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是群狼,一旦发现猎物,便群起而攻之。这就是浙商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也是浙商最具竞争能力的一个方面。浙商要想继续保持在中国商人群体中的翘楚地位,就必须有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以及更准确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本书揭示了浙商的成功之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商商道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黄永军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浙商是群狼,一旦发现猎物,便群起而攻之。这就是浙商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也是浙商最具竞争能力的一个方面。浙商要想继续保持在中国商人群体中的翘楚地位,就必须有更高的境界、更宽的视野,以及更准确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本书揭示了浙商的成功之谜。 内容推荐 浙商草根本性:群狼还是独兽 浙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商帮”,被台湾商界誉为“大陆之狼”,享有“中国犹太人”的美称。无庸质疑,浙商已经成为继晋商、徽商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时代性的大商帮。 浙商是群狼,一旦发现猎物,便群起而攻之。这就是浙商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也是浙商最具竞争能力的一个方面。 浙江商人作为商人的一个群体,不仅创造了许多财富,而且为全国商人提供了一套可学可操作的经商哲学。本书为读者揭示了浙商的成功秘诀,经商之道。 目录 第一章 浙商凭什么崛起 浙商崛起的“青春因子” 浙商中国第一创富集团 浙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浙商何以迸发惊人的活力 第二章 浙商制胜的二十八个商道 敢于冒险 追求效率 精打细算 精明能干 开拓创新 抱团打拼 关注政策导向 圈子主义 吃苦耐劳、追求财富 低调平实 微利是途 重商精神 把握最佳经营机会 成立商会 准确判断,紧抓商机 审时度势 时不我待,当机立断 追求正道 洞察敏锐 诚信为本 整合资源,超越自我 敢于从书本中跳出来 不是追随市场而是创造市场 经世致用 浙商的变与不变 读懂消费者需求 网络为王 细分目标市场 第三章浙商物竞生存 从“温州模式”扬弃“苏州模式”谈苏浙商人差别 1.苏浙商人有何差别 2.较劲20年,苏商为何落后于浙商 3.浙商苏商,产业与资本谁执牛耳 4.竞争走向竞合 5.苏浙商人的升级困局 浙商、鲁商差距究竟在哪里 1.差距在哪里 2.浙商:宁当鸡头不做凤尾 3.鲁商:称“商”道“贾”等闲看 浙商凭什么就超越了粤商 1.取代的原因 2.粤商曾拥有先天优势 3.浙江商帮的巨大作用 第四章当代浙商 浙商,为什么就成了弱势群体 1.最具财富权力的商业群体 2.招商引资的困惑 3.炒房团的“真实的谎言” 4.能源军团的苦涩 5.海外先锋”的劫难 商业利益考验浙商抱团神话 1.商业利益考验浙商抱团神话 2.商人逐利的天性使然 3.联合.“浙江模式”变革的突破口 浙商OEM究竟是妖魔,还是天使 1.拷问浙商OEM之路 2.0EM-ODM:从“世界加工厂”到“世界设计室” 3.0EM-ODM-OBM:品牌升级 4.OEM向上游拓展:抓住稀缺资源 浙江商人面临接班危机 1.不愿接班的新一代 2.希望新一代不再辛苦 3.浙商如何应对继承危机 4.不是下岗就是转行 资本运作:浙商的“软肋” 1.浙江资本潜流涌动 2.资本领域缺少开放度 3.走通资本运作之路 第五章浙商永续不败神话 浙商基业常青必须正面突围 1.浙商为什么要突围 2.浙商,不要满足于“模仿秀” 3.浙江民营企业低成本之路还能走多远 4.从经济浙商到人文浙商的转变 5.强行改造温州模式只会劳而无功 6.浙商:把握火爆中的适度微调 7.再创浙商新优势:制度和管理创新 浙江制造业应该“把根留住” 1.“浙江制造”走向价值链高端 2.着力摆脱家族制 3.进人大市场,先要洗去区域色彩 浙商如何从优秀到卓越 1.浙商基业长青成为最关注的热点 2.昔日徽商是今日浙商的反思样本 3.长大后的浙商如何发扬地铺精神 4.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5.浙商成为“大象”还是“猴子” 后 记 试读章节 浙商崛起的“青春因子” 浙江人有着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有着深厚的务工经商传统和商品经济意识,有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凭着这股精神,浙江经济细胞不断裂变,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使得一些原本是掌鞋的、打铁的、缝衣服的、修打火机的等等普通劳动者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成长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1.