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漫漫,鹗旦不鸣,则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龚自珍:《尊隐》
一
秦始皇的确是雄才大略的。韩、魏、赵、楚、齐、燕六国诸侯,土地、甲兵十倍于他,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却被他一个个打倒在地。就连野蛮、强悍的匈奴也被他打得“弃地北遁”,“不敢南下而牧马”。失落了王冠的贵族在他面前俯首系颈,匍匐而不敢仰视。他终于在世界东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地域广阔的封建帝国。
不甘心失败的贵族当然是有的。但是除了暗中诅咒却也无可奈何。他们中的佼佼者项梁、项羽流亡于江南,张耳、陈余受辱于贱吏,连最有智慧的张良也不过结交力士,暗怀铁椎,狙击他于博浪沙(在今河南原阳东南)。一击不中,只好仓皇逃命。
他以为自己功盖五帝,无敌于天下了。他的“万世帝业”从此固若金汤了。他骄横起来了。
他忘记了在六国诸侯和匈奴单于之外还有个默默的第三者,即被他称之为“黧庶”和“黔首”的劳动群众。
他忘记了正是由于他的前人执行了法家奖励耕战的政策,调动了这个第三者的积极性,他才获得战胜六国、统一天下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他的“万世帝业”不过是一堆瓦砾。
雄才大略者的非凡作为,可以给历史带来巨大收益,但是他的骄傲奢侈又可以给历史带来巨大祸害。法家思想本来就是蔑视群众的,他们的分配土地、奖励耕战的政策,不过是为了新兴封建主发展自己政治、经济力量的需要。他们的理论是治民如“御马”,人民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是供他们驱策的工具。他们对付人民的主要办法是“捶策之威”和“衔橛之备”,糖块的奖励不过是刑罚手段的补充。
在他们感到自己的力量尚小的时候,他们在处理自己同人民关系的问题上还比较谨慎。一旦他们感到自己的势力扩大了,他们的暴虐面目就显露出来了。
秦始皇正是沿着这条历史规律,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他强迫动员数以几十万计的人力,去修建保卫他王朝安全的万里长城和供他巡游全国的交通驰道。如果说这两项工程虽然超出了当时人民的负担能力,但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还是有价值的话,那么,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兴建的其他一些工程,就简直是罪恶了。
首先是在全国修建的各种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仅首都的阿房宫,动员的人力就有七十余万。其次是骊山(在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南)的地下宫殿,动员的人力也是七十余万。近年出土的秦始皇陵墓庞大的兵马俑群,只是这个地下宫殿的一角而已。
秦代的人口不过两千万,劳动力不到一千万,但是以上几个工程调用的人力则已超过两百万。再加上军队、后勤和其他劳役,全国调用的人至少有三百万。
全国劳动力的百分之三十,长年累月地被无偿征用。这样沉重的徭役负担,人民怎么忍受得了啊!被搜罗进宫的数以万计的美女,以及为了替他入海寻访神仙而从民间夺走的数以千百计的儿童,还在其外哩!
