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关中风月/西部羊皮书小说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忠实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白鹿原》的作者、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通过对貌似平淡无奇的社会底层人物生活的娓娓叙述,展现了关中平原民俗风情和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

本书为“西部羊皮书小说系列”之一,共收录了陈忠实十六篇不同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勾勒出一幅幅斑斓多彩的关中平原农村百态画。

内容推荐

“西部羊皮书”小说系列,为读者勾画出一个个真实、丰满的西部人物形象。

“西部羊皮书”第一辑小说系列同时推出了陕西、四川、青海作家陈忠实、阿来、风马的精选新作。作为在当今中国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自成一格,笔触细腻,可读性强,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关中、青藏高原上特色浓郁的山川日月、人物风情,西部式抒情更是令读者回味无穷。

本书为其中一册,收录了陈忠实十六篇不同时期的中短篇小说,包括《日子》、《四妹子》、《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等。

目录

李十三推磨

日子

作家和他的弟弟

腊月的故事

马罗大叔

害羞

到老白杨树背后去

轱辘子客

舔碗

猫与鼠,也缠绵

关于沙娜

娃的心娃的胆

——三秦人物摹写之一

一个人的生命体验

——三秦人物摹写之二

康家小院

四妹子

后记 在原下感受关中

试读章节

李十三推磨

“娘……的……儿——”

一句戏词儿写到特别顺畅也特别得意处,李十三就唱出声来。实际上,每一句戏词乃至每一句白口,都是自己在心里敲着鼓点和着弦索默唱着吟诵着,几经反复敲打斟酌,最终再经过手中那支换了又半秃了的毛笔落到麻纸上的。他已经买不起稍好的宣纸,改用便宜得多的麻纸了。虽说麻纸粗而且硬,却韧得类似牛皮,倒是耐得十遍百遍的揉搓啊翻揭啊。一本大戏写成,交给皮影班社那伙人手里,要反复背唱词对白口,不知要翻过来揭过去几十几百遍,麻纸比又软又薄的宣纸耐得揉搓。

“儿……的……娘——”

李十三唱着写着,心里的那个舒悦那份受活是无与伦比的,却听见院里一声呵斥:

“你听那个老疯子唱啥哩?把墙上的瓦都蹭掉了……”

这是夫人在院子里吆喝的声音,且不止一回两回了。他忘情唱戏的嗓音,从屋门和窗子传播到邻家也传播到街巷里,人们怕打扰他不便走进他的屋院,却又抑制不住那勾人的唱腔,便从邻家的院子十削肖爬上他家的墙头,有老汉小子有婆娘女子,把墙头上掺接的灰瓦都扒蹭掉了。他的夫人一吆喝,那些脑袋就消失了,他的夫人回到屋里去纺线织布,那些脑袋又从墙头上冒出来。夫人不知多少回劝他,你爱编爱写就编去写去,你甭唱唱喝喝总该能成嘛!他每一次都保证说记住了再不会唱出口了,却在写到得意受活时仍然唱得畅快淋漓,甭说蹭掉墙头几页瓦,把围墙拥推倒了也忍不住口。

“儿……啊……”

“娘……啊……”

李十三先扮一声妇人的细声,接着又扮男儿的粗声,正唱到母子俩生死攸关处,夫人推门进来,他丝毫没有察觉,突然听到夫人不无厌烦倒也半隐着的气话:

“唱你妈的脚哩!”

李十三从椅子上转过身,就看见夫人不愠不怒也不高兴的脸色,半天才从戏剧世界转折过来,愣愣地问:“咋咧吗?出啥事咧?”

“晌午饭还吃不吃?”

“这还用问,当然吃嘛!,’

“吃啥哩?”

这是个贤惠的妻子。自踏进李家门楼,一天三顿饭,做之前先请示婆婆,婆婆和公公去世后,自然轮到请示李十三了。李十三还依着多年的习惯,随口说:“黏(干)面一碗。”

“吃不成黏(干)面。”

“吃不成黏(干)的吃汤的。”

“汤面也吃不成。”

“咋吃不成?”

