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而努力。这是因为我时刻听到来自田野的呼唤:暂先放下你的寸管,作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我亦不断被冯骥才主席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切所震撼:暂先离开你的书斋,走到人民群众中去。是的,暂先放下,是为了永远拿起——学术;一时离开,是为了不朽的存在——人民文化。
在这部洋洋3000卷的《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即将问世之际,我觉得有必要对这项工作的缘起与经纬作一些简单的诠释。
关于名称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名副其实。它之所以以“中国”相冠,表明其中所收作品遍及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港、澳、台地区民间故事作品入“全书”是藉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金荣华先生之力才得以实现的。这在“三套集成”时代是不可能、也是没有做到的;所谓“民间故事”沿用的是《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所使用的广义性概念,它泛指一切散文体民间口头创作,包括神话、故事、传说之属;“全书”之称,因它基本反映了中国民间故事的基本情况而定,它的确在内容、形式、地域、民族、体裁、题材等方面都比较全面、客观。以它的编纂出版为标志,中国民间故事的形象将不再残缺星碎、模糊不清。
关于关系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开拓创新》中即已作过明晰的阐释:“‘抢救工程’与‘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同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承办的民间文化工程。‘抢救工程’是‘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继承与延续,也是对‘三套集成’工作的一种拓展与深化、发展。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抢救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精神是一致的。在文学意义上,‘抢救工程’是对‘三套集成’的范围扩充,增加了史诗、民间叙事长诗;在艺术意义上,‘抢救工程’增加了民间工艺美术,为‘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中缺少的相关部分作了‘补天’;在文化意义上。 ‘抢救工程’把‘民俗文化’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力求一网打尽,理清了民间文学与民间艺术存在基础的关系。在‘抢救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将最终完成‘三套集成’工作的遗留问题,不仅争取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还将对历时20年的‘三套集成’进行总结、评奖,并探讨有关资料的活化与应用问题。”
也就是说,在最初的创意之中,周巍峙主席所主持的“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之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县卷本是拟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以《中国民间文学全书》的形式加以编纂出版的。后来,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不得不改弦易辙,决定先编纂出版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歌谣、谚语、史诗、民间叙事长诗等则留待今后再相机启动编纂出版。显然,《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并不是平地起高楼,也不是刻意另起炉灶,它基本属于“三套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资料的系统编纂出版。
关于原则 在2004年3月26日至28日召开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推动会议”上,我受主席团的委托,作了《用优异的成绩编好(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报告,对编纂出版这部“全书”提出了以下原则:1.分批实施、推进,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全部编纂出版任务;2.示范本先行,先编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12卷示范本及湖北省当阳卷示范本;3.对未编过县卷本的地区进行普查并编纂县卷本;4.对已编纂县卷本但未作过普查的地区进行普查,以补充原有县卷本资料;5.对已作过普查并编有县卷本的地区进行补充调查,以丰富原有文本;6.对已有少数民族文字县卷本进行翻译并补充有关资料,以编成汉语县卷本;7.制定体例及出版方案,进行统一编纂及集中出版;8.成立从中央到省、市、县的四级领导小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此项工作。虽然进度不一,但一年多来这项工作始终是按此原则实际进行的。
关于动机 我们的最初动机是:1.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当然包括对民间文学的抢救,抢救性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2.大量的信息表明,由于种种原因,从1984年起被搜集到的民间文学资料正面临着各种厄运:或佚失无存,或藏诸私家,或变卖造纸,或鼠啮虫蛀,或风雨侵蚀,必须加大对它们的再抢救;3.通过《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的编纂出版,为日后编纂出版《中国歌谣全书》、《中国谚语全书》、《中国史诗集成》、《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等积累经验,并最终完成“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各层级卷本的全部编纂出版;4.为方兴未艾的故事学、传说学、神话学及类型学、母题研究等提供最生动的资料,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进步;5.强化民间故事作品的社会应用,使之在人文精神建设、学术建设、道德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文艺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等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亲爱的朋友,《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摆放在您的案头并正一天天增高的今天,也正是全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为您祝福、供您享用的盛大节日。为了这一天,我们付出了我们应该付出的一切;为了这一天,我们为自己的正确抉择、坚定信念、审慎工作而感到自豪。
自豪,来自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
光荣,展示了精神家园守望者的无私与智慧!
我们确信,春天的故事永远没有结束,她只会延伸为一次又一次秋天的收获。
2005年8月13日酷热中
于北京潘家园寓所
世界的东方有一条龙,这条龙叫长城。
长城绵延万里,横贯东西,古老而又年轻,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龙首探海扬波的地方有一座城,她的名字叫山海关。
山海关城形如凤凰展翅,左枕燕山勾连北漠,右襟渤海直扑南湾。它太精炼,太博大,太富有,太和谐。因自然景观有山,有海,人文景观有长城,有关隘,且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民风淳朴,文明开放,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关”。
山海关从历史走来,从新石器时代始,这里的人们就以木石为武器,茹毛饮血,在石河两岸求生存。春秋时期,他们的后代用青铜斧钺开辟孤竹方国。秦始皇鞭石求仙,把中国头号大动脉碣石道延伸到这里,建立了庞大的碣石宫。汉武帝也在旁边修筑了汉台,彪炳盖世之武功。成吉思汗的蒙古马,像蝗虫一样啃食山海间肥沃的青草。明清两代,紫塞雄关,金戈铁马,六国侵犯,斑斑伤痕。民国军阀出关入关,视生民如草芥。古城南门,英雄儿女打响长城抗战第一枪。解放大军挥师入关,救人民于水火。伟大领袖毛泽东登上第一关城楼,开辟了山海关历史的新纪元。
自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建关设卫起,伴随着长城的修筑,雄关的落成,寺庙的兴建,人流物流的增加和集散,古城的兴盛也带来了民间文化的繁荣。山的险峻,海的壮阔,关城的雄奇,以及频仍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古朴的民风,都为民间文学的生发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关城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用淳朴、智慧和善良,鞭挞邪恶,伸张正义,揭露黑暗,讴歌文明,赞美爱情,弘扬伟业,编织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传说和故事,并心口相传,流传至今。
本书以山海关民间传说故事为主体,少量编选了北戴河区、海港区的传说故事精品,在充分搜集、整理山海关民间传说故事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周春霆编汇的《秦皇岛的传说》,张崇发主编的《秦皇岛名胜古迹传说》,陶涛搜集、整理的《山海关、北戴河、碣石山、燕塞湖的传说》中,精选了多篇作品。在此,谨向上述几位作者及讲述和整理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时间紧迫,在编选过程中难免有所疏漏;又因水平有限,难以对作品做进一步的加工,所存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6年1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