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中的这本书是乔治·吉尔德的经典之作。作为经济学供应学派的代表人物,同时也是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最重要的倡导者之一—乔治·吉尔德,在本书中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供应学派的经济思想。该书讲述了像辛普洛特等一大批企业家的创业和发展历程,故事生动而富有启发意义。对美、日、英等国家税收制度利弊的分析也是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颇具说服力。本书视野开阔,内容庞杂,从企业家的创业到美国的经济政策、世界的经济形势,从房地产行业到半导体行业等,涉及面非常广。
本书语言通俗易懂,既非严格的学术性著作,也并非通俗类的文学作品。书中既有文学式的描述,又有颇具学术性的经济学观点的阐述。但是,却没有学术作品的晦涩、文学作品的夸张和辞藻的堆砌之感。不论是对企业家的热情讴歌,还是对美国政府的批评,文笔之中都饱含着激情。
每个企业对企业家来说都是一个想法的试验与检测。如果这个想法成功了,它将带来双重收益:增加了资金,增长了知识。只有当利润与企业家知识共同增长时,经济才能持续发展。
《重获企业精神》是作者的经典之作《企业之魂》的修订版,根据现实的新情况,增加了4个章节。作者描述了一批敢于挑战传统、发明新产品,点燃经济增长之火的企业家,描绘了他们如何摆脱那些阻碍商业英雄出现、挫伤他们士气的政府和大企业内的特权阶层。企业精神不是表现在经济学家的理论里,而是最充分地体现在企业家的生活中,正是他们的生活故事引导着企业不断从旧领域走向新领域。全书饱含激情地阐述了一个观点:企业家必须获得自由,从事只有他们才能做的事情一为每个人创造新财富。
编.辑.笔.记
资本分配的80/20原则看似不公平,实际上却揭示了企业家的创业之谜。在自律和奋斗中,企业家在向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与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和扩大自己的财富。为了经营这些财富,他们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和热情。一旦他们开始关心自我消费而放弃企业经营,那么财富就会迅速贬值。这也是驱使企业家不断奋斗和创新的动力。因此,精神和信仰才是企业家的生产方式。他们的“冒险经营”将带领着企业不断地进入新的领域,从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为了保持和激励这种信仰,政府需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家的自主创业精神,这才是一个国家财富保有并增值的秘密所在。
美国企业家与40亿穷人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上。这些脆弱的人们仅仅掌握着一点政治权力和防卫手段。民主国家的人民或者军人集团能够任意夺取他们的财产。为什么在遍布饥荒、贫困和疾病的地球上,却有少数人能够控制的财富足以是他们生存与享受需求的成千上万倍?为什么少数几千个家族所拥有的财富能够远远超过了大部分国家的财富。
更具体地说,为什么媒体大亨威廉·克卢格(William Kluge)拥有70亿美元的财富,而社会工作者苏西·圣特林(Suzie Saintly)一年却只能挣15 000美元?或者说为什么哈里·赫尔姆斯利(Harry Helmsley)支配着10亿美元的资产,而哈里·霍姆利斯(Harry Homeless)却只能以蒸汽炉边的破毡子为生?为什么微软总裁比尔·盖茨(Bill Gates)身价高达70多亿美元,而最早的用于个人计算机的电子表格软件visicalc spreadsheet的发明者丹·布里克林(Dan Bricklin)却仍然才雇用一个工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工作着?为什么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Iken)能够控制几十亿美元的资金流,而美国总统一年却只能挣取200 000美元的工资?
这些是否都是合情合理的呢?
从统计数据上看,出现的问题的确令人吃惊。为什么l%的最上层家庭拥有整个国家财富的20%,而最下层的20%家庭却深陷债务之中,所占净值份额微小到根本就不用测量。
在全球层次上,贫富不均表现出的情况就更是极端。为什么甚至美国最下层5%的人扔掉了足够养活一个大洲人口的食物,而100多万的埃塞俄比亚(Ethiopian)人却死于饥荒。为什么美国的狗和猫吃的食物却比这个不公平的地球上的中等居民还好得多?
