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是一本关于古村落渼陂的书。——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是一本画家到村落中生活后所做的创作和图像记录。——那么那些绵密而情深的文字又该如何定义?
是一个有着田野调查风格的独特文本。——它与我们通常了解的社会学家所采取的角度又有着什么样的差异?
本书是作者用文字、绘画与图像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八百多年古村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并通过文献史料探究着漠陂的历史,视觉的切入角度、文化的观照视阈和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渼陂渼陂(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雷子人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是一本关于古村落渼陂的书。——可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是一本画家到村落中生活后所做的创作和图像记录。——那么那些绵密而情深的文字又该如何定义? 是一个有着田野调查风格的独特文本。——它与我们通常了解的社会学家所采取的角度又有着什么样的差异? 本书是作者用文字、绘画与图像的方式记录了一个八百多年古村里的人和他们的生活并通过文献史料探究着漠陂的历史,视觉的切入角度、文化的观照视阈和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 内容推荐 漠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东南部,赣江支流富水河南岸,古为庐陵县纯化乡七十六都,现属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管辖。方位东经1150.52度,北纬260.28度。南宋初年漠陂建村,至今村中梁氏已历传33代。 八百多年,一个古村,朝代更迭在江西南部。这个曾经繁华的村庄渐渐寥落,岁月风尘掩盖了它曾经的风姿绰约,梁氏后代固守家园,平静依然。 这一年,作者来到了渼陂他用文字、绘画与图像的方式记录了漠陂人和他们的生活并通过文献史料探究着漠陂的历史,视觉的切入角度、文化的观照视阈和田野调查的工作方式共同构成了一个画家的古村落图记。 目录 (曹立伟)亭 又见渼陂 空室 古街 民宅商道 文献名宗 古祠堂 风雅残墙 补壁 玻璃画 家有中堂 家当 遗珍 多留余地 福寿天堂 书画院 文昌阁 守业 当墟 彩擎 义仓写真 浃陂组画 七日谈 怀孕的猫 蛙声 梧桐花落 独木桥 晨耕夜读 月夜 再见山庄 后记 又见渼陂 试读章节 春播而别秋收至,十月,我再次来渼陂,又见到那些曾经画过像的村民,他们大都消瘦了,面色不及春季所见那般滋润,像少雨干旱的天,灰蒙中透不出清亮。时间不过半年,渼陂原有的温润渐渐随富水河散去,几个月前所见捞虾掏蚌的村中池塘大都干裂留痕,鸭子在仅有的一点水中窜泥,留下零乱的脚印。池中长出了细嫩的野菜,活泼不出舂色。日子好像老了许多。 梁昌涛和他的老伴每天依旧为三个孙男孙女忙碌。郭九妹不再像退休工人,甚至比其他村民更多操持家务。恩爱夫妻梁礼绘和肖秀英看起来都黑漆了一些,少了更多他们俩出双入对的场面,梁礼绘每天早出晚归在村外30里远的地方经营一处砖窑厂,他说刚开始还不知道能否挣钱,夫妇俩看起来依然恩爱如初。 补鞋夫妇只见到李金法的妻子,她有时在集市老地方摇着那只陈旧的补鞋机,有时一人在家,孤零零忙碌着日常所需,据说李金法上吉安忙事去了。村里人说李金法一直沉默少语,是个好人。瞎子夫妇中的男主角偶尔见过一面,他仍然操持着旧业,为明眼人指点迷津,没有老伴在一起的他,那把相伴与他的如古董般的二胡好像也不见了。 义仓仍废弃在一方。对面女裁缝何根香还像四月所见在临街小屋缝衣穿针,门前少了“嵫嵫”作响的煤球炉及暖水壶。没有水蒸气的缭绕,那间小小作业间显得更拥挤。那位被她称为外婆的袁才凤老人,偶尔会静静地坐在作业间一角,陪着外孙女,不拿拐杖的她,不像了西王母。 “垃圾婆婆”魏三俚比四月更频繁地出现在文陂乡政府院内,也常见她手里拿着一些很不值钱的收获品匆忙地走在集市上,她不再给那位比她还老的老人当保姆,听说那位老人常打她。另一位喜欢挤眉弄眼的捡垃圾的刘冬招老人在新街上见过一面,她不像四月时那般招人眼目,她似乎不认识我。养马人梁昌衡见到我分外喜悦,他说明天要去南昌的妹妹家喝喜酒,半个月后我离开渼陂的前一天,他领着我看了他家的“文物”以及一门之隔的同样老的房屋。他叹息这些原本自家之所包括他降生居住过的地方,因为时光转动,若大一片祖业竟然眼睁睁地与自己做了邻居。 挑担为生的老理发师罗师傅还在老地方,恒常地将风雨和希望担在肩上。肖师傅和他的两个助手依旧在乡政府食堂敬业,越来越多的人品尝了他的厨艺,都说他烧的鱼好吃。同样有更多的人享用过他用祖传秘方酿制的“将军红”,最近乡干部和他商量将“将军红”注册开发,扩大再生产,据说只注册成功了“青原红”。肖师傅略有失望,他对自己的产品质量颇有信心,他想收获更大的希望,同时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食堂那只怀孕的猫又一次怀了孕并产下了三只毛色各异的小猫,四月怀孕时产的崽有一只长大后留在了食堂,像她一般大,黄毛色不及她好看,除肖师傅外,很少有人关注。 乡政府干部人事略有变动,各自忙碌在不同岗位,看起来也都很操劳。同样能常见各方食客在乡政府食堂用餐,农家饭大开人胃口,也总让人齿后留香,却徒添了肖师傅和陪吃干部的辛苦与匆忙。 给我写过感谢信的梁兴裕老人一个月前如我所预感的那样永远离开了渼陂,他的哥哥比他早几天死去,这位倍想珍藏人间温暖的老人如画像中那只空瘪瘪的塑料袋般随风而去。 渼陂古街上近日响起了喇叭声,回荡着80年代的旧乐,激扬着催人奋进的主旋律,也蹦跳着撩人心动的流行曲,如游客般消散在古村的各个角落。 村外青山依在,秋阳不兼风雨,富水河水浅滩现,细流无声。P 序言 初识子人在渼陂。 渼陂,据说曾是繁华之地,从街道、两边商铺规模和清一色鹅卵石铺就的街道看,是可能的,眼下则完全廖落了。清晨之时街上几乎没什么人。我所住的小学与从前的旧址相距不远,那是在一小街拐弯处的院子里,院门已封死,围墙丈高,长了荒草,人说屋子是危房,待不得人,几年前就拆了。 被拆了的小学曾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办过半年的公,斑驳的院墙隐约可见当时的标语,那时的革命者可真是写得一手好字。苏维埃政府之前呢,人说是“万寿宫”,就是各路香客之“游乐场”,这点现在是全然看不出来了,仅可从院门右侧的一隅揣摩一二。那是一块嵌入墙内的青石板,类似门牌,板上刻满了人名商号,算算有四十来个“单位”和“个人”吧,名号记录着所捐出的钱款数额,即现时的“赞助费”,以“吊”为单位,少则二十吊,多则五百吊,用以兴建佛寺厢堂,寺厢附近盖有楼房,说是进香人的歇脚处,歇脚,便各有各的歇法,“万寿宫”也许由此得名。 老屋,旧街,古寺,败墙……这些是我可以直观和触摸的东西,别的只能靠“据说”了,离开“据说”,便离开“历史”的一部分,我们只剩“直观”了,而离开“直观”,就是说如果我没来此地,那些“据说”便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以至不存在似的。都说现代人生活在历史中,想来这多半是错觉。人和历史的关系十分微弱,微若浮尘,弱如远风,以至当我们与之脱节时,常常是茫然不知的。 幸而人有经历,有记忆,这便使人可能获得消逝了的“直观”,而只有拥有历史和现实这双重“直观”的人,才可能触及事物的深层,如果事物果然有“深层”的话。“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是就时间而言的。以时间而言,逝者如斯,往事无返,唯经历者方有如此感慨,换言之,只有再次进入那条河的时候,才发现那不再是同样的河,才感到“河流”,感到“岁月”和“消逝”,尤为有趣的是,才感到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所呈现的不同的面貌,因而有了某种智慧的发端。 若以空间讲呢,空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我们不仅可以两次,还可以多次进入同样的空间,同样的“河流”。眼前这条街道,曾人群熙攘,商贾香客云集,现在萧条廖落,日寂如夜,以后呢,也许复又繁华如昨或胜于昨,谁知道呢。