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失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印度)基兰·德赛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为70后印度新锐女作家面壁七年的力作,在印度引起激烈的抗议,作者一度“众叛亲离”。比《追风筝的人》更甜蜜、更辛酸、更愉悦的人心布克奖历史上最年轻女得主,奈保尔的继承者。

喜马拉雅山脚下,有一座孤零零的破败屋子,一生受尽苦难的印度老法官就住在那里,退休之后他只想与爱犬安度晚年。然而他失去双亲的十六岁的外孙女赛伊突然闯入他死寂的生活。赛伊是个纯洁无瑕的少女,痴情地爱上了自己的数学老师——尼泊尔人基恩。基恩是一名贫穷的青年知识分子,最终卷入泥泊尔的动乱,与赛伊的恋情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法官还有一个厨子,厨子的儿子比居历尽艰辛来到纽约,成了一名非法移民,在纽约的餐馆里打黑工,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比居最后决定返回祖国,但是一踏上国土,他就重新陷入绝望的处境。

内容推荐

《失落》英文版本的前面印着博尔赫斯的一首诗——《宁静的自得》。作者基兰·德赛说,她在创作这部小说的七年中,一直将这首诗放在眼前,并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中溢满盲眼的诗人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之情,在他眼中,贪婪、野心、仁慈、家国、时光……一切皆归入沉寂,“我比自己的影子更寂静”,诗人只是“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注定是失落的。这部获得2006年英国布克文学奖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横跨两大洲、穿越三代岁月的时空之旅。书中的人物皆是这旅程中失落的行者,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孤儿。

故事分两条线平行展开。同德赛的第一本小说《番石榴园的喧哗》一样,本书故事的主线也是以喜马拉雅山侧的地带为背景。书中的噶伦堡小镇地处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和中国西藏的边境交界,干城章嘉雪山是映衬居民日常生活的远景。正对雪山的一座殖民时期的破败房子里住着退休的法官、失去双亲的外孙女赛伊和十四岁时就跟了法官的厨子。

试读章节

一整天,天色晦暗如黄昏。沉沉的雾霭像水怪浮过山脉,巨大的山体形成海洋般的阴影,深不可测。干城章嘉峰遥远的山顶好像被刀从冰雪中削现,聚敛着最后一线天光,在云雾中隐约可见。峰顶由于风暴不时地扬起阵阵雪尘。

赛伊坐在游廊上,捧着一本旧《国家地理》杂志,正读着关于巨型乌贼的文章。她不时地抬头瞥一眼干城章嘉雪山,只见山上闪着诡异的磷光,不禁心中一凛。法官坐在远远的一角,面前摆着棋盘和自己对弈。家犬玛特把自己塞在椅子下面,她一向觉得这儿安全,这时她正在熟睡中微微打着鼾。头顶上,一根电线晃晃悠悠地吊着一只没有罩子的灯泡。天很冷,但屋里更冷,石头墙有几英尺高,房间冰冷、黑暗。

在房子后部,洞穴般的厨房里,厨子正忙于点燃潮湿的木头。他小心地摸索着火引子,怕惊动了木料堆里的蝎子,这群蝎子一直住在这儿,不停地造爱、繁殖。有一次他看见一只母蝎子,全身鼓胀着毒液,背上驮着十四只小蝎子。

火终于点着了,他把水壶放在上边。壶面结了层硬壳,已经龟裂了,就像考古队挖出的东西。他在等水开。墙壁湿漉漉的,被烟熏得发黑,烧焦的横梁上挂着成串沾着泥巴的大蒜头。天花板上积了一簇簇的油灰,稠密如倒挂的蝙蝠。火光映照着厨子的脸,泛出一块块橘红色的光斑。他觉得上半身开始暖和了,但一阵强风又让患关节炎的膝盖隐隐作痛。

烟往上升,蹿出烟囱,融进了雾。雾越来越大,快速地蔓延着,模糊了所过之处——先是山的这一边,然后另一边。树木变成了黑色的剪影,绰绰约约,接着完全没人雾中。雾气渐渐遮蔽了一切景物,实物只剩下阴影,都化成了气团。赛伊从鼻腔里呼出阵阵白气。由零散传闻拼凑出来的巨型乌贼的面目,以及科学家的梦想,无不淹没在一片幽冥之中。

