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国内的第一部《美国连环漫画史》专著。著者对《连环漫画史》、《美国报纸连环漫画100年》、《世界连环漫画百科全书》等有关美国连环漫画的权威著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研究,以大量图文资料对报纸连环漫画的产生、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连环漫画中的反映、连环漫画期刊的兴起与繁荣、麦卡锡恐怖年代的反连环漫画运动、连环漫画法规、先锋派连环漫画、图画小说、连环漫画和黑色风格、好莱坞漫画电影热潮等一百多年来美国重大的连环漫画现象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对其背景、起因、发展过程及影响作了客观的评述,对各个历史时期的连环漫画代表作和主要连环漫画家作了详细的评介。融百家观点,成一家之言,为美国连环漫画进一步的研究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一种有争议的媒体形式,一个尚待开发、鲜为东方世界所了解的研究领域,一座丰富的出版资源。崭新的窗口,可以从中看清曾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的20世纪流行文化怪物的真实面目。轰轰烈烈的发展历史,充满活力的媒体形式焕发着无限生机,几经重创,依然蓬勃发展,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漫画家可从中得到成才的启发,作家可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学者可从中获得丰富、确凿的著述论据,出版家可从中获得办报、出书的经验,读者可从中获得愉悦和欢笑。
流浪汉哈佩的影响远远超越了幽默连环漫画的领域,出现在20世纪初的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例如,1902年他曾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出现在作曲家斯蒂尔曼和瓦格尔创作的音乐作品中;1917年又在赫斯特国际影视公司发行的《快乐流浪汉在动物园》(Happy Hooligan at the Zoo)等一系列动画片中担任主角。
奥珀的这部连载漫画还先后汇编成《快乐流浪汉》、《敏捷的快乐流浪汉》(Handy HappyHooligan)、《快乐流浪汉的旅行》(HappyHooligan's Travels)、《快乐流浪汉再次回家》(Happy Hooligan Home Again)、《快乐流浪汉的故事》(The Story of Happy Hooligan)等连环漫画书,由弗雷德里克·斯多克出版公司多次重印,出版高峰在1910年前后,最后一版是在1932年。
奥珀的另一著名连载漫画《阿尔丰斯和加斯顿》1902年首次见于赫斯特的报纸周日版连环漫画专栏,属于笑话连环漫画。这部作品塑造了两个极其讲究礼貌的法国人漫画形象,他们身着华贵的19世纪法国一流服装,言谈举止十分做作,过分讲究社会礼节,惹来了许多麻烦,闹出许多笑话。1902年7月13日连载专辑中出现了他们的巴黎朋友莱昂,于是三人一道向西作环球旅行,接连出现了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作为美国早期连环漫画典范之一的《阿尔丰斯和加斯顿》曾风行一时,如果不是因为赫斯特的报纸周日版的版面有限,它还可以大加发挥。然而当时奥珀更大的兴趣在于尝试连环漫画的新构想。1904年后,这三个漫画形象在连载漫画中偶尔露面。1905年美国纽约曾出版过一本《阿尔丰斯和加斯顿》的漫画册,该作品还曾被改编成电影。20世纪40年代中,奥珀塑造的这些法国人的漫画形象又在报纸广告中风行了几个月。
奥珀创作的连载漫画《她叫毛德》也是永载美国连环漫画史册的不朽作品。踢骡毛德是20世纪初奥珀许多星期天连载漫画专栏中的一个串角,虽然1910年之前曾出版过《毛德》(Maud)、《快乐的骡子毛德》(Msud the Mirthful Mule)以及《无与伦比的毛德》(Maud theMatchless)等连环漫画集,但作为星期天版连载漫画专栏的《她叫毛德》却迟至1926年5月23日才第一次正式见报。这栏连载漫画由4个画面组成,主角毛德是农场里一头爱踢的骡子,它的主人是个名叫西(Si)的老农,西的妻子米兰迪(Mirandy)是个脑后盘着圆发髻的农妇。毛德形象的塑造体现出奥珀的天才,这头龇牙咧嘴、幽默滑稽的骡子的故事总会令读者开怀大笑。开头,毛德对主人西和米兰迪并不友善,不过后来也为他们做了一些好事,例如把各种不受欢迎的人踢出农场,帮主人把挡道的东西踢开。30年代初,奥珀半退休时,大部分报纸于1932年8月14日结束了这栏连载漫画。
除了画连环漫画,奥珀还是一个杰出的社论漫画家。赫斯特特别器重奥珀的才能。进入20世纪以来,奥珀每天都要画些时政方面的漫画,在赫斯特的报纸上逐日发表。他塑造的肥猪似的石油大亨、恶毒的政客等政治漫画形象,就像他的连环漫画角色一样在公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还常常将这些政治漫画形象加入到他的连环漫画中,例如著名的《可靠先生》(Mr.Trusty)、《皮弗猎艳》(The Cruise of the Piffle)等。
由于奥珀在漫画界的崇高声望,他被美国连环漫画艺术家协会授予“荣誉会长”的称号。1932年,他因视力衰退,放弃了每周的连载漫画专栏和每日的政治漫画专栏的创作,仅负责一点专利漫画。1937年8月28日他因心脏病在纽约去世。(P34-35)
与大部分人一样,我以为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是上大学。
当年工农兵学员这样的好事没轮到我,这不去说它了,但是后来大学公开招考,尽管我的考分名列榜首,并且通过了体格检查,不知为什么最终还是被淘汰了……一点不过分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我总算尝到了昔日那些长安落魄举子的绝望滋味。
有一次我与一位早年的画友叙谈(他现在已是一个学院的院长),他颇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一生中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确实,人生关键的几步他都赶上了,而我却一步也没赶上。
至今我不清楚自己是什么血型,但我十分清楚,我血管里的血是沸腾着的,易冲动的,好斗的,甚至是歇斯底里的。伏案挥笔之际,耳边常常若闻金鼓之声,渴望着扼住命运的咽喉痛快地作一次最后的拼搏……
插队几年回城后,最初在图片社里当美工,后来在文化馆当美术干部,最后踏上了美术编辑这条路,以画插图和设计封面为职业。那些年中我拼命地画画,试图找到一条出路,但我很快发现自己似乎又踏上了一条不该走的道。
记得有一次我去南京艺术学院张道一先生家拜访,他和我说了许多,其中有一点使我很受启发。他说:“当编辑要有两手,鲁迅、沈从文、茅盾都曾是编辑,但更重要的是,他们还是作家……”许多年过去了,这句话一直响在我的耳边。
在学校读书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对我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其文慷慨激越,字字唏嘘欲绝,如山之出云,水之奔壑,其情凄婉、悲壮、纯真、高尚。但是,直到数十年后我才真正体会到这篇文章字句间更深的内涵。古之圣贤,常常先受挫而后著就不朽篇章,司马迁因受辱而发愤“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写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壮哉,这才是人生至高境界!
因此,细想起来,后来我停下画笔从现实的本职工作出发,潜心研究美国连环漫画发展的历史是件很自然的事。
如果没有电脑,这本一百多万字全部运用第一手翻译资料的著作可能真要耗费我一生的精力,但我借助电脑只用了十几年。应该说这是第一件使我感到快慰的事,我深信,我将还会完成第二件、第三件……
当然,成功只给予少数人,它需要经过顽强的磨练,并且只有在大器成就的年岁才能获得。我渴望着成功,渴望着进入那种令人神往的云淡风轻、新绿起伏的境界,渴望着疲惫的身心最终得以超脱。
2005年平安夜终稿于凤凰台饭店9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