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班牙文学大花园/世界文学大花园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陈众议
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世界文学大花园”系列为我国知名专家学者,根据多年研究成果和最新资讯编撰的观照主要国家和地区文学面貌和鲜亮景色的高品位读物,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各书叙说文字与精彩选文和大量图片各呈异彩,相得益彰,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品味欣赏,并可供中外语言文学专业人士借鉴参考。

本书为其中西班牙文学卷,叙说西班牙文学古老而复杂的历史渊源和鼎盛时期的繁荣景况以及一度盛极而衰,近一个多世纪又走出低靡,焕发新的耀眼光芒的发展轨迹,让读者形象地看到西班牙文学始终保持的斑斓多姿、跌宕狂放的品格。适合广大青少年、大中学生和具备一定文化程度的文学爱好者与高等院校中外语言文学专业师生阅读使用,于初学者是可读可信的基础读物,于专业人员也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内容推荐

“世界文学大花园”系列由权威专家学者执笔,在不大的篇幅内,将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文学大要和最值得读者欣赏的景点,以简约的叙说和精彩的选文与图片呈现出来,力求鲜明生动,可读可信。

 “世界文学大花园”一次推出法国、英国、美国、俄罗斯、德语、意大利、西班牙、拉丁美洲、北欧、东欧、日本、印度、阿拉伯13册。

《西班牙文学大花园》以“早春”、“阳春”、“暮春”、“长夏”、“短秋”五编,叙说西班牙文学古老而复杂的历史渊源和鼎盛时期的繁荣景况以及一度盛极而衰,近一个多世纪又走出低靡,焕发新的耀眼光芒的发展轨迹,让读者形象地看到西班牙文学始终保持的斑斓多姿、跌宕狂放的品格。更坚定地“守护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传统及其价值”。

目录

前言/他山花………………………………………陈众议

第一编 早春………………1

一、迎春花开…………………3

1.缀诗/5

2.谣曲/6

3.史诗/8

4.骑士小说/12

二、桃红柳绿…………………16

1.阿尔丰索十世/17

2.《真爱之书》/18

3.《卢卡诺尔伯爵》/21

4.《塞莱斯蒂娜》/24

第二编阳春………………29

一、春风春雨…………………31

1.波斯坎/33

2.加尔西拉索/34

3.萨拉曼卡派/37

4.塞维利亚派/38

二、万紫千红………………………41

1.神秘主义/41

2.《小癞子》/46

3.塞万提斯/51

4.巴罗克诗人/70

5.戏剧 /75

第三编暮春…………………99

一、风雨如晦……………………101

1.诗星寥落/102

2.父子剧坛/104

第四编长夏…………………107

一、热风北来……………………109

1.浪漫戏剧并不浪漫/110

2.革命诗/115

3.小说小说/118

二、烈日炎炎……………………120

1.现实主义小说/121

2.’“qR年一代”/160

3.剧坛巨子/175

第五编短秋…………………177

一、一叶知秋……………………179

1.希梅内斯/179

2.“27年一代”/185

二、秋风肃杀……………………194

1.战时文学/195

2.战后文学 /199

三、回黄转绿……………………219

1.两个时期两代人/220

2.“新诗群”/222

3.“后新诗群”/226

4.“复出”的小说家更具干预精神/231

5.年轻小说家灿若群星/237

6碱剧迅速振兴/241

选文一览

夫记谣

《熙德之歌》(选)

《真爱之书》(选)

《卢卡诺尔伯爵》(选)

《塞莱斯蒂娜》(选)

《十四行诗》(二十三)

出狱有感(十行诗)

《十四行诗》(十)

我生因为我不生(选)

赞美诗

《小癞子》(选)

《堂吉诃德》(选)

《致一个梦》

圣歌

《羊泉村》(选)

《人生如梦》(选)

《官鼠和田鼠》(选)

《云》(选)

《海盗之歌》(选)

《燕子》(选)

《电车上的小说》(选)

《对手》(选)

《一枪两个》(选)