她合上杂志,起身走进花园。草坪的尽头是古老茂密的森林;阴郁的天色掩映着三十英尺高的竹丛;参天大树爬满了苔藓,枝节盘错扭曲,和兰花的根须缠绕在一起。雾像情人似的爱抚着她的头发,她伸出手,雾气用嘴温柔地吮吸着她的手指。她想起了基恩,她的数学老师。他一个小时前就该带着代数课本来了。

可是已经四点半了,赛伊想可能是给大雾耽搁了。

她回头望去,根本看不见房子;她转身上了台阶回到游廊,花园又消失在雾中。法官睡着了,松弛的肌肉在重力作用下垂挂在两颊,嘴角耷拉着,让赛伊想象到他死去的样子。

“茶呢?”他醒了,问赛伊。“他怎么还没来?”他说的是煮茶的厨子,不是基恩。

“我去端来。”她说。

阴翳同样在屋内弥漫,它盘踞在银器上,又跑到角落里东闻西嗅,把过道的镜子变得像云一样。赛伊往厨房走去,瞥见镜中的自己,已完全被雾气掩盖了,她走上前将双唇印在镜面,一个完美的电影明星之吻。“嗨,”她唤了一声,半是对自己半是对别人。

没有人见过活着的成年巨型乌贼,就算它们的眼睛大得像苹果,可以在黑暗的大海里视物,可它们的孤独如此深邃,也许永远也不会遇到另一个同类。赛伊沉浸在这悲情的想法中。

满足的感觉可以像爱的失落一样刻骨铭心吗?她罗曼蒂克地认为爱一定存在于欲求和满足之间的鸿沟里,存在于缺失中,与满足无关。爱是痛,是企盼,是退避,事关所有的一切而非情感本身。

水开了,厨子提起水壶把水倒进茶壶。

“真糟!”他说,“我的骨头疼死了,关节也疼——还不如死了算了。要不是为了比居……”比居是他在美国的儿子。他在唐波罗快餐店打工——要不就是热番茄店?还是阿里巴巴炸鸡店?他父亲记不清这些名字,也弄不明白,甚至根本不会念。比居频繁地换工作,像个在逃犯——只不过没有通缉令。

“是啊,雾真大,”赛伊说,“老师恐怕不会来了。”她将茶杯、茶托、茶壶、奶、糖、过滤罩、“玛丽和黛丽特”牌饼干一一在托盘上交错摆好。

“我来拿好了。”她主动说道。

“小心,小心,”他说,有点责怪的意思。他用搪瓷缸盛了给玛特喝的牛奶,跟在后面。赛伊向前游动,托盘表面的镀锡已翘曲不平,茶匙在上面抖动着发出不安的声响。玛特抬起头。“下午茶时间了?”她的眼睛说着话,尾巴开始摇晃起来。

“怎么没东西吃?”法官有些恼怒地问道,从激战正酣的棋盘上抬起头来。

然后他看了眼糖钵里的白糖:脏兮兮的细颗粒,云母石般泛着光。饼干看起来像硬纸板,白白的茶托上明显印有黑黑的手指印。茶没有一次是按规矩上的,他只不过要求有块蛋糕或烤饼,要么蛋白杏仁饼干或干酪酥条也行。甜的咸的都来点。这搞得似是而非的,完全不是下午茶那回事儿。

“只有饼干,”赛伊看了看他的脸色说,“面包房师傅去参加他女儿婚礼了。”

“我不想吃饼干。”

赛伊叹了口气。

“他怎么就这样去参加婚礼了?这是怎么做生意的?笨蛋。厨子不能做点什么吗?”

