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美国著名刊物《时代》杂志与中国20世纪历史之间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历史自身的故事,一个如何被外面的世界关注和描述的故事,一个别人的描述如何补充着历史细节的故事。
本书将带你回忆从1923年到1946年陆续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中国面孔:吴佩孚、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币原、溥仪、汪精卫……重温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解读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中国故事1923-1946)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李辉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美国著名刊物《时代》杂志与中国20世纪历史之间的故事。这也是中国历史自身的故事,一个如何被外面的世界关注和描述的故事,一个别人的描述如何补充着历史细节的故事。 本书将带你回忆从1923年到1946年陆续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中国面孔:吴佩孚、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币原、溥仪、汪精卫……重温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解读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 内容推荐 本书以《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 从1923年到1946年,在2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作者先后选择了吴佩孚、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币原、溥仪、汪精卫、陈诚、史迪威、宋子文、马歇尔等封面人物为焦点,以编年体的方式来叙述中国的历史进程。采取以翻译并摘录《时代》报道原文,与当事人回忆录、相关史书的描述相映照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 目录 引言: 封面人物,把历史串联 第一章 1923:《时代》问世与中国的渊源 一/创造媒体帝国的人走了 二/在中国出生的“《时代》之父” 三/教育梦:西方传教士的历史尴尬 四/TIME的问世:“时间”还是“时代”? 五/封面人物走过来 六/封面中国人物背后的中国情结 第二章 1924:枭雄周围的世界 一/“中国最强者”亮相 --/八方风雨中风光一时 三/政坛混战,乱花迷眼 四/临城大劫案震惊世界 五/土匪困扰的背后 六/不懂政治的军阀 第三章 1925—1927:潮起潮落,一切又重新开始 一/勉为其难的革命家 二/又一次义和团的恐惧 三/混乱的南京 四/走进上海的征服者 五/最有价值的人质 六/流亡莫斯科之路 七/上海的婚礼与广州的暴动 第四章 1928—1930:硝烟里,这一曲起承转合 一/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巨头端坐在一起 二/蒋、冯父子均在漩涡中 三/“张之后的张”:从张作霖到张学良 四/“基督将军”——战士或叛徒 五/盟友间,起承转合 六/“独立王国”的毁灭 第五章 1931:中国悲情 一/柳条湖爆炸 二/不应有的现场缺席 三/“中村事件” 四/黑色“九·一八”并非偶然 五/“大亚洲主义”幻想的破灭 六/张学良的抵抗或放弃 七/“人民外交”与职业外交的冲突 第六章 1932—1934:人在风雨晦暝中 一/两度下野的人又骑在马上 二/走进中国的外国人 三/陈友仁最后一次的耀眼亮相 四/溥仪的皇帝梦 五/历史真相在何处? 第七章 1935—1936:鲸须与拳击 一/“鲸须汪” 二/南京的刺杀 三/东亚前线炮声响起 四/中国在哪里? 