《少夫老妻》(选)

《我走了很多路》(选)

《古老的花园》

天上的三次回忆

《西班牙宪警谣》

《我们的空气》

《索里亚的屋顶》

信号

失眠

沉睡的人们

《致拉蒙·希赫的挽歌》

幸福

游子

孩子

一副墨镜

试读章节

3.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全名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于1547年10月9日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阿尔卡拉德埃纳雷斯镇。中学刚毕业就做了“助理医生”,随四处出诊的父亲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弱冠之年充当阿克夸维瓦红衣主教的侍从,前往意大利。受阿克夸维瓦的影响,塞万提斯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并开始作诗。一年以后,他应征入伍,不久即真枪实弹地参加了抗击土耳其军队的勒班托海战。多数文史学家称塞万提斯在那次战斗中勇敢顽强,表现不俗,以致身负重伤,失去左臂。战争结束后,他奉命随军驻防那不勒斯;两年后获准和弟弟一同回国,岂料途中遭海盗袭击,被掳至阿尔及尔。由于家人拼凑的资财仅够赎回一人,塞万提斯毅然把机会让给了弟弟,自己却甘愿留下来服苦役,直至五年后被西班牙教会引救回国。劫后余生的塞万提斯多次上书求职未果,只好重操旧业,写些诗文赞美达官贵人,一来以求时人赏识;二来则为换取些许稿费,聊补无米之炊。1584年出版牧歌体小说《加拉特娅》和一出悲剧。1587年,不知是哪位显贵突发善心,施舍给他一个军需的职位。此后,塞万提斯回到军队,为“无敌舰队”效力。可他非但很快丢了饭碗,而且一不小心还锒铛入狱,成了阶下囚,罪名是非法征收谷物。后来,他刑满获释,便又是上书又是托人,经过无数亲友的亲友、关系的关系,总算混了个税吏当当。他处处小心谨慎,未敢有半点疏虞,结果还是阴差阳错,出了问题。原来,塞万提斯储存税款的银行突然倒闭,银行老板去向未明。塞万提斯因无力赔偿税款而再次身陷囹圄。出狱后,他四顾茫茫,壮胆上书国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务。在焦急不安地等待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心灰意冷,全心投入文学创作。晚年蜗居在瓦利阿多里德的一个下等公寓,楼下是酒吧,楼上是妓院。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含辛茹苦,完成了《堂吉诃德》第一部的写作。《堂吉诃德》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但时人并不理解作者的苦心孤诣,只当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逗笑”品。

此后,塞万提斯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许多作品,其中有十四行诗、牧歌体小说、短篇小说、喜剧和幕间短剧等等。但作者仍屡遭厄运打击。先因门前有人遇刺而涉嫌下狱,后因女儿陪嫁案出庭受审。与此同时,法院继续责令其偿还“所欠税款”;妻子病故;有人抢先发表《堂吉诃德》续篇……

1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之前除了出版《堂吉诃德》第二部,还完成了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

