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更衣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庄秋水
出版社 云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摸摸张爱玲的衣领,撩撩杨玉环的裙摆,胆子大的时候,也动动慈禧太后的胭脂……用智慧穿针引线,用学识指东说西。这是—位曾与李欧梵、梁文道、王受之同版开栏的女专栏作家。她沉浸在古今女子服饰的世界,写旗袍,写红裙,写斗篷,写裙带,写睡鞋,写帽子,写油纸伞,写谢公屐,写玉簪花黄胭脂金钏项链牙梳背,写麻衣如雪温润如玉画眉深浅暗香盈袖……每每惊艳。她驾—辆载满花花绿绿各式衣饰的时光“过山车”,在新朝旧代之间翻滚腾挪,在诗词小说之间左吟右哦……悠闲自顾。本书收录了作者描写古今女子服饰的一些经典作品。

内容推荐

这是—位曾与李欧梵、梁文道、王受之同版开栏的女专栏作家。“更衣”其实是她在幕后的化妆间里翻箱倒柜,“记”才是她的舞台。她穿一身或华丽或古朴的衣裳登台亮相,说的往往不是原来剧本里的台词,而是她自己的话……本书收录了她描写古今女子服饰的一些经典作品。

目录

序/1

第一辑:衣裳/1

一抹微云 4

三点定江山 5

保卫屁股 8

长身玉立 9

夫长妇随 11

旗袍进化记 13

为什么这么黑? 15

白衣飘飘的年代 16

从来不解醉红裙 17

披上一层精神的外衣 19

一件大红斗篷 20

无袖一身轻 22

妾有绣腰襦 23

抱住一把热情的腰 24

一袄心情 26

梦回唐朝 27

具有国际感的披帛 29

云想衣裳 30

凤冠霞帔做夫人 31

对抗性游戏 33

拦腰一带 34

裙带关系 36

围裙的前世今生 37

不穿裤子的女人 38

冠冕堂皇 40

凤冠的传说与现实 41

帽子拿来主义 42

巾帼不让须眉 44

额上风景 45

手套的诱惑 47

围城 48

系丝巾的女人 49

杨贵妃的袜子 51

画上一双丝袜 52

我愿做一双鞋子 54

三寸弓鞋自古无 55

睡鞋 57

高跟鞋 58

脚著谢公屐 59

婚服记 61

披上文明的婚纱 62

白寡妇 63

千万孤独 65

我爱上酒家人 66

珠衣 67

谁说女子不如男 69

聚散两依依 70

一种服装远去的背影  71

第二辑:首饰/73

玉簪记 75

人家的姑娘有花戴 76

我也说几句“红楼” 78

云鬓花颜金步摇 79

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 81

还君明珠双泪垂 82

给我一双金钏 84

戴白金手表的女人 85

项链 87

关于项圈的哲学思考 88

何以致殷勤 90

第三辑:妆容/93

头发的意识形态 95

心有千千髻 96

假发心理学 98

假作真时真亦假 99

结发为夫妻 101

朝如青丝暮成雪 102

女为悦己容 104

脂粉队里的英雄 105

画眉深浅入时无 107

一地花钿 108

对镜贴花黄 110

对美人酒窝大醉一场 111

点绛唇 113

时世妆 114

慈禧太后的美容秘诀(1) 116

慈禧太后的美容秘诀(2) 117

美甲工程 119

蛾儿雪柳黄金缕 120

第四辑:物事 123

温润如  125

撑起一把油纸伞 126

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 128

爱情有害健康 129

有暗香盈袖 131

使我衣袖三年香 132

蓝印花布 133

名叫“合欢”的秋扇 135

看了一宿牙梳背 137

旧棉袍 138

麻衣如雪 140

戴眼镜的女人 141

一个理想的新女性 143

上海摩登 145

如匪浣衣 146

万户捣衣声 148  

你用什么牌子洗发水 150

皂白何须问 151

脸洗得比屁股还白 153

一遍遍地洗 154

破镜 156

却对菱花淡淡妆 158

试读章节

冠冕堂皇

据说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知道怎么“杀鸡骇猴”,以法治国。夏代就用“五刑”来惩治罪犯。这“五刑”听起来都能让人惊出一身汗来:大辟(砍脑袋)、膑(砍掉双脚)、宫(破坏人的生殖机能)、劓(割掉鼻子)、墨(在脸上涂墨字)。当然,最严重的就是砍脑袋了。一般人不可能像隋炀帝那样自恋,揽镜自照:“大好头颅,谁将斫之”,大家都是拼命要保住这个吃饭的家伙。