五/聪明的出拳 六/目击历史,改变历史 第八章 1937:输赢之间 一/红星在西方闪耀 二/蒋经国终于回来了 三/战争台风骤起 四/上海的悲壮 五/榻榻米上办公的日本首相 六/目击者把真相告诉世界 七/输赢之赌 第九章 1938—1943:太平洋,看此番云聚云散 一/走进雾都重庆 二/不为人知的军队 三/偷袭珍珠港 四/取消外法权等特权的新约 五/宋美龄风靡美国 第十章 l943—1944:落寞的身影 一/两种不同的对日作战方案 二/自修德披露饥荒真相 三/“老中国通”和“花生米”的较量 四/“乔大叔的战车”黯然而去 五/历史深处的落寞 第十一章 1944—1945:在峭壁之上 一/“蒋身边的人”之外的人 二/他能取代蒋介石吗? 三/雅尔塔的夜色笼罩中国 四/有谁在听那些微弱的声音? 第十二章 1945—1946:一页历史,已然翻过 一/在波茨坦与重庆之间 二/蘑菇云在日本上空升腾 三/日本天皇乞降 四/蒋介石由盛及衰之时 五/马歇尔走进国共谈判 六/一页历史,已然翻过,又如何打开? 写在后面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五/宋羡龄风靡美国 与熊式辉及中国军事代表团遭遇的冷落相比,同一期间逗留在美国的另一位中国人就幸运得多,她就是蒋介石的夫人宋美龄。自1942年11月来到美国就医以来,几个月里,特别是从1943年2月开始,她几乎成了整个美国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女性。 中国坚持数年独立抗战的艰苦历程,美国与中国生死攸关的盟国关系的确立,自然是宋美龄的美国之行相当引人注目的现实背景。但在很大程度上,美国之行更是她个人能力、魅力的一场表演。特别是对许多普通美国民众而言,宋氏家族与美国的密切关系,宋美龄本人自小在美国接受教育的经历,她以个人魅力对蒋介石施加的深刻影响……这些都远比其他故事更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 宋美龄美国之行能够引起轰动效应,恰是卢斯所期待的。因为是他热情邀请和精心安排了宋美龄的此次访问,这既是对1941年蒋介石宋美龄邀请他访问中国的回报,也是他试图借此促使罗斯福总统加大对中国援助力度的一个举措。在此之前的美国总统选举中,卢斯支持的是威尔基而非罗斯福。他批评罗斯福长期采取的中立立场,曾招致罗斯福的不满。如今,随着太平洋局势的变化,彼止[的立场终于接近了。 抵达华盛顿是宋美龄美国之行进入高潮的开始。1943年2月底,宋美龄应邀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大厦先后对参议员和众议员发表演,轰动一时,这成了《时代》着力描述的故事: 参议员们以好奇的安静,注目着蒋夫人走下议会大厅的走廊,他们看到的是一张沉静的脸上一双大大的黑眼睛。他们看到的是,一位苗条、婷婷而立的夫人,身着中国黑旗袍,旗袍上点缀着精巧闪亮的宝石,镶嵌着不时发亮的黑色饰片。蒋夫人走上讲坛,听副总统华莱士介绍她,微笑着注视参议员。接着,在抱歉自己没有写好演讲稿之后,她开始了令参议员们为之惊奇的即兴演讲。 她告诉他们,杜利特尔(Doolittle)将军的一名飞行员,在轰炸东京后迫降在中国领土上,他看到人群向他跑来,挥着手大喊,他只听得懂其中的一句中国话:“美国。”(蒋夫人解释,从字面意义说,“美国”即“美丽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兴高采烈地拥抱他j把他看做是自己一个失散多年的兄弟来欢迎。”(《时代》,1943年5月1日) 接着,《骄傲的日子》——在这个小标题下《时代》报道了通常被认为矜持、冷静的众议员们,如何被宋美龄的恭维技巧、表达艺术所征服。 几分钟后,众议院发言人——一位独身男人——走上前说:能够邀请世界上一位最著名的女性来演讲,这是美国值得骄傲的日子。…… 蒋夫人掌握好演讲时间。她的一生中已经发表过许多次演讲,但从来没有像此次这样重要。在从众议院借来的窄小的红木写字板上,她写下自己的话。几个星期来,她一直酝酿着这个演讲。中国在其中。她的丈夫在其中。她的生活,她对美国的熟悉,她对自己祖国的认同,早已都融于其中了…… 一开始,她巧妙地运用一点儿奉承技巧,因为她知道恭维话不会伤害需要恭维的议会。她说:“美国人民完全有理由为在世界每一个地方作战的美国军人感到自豪。” 这一恭维她是要派用场的。她以可以感觉到的细微之妙指出一点,许多美国军人目前无事可做。她说:“你们的一些军队正孤立地安营扎寨。……他们,还有其他人,不得不单调乏味地等待着,只是等待……” 蒋夫人决定不做的一件事是恳求。1938年她曾写信给一位威尔斯里学院的同学埃马·米尔丝(Emma Millss),信中写道:“我要到美国去,但我不愿意让自己的访问,打上任何乞讨之旅的标志。”