谁是浙商,浙商是谁 调查显示:浙江商人是当今中国最会赚钱的人,不久前在北京地区进行的一项企业界人士调查中,浙江商人是北京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广东商人次之。在上海,在沪浙军达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省市之首。 不仅仅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甚至在欧陆各国城市,到处都有操浙江口音的投资者和生意人。在各地的“浙江村”、“温州路”、“义乌街”很难听懂的“浙江话”成了各地的本土语言。仅在西部省份,就有300万浙商在“你发展,我发财”。 下面这份不完全名单足可以说明浙商的实力和活力: 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省工商联会长开创中国私营企业家出任省级领导的先例;中国乡镇企业协会会长、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是国内第一位领衔全国性行业协会一把手的企业一线负责人;在美国《财富》杂志的首次投票评选中,此前没有全国性知名度的华立集团董事长汪力成荣登“2001中国商人”榜首。而在总共8人中,浙商就有2人;资深企业家冯根生,是1988年第一届中国优秀企业家20位得主中,仍然活跃在生产经营第一线仅有的二人之一,并且越活越青春;阿里巴巴创办人马云,获选2000年《福布斯》杂志封面人物,成为50年来中国企业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而《福布斯》的富豪榜,浙江人更是常客:从“中国50首富”中的9位,到百富榜上占据17席。也许福布斯中国富人榜有争议,但国内官方的统计结果却比福布斯的估计更为乐观。 1999年度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了112家,比例超过了l/5。总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前十强。 而在2000年,“500强”的“浙江产”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71家,一省就独占l/3强。2001年,前十名增加到5家,“或者说”7家,因为第一名联想的总裁杨元庆,第七名上海复星的董事长郭广昌,都是浙江人。而这每一家民营企业身后,都站着一个或一群身家殷实的“浙商”。然而,浙商厉害的主要不是名人大家,而是深厚的民间基础与庞大的群体阵容。 2002年底,浙江省私营企业总户数达24.73万户,注册资本2515.43亿元,户均注册资金87.19万元。浙江现有年产值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3348户。浙江省个私经济总产值、销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出口创汇额、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户数等多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P2-3 序言 浙商草根本性:群狼还是独兽 浙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商帮”,被台湾商界誉为“大陆之狼”,享有“中国犹太人”的美称。无庸质疑,浙商已经成为继晋商、徽商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时代性的大商帮。 浙商是群狼,一旦发现猎物,便群起而攻之。这就是浙商快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也是浙商最具竞争能力的一个方面。 浙江商人作为商人的一个群体,不仅创造了许多财富,而且为全国商人提供了一套可学可操作的经商哲学。 揭示浙商的成功之谜,笔者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网络为王。在中国甚至海外,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浙江人,只要有浙江人的地方就会形成类似军队中班、排、连、营、团、师、军的完整建制。他们中有实力的大老板就会成为投资者,在当地建立一个浙江或温州商城。实力较弱的老板就当摊主或堂主,没有本钱的就当伙计,看铺子、守摊位。总之,每个人都各得其所。浙商在走向全国的时候,分部与其总部的联系就像心脏和毛细血管的微循环系统一样。来自于市场神经末梢的大量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到总部,总部经过分析、处理,又迅速地反馈到市场中的各角落,从而形成一种遥相呼应之势。 其次,抱团但不封闭。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认同感、归属感。是任何强势商帮的共性特征。