“没面咧。”

“噢……那就熬一碗小米米汤。”

“小米也没有了。”

李十三这才感觉到困境的严重性,也才完全清醒过来,从正在编写的那本戏里的生死离别的母子的屋院跌落到自家的锅碗灶堂之间。正为难处,夫人又说了:“只剩下一盆包谷糁子,你又喝不得。”

他确凿喝不得包谷糁子稀饭,喝了一辈子,胃撑不住了,喝下去不到半个时辰就吐酸水,清淋淋的酸水不断线地涌到口腔里,胃已经隐隐作痛几年了。想到包谷糁子的折磨,他不由得火了:“没面了你咋不早说?”

“我大前日格前日格昨日格都给你说了,叫你去借麦子磨面……你忘了,倒还怪我。”

李十三顿时就软了,说:“你先去隔壁借一碗面。”

“我都借过三家三碗咧……”

“再借一回……再把脸抹一回。”

夫人脸上掠过一缕不悦,却没有顶撞,刚转过身要出门,院里突响起一声嘎嘣脆亮的呼叫:“十三哥!”

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样听来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快乐的声音了,这是田合娃嘛!又是在这样令人困窘得干摆手空跺脚的时候,听一听田舍娃的声音不仅心头缓过愉悦来,似乎连晌午饭都可以省去。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里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号称“两硬”班子,即嘴硬——唱得好,手硬——耍皮影的技巧好。李十三的一本新戏编写成功,都是先交给田舍娃的戏班排练演出。他和田舍娃那七八个兄弟从合排开始,夜夜在一起,帮助他们掌握人物性情和剧情演变里的种种复杂关系,还有锣鼓铙钹的轻重……直到他看得满意了,才放手让他们去演出。这个把他秃笔塑造的男女活脱到观众眼前的田舍娃,怎么掂他在自己心里的分量都不过分。

“舍娃子,快来快来!”

李十三从椅子上喊起来站起来的同时,田舍娃已走进门来,差点儿和走到门口的夫人撞到一起,只听咚的一声响,夫人闪了个趔趄,倒是未摔倒,田舍娃自己折不住腰,重重地摔倒在木门槛上。李十三抢上两步扶田舍娃的时候,同时看见摔撂在门槛上的布口袋,咚的沉闷的响声是装着粮食的口袋落地时发出的。他扶田舍娃起来的同时就发出诘问:“你背口袋做啥?”

“我给你背了二斗麦。”田舍娃拍打着衣襟上和裤腿上的土末儿。

“你人来了就好一我也想你了,可你背这粮食弄啥嘛!”李十三说。

“给你吃嘛!”

“我有吃的哩!麦子豌豆谷子包谷都不缺喀!”

田舍娃不想再说粮食的事,脸上急骤转换出一副看似责备实则亲畅的神气:“哎呀我的老哥呀!兄弟进门先跌个跟斗,你不拉不扶倒罢了,连个板凳也不让坐吗?”

李十三赶紧搬过一只独凳。田合娃坐下的同时,李夫人把一碗凉开水递到手上了。田舍娃故作吁叹地说:“啊呀呀!还是嫂子对兄弟好一知道我一路跑渴了。”

李十三却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妻子说:“快,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今晌午呸黏(干)面。”

夫人转身出了书房,肯定是借面去了。她心里此刻倒是踏实,田舍娃背来了二斗麦子,明天磨成面,此前借下的几碗麦子面都可以还清了。

田舍娃问:“哥口也,正谋算啥新戏本哩?”

李十三说:“闲是闲不下的,正谋算哩,还没谋算成哩。”

田舍娃说:“说一段儿唱几句,让兄弟先享个耳福。”

“说不成。没弄完的戏不能唱给旁人。”李十三说,“咋哩?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

田舍娃其实早都知道李十三写戏的这条规矩,之所以明知故问,不过是无话找话,改变一下话题,担心李十三再纠缠他送麦子的事。他随之悄声悦气地开了另一个话头:“哥呀,这一向的场子欢得很,我的嗓子都有些招不住了,招不住还歇不成凉不下。几年都不遇今年这么欢的场子,差不多天天晚上有戏演。你知道喀——有戏唱就有麦子往回背,弟兄们碗里就有黏(干)面呸!”

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浪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小村庄都有“忙罢会”,约定一天,亲朋好友都来聚会,多有话丰收的诗蕴,也有夏收大忙之后歇息娱乐的放松。许多村子在“忙罢会”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社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均摊半升一升麦子而已。这是皮影班社一年里演出场子最欢的季节,甚至超过过年。待田舍娃刚一打住兴奋得意的话茬,李十三却眉头一皱眼仁一聚,问:“今年渭北久旱不雨,小麦歉收,你的场子咋还倒欢了红火咧?”