因此,她是以平等身份发表演讲。 “……目前,有一种压倒性意见,似乎认为是否打败日本,关系并不重要,而希特勒才是我们首先要关注的。这与事实完全不符,而且,允许日本继续下去也不符合盟国的整体利益。……”她的这番话,颇受赞美,赢得热烈掌声。 接着,她警告说:“我们不要忘记日本如今占领的地区,可供她使用的资源远远超过了德国……” “根据5年半来我的亲身经历,我们中国坚信,更聪明的做法,不是耻辱地接受失败,而是光荣地承担风险。”她说完这番话,聆听者们忘情地大声喝彩。 当她结束演讲时,那些常常不露声色的家伙们也被感动了。一位议员哽咽地说:“感谢上帝,我从未见过这种场面,蒋夫人简直让我落泪了。”(《时代》,1943年3月1日) “我从未见过这种场面,蒋夫人简直让我落泪了”——过去常看到一些文章以这句话来描述宋美龄的演讲,如何令美国议员感动得落泪,如今我在《时代》的这一报道中找到了出处。(P228-P230) 序言 引言:封面人物,把历史串联 好奇常常会是一扇窗户,推开它,可以看到遥远的历史景象。 2001年7月下旬,坐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我借出1927、1943年的《时代》周刊。从1923年《时代》创刊开始,每期的封面都会选择一个主题,而且以人物为主。在这2年的刊物上,有2个中国人是封面人物:蒋介石出现在1927年,宋美龄出现在1943年。 翻阅时,我忽然有了一种好奇:从1923年到20世纪末,将近80年的时间里,到底有哪些中国人出现在《时代》封面上? 这是一种本能的、职业的好奇。时间匆匆,我未来得及在国会图书馆求证这种好奇,只带回这2年的刊物上关于中国的报道的复印件。几个月后,同事袁唏送给我一本画册,顿时让我眼睛一亮:《历史的面孔——<时代>杂志的封面(1923—1994)》。这正是我想看到的!《时代》70年里的几千个封面悉数汇集,为历史好奇提供了最好线索。 将近80年时间里,陆续成为封面人物的中国人有:吴佩孚、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溥仪、宋美龄、宋子文、陈立夫、陈诚、吴国桢、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罗瑞卿、陈毅、李富春、达赖、林彪、江青、邓小平等。在他们中间,出现次数最多的几位依次是毛泽东、蒋介石、邓小平、周恩来,其余均为1次。还有几位封面人物虽是外国人,但与中国事件有关,故也可归于此列,如抗战期间的美国将军史迪威、国共内战初期负责停战调解的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60年代初中印战争时期的印度总理尼赫鲁、70年代访问中国的尼克松…… 读过一本专门研究《时代》封面人物的专著《谁在<时代>封面上?》,作者列努斯(Donald J.Lehnus)研究的是1923—1977年封面人物。作者写道:“这项对2814个封面(自1923年3月3日到1977年1月3日刊出的)的研究已经表明,《时代》的封面是一系列的象征符号,它们代表着当时国内外事务,代表着美国社会生活,代表着科技与艺术,代表着文明发展历程的方向以及人类生活的其他各个方面。如果从过去可以推知未来,那么《时代》的读者们确信,《时代》的封面不仅仅会继续关注所有重大的事件,关注在脚下这片土地上进行的探索,还将会继续展现这个世界上伟大的男女,名扬天下的或者臭名昭著的。54年来的封面都是如此,未来必将延续这一风格,直至《时代》不复存在。” 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那些经常出现在《时代》封面上的人物,必将被收人历史课本。”当我排列上面那些中国人物的姓名时,脑海里浮现的正是风云变幻、场面恢宏的20世纪中国的历史画卷。 有一天,我终于决定推开好奇这扇窗。在旅居美国的友人万树平的帮助下,我开始搜集封面为中国人物、中国事件的《时代》杂志以及相关著作和资料。翻阅它们,就是翻阅历史,就是浏览丰富多彩的世纪人物画廊。不同年代出现的不同人物,将之串连起来予以解读和叙述,我想会是一部别致的20世纪中国史。 这是一个美国刊物与中国20世纪历史之间的故事。但在更大程度上,它也是中国历史自身的故事,一个如何被外面的世界关注和描述的故事,一个别人的描述如何补充着历史细节的故事。他(她)什么时候出现?为什么选择了他(她)?他(她)又是如何被描述的?甚至,在我看来,有哪些重要遗漏?这些,都将是解读与叙述过程中应有的话题。 工程浩大,却充满诱惑。 我无法抵御这个诱惑。好奇中,奢望中,开始了我的讲述。相对于慷慨激昂和纵横天下的评判,我更倾心于做一个历史故事的讲述者。 