秦始皇死了,人民可以松一口气了吧。不!秦二世更加暴虐。他不仅大兴土木,继续修建骊山和阿房宫工程,而且“赋敛愈重,戍徭无已”,“法令诛罚日益刻深”。在他的统治下,“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史记·李斯列传》)。人民被逼得活不下去了,他却仍然按照法家的“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的理论,进一步加强对于人民的镇压曾经在历史上起过某些进步作用的法家学说就这样被引向了反人民的极端,秦二世的统治,标志着法家政治在秦帝国的破产。
全国的政治气压降到了最低点。秦王朝就像一座即将倾覆的大雪山,需要的只是一个>中击,只要有了这个>中击,各种连锁反应,就会把惊天动地的历史骤变推到人们的眼前。
奇怪的是在这样紧要的历史转变时刻,六国贵族的后裔却没有一个人能认清形势,挺身而出。他们倒不尽是“不敢弯弓而抱怨”的孬种,可就是没有人能认清形势,挺身而出。
对秦始皇恨之入骨的儒生,也没有一个人敢出来为人民呼号。他们被秦王朝的火和剑吓倒了。
遭受秦二世和赵高排挤、残害的官吏及宗室余党,也没有人敢出头。
敢于挺身而出,登高一呼,号召人们斩木为兵、揭竿而起,推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的首事发难者,竟是一个被人们视为卑贱者的农民英雄陈胜(涉)。
陈胜首事发难的时间为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七月。
这一次首事发难,真像鲁迅所说“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鲁迅全集》第6卷,第92页)。
首先把“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历史光荣归之于历史本来主人的,是西汉初期的政论家贾谊。他在《过秦论》里说:
“始皇既没,余威振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蹑足行伍之间,倪仰仟佰之中,率罢散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天下云会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之后的司马迁,也以其特出的史识,为反秦起义的“首事发难”者陈胜写了《陈涉世家》。“受诏”著史的封建王朝御用史家班固,尽管看不起劳动人民,也不得不在《汉书》里,把陈胜的传记排为列传第一。P1-4
刘、项相争之日寸,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
——毛泽东
作者的话
陈王奋起挥黄钺
项羽与巨鹿之战
秦末农民革命的危机和楚怀王的对策
项羽、宋义两种作战方针的争论和项羽夺取军权
巨鹿之战的两个阶段
巨鹿之战的简单总结
史事考证之一:项羽破釜沉舟的地点
史事考证之二:“搏牛之虻”和《史记》中的民间语言
刘邦的西征战役
西征的战略决策
西征战役的全过程
西征战役的政治意义
项羽与刘邦的楚汉争雄
秦亡以后,项羽、刘邦两大集团的对立
韩信的“汉中对”和刘邦的东进决策
楚汉战争的各阶段及其进退得失
历史的总结——汉胜楚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楚汉双方军事指挥的优劣
指导战争的领袖人物的作风问题
刘邦的傲慢作风及其教训
汉初三杰之一:萧何
萧何的真正杰出之处,还不是“追韩信”,而是为历史前进选择了一位君王
甘做第二把手,他和刘邦是最佳的互补型拍档
萧何怎样化解与刘邦的矛盾
“马打天下,牛做殿”,人民大众才是促进历史发展的大英雄
汉初三杰之二:张良
张良在反秦大起义和创建汉王朝事业中的特殊功勋
张良从《太公兵法》中学得了至贵至宝的东西,所以能上兴邦治国、下全功保身
张良在反秦斗争中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
汉初三杰之三:韩信
关于韩信破赵之战的论述
韩信贬居、谋反等是非问题的探讨
关于韩信总的评价
西汉帝国的第一夫人吕雉
夏侯婴和叔孙通——车夫与大儒
立身
救厄
荐人
进言
虞美人、戚夫人和五言诗的起源
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
贾谊和他的《治安策》
治安策
晁错和他的军事思想
周亚夫平定七国叛乱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汉武帝的一生最了不起的是胜利地组织了伟大的抗击匈奴战
汉武帝在发展经济方面的重大贡献
汉武帝在文化上亦有许多建树
汉武帝晚年能下“罪己诏”,认真改过
卫青、霍去病与伟大的抗匈战争
战国以来匈奴入侵问题的严重性以及汉武帝大规模反击作战的战略决策
卫青、霍去病同匈奴贵族的八次战役
抗匈战争胜利经验的总结
关于抗匈战争几个认识问题
飞将军李广
西汉帝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张汤
汉武帝时三个失败的大型水利工程
苏武与李陵
苏武奉使不辱命
李陵在浚稽山战役中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
苏武和李陵在北海的一幕
论司马迁冤狱
汉武帝在战争失败责任问题上的恶劣作风和司马迁的不幸
司马迁为什么要替李陵辩护
在李陵之祸中,司马迁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司马迁冤狱的深层原因和司马迁悲剧的历史回响
毛泽东对汉武帝的谴责和对司马迁冤狱的沉思
报任安书
西汉名将赵充国
饱经苦难的汉宣帝与儒家皇帝汉元帝
刘秀与昆阳之战
昆阳战前全国革命的新形势
绿林和新莽的两军对垒
战争的经过
充分显示农民革命威力的战争
昆阳之战的历史经验
大树将军冯异
东汉班超的事业
东汉初期西域问题的严重性
班超经营西域的经过
班超为什么能以很小的力量获得很大的成就
班超的错误和关于他的历史评价
李固给黄琼的著名书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朱博、陈寔——允许别人改过自新的故事
《史记》中的小人物
两汉大事记