P1-5

序言

西部的秘密

徐春萍

站在沿海的地平线上,回望辽阔的中国腹地,西部在许多东部人的认知里仍是陌生的存在。我们可以津津乐道一个星期前在纽约的一个泡沫剧、一场时装秀,但对在地势渐渐高远的山后面另一种国情、另一些人生心怀隔膜。或许,我们也不太愿意了解。一个东部人关于中国西部的印象往往建立在一些奇怪偏执的概念之上,譬如沙漠,甚至驼铃,譬如苦难、荒芜。西部的面容是模糊的沉默的大多数。那山、那水、那人,构成了西部的秘密。

今天,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前提之下,经济水平不能成为衡量一种文化优劣的唯一标准。如果一个东部人不那么自以为是,抱有肤浅的偏见,那么他会看见、听见、感受到另一些气质的文化风情。因为边缘,西部保持了斑斓多彩的人文;因为海拔,西部的山川依然传递着远古的气息。在全球化潮流中,在市场化、城市化和殖民化大力推广西方现代文明经验的进程中,在倡导文化多元纷呈的当下,西部的审美是独特的、珍贵的,也是丰厚的。西部正在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激情。

我们为何要把眼光投向西部?投向那些反差巨大的文化形态?投向那片遥远陌生的土地?还因为,西部的秘密里包含了我们自身的秘密,对西部的探求也是对我们自身的探求。在一种差异性的参照中,你会在熟视无睹中发现,在冷漠无知中苏醒,并在发现和苏醒中看到前世今生的印痕。有许多人离开喧嚣,往西走,走近高山和湖泊,走近那些不知名的花草,走向离天更近的云层,停一停、静一静、想一想。生活在别处,或者说,意义在别处。

在遥远的年代,西部的藏人把文字写在羊皮上流传。洁白的羊皮承载着传说中智慧的启示和历史的密码。关于西部的山川日月,关于西部的心灵故事,我们想象,我们感受,在今天象征性的“羊皮纸”上。我们希望,这套“西部羊皮书”能从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多方面传达那片土地上的风土物情和人文景观,多一些审美的视角、多元的探求和思索的沉淀。它是独特的也是广泛的,是深度的也是可读的。

在路上,在天边。让目光抵达远方。

后记

在原下感受关中

我后来才意识到,看取社会的角度和看取生活的对象都是乡村,尤其是我生活和工作过大半生的灞河区域,完全是一种无意识亦无任何自觉的事,也是在一种无可选择的单纯里自自然然发生且持续做着的事。

且不说毛泽东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论证的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并号召作家到工农兵火热的生活中去,后来甚至闹到要对那些留恋城市的作家“押解下乡”的严重程度。我对深入生活向来就不以为是个问题,我生活在农村,父母妻儿都是指靠生产队的磅秤分配的麦子苞谷的多少决定碗里的稀或稠。我从学校毕业后,走进只有一座教室和一个单间独庙改作的办公室的乡村初级小学,后来又走进最低一级行政建制的公社,现在已改称乡镇了,整整二十年。我获得专业创作的优越条件后,没有从西安城郊搬进市区,反倒彻底回归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屋院,尽管椽朽瓦破透光漏雨,我在这屋院里又住了十年。到走进西安住到作协家属院的小楼时我已跨过五十岁。我的前五十年都是在乡村过的,差别仅仅只是身份:乡村孩子兼乡村学生,乡村教师身份是民办性质,当公社干部,一年有三季都住在村子里的农民家中;当专业作家,又生活在只有六十余户人家的以陈姓为主的村子里。我曾经调侃说,柳青在长安县从头到尾工作和生活十四年,成为文坛传诵至今的佳话,我在农村五十年倒没有谁在乎。

