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失衡/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宗月琴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是中国首套原创人性分析丛书,配文原创插画,度身定作,意境玄妙,不仅是后现代心理学解读的大胆探索,而且融合了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元素,使“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立体而多元,读来颇有气势,是一套好看、新鲜,有趣的书。是所有心理咨询师必备参考读物。

本书为其中一册,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向您介绍了有关失衡的知识。

内容推荐

如果您想透视生存的环境,思考生活中林林总总的失衡现象,那您可以从头开始看。

如果您对失衡——平衡的方方面面感兴趣,需要对失衡现象作出判别,那您可以重点看第二章。

如果您想知道各式各样的失衡表现,想了解哪些人可以避免失衡,那您可以关注第三章。

如果您需要探究失衡的原因以及知晓生活中如何应对压力的抗衡、建立和谐均衡的人际关系,您可以从第四章开始。

如果您马上就要行动,改变失衡的状态,那您可以直接翻阅第五章。

目录

本书使用说明

第一章 失衡——你生活的环境

一 齐达内——或许并非冲动

二 瑞贝卡——真的很“牛”吗?

三 毕玉玺——从失衡到失足

四 王均瑶——渐行渐远的时代先行者

第二章 失衡——平衡面面观

一 失衡与平衡

《周易》中的平衡观

老子的适度原则

中医与失衡

中庸与平衡

二 艺术中的平衡美

三 失衡的识别

四 心理健康的平衡标准

李绍唐的幸福理论

BALANCE:平衡

围城内外自由穿行的钱钟书

第三章 失衡——谁能躲得过去

一 自我认同与自我迷失

 少年不识愁滋味?

 自我同一性

二 现实的痛苦与虚拟的快乐

三 踯躅在厅堂与厨房之间的女性

四 徘徊在自尊与自卑之间的男性

五 亲密与孤独

“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相敬如宾”

因爱生恨

不是为了项链

六 曾经与未来的PK

七 一石激起千层浪

第四章 失衡透析

一 生为女人,还是长为女人?

虎父无犬子

棒打出孝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时代的烙印

二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蜗牛背着重重的壳

你会得溃疡病吗?

轻装上阵,寻找蓝天

三 内心深处的呼唤

目标的冲突

动机的冲突

四 不识庐山真面目

眼见一定为实吗?

你心中的杠杆平衡吗?

五 对他人的认知——走出人际的困惑

第五章 走出失衡——迈向美好生活

一 面对压力,控制情绪

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你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吗?

二 聆听生命的真谛

你的应答方式正确吗?

共感——正确的应答

把握倾听的机会

三 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凡事从感激开始!

态度决定一切

心理调适应对失衡挑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自我认同与自我迷失

所有经历风雨的温柔与坚强

所有青春无悔的烦恼与成长

所有奔向未来的理想与张扬

所有冲破捆绑的热爱与癫狂

——《年轻的战场》

青春是多么的美好,年轻、向上、热情,在这年轻的战场上可以肆意挥洒着美丽的青春年华;同时青春充满着激荡和矛盾,温柔与坚强、烦恼与成长、理想与张扬、热爱与癫狂交融在一起。

青春期的少年处于人生最复杂、最充满矛盾的阶段,身心发展不平衡,与父母冲突加剧,情绪容易激荡,行为趋于冒险,自我成熟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依赖和独立的冲突、成熟和幼稚的交替、自信与自卑的冲撞,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风暴”。

美国心理学家阿奈特(J.J.Arnett)总结了有关青春期风暴的众多研究,这些研究无一例外地支持这种关于青春期风暴的论述,青春期是一个比其他时期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的时期。

少年不识愁滋味?

青少年时期,个体常常体现出特有的自怜、自爱等自我体验;同时,内心又会因为小事而突起波澜,遇到顺境,则产生优越感、自负、自傲,遇到逆境,则产生自卑、自暴自弃。当青少年极强的自尊心与其他情感发生冲突时,青少年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尊放在首位。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成长的快速期,自我性意识觉醒的青少年对此感到好奇、敏感,渴望与异性交往,从对异性的陌生、畏惧、不安、羞涩,逐渐发展到爱恋,同时,他们时时处处想以成年人的面目出现,并渴望得到社会、学校和家人的认同,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意识”。青少年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变时期,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渐渐适应,出现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的矛盾,他们心理还不够成熟,知识结构尚不合理,社会生活经验缺乏,感情比较脆弱,情绪波动性较大,在价值判断上还有很大的盲目性,在行为方式的选择上往往感情多于理智,而且他们企盼顺利的多,预料失利的少;对自己宽容的多,严格要求的少;希望得到的多,愿意付出的少。当他们接触到活生生的生活现实时,当期望实际值低于内心期望值时,就会发现生活中的我与心目中的我相去甚远,从而产生怨天尤人的不满情绪,同时缺乏自信感。