《两汉人物·大风起兮云飞扬》,是一部评述两汉人物的书。其时间跨度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83年,共三百九十二年。评述的人物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虞美人、吕雉、戚夫人、樊哙、夏侯婴、叔孙通、汉文帝、汉景帝、贾谊、晁错、周亚夫、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张汤、司马迁、苏武、李陵、赵充国、汉宣帝、汉元帝、刘秀、冯异、班超、李固、黄琼、朱博、陈寰以及许多《史记》记叙过的小人物。
这部历史人物评述是作者四部历史人物评述之一,另外三部为:《先秦人物·龙战于野其血玄黄》;《三国人物·青梅煮酒论英雄》;《两晋至明清人物·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四部历史人物评述,从黄帝、大禹写到洪秀全、孙中山,总共写了两百多个历史人物,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多年到公元1911年,约五千年。
两汉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活跃的时期,本书写到的人物有四十多人。这些评述少部分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写的,大部分是1968年至1986年在秦城时写的,当时手中没有多少参考资料,主要是根据过去读书的记忆追叙的。出秦城后,找来参考资料做了整理。还有一部分则是近年来补写的。其中除《<史记>中的小人物》和《论司马迁冤狱》曾在上海《文科月刊》和北京《炎黄春秋》上发表过外,其他都是第一次发表。
作者坚信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原理因为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证明它是正确的。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像一团团疑云迷雾,使人无法看清历史的真正面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却像光明的灯塔,为人们照亮一切。
需要说明的是,一定会有这样的情况,尽管作者本人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原理去正确评述历史人物的愿望,但由于各种原因,却未能达到很好评述历史人物的目的。因此,作者欢迎听到专家和读者的各种不同的批评意见,相信唯有通过磋商和论争,才能达到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述。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两汉历史关注颇多。他在自己的著作和讲话中,对两汉历史上的许多人物都作过评价。作者同大多数为中国革命事业奋斗过的同志一样,曾经虔诚地跟着毛泽东的旗帜前进。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曾经是作者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指针。本书就是以毛泽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为指导写就的。要说明的是本书对历史人物的评述,除了直接引述毛泽东的评价部分,其他部分只是作者自己的理解,如有理解错误之处,应由作者本人负责。和尚念错经的事情是常有的,不能都怪师傅。
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解析很有见地。但在史学观点上,毛泽东又从来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他历来希望别人对他的意见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信从。
我希望所有读到本书的人,都能对历史人物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本书的出版得到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责任编辑陈宁宁的支持和帮助。文稿的抄录、校正方面得到华贻芳、钱宝瑾、华雪、邱炳然、张明珠、周秋芳、杨惠玲、钟蕾、方婉婉、姚宝森、戚小淑、孟葛平等友人的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开篇,浓墨重彩,生动描绘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把陈胜,吴广作为英雄人物,予以分析和评价,体现了作者的一贯思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本书对两汉时期的重要人物运用比较详尽的史料进行勾画叙述和分析评论。《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争雄》、《刘邦的傲慢作风及其教训》等篇,从人物的性格探究其成败的深层原因。本书是一部评述两汉人物的书。其时间跨度自公元前209年至公元183年,共三百九十二年。评述的人物有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萧何、张良、韩信、虞美人、吕雉、戚夫人、樊哙、夏侯婴、叔孙通、汉文帝、汉景帝、贾谊、晁错、周亚夫、汉武帝、卫青、霍去病、李广、张汤、司马适、苏武、李陵、赵充国、汉宜帝、汉元帝、刘秀、冯异、班超、李固、黄琼、朱博、陈寔以及许多《史记》记述过的小人物。
本书开篇,浓墨重彩,生动描绘了秦末农民大起义,把陈胜、吴广作为英雄人物予以分析和评价,体现了作者的一贯思路“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本书对两汉时期的重要人物运用比较详尽的史料进行勾画叙述和分析评论。《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争雄》《刘邦的傲慢作风及其教训》等篇,从人物的性格探究其成败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