我们都知道生活是不公平的,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巨大的差距却是多么可笑啊!因为它看上去是多么不合情理、不恰当啊!很明显,这种差距既不与他们的需求、美德或者智商相一致,也不与他们的信用、教育水平、社会贡献成比例。
现在大部分观察家都承认资本主义能创造出经济繁荣。然而似乎富人的形象却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讽刺。例如,让我们掩着鼻子来看看美国富翁前400名的《福布斯》排名吧!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是身材矮小、尖嘴猴腮、脾气暴躁、满脸斑点,而且一副肥肥胖胖的蠢样。他们中至少有10个人中学都没有毕业,而其中上了大学的304个人中仅有240人顺利毕业。一个社会能够容忍依靠丰功伟绩取得贵族地位,而资本主义却毫无意义地偏爱这些奇怪的“乌合之众”。
那么,我们是否能够创造一个没有这些富豪的资本主义体系呢?是否可能创造出如资本主义一样繁荣的经济,同时却能够实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财富分配呢?
倘若富有企业家的财富额被限定在l 500万美元以下,是否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呢?显然,山姆·沃尔顿(Sam Walton)的后嗣,或者哈里。赫尔姆斯利和利昂娜.赫尔姆斯利(I~eona Helmsley)的后代们每年收入大约在100万美元时也能够生活下去,因为这种收入水平已经是美国总统薪水的四五倍了。
对此,大部分资本主义的拥护者说不。他们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种奇怪的不公平正是创造财富不可缺少的过程的反映。他们暗示从道义或者理性上看资本主义是难以理解的,然而它却能创造财富。因而,他们认为,不要对它过于挑剔。
通常反对资本主义的一个理由就是认为贪欲可能驱使利昂娜.赫尔姆斯利或者伊凡·博伊斯凯(Ivan Boesky)的行为触犯法律。但是如此说来,贪欲也能使整个资本主义体系运转起来。由于贪欲在美国比埃塞尔比亚更少受到束缚,因此以蒸汽炉边的破毡子为生的哈里就比亚的斯亚贝巴(Addis Ababa)的中产阶级吃得还好。
这实质上就是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观点。作为第一个且现在仍然是最经常被引证为资本主义辩护者的亚当·斯密断言正是来自企业家的“奢侈与怪想(caprice)”以及他们对“经济大厦细枝末节的方方面面”的期望,才使穷人获得生活的必需品,而从他们的仁慈与公正中,穷人将一无所获。
在斯密可能最著名的几段文字中,他写道,企业家:
尽管他们天性自私贪婪,只想着自己的好处,他们对雇用的成千上万的劳工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得无止境的报酬和填补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他们被无形的手引导着……没有想着实现这样的结果,也不知道这一点,然而却提高了社会的利益。
资本主义最伟大的辩护者就是这样描写他那个时代的富人。然而新近的经济学家们,从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Galbraith)到罗伯特·库特纳(Robert Kuttner),都提到富人们沉溺于追求财富的同时却潜在地阻碍穷人获得生活必需品。
其实,美国企业家并不比哈里·霍姆利斯或者苏西·圣特林更贪婪。即便不与他们休闲的机会相比,人们也能看到他们是工作狂。按照他们拥有的或者生产出来的东西以及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他们自身消费的量,根据比例来看,比世界历史上的任何其他团体都要少。
美国主要的企业家,除了一些不太典型的之外,非但不贪婪,反而遵守纪律、克己自制,工作努力而又生活节俭,远远超过了学界人士、华盛顿思想库或主教教徒。当然,他们是一些奇怪的“乌合之众”,因为他们的成功不是来自于血统、资格证书、教育或者他们对商业机构的服务,而仅仅是源于他们的成就与表现,源于他们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贪婪是一种追求非必需的、不劳而获的财富与权力的欲望。真正的贪婪首先寻求的是舒适与安逸,寻求他们没法挣到的好处和影响力。由于获得不劳而获的报酬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国家从他人手上取得,因而正如被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一样,贪婪导致更大程度上的政府行为。