王小帅的影片描绘的都是美好的青春,快乐却也残酷,《十七岁单车》里的迎风飞驰、《青红》里的琴声扬起。在《十七岁单车》里,自行车对于两个主人公都是一种身份确认。初到北京的郭连贵衣衫褴褛,千辛万苦在快递公司找到份差事后,却因为公司自行车被盗而被辞退,自行车被郭连贵视为有别于乡下孩子的标志,所以自行车的丢失对于他来说就是自我身份的丢失;而对另外一个主人公小坚来说,自行车是其男性魅力的象征,没有了自行车,最基本的尊严也就不复存存。由此而后,影片中两个人物的心理开始失衡,而失衡则源于青春的躁动。蒙田在《自由的心灵》中说过,“狂热的渴望会妨碍人的行为,使我们对一些不顺心的事焦躁不安,对与我们打交道的人满腹怀疑。”青春在彼此的身上留下痕迹,唐突、鲁莽、自恋以及盲目虚荣。《十七岁的单车》中,也有青春的萌动,少男少女骑着单车掠过两旁的郁郁葱葱,如沐春风。但倏忽之间,萌动着的青春变为躁动。在北京错综复杂的胡同里,青春的失衡构成人物心理的扭曲变形,暴力成为平衡心理的道具,每个人用拳脚相向,或是用“拍砖头”给自己讨回“公道”,用暴力来确认自己的威信与尊严。

青少年心存梦想,喜欢把未来编织成绚丽的蓝图,都有着美好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都想学有所成、业有所创,都不甘落于他人之后。但是,他们的理想往往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所以,当理想不能实现或没有完全实现时,当前进的道路上出现挫折坎坷时,他们就会产生种种惊恐和不安心理,就会南热望转向失望,出现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之间的失衡感。未成年人处于心理上的断乳期,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欲望,很容易被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所迷惑,由于整个社会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转型期,各种思想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也成为诱发未成年人精神心理失衡的外部催化剂。

内在冲突与外部的诱因,让青少年处于矛盾的漩涡中,并非“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自我同一性

埃里克·埃里克森突破了弗洛伊德人格心理性欲发展的模式,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这也是青少年期必须解决的问题。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他提出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见图3—1),认为每个人都经历这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对青年期而言发展主要解决的是自我同一性l司题。

危机并不是一种灾难,而是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危机若能够得到积极解决,自我就会增强,人格就会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危机若得不到解决,自我的力量就会削弱,人格就会不健全,从而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解决这些危机的方式决定了人格发展的方向,并影响到我们如何解决今后危机的方式。

每个阶段在克服危机的方式上都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适应,另一个是适应困难,适应则带来平衡的人生,适应困难则带来失衡的人生。

青少年阶段可能是人的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作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就能接受并欣赏自己。但是,很遗感,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

角色混乱是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无法“发现自己”和回答“我是谁”的问题,不清楚自己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消极同一性是个体形成的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这将不被社会承认,而成为社会反对和不能容忍的危险角色。

埃里克森自己的一生也充满了自我认同感问题。埃里克森1902年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丹麦人,在他出世前,他的生父就抛弃了母亲。三年后,母亲与一个名叫德奥多尔·霍姆伯格的犹太医生结婚,母亲一直告诉他霍姆伯格医生就是他的亲生父亲,直到进入青少年时期,他才知道真相——他是一个私生子。埃里克森的生理特征,使他的自我认同非常混乱。他生活在一个犹太人家庭里,但他保留了他的斯堪地那维亚亲生父亲的许多生理特点——高个子、金发、碧眼,在他继父的教堂里,他们叫他“异邦人”,而在同学中间,他们又叫他“犹太人”。“我到底是谁?”埃里克森经常这样问自己。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埃里克森正处在青少年前期,大战造成这个男孩的感情崩溃:他不知道该忠诚于德国,还是忠诚于他的祖国丹麦。在痛苦挣扎中,他苦苦地探索自己,寻求自我的认同,从公立学校毕业时,他未听从继父让他上医学院的建议,决定要成为一个艺术家。在欧洲的几年游历中,他有幸认识了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并师从于安娜,终究成为一代心理学大师。后来,埃里克·埃里克森改名为埃里克霍姆伯格·埃里克森,看出他的自我认同感的改变。

