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照亮人生,思维改变命运。
从零起步,3年内成为中国成长企业百强之冠;7年业绩增长了200倍,投资收益率超过了5000%;7年内成就了十余个亿万富豪,数十个千万富豪,一大批百万富豪……
这就是跑出了“火箭速度”的蒙牛帝国,而领跑的正是中庸的牛根生!
书中以牛根生为原型的财富思维和模式,具有朴素、传统和大智慧的鲜明特点,这在浮躁财富理念充斥着每个人内心的当前,无异于沙漠之中凸现出的一块绿洲。所以,本书对于当前力求创业的年轻人、事业正途中的经理人、功成身退的弄潮儿、以及闲赋下来的每一个读者,无疑都是一次心灵上的沟通和亲密接触。
他是一个孤儿,却赢得了众人的心;他是一个粗人,却将每一个点滴都做到了极致;他更是一个从零开始的人,却在6年内营造了百亿财富,成就了一个商业帝国,和十余个亿万富豪、数十个千万富豪……他就是缔造了蒙牛帝国传奇的牛根生!
……
本书将目光投向了突起的“蒙牛现象”,以及他背后的牛根生个人。全书以“牛根生诠释财富”为视角,着墨的重点集中于牛根生对现代财富朴素甚至传统而又充满大智慧的诠释上,力图展现出中国传统和中庸的财富理念魅力,提倡传统思想的真正大智慧。
作者以资深媒体人的敏感,全新的写作逻辑,和独到的见解,首次向广大读者诠释了国内成功企业家中另一类全新的财富思维和模式,所凝炼出来的“牛根生财富心经”更是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
全书围绕以下主要脉络,全景式地揭秘了牛根生和蒙牛财富的背后之谜:
·牛根生和蒙牛第一桶金的聚集
·经营人心背后如何经营财富
·财富来源于中庸的财富伦理
·“牛战略”背后的财富模式之鉴
·妙不可言的“黄土成金”的艺术
·牛氏“裸捐”背后的财富哲学
·做一个让财富在变革中升级的智人
第1章 第一桶金的财富之谜
要想品味牛根生,读懂他的财富心经,就不能绕过他的第一桶金。如同其他财富人物一样,牛根生与蒙牛的成功,第一桶金同样具有标志性的意义,这也是普通大众对一个企业标杆人物的重要视角之一。
牛根生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也被舆论界称之为“同心钱”,只不过,这笔“同心钱”的背后确实有着许多不一般的谜。
一 “孤儿”到副总裁
牛根生进入乳业是从伊利开始的,确切地说,伊利是牛根生在乳业取得成功的摇篮。伊利的前身是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1983年,20多岁的牛根生进入这个厂子做一名洗瓶工人。凭着一股猛牛的精神,10多年间,牛根生从洗瓶车间的工人成长为伊利举足轻重的副总裁,曾经濒临倒闭的厂子也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奶制品领军企业。
然而,走上伊利二号人物位置上的牛根生,也没能逃脱“一山不容二虎”的古谚,在“将军”的位置上不得不离开了热情战斗过的伊利。
1.“吃着黄连长大的”孩子
自古英雄多磨难。如果说牛根生也是一个英雄,他同样也没能逃出这个潜规则。其实,如同许多民营企业家一样,牛根生也有着一段“血泪史”。
年轻时的牛根生甚至连他来自哪里、究竟姓什么、亲生父母是谁,都无从考起。用一个看着牛根生长大的老人话说:“这孩子是吃黄连长大的。”
1958年,一个孩子出生后不到一个月,来不及将父母的面容看清,贫穷而多子的二老无法养活他,就以50元的“天价”把他卖给了一户老实巴交的牛姓人家。牛姓父亲的职业是养牛,从此,这个由养父和养母抚养的孩子便与牛结下了不解之缘。养父自家未生孩子,期望通过抱养来栽根立后,所以给这个苦命的孩子取名为“根生”。这个孩子就是牛根生。
牛根生从小就尝尽了世间冷暖。据公开的资料透露,牛根生的父亲解放前被抓过壮丁,有过一段从警经历,且在国民党逃离大陆前,阴差阳错,文档上给了他一个虚拟的头衔——警长;而养母曾是国民党高官的姨太太。这两个“特殊”的人物,在那样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牛根生的遭遇可想而知。
解放战争期间,牛根生的养母曾把自己的财产广为散发,一部分送了人,一部分是寄存在别人那里。20世纪60年代,由于生活困难,养母领着牛根生试图找回那些寄存的东西,人家不仅不承认,还把母子俩给轰了出来。
不过,正是这种特殊的成长环境,对牛根生后来的财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时候的牛根生也初次体会到了“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观念。就是深受这种影响,后来在回想年少往事时,牛根生才说:“母亲嘱咐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我十几岁的时候,父母离开了我,我差点饿死、冻死。是共产党救了我。我对党的认识全是体会的,不是背会的。”