一般来说,富人们依靠对共同的福利所做的贡献而挣得了远远超过他们收入的金钱,或者他们是从前辈继承下来了财产,而他们的前辈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大部分企业家继续着他们的工作,使世界更加富有。
事实上,与哈里.霍姆利斯相比,贪婪更不是比尔·盖茨的特性。虽然哈里看上去很可怜,然而他和他的拥护者坚持认为,他们拥有并且将这个星球上最珍贵的土地贬值了。从圣莫尼卡(Santa Monica)的海滩到曼哈顿(Manhattan)中心,他想居住的条件比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大部分人都要好,然而他却不想回报维持他生存的社会以任何东西。他想要的才是十足的不劳而获的财富。这就是贪婪的本质。美国企业家与那些依靠政府窃取财富并在宫殿里与太监们狂欢作乐的封建国王是绝不相同的。一般而言,美国富人并不满意于自己的财富,因为它们中的大部分并不是流动资产,却是以投资的形式被用于他处,表现为巨大的企业网,而这些企业如果要想保持自己的财富就只有通过不断的运作与贡献。 比尔·盖茨及其他大部分人都一样生活节制,对自己及其工作方面的投入却毫不吝惜。他们将利润都重新投资在生产性企业里,这样雇用了工人,也使世界变得更加富有。
400人与40亿人之间巨大差距的原因并不是企业家工作努力或者工作更好,或者放弃更多消费。不承认对400人从事贪婪狂欢的指控,我们就无法解释他们巨大财富的真正原因。
自亚当·斯密以来,人们提出很多理论以解释资本主义导致不公正的原因。权利论认为,巨额财富创造者们有权利拥有这些财产。但是声称有权利拥有成千上万人创造出来的巨额财富,并有权利受到国家保护的这种言论只是以更加抽象的语言重复了不公正之谜。
于是,又有胡萝卜加大棒论(argument of carrots and sticks)认为,山姆·沃尔顿几十亿的财产给他提供了向南部扩张,开办商铺的必要动机。而穷人哈里的状况也给其他人提供了一个警戒性的信息:应该努力工作,服从命令。但是批评者似乎能够合理地回答道:“当然,我们都需要动机……但是没有70亿美元资金啊?”结果,一些辩护者将会说,山姆几十亿的资金是对他杰出的经营能力的回报,而贫困恰恰是目光短浅、生活无度的结果。而苏西·圣特林、丹·布里克林和乔治·布什(George Bush)既不是目光短浅,也不一定就比山姆稍逊一筹。……P2-5
对乔治·吉尔德(George Gilder)来说,创业不仅仅代表着从事某项经济活动,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样地,创业是一种对自由和自治的追求,它鼓舞着人们大胆地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鼓舞人们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才能、精力和聪明才智来改善大众的物质福利,同时也引导人们从事其他社会工作。在该书呈现给读者的所有场景中,没有比迈阿密古巴移民的集体场景更让人惊叹的了。他们在仅仅30年内就创造了美国的一项奇迹,也就是使他们的新家园成为一个经济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社区。而正是为了激励所有美国人,唤醒他们的创业精神,我们才出版此书,对此我们深感自豪。
从某种意义上说,吉尔德在该书中阐述的观点并不新颖。因为他只是汲取了历史上那些勇于大胆探索、自力更生的人们的智慧,他所表达的大部分观点都来自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学思想以及该学科创始人的政治思想。然而当时美国正处于公众与无所作为的公私机构疏远了的时代,创业精神能够为公众以及他们所在的社区提供如何去面对关键的挑战—僵化的社会结构、环境危害、健康与安全问题以及对繁荣发展的威胁等方面的答案。
随着《重获企业精神》以及随后吉尔德的经典之作《财富与贫困》新版本的出版,当代研究所(ICS)将继续按照计划,倡导创业者的生活方式。通过美国最成功、最具影响力的倡导企业与市场的人的一系列阐述以及通过分析政策对创业活动的影响,ICS将继续分享并普及吉尔德等所巧妙阐明的这些理念。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从充满活力的企业自由中获益最丰。ICS的目标就是希望重获企业自由的创业精神,并鼓励这种精神更强大地复兴。
小罗伯特 B. 霍金斯(Robert B. Hawkins, Jr)
当代研究所所长
多数有关企业家精神的书籍中通篇都是奇闻轶事或者“街头戏法”之类的内容。在这类书中,我认为最好的当数乔治·吉尔德1984年写的《企业之魂》。
——彼得·德鲁克
乔治·吉尔德道出了企业家的心声。
——约翰·奈斯比特
将枯燥无味的商业与经济学烹制成一道文学大餐。
——小埃米特·蒂勒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