当然也有例外。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发生内乱,子路,孔子那个好勇率真的弟子,效力于其中一派。激战中,他系冠的缨络被砍断,“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盖因当时的人,是很重视冠的,更不用说孔门之徒了。冠,是一个男子的象征,所以有20岁举行冠礼的成人仪式。皇帝使用的冠,则是专用的“冕”。据说刘邦还是个小亭长时,喜欢戴用竹子皮制作的冠。当了皇帝之后,物以人贵,还下诏爵位在公以下的人不能戴这种所谓的“刘氏冠”。

戴冠的时候,为了防止冠圈掉下去,两边用丝绳结成的璎珞,在下巴打个结,固定在头上。关于冠缨,有一则著名的故事“绝缨会”。楚庄王夜宴群臣,大家都喝高了。烛火突然灭了,部将唐狡色胆包天,去拉庄王夫人的袖子。那夫人甚有主意,扯下唐的冠缨,向庄王投诉。楚庄王就下令,今天喝得高兴,大家伙都把自己的冠缨断了。酒后发飙的唐狡感恩戴德,后来在征战中立下了不世之功。所以《东周列国志》里称赞楚庄王“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

我顶看不上后来的权谋家把这也当作什么帝王之术。这本来是赞赏宽容这种什么时候都不过时的优良品质,结果在《三国演义》里,董卓“撞破”吕布和貂蝉幽会,李儒劝董卓把貂蝉赏给吕布,拿楚庄王绝缨会作比,还说:“今貂蝉不过一女子,而吕布乃太师心腹猛将也。太师若就此机会,以蝉赐布,布感大恩,必以死报太师。”李儒这个人,搞权谋倒有一套,可是在他眼里,任何人都成了工具,无趣又无情。

凤冠的传说与现实

在古代,不仅男子可以戴冠,女子也可以戴。秦始皇时,他的妃子们在夏天会戴芙蓉冠,用碧色纱罗制成,上面还插着草编的饰物,看上去很像今天的遮阳凉帽。但真正令女人们动心的还是凤冠。

《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宝玉和贾兰两个去参加乡试,此时宝玉已经堪破红尘,他安慰担心贾兰的李纨说:“嫂子放心,我们爷儿两个都是必中的。日后兰哥还有大出息,大嫂子还要戴凤冠穿霞帔呢。”在第五回里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其实已经道出李纨的晚景:“后面又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

有一种说法是后世的凤冠源于宋代的花冠。宋代女性发明了“冠梳”,用漆纱和金银珠玉饰物制成高达3尺的高冠,两鬓的饰物下垂近肩,冠上还插上白色的小梳子,冠顶饰有金质的花朵,雀鸟等。后妃们在重要的场合中,则戴珠冠,上面镶满了金银花饰、珠宝。宋仁宗曾经告诉特别宠爱的张贵妃,满头珠饰,白花花地,并不是很好看。

明代,凤冠霞帔,成为贵族女性礼服最有象征意义的组成部分。现在十三陵的定陵博物馆里就陈列着出土的明代后妃凤冠仿制品。凤冠的制作,先是用金属丝编出一个框架,里外罩上黑纱,再将加工好的龙凤和珠花缀在冠上,有九龙九凤,九翠四凤等各种花式,据说有的凤冠上镶嵌着2000多颗珍珠,极尽富丽。

明代对服饰的规定极其严苛。凤冠,严格来说,只有后妃才能戴,贵妇的礼冠上,也不能镶凤凰,更遑论一般的平头百姓。嘉靖时期奸相严嵩被革职之后,他的宝贝儿子严世蕃家里被抄,单单珍珠凤冠就抄出了6顶。一些有钱的主,也给母亲和妻妾置办凤冠,炫耀一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真是什么时候都通行无阻。

这也是一种斗富或斗权吧,和今天暴发户太太们见面打量对方穿什么牌子没啥两样,表面上是太太们在争强好胜,实际上都是男人们的权力地位和财富在较劲儿。

帽子拿来主义

中国自古被称为“衣冠礼仪之邦”,可见冠在服饰里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至于帽子,却并非是华夏出产,北方少数民族为了御寒戴皮质的帽子。历史上两次重要的服装改革都和帽子有点关系。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搞服装改革,是要人们脱下长袍换胡服,北魏孝文帝则要求全体人民必须穿汉服学习中原文化。这是服装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和积极对抗的少见案例。戴帽子,正是胡服的一大特征。

六朝时,上至天子下至士人休闲时喜戴白帽。这时候的帽子脱离了御寒的实际用途,多半是出于妆饰的目的。这样的帽子,一般是纱质,有黑白两种颜色。皇亲贵族们戴白纱帽,老百姓们戴黑帽。到了唐朝,“乌纱帽”流行,上上下下都以戴乌纱帽为时尚。这好像和我们的认识不太一样,一顶“乌纱帽”,十年寒窗苦,那是官位的代名词。不过那是明以后的事情了。