1978年,牛根生继承父业,开始了养牛。复杂的经历也造就了牛根生一生的品质:容忍、刚强、独立、不屈不挠……
2.一个卑微如斯的小人物
牛根生无疑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而命运也似乎在特别地和他开着玩笑。牛根生8岁时养母去世;养母去世后,养父又续继母;16岁时养父去世。从此牛根生彻彻底底变成了孤儿,而牛根生自己则说,当时小混混干的事情他也都干了。然而,正是在这个时期的每一次变迁与酸楚,在牛根生的脑子里注入了大彻大悟的思想根源。
牛根生后来在回首这段岁月时说:当初跟养父母在一起生活时,吃什么总是分成三份,一家三口人一人一份,买东西也买成三份,这个习惯多年不改。
随着养父母的离世,牛根生有幸进入了伊利的前身——呼和浩特市回民奶食品总厂——做了一名洗瓶工。即使在这个时期,贫困也一直伴随牛根生到结婚,甚至在婚礼上,他都没穿过新衣服,买过新鞋。
与生俱来的颠簸,让牛根生对贫穷有了切实的体会和惧怕,也使他对成功产生了比谁都深刻的向往。因为没有家,童年牛根生心里便少了一份自私,以每一个宽容接纳自己的人心为家;因为没有兄妹,牛根生便以儿时的所有玩伴为兄弟姐妹。牛根生自己也说:小时候都尽量让别人满意,因为要看人眼色啊。
在后来谈到谁对他人生观的形成影响最大时,牛根生回答说,论私,自然是养父养母影响最大,“我的父亲养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业;我的母亲给了我教育,她嘱咐我的两句话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多想想别人的疾苦难处,你就知道该如何为人处事;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宁愿亏自己不要亏大家。”论公,他觉得自然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他影响最大,“没有共产党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牛根生和蒙牛?”
3.从“洗瓶工”到“副总裁”
自进入伊利的前身——回民奶食品总厂后,卑微的小人物——牛根生——就十分珍惜这份被别看来很卑微的工作。不过,“孩子王”的经历,却使他“散财聚人”的一招一式在伊利很快就派上了用场。不久,牛根生就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副厂长、分厂厂长,一直做到生产经营的副总裁。
在其位就得谋其政。1987年,工厂为新出的雪糕搞调研,牛根生拿给儿子尝。不料,儿子才咬一口,就将整支雪糕扔到了地上。他没有怪儿子,而是反思自己的产品:产品做不好,连自己的儿子都不理会,更何况消费者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牛根生发誓要把伊利雪糕做成中国第一!
为了做出品牌,牛根生去求教一位非常著名的策划人。牛根生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三番五次登门拜访,但是人家一次又一次地推掉我。我跟策划人说,我虽然是卖冰棍的,但是我表哥非常了不起。他问:你表哥是谁?我说:卖汽水的可口可乐。卖冰棍的是卖汽水的孪生兄弟,既然可口可乐可以做品牌,卖冰棍的为什么就不能做品牌?”
几年后,牛根生真地做到了:伊利雪糕风靡全国,销售额由1987年的15万元增长为1997年的7亿元,成为中国冰淇淋第一品牌。牛根生的区域销售额占到伊利总销售额的80%。然而,1998年,牛根生就突然被免职,只能带着对企业的深厚感情和无限遗憾离开了伊利。
如今,作为蒙牛集团董事长的牛根生面对众多媒体,已不愿再多说这段往事,只是感慨:“我在伊利干了16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那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
【第三只眼看牛】
笔者在牛根生的博客中看到了如下的这段话:“我对抱养是这样理解的:如果没生没养,都待你这么好,那应该比生的养的还要亲。……前后算起来,我共有七位爹娘,生父、生母、养父、养母、继母、岳父、岳母。七位老人中,养母对我影响最大。”
英雄莫问出处。连两千年前的陈胜、吴广都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历史上的“贱民”刘邦、“丐儿”朱元璋也都成了开国大帝。如今的现实中,多少成功的企业家也都经历过草根生活。所以,成功的基因也可以孕育在恶劣的环境之中,不公的待遇,也是在教育自己要尽量使别人满意。
富有大智慧的人,其实都视逆境为一笔大财富!