我五十年里所看到的世界,是乡村;我五十年里所感知的人生,是乡村各色男女的人生;我五十年里感受生活的变迁——巨大的或细微的,欢乐的或痛苦的,都是在乡村的道路、乡村的炊烟、乡村男女的脸色和语言里体验的。我对离我不过五十华里的西安,进去出来不知几百成千回了,却形成一种感觉里的陌生和隔膜。当我可以拿钢笔在稿纸上书写我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的时候,乡村就成为无可选择的唯一,是顺理成章的事。我在初中二年级的作文课上写下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不仅是农村题材,而且就是我的村子里私有果园归入农业合作社时发生的矛盾所引发的。我在公社(乡镇)工作的十年里,正值“文革”,文学创作先被禁绝和后来稍作放松,我早已确定想吃文学创作这碗饭是靠不住的,偶尔的一点写作,只是过一过文学写作的“瘾”,专心致力于基层乡村的工作了。这样就很明确也很单纯,我在乡村是做工作的,不是为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目的,倒让我避免了睁着艺术家的眼睛支着艺术家的耳朵去看去听乡村,而是在各种工作的过程和各色乡村人共事处事,吻合的愉快和不合的争执,在快乐和焦虑里感知各种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的男女。到后来世事发生重大的转折,文学创作和各项事业一样重现生机,我感到创作这碗饭可以争取的时候,顿然意识到曾经的乡村生活全都派上了用场。

我的乡村生活是无意识里形成的一方狭窄的天地。在西安市郊的东南角落,属于渭河平原的关中的东南一隅。灞河从我家门前流过,古人在灞桥头折柳送别泪溅柳叶,我后来领工为灞河修筑了八华里防洪河堤,至今依然发挥着防洪的作用。稍西边有泸河从秦岭流出,河边曾是六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的“半坡人”群居的村落。我家的后院就是白鹿原的北坡坡根,我从小就厌烦这道坡,跟着父亲上坡去劳动特别费劲;只有在不依赖这坡地吃饭穿衣的时候,我才有文人的雅兴生出来,欣赏原坡上的四时景致,也才发生了探问这个原的生活演进的隐秘。夹在灞河和泸河之间的这一方土地,我在其间奔走了整整五十年,咀嚼了五十年,写下了一篇篇或长或短的小说和散文。

应该说,我生活的地方地域,属于关中的边沿。西安古城也不在关中的中部,而在东部偏南的位置。近年间起于各种因由,我在关中多走了一些地方,见多了听多了反倒愈加不敢开口说话了。只有我的感觉是这种障碍的不可逆改或硬撑的成因,面对这块土地上或地表下残存的历朝各代的遗物,我发现我的口再难随意张开了。我在西安西南一隅的沣水东岸,看到周人存留的车马坑里,木制轿车的轮子和拽车骡马的白骨,镶嵌在略显深褐色的黄土里,这是现今能看到的两千多年前曾经富于生命活力的冰凉的骨骼。我在渭北高原看过几座唐朝皇帝规模巨大的墓冢,墓前排列着的石兽和百官雕塑,突然觉得这些权力如天的帝王太过愚蠢,花那么大的财力物力修筑这种豪华场景,自己不仅欣赏不了享受不了,倒招引盗宝贼挖一道通风漏气的洞,甚至连尸体也被扔得七零八落,且不说秦始皇帝的兵马俑阵,汉家皇帝的陵墓。这是我现在能看到的历史实物,而王朝里的种种秘闻,只有文字。不同版本里的文字常常相违,我真是没有耐心去辩证,就不敢轻易说话了。更重要的制约,我开始怀疑自己的感知究竟有多少用处,如果没有用,说了等于白说或没说。

近年间我的兴趣常发生在一些人物身上,即生活在关中的一些令我肃然敬仰的人,譬如柳青,创造过十七年小说艺术高峰的作家;譬如灞河边上的老乡孙蔚如,直接参与“西安事变”,又在中条山打得日本鬼子过不了潼关,保护古都西安不受鬼子蹂躏的民族英雄;譬如堪称伟大的剧作家李十三,能编成十大本至今还在演着的戏剧,却招架不住嘉庆皇帝一声“捉拿”的断喝,在磨道里推着石磨时吓得吐血……我无力为他们立传,却又淡漠不了他们辐射到我心里的精神之光,便想到一个捷径,抓取他们人生里最富个性的一二个细节,写出他们灵魂不朽精神高蹈的一抹气象来,算作我的祭奠之词,以及我的崇拜之意。如果有幸,留给关中,也留给关中以外的世界,作为我对故乡关中的回报。

陈忠实

2007年4月21日于二府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