自我认同中重要的一点是性别认同,性别认同障碍是一组以两难境地为特征的模式,它具有与一个人自身生物性别相反的性别认同或性别感,有两个特点:性别焦虑(不喜欢自己的性别)和对变成另一种性别的渴望。一些欧洲的研究表明,在30000男性中有一例,在10000女性中才有一例存在性别认同障碍。(美国精神病学会,2000)。

河莉秀——集清纯、美艳、性感于一身的美丽女人,可以说是女人中的女人,而她却是变性人。人生的路本就难走,不知道她是顶着怎样的压力才做出这样的决定,恐怕没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勇气。

以色列歌手亚荣·科恩(Yaron Cohen)在20世纪90年代接受了变性手术之后,便成了达娜(Dana)。

心理动力学、行为学、生物学对于性别认同的障碍存在不同的归因和理论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患有性别认同障碍的人自我同一性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认为他或她生来就被赋予了错误的性别。

P57-62

序言

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严重损害人类尊严的事件:

第一次要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家哥白尼发现了太阳是世界的中心,我们世代居住的地球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人类的自尊心第一次受到了严重损害,为了宣泄强烈的愤怒情绪,人们将日心学说的热情传播者布鲁诺残忍地烧死在火刑柱上;第二次要追溯到工业革命时期,生物学家达尔文发现了人类与猴子居然是同一祖先,人类的自尊心再次受到严重损害,衣冠楚楚的人类难以接受毛脸红臀的猴子是自己祖先的事实;第三次要追溯到殖民时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自诩为理性动物的人类,在大多数情况下的行为是受潜意识主宰的,第三次触及了人类自尊的底线。在21世纪的今天,一群年轻的心理学者怀揣着对心理科学的无限热忱,用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编著了《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有可能第四次触摸人类自尊心的敏感神经,“从众”、“偏见”、“偷窥”、“攻击”、“抑郁”、“失衡”无一不是人性中最常见,却难以接纳的真实。

我们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探索心灵世界的奥秘。

弗洛伊德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强烈的禁忌之所以被严格设定,正是因为那是人性中最深层次的冲动。人类的“最高秘密”——最不愿意与人分享的事情是如此惊人的相似。

这就是在我们生活的时空中,无时无刻、无地无处不在的社会心理规律,其影响力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无孔不入,无形莫测,却又不容置疑。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无论我们主动还是被动,自愿还是被迫,承认还是否认,有意识还是潜意识,都时不时地在震撼和涤荡着人性幽谷里潜藏的真我。

21世纪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纪:9·11恐怖袭击、非典肆虐横行、北大学子卖肉、著名艺人自杀、针孔摄像偷拍、国际赌场包围;时代在飞速进步,社会在深刻变化,高新技术的普遍使用,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使我们的身心不由自主地受到冲击和震撼。

在感受震撼之余,我们试图用心理学的独特视角,以《流言》、《暗示》、《从众》、《偏见》、《偷窥》、《博彩》、《攻击》、《抑郁》、《失衡》为题。来洞察和解析社会热点心理现象背后的人性共有的禁忌。我们编写丛书的目的不是要揭露人性的阴暗和丑陋,而是希望告诉人们,我们对自身弱点的恐惧和排斥,是因为我们放大了对自己问题的独特感。社会心理学有一个照镜子技术,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照镜子来完成自我认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通过别人的反馈更好地认识自己,别人是我们的镜子。别人通过我们的反馈更好地认识自己,我们是别人的镜子。我们在这里提供几面折射人性的镜子,帮助人们更理性地认识自己,从而让大家发现自己并不孤单,在自我探索中达到自我觉悟,进而如释重负。

在本套丛书的编写方案中,设想首先从有轰动效应的热点事件率先唤起读者的共鸣,仿佛是音乐会的开幕序曲;接着将节奏放到舒缓,对心理现象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犹如曲径通幽;紧接着五彩斑斓,呈现出心理现象在各种生活领域的诸多变身,好似一桌满汉全席的盛宴;然后从实证的角度。借助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科学事实揭示和印证心理现象背后的规律原理;最后,从应用的角度,帮助读者观察评估自己,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借鉴。

