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世界文化的奥妙之处,讲述世界文化的变迁故事,引导读者一览世界文化的时尚脉络,帮助大家了解世界文化的来龙去脉。
世界文化丰富庞杂,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我们只有了解世界文化,我们的目光才能看的更远,我们的精神世界才更充裕。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得来的。为了给读者开启一个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知道世界各种文化的由来,我们编写了《世界文化的由来》一书。
本书共分十四章,分别从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历史、教育、科技、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方面,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世界各种文化的源头、内涵和发展。本书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是读者了解世界文化的好助手。
本书可以说是介绍世界文化的权威书籍,既溯本求源地考证了世界文化的由来,又高瞻远瞩地展望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书中以专题的方式介绍了世界文化的历史变迁,将内容分属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学、艺术、民俗等14个类别,共收录各种事件、事物的由来知识数百条。有的是事物存在的起源,有的是事件发生的经过,有的是名词或典故来源的趣闻等。
本书语言通俗生动,内容深入浅出,具有很强的阅读性和趣味性,适合于不同知识水平的读者阅读欣赏。
佛 教
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印度。佛教创建的时候,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知识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已经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创始人释迦牟尼,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相传他是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令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29岁(一说19岁)出家修行。菩提树下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逝世。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六道轮回”等。“谛”是“真理”的意思。第一是“苦谛”: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切皆苦;第二是“集谛”(“集”是“因”的意思):说明一切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业(即通常所说的造孽),造业就不免受轮回(转生)之苦;第三是“灭谛”:说明必须消灭一切欲望,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粲”境界,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第四是“道谛”,说明要达到“涅槃”的修道途径。如果人们不相信佛教、不去求“涅槃”,则永远在所谓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中轮回升沉,不得解脱。
公元一至二世纪,佛教中出现了鼓吹“救度一切众生”的新教派,自称“大乘”,而把坚持原有教义,只求“自我解脱”的其它教派,贬称为“小乘”,从此,佛教就分为大乘、小乘两大派。大乘教流行于中亚、中国、日本、朝鲜等地,小乘教则流行于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地。公元一世纪(东汉初),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后,得到封建统治阶级的长期支持和利用,并同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相结合,成为中国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之一。
基督教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一世纪初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长期以来,广大犹太奴隶和贫民,多次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都遭到残酷的镇压。他们在愤恨和绝望中,转而把希望寄托于迷信,希望“教世主”能把他们从被奴役受压迫的困境中拯救出来。
当时,犹太教中的一个秘密教派在被压迫群众中宣扬“救世主”即将降世解救人类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一个群众运动,基督教就是在这个被压迫群众的运动中产生的。
《圣经》宣称基督教是由上帝的儿子耶稣创立的。这也许是臆造的宗教神话,因为公元一世纪的文献和历史资料中并没有关于耶稣的任何记载(一说确有耶稣其人)。
基督教的基本经典是《圣经》。它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旧约全书》是从犹太教继承下来的; 《新约全书》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等,这些便构成了基督教教义的基本内容。早期基督教宣扬人人平等,仇恨富人,反对罗马统治等思想,反映了广大奴隶和贫民对罗马奴隶制度的谴责和反抗。可是,基督教教义并不主张被压迫者进行革命斗争,要群众忍受苦难,安于现实的不平等,幻想来世灵魂可在天堂永享福乐,这对于统治者是有利的。
因此,罗马统治者由起初对基督教的迫害,逐渐转而采取控制利用政策,竭力加以扶植和发展。公元二世纪后期,基督教就蜕变为统治阶级的宗教,于是基督教便成为统治者手中的御用工具。在中世纪,基督教会成为欧洲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变化,使基督教发生分化。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后,原已存在于基督教内部的东、西两派(即以希腊语地区为中心的东派和拉丁语地区的西派)的分裂随之加剧。
1054年,东、西两派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部教会,自称“正教”(即东正教)。天主教主要分布于西欧、美国及拉丁美洲各国。东正教主要分布于希腊、塞浦路斯、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俄国。
16世纪,天主教会在欧洲宗教改革中,产生了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一些新宗派,统称之为“新教”。它与天主教、东正教并称为基督教的三大派别。天主教曾于元代一度传入中国,后又于明代末年再度传入。东正教传入中国,是于1727年中俄《恰东克图条约》签订后,沙皇派俄罗斯正教传教士渗入的。新教各宗派于鸦片战争前后陆续传入中国。P3-5
“文化”一词起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是耕作土地的意思,后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的概念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泰勒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
此后,关于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目前学界有数百种解释,现选摘一些有代表性的定义如下:
文化是人们行动的原因、过程和结果,是一定共同体的人类在其生存的环境中,为求得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的手段与机制的总和,它包括客观精神文化、主观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从哲学角度上解释文化,文化在本质上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从存在主义的角度上讲,文化是对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存在方式的描述。
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考古学上则指同一历史时期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有时文化也指文明。
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且不管文化的定义哪种最准确,就文化对于我们本身而言,它是一个人素质的最直接的体现。一个缺少文化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必然是匮乏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文化,都被各种文化所包围着。更确切地说,我们每个人都在享用着文化给我们带来的精神愉悦,并指引着我们每个人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
世界文化丰富庞杂,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的财富。我们需要了解世界文化,了解世界文化,我们的目光才能看的更远,我们的精神世界才更充裕。一个人的文化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靠不断学习得来的。为了给读者开启一个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知道世界各种文化的由来,我们编写了《世界文化的由来》一书。
本书共分十四章,分别从宗教、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历史、教育、科技、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体育、民俗等方面,全面地向读者介绍了世界各种文化的源头、内涵和发展。本书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是读者了解世界文化的好助手。
你知道十字架的由来吗?翻开本书,你会知道,原来,十字架最早是罗马帝国的一种刑具。你知道安妮这个人名的含义吗?翻开本书,你会知道,原来,安妮的含意为“高雅”。你知道……总之,翻开本书,灿烂的世界文化就呈现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