塞万提斯生活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变数的时代。首先,西班牙帝国由极盛而迅速走向衰落。标志之一是天主教面临新教的挑战,从而使西班牙丧失了整个哈布斯王朝(包括今天的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大部和法国局部)。标志之二是“无敌舰队”的覆没:为了阻止英国的崛起,费利佩(史称腓力二世,时任西班牙兼葡萄牙国王)筹建了“无敌舰队”。这支拥有一百多艘战船、数万名士兵的强大海军从里斯本起程后直扑英国,结果先后遭到英国海军和大西洋风暴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而这些使西班牙一蹶不振的历史事件都是在塞万提斯时代发生的。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代表作。话说在西班牙拉·曼恰的一个村上,住着一位五十多岁的乡绅。他闲来无事,就埋头读骑士小说,终于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翻箱倒柜。找出祖上留下的一副盔甲,牵出家里的一匹瘦马并美其名曰“驽驿难得”。他自封为“堂吉诃德·德·拉·曼恰”,意思说自己是拉·曼恰地区鼎鼎有名的骑士。同时他想到但凡骑士都有美貌绝伦的公主做意中人,便搜肠刮肚选了个村姑,赐名“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一切齐备后,他便急不可待地骑马出发了。他游荡了一天,晚上来到一家客栈。这时他想到自己还没有受到册封,就把客栈当作城堡,请主人替他册封。店主人见他疯疯癫癫,怕他胡闹,就依着他做了。堂吉诃德继续游荡。他还跑到本村的一个叫做桑丘.潘沙的农夫家里,好说歹说,劝他做自己的随从,并许以海岛总督之类。桑丘听说能当总督,就牵着一头驴子高兴地上路了。主仆二人从此四处冒险,演出了大战风车、大战羊群等匪夷所思的闹剧。最后,有位公爵听了堂吉诃德的故事,故意拿他寻开心。他派桑丘到自己属下的一个小镇当“海岛总督”,并布置各种疑案和海盗去作弄他。在一次“战斗”中,桑丘被打得差点儿送命,结果再也不想当总督了。与此同时,堂吉诃德在公爵府成了笑柄。为了挽救堂吉诃德,大学生加尔拉斯里将计就计,装扮“白月骑士”与他决斗。堂吉诃德败北后不得不服从命令,从此停止游侠活动。他回家后一病不起,临终回光返照,承认自己不是骑士堂吉诃德,而是善人吉哈诺。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部重要小说。它通过主人公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游侠冒险,描绘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社会无比广阔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和腐朽,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倾向,表现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戏拟骑士小说是《堂吉诃德》的基调。塞万提斯曾明确指出,借用骑士小说这种体裁,可以“借题发挥,放笔写去,海阔天空,一无拘束”,自然而然地达到讽刺骑士文化和现实社会的目的。骑士小说是15、16世纪风行于西班牙文坛的一种通俗小说。它的兴起首先是因为西班牙光复战争时期产生了一个庞大的骑士阶层。这个阶层受惠并且效忠于各抗击阿拉伯侵略的中小王国,曾为西班牙的独立和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火器的发明和军队的产生,骑士光辉不再。因此,骑士小说与其说是现实的反映,毋宁说是文人墨客的面壁虚设。16世纪中叶,面对新教和资本主义的挑战,天主教会和西班牙王朝曾明令禁止骑士小说。

《堂吉诃德》是对骑士小说的讽刺性模仿。堂吉诃德从命名、受封、比武到向贵夫人献殷勤,都是“不折不扣”地按照古代骑士的有关仪式进行的,戏拟得惟妙惟肖。受封仪式原本是非常庄严的,受封骑士必得经过忏悔、斋戒、沐浴、守盔护甲等十分严格的宗教仪式,但是小说中的受封仪式却是在马棚里进行的,授封的也不是神职人员,而是一个江湖骗子、客店老板。他手里捧的不是《圣经》,而是供给骡夫草料的记帐簿。为堂吉诃德挂剑的更非公主,而是妓女……同时,他把意中人杜尔西内娅想像成绝代佳人、娇媚的公主,她的“眼睛是太阳,脸庞是玫瑰,嘴唇是珊瑚,牙齿是珍珠…;而事实上她只不过是个素无来往的乡下姑娘,长得跟男人一样,“身子粗粗壮壮,胸口还长着毛呢”。依此类推,他把风车当巨人,把羊群当敌人……闹出了一连串令人忍俊不禁的大笑话。然而,他的行为虽然可笑,却被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他和他的作者一样,也是个落寞的贵族、好学的绅士,自以为天降重任,实则徒有一腔抱负。也就是说,尽管堂吉诃德模仿骑士行侠冒险是可笑的,但他同情弱者、疾恶如仇、追求真理、不畏艰难的品格,却是十分崇高伟大的。鲁迅说过,“吉诃德的立志打不平,是不能说他错误的”,“错误是在他的打法”。而堂吉诃德的悲剧恰恰在于目的和方法、主观和客观、愿望和效果的矛盾对立。塞万提斯十分清楚这些矛盾的悲剧因素。他说:“两种愿望一样痴愚:或者要当前再回到过去,或者未来马上在目前实现。”塞万提斯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堂吉诃德性格中内在的矛盾和悲剧因素用喜剧形式表现出来,使情理之中的悲剧结果在意料之外的喜剧状态中逐步完成。这种悲剧的喜剧效应是塞万提斯的一个重要特征。

