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元帅是我们党老一辈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本书围绕刘伯承元帅革命战斗的一生,从多方面反映了刘伯承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中国武装力量的发展、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安全和繁荣,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刘伯承的非常之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刘备耕 |
出版社 | 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刘伯承元帅是我们党老一辈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本书围绕刘伯承元帅革命战斗的一生,从多方面反映了刘伯承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为中国武装力量的发展、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安全和繁荣,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内容推荐 刘伯承元帅是我们党老一辈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外著名的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他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和邓小平同志一起,以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组织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有突出的理论建树,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指导价值很高的军事理论。刘伯承的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解决军事实践问题的科学总结,反映了军事领域中的客观规律。本书再现了刘伯承元帅辉煌的历史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目录 第一篇 考场被逐种下反封建种子 第二篇 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 第三篇 手持青锋卫共和 第四篇 克服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 第五篇 从旧军人成为革命者 第六篇 《南昌暴动始末记》的光辉思想 第七篇 终于拿到了俄文这把金钥匙 第八篇 在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九篇 长征多险关 克难创奇功 第十篇 论兵新孙吴 战例邢沙永 第十一篇 不寻常的一年 第十二篇 运用形象化语言 展示深刻内涵 第十三篇 决心当好守门员 第十四篇 “吃屡的狗离不开厕所” 第十五篇 攻克宿县城 截断津浦线 第十六篇 仲山掌教 硕果累累 第十七篇 “编外参谋”贡献多 刘帅美名垂青史 试读章节 1915年12月,刘伯承和康云程、王旭东等人回四川。孙中山委任卢师谛为中华革命军四川总司令,并派吕超、石青阳、刘伯承等到宜宾、达县、忠县和丰都一带发动组织讨袁起义。为了安全,刘伯承等三人,打扮成商人,登上西行的轮船。 冬季长江水枯,要在宜昌换乘川江小轮。宜昌是入川水路必经的通道。北洋军严密搜捕往来四川的革命党人。船一近码头,刘伯承就感到情况严重。他带着一个装炸弹的竹篓,要通过北洋军的关口谈何容易。急中生智,他发现一位参议员的一堆行李,于是将竹篓移人行李堆中,谁也没有瞧见。船过了码头,搬运工来卸行李,问到:“这几件行李可是参议员的?”刘伯承点了点头。当行李被运出关卡时,他从容而出,接回竹篓。康云程、王旭东暗暗称赞不已。正在这时,一位友人专来迎接刘伯承,他接过竹篓,满以为是从上海带来的什么好东西呢。刘伯承马上轻轻地踩了一下对方的脚,故意说道:小意思,小意思。收下吧,下江的特产。对方立刻明白了其中含意。就这样,两个人带着装有炸弹的竹篓,在北洋军警面前扬长而去。 刘伯承等三人,按部署继续溯江而上,要在川东打开局面。他在奉节、万县、涪陵等地有声望,便于联络革命党人、“哥老会”首领和其他有志之士,广泛地争取一切反袁的力量,策划武装起义。刘伯承知道:各省的军政大权基本上被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控制,力量对比袁贼占优势。惟独西南川滇黔三省,是他的薄弱环节。因此,反袁的革命势力必须抓住四川这个突破口,作为进行讨袁作战的重点。袁世凯深为西南空虚焦虑万分,他派其亲信陈宦人川掌握军政大权。袁世凯派遣3个师、3个混成旅,共六七万人的精锐部队入川震慑。 刘伯承在川东的军事活动,进展很快。他以涪陵为中心,策动杨光烈(涪陵警备队长)率部起义成功,有了120支俄式枪,局面一打开,前来投奔的武装力量越来越多。刘伯承及时将这些部队集结到大顺场,宣布起义,定番号为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刘伯承任指挥。从此,重庆至宜昌一段江面,北洋军的船只经过,就遭到两岸山上的枪击,而忠县一带尤为剧烈。过往的北洋军吃了不少亏。川东护国军和刘伯承的战绩,被川东人民群众所津津乐道,成了摆龙门阵的资料。 重庆西面的壁山,是通往川南必经的交通要道。北洋军曹锟部到处奸淫掳掠,尤其是丁家坳一带受苦颇深,连小学校也被占用。校长张明安是一个正派的读书人,目睹曹锟部队的种种暴行,义愤填膺,曾密谋用炸弹除掉侵占小学校的曹锟部队。由于经验不足,被北洋军察觉,张明安潜回老家避难。这位老革命党人决心开展讨袁的军事斗争,号召农民起来反抗北洋军,保护家乡免遭蹂躏,成立壁山县义勇军司令部。张明安久闻刘伯承英勇善战,邀请他去壁山帮助整理、指挥新成立的起义队伍。刘伯承慨然同意,但是支队长王维纲随熊克武绕道昆明尚未归来,第四支队的事务还得办理,因此离队时间不能过久。到达壁山后,刘伯承立即和农民首领吴国安、朱建勋等见面,首先对这支自发的农民武装给予了高度赞扬,接着又对讨袁的形势和群众性反袁战法,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农民领袖们在思想上大为开窍,讨袁信心倍增。 据义勇军侦察,在川南与蔡锷护国军为敌的川军周骏师,急需补充5000套军装等物资。在一名团长率两个连的押送下,预计第二天早晨到达丁家坳附近。刘伯承特别高兴,他认为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而以弱胜强,伏击则是最佳的战术。他亲自去观察地形并选定了伏击地点。第二天上午,敌人运输队果然来了。敌团长骑在马上,趾高气扬,督促着队伍前进。突然两边枪声大作,一片杀声,敌人踏进了刘伯承在龙坳预设的伏击圈。敌兵乱作一团,像无头苍蝇似的四处乱窜。刘伯承冲在前面,他大声地对敌人喊话: “弟兄们,莫要替袁世凯卖命啦!前面义勇军多得很,只要缴械投降,我们保障你们的性命。” 在义勇军军事与政治双重攻势之下,敌军纷纷缴械投降。于是两个连的武器、五千多套军装以及所有的物资,外加战马一匹,都成了义勇军的战利品。刘伯承从这次成功的伏击战例中探索出一种以弱制强的战术,而在他漫长军事生涯里,伏击战法得以不断创新发展,并且被总结成指导性强的军事教材。龙坳一战,震动壁山县,南部十多个场、镇农民群起响应讨袁。 刘伯承乘此良机,抓紧协助张明安组训义勇军,使之走向正规化。先后任命原来四个首领为营长,投降过来的连长谢克伯升了营长,同时任命了两位参谋和一位秘书。这样一来,义勇军在组织上初具规模。义勇军全部都穿上新军装,士气昂扬。刘伯承意识到与民为敌是北洋军的致命伤。讨袁军兵力装备虽不如北洋军,可是只要人民群众同讨袁军亲密合作,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他在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同时,严格治军,告诫义勇军对人民要公平交易,不准乱拿群众财物,违者严惩不贷。这种治军的新思想是他“卫共和”的具体化,当然受到农民群众的拥护。 张明安领导的这支义勇军,在刘伯承协助下建立起良好的制度、严明的作风和坚强的纪律,在配合护国军讨袁作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们在游击活动中,不断地袭击、骚扰北洋军,得到发展。由于涪陵、丰都一带军情紧急,刘伯承赶回涪陵大顺场,指挥护国军第四支队开展游击活动。 P27-30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