我所知道的是,同样的空间,古往今来发生了无数事件,或平凡琐碎,或惊世重大,总之已经发生过,并且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很多事,它们可能和我们无关,也可能和我们有关或将有某种冥冥之契。 子人写过一篇文章《再见山庄》,主客交融,若即若离,写的温润恬和,情理并茂,笔端饱含着对少年时光的缅怀,读着读着,便不由得想到自己相似的往事。那么漠陂究竟是不是他曾经怀念过的山庄呢?我没有向子人询问过。在我看来,是,也不是。人的经验是有意思的,犹如酿酒,愈酿愈醇,愈久愈美,愈美愈可能与原料无关。子人对渼陂的凝神关注,使得他的视野超出了个人的情怀本身,现实与历史的投影如此巨大,他平静而坚定地寻找着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艺术表达方式。在我看来,他找到了。 曹立伟 2006年12月于杭州 后记 一年前的深秋偶见漠陂,勿勿一别却持久难忘,半年后我有心而为再次来到漠陂,并企图尝试用绘画、影像、采访、手记以及文献考证等多种元素,对这个让我能见如烟往事般的村落投掷凝视的目光。后来部分“成果”分别在中央美院造型类博士创作观摩展以及中国美术馆的“农民·农民”馆藏暨邀请展中展示,不知观者感触如何,我却若有所思。 记忆中的儿时村落永远只是我熟视的幻像,我能用图像还原那个不复存在的小村却不能真实触摸它,我甚至能勾勒曾经玩耍游戏过的芳草树木,却不能真正闻风听雨,记忆像历史一样,却轻飘飘只属于自己。 漠陂让我遭遇了儿时所见,却不知道如何庆幸这种存在,我隐约有些恍惚,这个让我忆起往昔的村落会不会同样只是一种幻像,本书图记的全部内容但愿不是那般轻飘飘的记忆。 用诗一般的柔情去图构一个村庄的风貌不是我的本意,单纯地收集一些可供日后创作所需的素材也不是初衷。纪念是一种痛。一个村落现有的人文生态、新时期农村在人文地理和风俗传承等众多层面已然发生的变化,都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作为外来客的我以及我的书写也将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吗?对痛的纪念是一种安慰。 一方面梳理一个村落从开基后已有历史的流变,通过志籍、族谱、口传文化所形成的叙事文本,依据村落现有的图像遗迹,如建筑、雕刻、民间图绘等,对村落历史做一个有序呈现;另一方面,用较长、较完整的时间溶入一个村落的日常生活中,尽量模糊客居者的身份,尽量减弱某种先验立场,分阶段去体察并记录现有村落风情。想必不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本次艺术实践和创作是以一种身心在场的方式,去检视现实与记忆如何得以呈现的差异。我相信关于生存的记忆和追问不完全是个人化的,而是整个社会变迁的组成因子,与现实的感觉相比,或许这更可以激发艺术家对相关问题的思考。这能否成为艺术品魅力的根源所在?我很想借此次实践,探究一下艺术个体私密化进程的完整呈现能否有效推动大众对艺术公共性的认知。 在渼陂期间得到了文陂乡众多乡干部的悉心关照,女书记杨彩霞倾心于乡政府各项工作,也因为有她的支持,使我有机会深度了解干部与乡民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与渼陂有深刻情结的吉安市原纪委书记刘屺烈多次同我相遇在漠陂。大小官员和游客纷至沓来有不同的风景呈现,漠陂也因此多了几重被看的维度。 本书写作得益于导师李少文先生的教诲,李先生一贯严谨而灵动的治学风范使我有可能从更宽区域看待或从事艺术。本书引用了文陂乡政府提供的古村资料等文献,其中楹联注释参考了刘宗彬、王佑伦二位先生的成果,谨向刘老师和已仙去的王先生深表敬意!感谢好友宏凯博士继《女人味》之后,再次为本书付梓助力。先后两次在渼陂的50个日夜都由妻黄丹陪同,期间她被戏封为“博士后”,的确,在诸如后勤及本书中若干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等方面她都给予了极大帮助。每天往返在乡政府驻地与古村之间,总会有很多熟悉的微笑和目光,我好像越来越靠近着渼陂。 感谢因渼陂结缘的众多朋友! 谨以此书纪念朴实的漠陂人以及普通的中国农民。 雷子人 2006年12月1 5日干望京海岸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