正因为喜剧和悲剧、滑稽和崇高:可笑和可爱存在于同一人物身上,他所引发的笑,遂令人回味成了一种“含泪的笑”,一种发人深省的笑。人们常把“含泪的笑”看作是近现代喜剧的审美特征。这是因为在古代,喜剧主体始终是安然自得、无忧无虑、和谐自由的(即人物本身不是悲剧型的)。《诗·国风·淇奥》有“善戏谑兮,不为虐兮”之说,意思是喜剧主体所揭露的丑、所引发的笑,不影响主体形象。也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古代喜剧是“喜剧人物自己逗自己笑”。因此,遭到戏弄的总是别人或小节,自由的主体在嘲弄或自嘲中得到肯定、高扬,从而生发出自由爽朗的笑。但是到了近现代,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的相对的朴素统一关系被打破了,出现了愈来愈尖锐的分裂和冲突。这样,当主体的崇高受到主体的滑稽的冲击和否定时,喜剧中就不可避免地渗透了悲剧因素,导致了“含泪的笑”。塞万提斯是最早使喜剧主体(堂吉诃德)具有悲剧特征的欧洲作家。这使他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塑造人物的力度方面,都比前人前进了一大步。

同样,桑丘·潘沙不仅仅是个陪衬。他好比中国相声艺术中的捧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与堂吉诃德一胖一瘦、一矮一高,组成了世界文学长廊中不可多得的一对绝配。虽然他最初只是个傻乎乎的农夫,有点狡黠,有点贪婪,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他的形象逐渐丰满、复杂起来。他黠中有憨,粗中有细,尽管私心不小,对堂吉诃德却是忠心耿耿。P51-56

序言

他 山 花

陈众议

都说世界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历史终结、文学消亡、经典消解之谓更是尘嚣甚上,却总有些人如笔者愚顽地执著于诸如此类的“劳什子”,一如收藏家把玩所藏,孜孜砣砣,乐此不疲。然而,历史果然终结、文学已然消亡了吗?

我想前面这个问题可以不予回答。因为没有什么理论比存在更说明问题了。至于经典,却是另当别论。首先是何谓经典?经典的最初涵义来自宗教。《圣经》对基督教是经典,《大藏经》对于佛教是经典,《古兰经》对于伊斯兰教是经典,《论语》对儒教是经典(如果儒学可称之为一教的话),依次类推。然而,今天所谓的经典,其所指确实已经非常宽泛,因为它常常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因人而异。过去,我们也许可以把某些时代、流派或主义的代表作界定为经典,比如从荷马史诗到《尤利西斯》。但时至今日,恐怕谁也无法再用什么主义或流派来概括世界文化了,当然更加无法在三言两语中描述它纷杂无序的状貌。这是因为世界文化已经进入了无主流大汇合时代,也即自由的时代、相对的时代、多元的时代、解构的时代、个人主义的时代。这使得不少人以为经典被解构了,不复存在了。它们像上帝那样从众生供奉和仰视的神殿上走下来,并且正在走向人性赋予它的另一个极端:纯粹个人的心志和情感。这种个人化因素其实始终存在,只不过当初被人们赋予文化并转而赋予作家、艺术家的崇高和伟大的光环(如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等)遮蔽了。而今,国家、民族、阶级、种族依然存在,但人们(从作者到受众)似乎愈来愈陶醉于自我,也即过去我们羞于谈论的那个始终带着原始基因的小我。这很大程度迎合了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价值取向。而所谓的“人权高于主权”则几可称作它的极端个人主义宣言。