纱帽质地轻盈,又没有可以系的缨,一阵风吹过,像玛丽莲·梦露按住她的裙摆一样,风雅的士子们则赶紧按住了头上的帽子。《世说新语》里说:“孟参军九月九日从桓公游龙山,风吹落帽”。孟嘉的老板桓温想考察一下这位幕僚的举止,乘孟上厕所的时候,让另一个人作文放在孟的座位上,嘲笑他落帽不知。孟嘉回来后不动声色,也作了一篇美文,于是四座嗟叹。魏晋六朝时,就好这个调调,服饰啊,围棋啊,这些生活用品都成了个人才艺展现的道具,真不知是那时候的人矫情,还是后来记载的人附会,又或许他们一起构建了一个生活极其艺术化的时代。

P42-45

序言

我当然看不到庄秋水更衣,可是她那一篇篇翩翩而来的“更衣记”我倒是每次都能看到。原因有二:其一,不得不看;其二,喜欢看。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的“万象”专栏版已经办了好几年了。2005年某个时候,我们找到庄秋水,说你应该给我们写个专栏,“书评游记影评之类的文章你在我们这里发了不少,算是老作者了;你文字的灵气、趣味和麻利我们已经见识了;你在其他地方都写专栏却不在我们这里写多不够意思;况且见过面聊过天也算是朋友了嘛。”她问在你们那里写过专栏的都有谁呀。我们说,有香港的李欧梵、梁文道、马家辉、潘国灵、罗展凤;有台湾的杨照、于国华、成寒;有海外的王受之、薛忆沩;有内地的毛尖、安迪、秋风、尹丽川、潘小松;有本地的刘申宁、王小妮、孙振华、王绍培;等等。她说:我正好想写一个和女人衣饰有关的系列呢。

她的“更衣记”因此登场,至今已一年有余。我是“文化广场”的主编,她的文字付印前我非看不可,此所谓“不得不看”。

然而真的是一看就喜欢,所以“岗位阅读”马上就变成了“阅读享受”,这是媒体中人难得的乐趣,也是副刊编辑可遇难求的惊喜。她沉浸在古今女子服饰的世界,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薄薄厚厚,长长短短,一一写到,每每惊艳。她写旗袍,写红裙,写斗篷,写裙带,写睡鞋,写帽子,写油纸伞,写谢公屐,写玉簪花黄胭脂金钏项链牙梳背,写麻衣如雪温润如玉画眉深浅暗香盈袖……。她又不是简简单单地拿过一件衣饰描述一番了事,往往是开头没几句,她就拉你去了春秋战国或唐宋明清;你正在那里倒“时差”,她突然又从金庸武侠跑到《红楼梦》那里去了;你正很感性地傻盯着林妹妹的斗篷发呆,她却又很理性地看到了斗篷背后的命运:

“斗篷所具有的权力感和人际关系的透明度,让人疑惑这种服装的自然本性。服装似乎已经越过寒冷的外在进入文明世界。它所具有的审美情趣就是在内外之间造成一个空间,吸引注意力,延宕身体之间的相遇。这种道具感正是斗篷作为服装的命运。”

就是这样:她悠闲自顾,驾一辆载满花花绿绿各式衣饰的时光“过山车”,忽而在新朝旧代之间翻滚腾挪,忽而在诗词小说之间左吟右哦,奇的是这“过山车”说开就开,说停就停,按钮在手,随她高兴。她又仿佛是自己策划举办了一个古今衣饰展,自己在那里穿梭讲解,用智慧穿针引线,用学识指东说西;不时摸摸张爱玲的衣领,撩撩杨玉环的裙摆;胆子大的时候,也动动慈禧太后的胭脂。

说是“更衣记”,“更衣”其实是她在幕后的化妆间里翻箱倒柜,“记”才是她的舞台。她穿一身或华丽或古朴的衣裳登台亮相,说的往往不是原来剧本里的台词,而是她自己的话:

“清末女子袄衫的装饰也十分触目。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花边镶条,花乌图案,珠玉花饰,挖空补花,重重叠叠,十分刺眼。人被衣服淹没了。在这些不相干的地方浪费的无数精力,正预示着女子们精神上的放恣、不讲理。”

她自己在讲理,所以她看出别人的“不讲理”。她有一篇“更衣记”题为《披上一层精神的外衣》,颠倒一下词序,正可用来指引她文字中意趣的方向:

“披上一层外衣的精神”。

胡洪侠

2006.11.16.深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2:5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