P1-6
通常情况,写书写到后记时,就该谈谈作者个人和书的有关话题了。而笔者之所以在本书的后记里想说“没有说完的话”,其实也是想借着写作本书的思想脉络,顺便表露一下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尽管这里的篇幅很有限。
首先要说的是博瑞森管理咨询公司的z总。Z总是一个和笔者同龄的人,私下里我也称他为本心。认识本心纯属偶然。随着时间的延续,我们两人的共同话题也越来越多,对事物的认知和看法也更多地趋向同一个方向。这个“牛根生”的话题就是如此。自2005年中下旬以来,本心同许多业内人士一样,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突起的“蒙牛现象”,并有了许多个人的心得体会。这些与成长在财经媒体领域的笔者是一样的。后来,我和本心又先后多次谈起牛根生和蒙牛,心得感悟在众多个点上都不谋而合。尤其是牛根生对现代财富朴素甚至传统而又充满大智慧的诠释,我们都一致认为是近年来国内成功企业家中为数不多的,代表了另一种财富思维和模式。
直至此时,以“牛根生诠释财富”为视角,能不能创作一部经管励志图书,来展现传统和中庸的财富理念魅力,提倡中国传统思想的真正大智慧,就成为我和本心的共同愿望了。说做就做。自2006年11月开始,笔者在同事和朋友们的热情帮助下,特别是本心的大力支持下,不知熬过了多少个夜晚,查阅了多少文字资料,汲取了众多同行的心得之后,才终成今日的《牛根生财富心经》一书,尽管她还有许多不完美之处。
其次要说的是中国企业家协会的W先生和新加坡伟达公共关系顾问(中国)有限公司的郑院生,以及南方报业集团的梁子。W先生虽在协会任职,但学者的韵味颇足,对中外企业的运营和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状况有着独到的见解,所发表的相关著述在业内一直受到很高的关注。笔者由于工作关系结识他以来,所得裨益很多,也从心底里愿意请他给拙著把把关,提出更好的意见来。《牛根生财富心经》也是如此,费了W先生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心里很是感激。郑院生先生则从公共关系的角度,为本书的相关章节写作付出了一番心血,有的还是亲自动笔。至于这位梁子,则是笔者的同行。自从听懂我的想法以后,对于我就有求必应。同样习惯深夜工作的他,有时接到我的一个电话就不惜中断自己的文脉,全心地帮我查找原始资料,仔细到每一个标点符号。真要是不谢谢此君,还真怕他那张不饶人的嘴。
第三要说的是我的同事和家人。自开始写作《牛根生财富心经》几个月以来,我身边的同事们就投入了十足的热情和关心。无论是题目大纲的拟定,资料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相关出版事宜的接洽,甚至是初稿的审读,他们都极为认真仔细,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而我的家人,特别是夫人小芳和家里的小阿姨梅子,则是我的第一批挑剔读者,她们对书稿中出现的每个问题都没有给我留任何面子。所以,在这里要一并地谢谢他们。他们是:于向勇、夏熹、宋聚琴、史雅静、杨海旭、高彦青、马洪全。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书在写作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中汲取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和观点,一些精彩的内容还直接进行了引用。限于篇幅,所参考的文献资料无法在这里一一列出,笔者将在书后的《参考文献》部分尽可能地罗列出来。但恐于疏忽大意,遗漏之处在所难免,在此谨表深深谢意,并真诚地请求谅解。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一些观点除了注明的以外,都为笔者所有,不代表任何人或任何机构。而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限于作者水平和资料有限,书中的谬误之处在所难免。真诚地欢迎专家学者、同道之士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笔者将不胜感激。
哕哕嗦嗦说了这么多,下面这句话是笔者极为看重的:如果本书能为广大读者的励志和创业带来些许启示,就将是我们莫大的欣慰了!
谢谢书中和为本书出版而辛勤工作的所有好人。
魏昕
2007年4月1日于北京奥运村
作者信箱:weixinyy7 1@sina.com
姓牛,但他喜欢速度,只用4年就从行业千名之外跨进乳业三强。2003年,他敏锐捕捉航天商机;2003年,他从大草原登上APEC国际舞台。他姓牛,但他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2003年CCTU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词
牛根生很“牛”。一是由他率领的蒙牛军团成绩斐然,连续几年位列中国乳业三甲;二是性格倔犟,行事果断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牛根生又不“牛”。一是速度快,他的蒙牛善于把握商机并发展迅猛,5年时间从无到有,从“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到“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的奶业巨头;二是为人朴实、谦虚,从不讳言自己的贫贱过去。
《中国经济周刊》
人品永远走在产品的前面,软件永远走在硬件的前面,文化永远走在钙化的前面。
金碚(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营报》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