然而,生活在我们这个还有国家、民族之分,是非、正邪之争,强弱、美丑之别的世界里,除了要有一般的真理观,还需要有起码的价值标准、道德标准、审美诉求和行为准则。这恰恰也是相对论的基本原理,或可使人处变不惊。

因此,在笔者看来,经典应该是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是各民族基本价值观和审美方式的反映,因而也是各民族特性的核心因素和基本认同的情感纽带。这种核心因素和情感纽带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它们既是民族向心力、认同感的基础,同时也是使该民族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轻易被同化的精神基因。大到世界观,小到一般生活习惯,文化起着精神基因的作用。换言之,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特的染色体。这种独特的染色体保证了各民族在共通的或相似的物质文明进程中保持着自己不断变化却又不可泯灭的鲜明个性。然而,也正因为这种不断变化的和不可泯灭的个性,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才变得丰富多彩,也才需要研究和了解、交流和借鉴。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文艺也罢,文化也罢,归根结底是精神产品,是一时一地的人心、民心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无数个人基础之上的认识观、价值观、审美观的综合反映。因而,它们常常是各民族变化着的活的灵魂。

另一方面,无论多么高级、多么社会,我们总还是动物,有一切动物的基本根性。我们之所以高级则恰恰是因为我们具有超乎其他动物的认知水平、审美水平、工具制造和使用水平等等,以及更为丰富复杂的情感及情感表现方式。而这些都是后天的,是需要经过传承、修养才能够达到的。狼孩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人类和果蝇两种基因图谱的相似性也证明了这一点。正因为是后天的,文化(经典)的传承和感知也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尽管程度不同,当一个人吟诵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或诸如此类的名句时,想到的感到的或萦绕于潜意识的便不仅仅是两旬诗十个字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情感的、认知的、价值的、审美的共鸣,其背后则是整个中华文明。

这是最为概括的一种说法。而事实上经典的复杂性是人性之复杂、社会之复杂的最好见证。

有了前面的概括和界定,接下来的问题就不难回答了。首先,时代变了,过去意义上的经典在今人眼里并不一定还具有经典性。除了前面说过的原因,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网络。网络的虚拟性直接破坏了传统经典的界定标准,比如真、善、美。众所周知,真善美的基础是真。没有真,善和美便无从谈起。我想,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对经典的冲击当不亚于前面提到的极端个人主义风尚。而且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其次,经典的界定终究也是相对、变化的(比如,没有王国维、俞平伯等几代学人的解读,就没有我们今天认知中的《红楼梦》;反之,有些曾经被认为是经典的,也许今天已然不是或不那么经典了),但这并不能否定经典的存在。无论解构之势如何,虚无之风何如,总会有人孜孜于阅读经典,臧否经典。读经典和纯粹的读图、泡网吧,就像吃正餐和食快餐,最终的结果是完全不同的。何况,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和扬弃;更何况,守护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传统及其价值,乃真正的君子之道。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文学大花园》的推出是很有意义的。它既守护了美好的传统,又因势利导地兼顾了当今一般读者的兴趣。

本著所展示的只是世界文学大花园的一隅——西班牙文学,所萃取的却是笔者心目中最为经典绚丽的一捧花朵。众所周知,西班牙文学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中世纪又因犹太人、吉卜赛人和阿拉伯人的进入而拥有绚烂的东方色彩。15世纪以后,随着航海大发现、美洲的殖民化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并入,西班牙成为不可一世的庞大帝国,其领土一度超过极盛时期的罗马帝国。这时,其文学在异质文化中进一步化合,并催生出塞万提斯等一代巨匠。17世纪,西班牙帝国盛极而衰,但西班牙文学及文化斑斓多姿、跌宕狂放的品格却并未改变。近一个多世纪,西班牙文学正逐渐走出低靡,开始焕发出耀眼的光芒。然而,要想在一册小书中展示其纷繁多元的品性无异于管窥蠡测。因此,疏漏和浅陋在所难免,敬望方家读者批评,以裨更正。

2006年10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2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