其他商帮如粤商、潮汕帮的抱团能力虽然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它们更多的是基于血缘、宗族和同乡的关系而建立的,排他性极强,也较封闭。而浙商的抱团虽然最早也是基于血缘与地缘关系,但它并不封闭,而且还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换代。最后演变成具有公信力的商会组织。 第三,善于整合资源,超越自我。浙江商人的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式艰辛而悲壮,可谓是聚沙成塔,就像一个苦大仇深的农家子弟,历经了无数磨难才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和实力。这种苦难的历程让他们在积累财富的同时,不但形成了自己发达而完备的营销网络、发展平台。更让他们逐渐熟悉、掌握了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企业运作、管理之道。 第四,地域文化优势。历史上的浙江就是一个盛产才子佳人之地.明、清两朝,仅仅一个县高中进士的人数可能比中国一些文化落后的省还要多。在中国商帮的博弈中,浙商固有的文化传统与文化习俗,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与现代商业已经逐渐融合,从而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在浙江非公企业100强中,约有90%的浙江民企精英,出身均很低微。他们成功的秘诀是:勤奋、节俭加精明,胆大、冒险加创新。浙江平均每天以新增私营企业190家的速度,在“诞生”着一个又一个的老板。 在浙江个私经济大会评选出浙江非公企业100强,首次把浙商们的出身、年龄以及文凭等资料公诸于众。 后记 据2005年底的调查,浙江民营企业所创造的总产值达近万亿元,比广东大一倍,作为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两大民营经济模型,浙江企业所进发出来的成长后劲和活力令人惊奇;另一份同样让人吃惊的数据是: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最终产品的产量中,浙江有109种居全国第二。154种居第三位,56种产品是全国冠军。 浙商70%以上只有初中以下学历,近80%出身于农民;他们的产业层次都很低,他们的规模都很小;浙江企业的平均规模要比全国水平小1/4,浙江尚无一家百亿规模的企业。 在过去的20年里,浙商的成长延续着一条十分清晰的轨迹:早期的走私、制假、售劣使很多胆大的农民商人捞取到“第一桶金”,在他们把这些商品贩售到全国各地的同时,便开始编织起一张张辐射全国的销售版图.在这样的过程中,形形色色的专业市场出现了,浙江成为全国日用小商品、轻纺及机械加工产品的物流凹地,年物流超过百亿元的市场比比皆是.流通带动了乡土企业的成长,而市场与企业的两轮驱动,则完成了浙商的原始积累,这样的演进一直从20世纪70年代末持续到90年代初。在这以后,从流通中赚取到的金钱又源源不断地沉淀到了实业之中,专业市场所形成的流通优势进一步催生出了以劳动密集型和高度专业化为特征的实业模型,在浙江各地冒出很多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专业工厂,譬如一个人由上而下的全身装束——眼镜、领带、衬衫、西装、皮带、袜子、皮鞋、打火机、圆珠笔等等,其产量之最均在浙江。而这些高度专业化的工厂又以惊人的成本优势开始它们各自的海外倾销之旅,这些年浙江经济的高速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营企业的外贸增长,而其核心能力。便隐藏于此。 这种成长模式的优劣,交错如麻,一言难辩。市场触角的敏锐与战略意识的缺乏、经营谋略的凌厉与资本理念的滞后、谋财心态的膨胀与人文气质的短缺,专业水准的高超与行业空间的狭小……便是在如此狭窄的现实走廊上,笔者企图找到理论与事实交汇的那个亮点,在书中所提出的种种设问,以及为解开设问而给出的种种思考,浙商的行为本身已构成了商业思想上的生动悖论。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了相关资料,包括图书资料、网络资料,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在参考文献中一一罗列,谨向这些文献的作者致谢,以及针对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初稿做了部分的增删,适当微调了初稿的部分章节,还盼谅解。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教授、家族企业的总裁、家族企业的管理专家、业内人士以及出版社的编辑等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书中纰漏难免,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浙江商人的创业精神和智慧已成为全国人民的财富,值得大家分享。 ——罗开富(全国政协委员、《经济日报》常务副总编》 浙商就像沙漠玫瑰,炼就了摧不垮、锤不扁、打不烂的强劲生命力,演绎出惊天动地的生命赞歌。 ——王志刚(著名策划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