时间在延续,类似的或完全陌生的故事仍将发生。中国的人物或事件,将以何种方式再度出现在《时代》乃至其他杂志的封面上,那将是未来某一天的讲述。 后记 写在后面:“历史在我们大家身上” 李辉 转眼之间两年过去,我为《收获》杂志撰写的“封面中国”系列专栏文章,要暂告一个段落了,而本书便是该系列文章的汇集。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沿着《时代》封面人物的线索,走进民国史,解读民国史。已经完成的部分,是关于1923—1946年的中国。1923—1946年,距离今天并不遥远,但当年的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却显得那么难以接近、难以解读。 好在《时代》封面人物为我提供了一个途径。在2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我先后选择了吴佩孚、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币原、溥仪、汪精卫、陈诚、史迪威、宋子文、马歇尔等封面人物为焦点,以编年体的方式来叙述中国的历史进程。我采取以翻译并摘录《时代》报道原文,与当事人回忆录、相关史书的描述相映照的方式,来解读历史人物的命运和历史事件的演变过程。同时,作为一种个人化的历史研究,我又努力将个人的实地寻访、现实思考等内容放进去,使其成为往事与现实、史料与情感相交融的历史解读。我希望这一方式,能够引起人们对那段历史、那些人物的兴趣,从而为认识历史提供不同的角度。 目前已完成的“封面中国”系列的历史解读,结束在1946年。这一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在我看来,1946年至关重要。现代史与当代史在这一年开始替代:国民党时代在这一年走向尾声:共产党时代在这一年拉开序幕。另外,同样重要的是,在这一年,负责调解国共停战的美国特使马歇尔失败而归,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政府关系破裂,这标志着美国自1900年义和团运动以来直接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时代也宣告结束。这一历史性的变化,将从另外的层面和角度深深影响中国后来的行程,留下诸多可供思考和描述的话题。 1946年之后的《时代》,依然以它的方式关注着中国。一个个中国重要人物,仍将陆续成为它的封面人物。1947年,陈立夫;1948年,蒋介石;1949年,毛泽东;1950年,毛泽东;1951年,周恩来;…… 对这些封面人物的解读,仍呈现出一部新的历史。我希望当有机会再次以“封面中国”与读者见面时,自己对历史能有更好的把握、更好的叙述。 我非史学家,但历史兴趣却使我一直热衷于回望历史。在历史的寻找中感悟人生,感悟现实,从而充实今日的情感。 我很欣赏德国历史学家克罗齐的一句话:“其实,历史在我们大家身上。它的资料在我们胸中。我们的胸仅是一个熔炉。”我想,一个描述历史的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采取何种角度,他的笔就应是一个熔炉,史料和人物命运被融化而出,凝固成历史。虽非全部,却是自己独有的一种。 书评(媒体评论) 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的文字,不求绚丽的文采或尖锐的发现,而是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人物中寻求对话。他的一系列著作,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生动个案,为理解20世纪的中国增加了丰富的注释。他发表于2006年度的“封面中国”系列散文,以《时代》杂志封面人物为引,重新讲述现代中国的光荣与挫折,并在历史的缝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这些旧闻旧事、陈迹残影的当代回声,融入了讲述者的感情,也敞开了历史新的可能性和复杂性。李辉的写作告诉我们,真正的历史就在每一个人身上,热爱现实者理应背着历史生活。 ——摘自2006年第五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授奖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