长久以来,在我们的心中一直蛰伏着一个梦想——与大家一起来分享心理学的魅力。每当看到朋友们谈到心理学,脸上神采飞扬,眼神熠熠生辉的时候,想编写关于透视人性丛书的冲动就会从心底涌起。非常高兴有机会能与宗月琴、徐浙宁、张磊、鲍立铣、梁良、李淑臻、王小晔、陈林、李君春诸位俊才合作,他们是一群才华出众的心理学博士和硕士,也是我的挚友;他们既有专业的心理学功底,又有隽永的文笔,更有敏锐的时代触角。我们一起尝试用《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分享心理学的魅力,在心理学的象牙塔和社会热点现象之间构建一条彩虹。

好事多磨,这套丛书在出版过程中几经曲折,辗转反复,如今终于与心理学爱好者见面。我体味其间,感触良多,正如智者所云:凡事都有两个方面,英文中也有“A coin has two sides”的名言,这套丛书由于经历时间的磨砺,几经修改,反复酝酿,因此也更多地吸纳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也更多地沉淀了作者的真知灼见,越发凸显出丛书追求和倡导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

现在其中的《从众》、《偏见》、《偷窥》、《攻击》、《抑郁》、《失衡》率先要与读者见面了,我们非常高兴。值此之际,尤其要感谢东方出版中心和策划编辑张晶,正因为他们的慧眼独具,才避免了《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的明珠暗投。

章震宇

于海上问天阁

2007年5月11日午夜

后记

比大海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很幸运选择了心理学作为自己的专业领域,能有机会徜徉在浩瀚的心的世界,去慢慢体会它的诱人和神秘。

十几年的职业生涯接触了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不同的企业文化,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便利条件也获得了诸多机会与不同层级的员工交流沟通,了解到形形色色不同的人群的心态,体会着这个多变的时代人们的脆弱与挣扎,内心的苦痛和压力,感觉着心理失衡现象的普遍,一直有一种冲动,希望能为和谐美满的社会做些什么。

这本书今天能够与广大读者见面,或许会给读者朋友带来些许启迪,或许会让大家能多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和家庭,事业和工作。

本书得以成稿要特别感谢策划张晶一一没有你的鼓励,我不会有勇气在应接不暇的生活里再面对新的挑战,感谢主编——章震宇,你的睿智的观点给了我颇多启发,让我用更新更好的视角看待社会的方方面面,思索大千世界,感谢我的同事卢祥、徐晓琳、胡建书、王潇琰,感谢我的家人……

特此感谢!

宗月琴

2007年5月

书评(媒体评论)

自古以来人类在好奇心的趋动下不断进行着探索。大到整个宇宙,小到一个电子无一不是研究的对象。人类的眼光已经远到130亿光年,最小已经解析到夸克。但当人把目光投向自身却依然困惑。“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从公元前开始就引领着人类一步步寻找出关于自己的真相。人类的复杂性成就了人类不同的学科: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解剖学、基因学、文学、艺术、心理学……爱智慧的人类使用了迄今为止可以使用的一切手段来认识自己,表达自己。

《禁忌等于共有:透视人性丛书》正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关于我们自己的书。

——黎瑞刚 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在我看来,哲学往往从复杂的具体看到简单的抽象,比如从天体运动、万物生息看到”运动是绝对的,静皮是相对的“,而科学往往从简单的具体看到复杂的抽象,比如从“苹果落地”看到“万有引力”,从“洗澡”看到“浮力定律”。那么,心理学是什么呢?心理学曾经是哲学,所以能从复杂中看到简单,心理学现在是科学,所以能从简单中看到复杂。但不管是从复杂到简单,还是从简单到复杂,心理学所做的就是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人类心理现象,甚至是解构人类惯常的心理图画。“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都是存在久远而还将继续存在的人类心理现象,从古至今,万象丛生,耍说清不容易,要出新更不简单。而这套丛书的作者们,虽然都是年轻的心理学界人士,却秉承了心理学的专业素养,既能从繁杂的现象中发现人性最原初的本色,又能跳出惯常的认知定势赋予这些心理现象独特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套丛书不仅是后现代心理学解读的大胆探索,而且融合了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元素,使“偷窥”、“偏见”,“抑郁”、“攻击”、“从众”、“失衡”立体而多元,读来颇有气势——这是一套好看、新鲜,有趣的书。

——张结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心理学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7: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