“没有煤气了,煤油也没了。”

“该死的,他就不能用木头点火做吗?从前厨子都用煤炭烧火,用锡罐做蛋糕,好得很呢。你以为他们那时候有什么煤气炉、煤油炉吗?现在的人真是太懒了。”

厨子飞快地从厨房出来,端着点儿剩的巧克力布丁,他用平底煎锅在火上热了热。法官嚼着可爱的棕褐色胶泥状的东西,脸上渐渐露出了享受布丁的满意神情。

他们啜着茶,吃着点心,一切的存在都已虚无,门外是茫茫蛮荒。茶氤氲着热气,丝丝缕缕,他们呼出的气息融入这气雾,盘绕着,盘绕着。P1-P5

序言

《失落》英文版本的前面印着博尔赫斯的一首诗——《宁静的自得》。作者基兰·德赛说,她在创作这部小说的七年中,一直将这首诗放在眼前,并从中获得精神的慰藉。诗中溢满盲眼的诗人对芸芸众生的悲悯之情,在他眼中,贪婪、野心、仁慈、家国、时光……一切皆归入沉寂,“我比自己的影子更寂静”,诗人只是“款款而行,有如来自远方而不存到达希望的人”。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注定是失落的。这部获得2006年英国布克文学奖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横跨两大洲、穿越三代岁月的时空之旅。书中的人物皆是这旅程中失落的行者,每个人都是心灵的孤儿。

故事分两条线平行展开。同德赛的第一本小说《番石榴园的喧哗》一样,本书故事的主线也是以喜马拉雅山侧的地带为背景。书中的噶伦堡小镇地处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和中国西藏的边境交界,干城章嘉雪山是映衬居民日常生活的远景。正对雪山的一座殖民时期的破败房子里住着退休的法官、失去双亲的外孙女赛伊和十四岁时就跟了法官的厨子。

德赛显然将自己家族的记忆植入了法官的经历中(德赛的祖父来自印度古杰拉特邦,在英国受的教育)。法官二十岁那年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的剑桥大学求学,那是一段他不愿念及却又不断在脑海中闪回的屈辱记忆。在那里,他羞愧于自己的肤色、古怪的口音、怪异的气味,他的思想“开始扭曲……永远喜欢阴影多过光亮,阴霾多过阳光,他总疑心阳光会把他暴露出来,他的丑陋将一览无余”。“他妒忌英国人,仇恨印度人。凭着憎恨的热情,他努力要使自己变成英国人,而事实是他即将成为每个人都厌憎的对象,无论是英国人还是印度人。”回国后他成为内务部的官员,巡回于各地审理案件,可是他发现“司法公正所要求的透明度压根就没有存在过”。他变得愤世嫉俗,厌憎人类,最终选择隐居在噶伦堡那座古老的房子里,每天沉迷于棋盘,只向一只叫玛特的狗奉献他仅存的柔情,对他来说,这房子“是一个壳,一只头骨,他是一个住在自己国家里的外国人”。无论在何处,他都是一个被流放者,他的旅程承载着印度的殖民记忆,一段失落的历史。

赛伊(sai)这个名字一半来自于她的创造者德赛(Desai),一半是具有相同发音的英文词叹息(si曲),她的失落不可避免地带有宿命的烙印。她的父母从印度私奔至莫斯科,死于一场车祸,离太空旅行的华丽梦想仅一步之遥。在台拉登的修道院里长大的赛伊被送到噶伦堡的外公那里,在法官的眼中,她“是一个西化了的印度人,住在印度,却与这个社会完全脱节。他很久以前开始的旅程又在他后代身上得以延续”。这旅程“左右着她,诅咒着她”,在山上这座正在老去的房子里,她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浩瀚的空间,既连着过去,又引向未来”。这是一个感性的世界,而赛伊代表了一切未知,一切开辟鸿蒙的混沌。她焦虑地阅读着,痴迷于《国家地理》杂志和充气地球仪,一个愿望越来越清晰而强烈——“我要去旅行”,离开,“寻找一个失去的未来”。

小说的另一条线索设在光怪陆离的国际都市纽约,如电影蒙太奇一般闪回穿插于时光静止的喜马拉雅山侧的小镇。酷爱旅行的美国诗人伊丽莎白·毕晓普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是因为缺乏想象力才使我们离家/远行,来到这个梦一样的地方?”带着父亲厨子的梦想,千方百计来到美国的比居,却发现这是想象力终结、噩梦开始的地方。没有身份,没有金钱,比居辗转于纽约各式餐馆的厨房。和移民局玩着惊险的猫捉老鼠的游戏,并未逃离父亲期望他摆脱的贫穷。他和厨房里的工友一样都是影子一族,社会的边缘人,空虚不断萦回折磨着他。脱离印度北部山区的乡村生活,置身于全球化、多元文化和种族融和的庞大背景中,他显得笨拙不堪,“他是一个巨型的侏儒,如一份超大分量的食物,展示着渺小……”德赛以流放难民式的幽默向我们描绘了纽约非法移民的众生相,记述下移民旅程压在比居身上的生命之重。  1986年山坡一带发生尼泊尔人的骚乱,所有人的命运被卷入混乱的漩涡。法官失去了爱犬玛特,赛伊失去了和她的数学老师持续不到一年的初恋。作为印度籍的尼泊尔人,她的恋人基恩参加了这场廓尔喀独立运动,以暴力宣泄自己被主流社会疏离的愤怒,希冀可以摆脱殖民历史遗留给他们的继承贫穷的宿命。比居无法忍受孤独的重压,决定回到父亲身边,却被叛乱分子抢去所有行李和打工赚来的积蓄,只穿着件粉红的女人睡衣出现在父亲面前。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曾经德赛以精妙风趣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的喜马拉雅山侧宁静曼妙的生活画卷,此时陷入爱德华·蒙克的《呼号》式的疯狂。那对在山间庄园里养老的亲英派的姐妹,一觉醒来发现房子被侵占了,草坪上搭起了一排棚屋;热衷于饲养奶牛,推动山区奶酪业发展的瑞士神父因拍了一张不该拍的照片被驱逐出境,远离这片他所眷恋的荒原;他的好友兼酒鬼波特叔叔只能孤独地在酒精中寻找安慰,糊里糊涂地将自己和好友的产业卖给新的主人……在南亚大陆无休无止的雨季的阴霾中,赛伊这个永远停留在青春期的少女大声质问:“这都是怎么回事啊?”没有答案,冥冥的背景中一直有干城章嘉雪山在远处耸立。就在旧日美好世界崩塌的前夜,赛伊最后一次同卜提神父和波特叔叔一起坐在游廊上,磁带里忧伤的苏非歌者唱道: 神只是浩瀚的荒原与空间,冷漠于爱的失落。它将你推向崩溃的边缘……”

帕斯卡尔在《沉思录》中写道,“我占有的这个小小的空间正要被无垠的空间吞噬,然而对无垠的空间,我一无所知,连这空间也不知道我的存在,这个念头让我惊恐,我也惊讶于自己出现在此空间而非彼空间:我有什么理由出现在此地而非彼地,有什么理由出现在此时而非彼时?是谁让我置身于此?”我们旅行的一处处停留,此时,此地,此生,是否按德赛的说法,都是对过去的传承?我们只需抬头仰望群山,干城章嘉雪山守候如时间的永恒,一代代的失落在它面前流逝,发光的山峰让人自觉如此渺小,而甘愿平静地接受自己终将化为尘土的事实,在它面前,“真理是如此直白可见,你只需伸出手就可采摘下来”。

译者韩丽枫

二○○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于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既有幽默感又发人深省的小说。德赛的笔触熟练地穿梭于第一世界于第三世界之间,描绘出放逐的苦痛和后殖民主义时代的两难。

——《出版家周刊》

小说的笔调是轻快而奢华的,它对于民族国家、现代性和阶级问题都有所深思,非常感人而富于启示意义。

——《纽约客》

《失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一部展现人的宽广和智慧的绝妙小说,它集喜剧的柔和与政治的犀利于一身。

——布克奖评委会

尽管基兰?备赛笔下描述的都是些无能为力的小人物,她却用深刻的洞察力游刃有余地探讨了更为宽广的主题:全球化、多元文化主义、经济不平等,以及恐怖主义。这是一本风趣之书,但是读者始终能感觉到它背后无穷无尽的苦涩。

——《纽约时报》

作者被矛盾的事物所吸引,这就让此书成为一场盛宴。即使作者在叙事的完整性上并不完美,作者在政治信念上的一致性却纯粹而完美。

——《华盛顿邮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5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