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说是大江健三郎迄今为止为孩子们创作的惟一一部幻想小说。故事在他熟悉的森林里展开,智力障碍的哥哥与健康的妹妹和弟弟这三人组借助时间旅行器,目睹了日本这个国家一百五十年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历史进程的各种场面,甚至还一同去了五十年后的未来世界,小说充满幻想和趣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两百年的孩子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大江健三郎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小说是大江健三郎迄今为止为孩子们创作的惟一一部幻想小说。故事在他熟悉的森林里展开,智力障碍的哥哥与健康的妹妹和弟弟这三人组借助时间旅行器,目睹了日本这个国家一百五十年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历史进程的各种场面,甚至还一同去了五十年后的未来世界,小说充满幻想和趣味。 内容推荐 智力障碍的哥哥与健康的妹妹和弟弟这三人组借助时间旅行器,目睹了日本这个国家一百五十年以来的社会变化以及历史进程的各种场面,故事也随之而铺展开来。作者以时空交叉的叙事结构表现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二百年来的历史,以及人类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灵魂与肉体、物质和精神的状态,既而提出“新人”的思想,指出人类生存的本质是以“和解”取得和平。 目录 第一章 开始冒险以前与结束之后 第二章 鼯叔叔的秘密 第三章 时间装置的规则 第四章 三人组想起相同场面 第五章 被奶奶的画所引导 第六章 时间装置的其他规则 第七章 铭助君的作用 第八章 石斑鱼形石笛 第九章 远离战争的森林深处 第十章 人生的计划 第一章 前往一百零三年之前的美国 第十二章 来自铭助的召唤 第十三章 阶段性报告 第十四章 在未来较长逗留 第十五章 如同永远一般郁暗的森林 第十六章 时间装置的最后规则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开始冒险以前与结束之后 1 “三人组”是一些什么样的孩子呢?倘若需要首先就此多少说上几句,我觉得还是说说他们各自喜欢的话语比较合适。提起孩子们喜欢的话语,大致说来,也不总是完全一致…… 每年,来自四国森林中的奶奶送出礼品后,便会注视着“三人组”得到礼品后欢乐的模样,然后就等待他们说出回谢的话语,也就是我们现在要说起的喜欢的话语。 两年前送来的那些礼品,后来竟成为最后一次。当时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明得到了六支彩色铅笔(这六支彩色铅笔的笔芯,是她非常喜爱的天蓝色)。她的面庞由于喜悦和羞怯而涨红了,回答说: “我,和以前一样……还是安全。” 比她小一岁的弟弟朔从《树木图鉴》上抬起眼睛,像是有些瞪着似的说: “也谈不上特别喜欢,是无意义。” 这么说了以后,他又解释:“我好像说得多了些,班上同学就把这当作我的绰号了。” 哥哥真木当时十六岁,往年他的礼物都是古典音乐的CD光盘,可那一年,他得到的却是装着奶奶绘制的水彩画的纸箱。他用平静的声音说: “是持久。” 2 “三人组”以“森林之家”为基地的暑假冒险结束之后,明详细说起了冒险期间也曾思考过的问题: “真没想到,冒险的规模最终竟变得这么大!” “不过,在现实里不也什么都没发生吗?”朔回答。 稍微隔了一会儿后,真木说: “我去帮助腊肉了!” 而且,漂亮的柴犬“腊肉”现在也还在家里,当然不能说在现实里什么都没发生。尽管如此,当新年期间父母亲从美国回来后,“三人组”用好几天时间长谈时,朔又说到了同样的意思。 母亲当时一言不发,像是陷入了沉思,父亲则说: “无论是经历过的这次大冒险,还是现实里什么都不曾发生过的说法,只要把三人组想起来的都写进一本书中去,问题就能解决。因为如此一来,所谓你们什么都没有的看法就会自然消失。” “在这个半年期间,明和朔你们两人的身高不都增长了十公分之多吗?真木虽说没有长高多少,不也长高了一些吗?你们的身体的几乎所有部分,都或多或少地一点点长大了。” “即便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也觉得孩子们进行了一场惊人的冒险。” “内心的、几乎所有部分也是如此。”母亲沉静地说。 3 “森林之家”是奶奶得知真木出生时带有残疾之后,打算和他一同生活而建起的屋子。 不过,父母亲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于是,奶奶为了看望真木(明和朔出生后,便改为看望“三人组”),每年都要前来东京。然而,去年却由于身体衰弱而不能旅行了,说是至少要让真木看上一次“森林之家”。写着这些内容的信件,是和奶奶一同生活的阿纱姑妈寄来的。 本来明和朔也受到了邀请,定于那个暑假一同前往,却由于要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和模拟考试,原定计划便没能实现。入秋以后,只有父亲和真木这两人去了“森林之家”,于是,就在那里遇上了“腊肉”。 回到东京后,真木像是要说起“腊肉”的话题,所以,明就将提问写在卡片上让真木回答。 “腊肉吃什么?” “腊肉。” “腊肉喝什么?” “水。” “腊肉摸上去柔软吗?” “就像夏天一样温暖。像马的身体一样柔软。” “腊肉叫吗?” “在森林之家,不会有那样的事。” “腊肉”发现真木站在青冈栎树丛里,便有意隔着一段距离,姿势优美地仰视着真木。 于是真木将腊肉投向这条柴犬,它就在原地吃了起来。至于其他东西,它却连看也不看一眼。 剩汤也不行,它只喝净水。真木一度还曾抚摸过逐渐熟识起来的“腊肉”。 父亲和真木动身前往东京之后,奶奶搭乘姑妈的汽车前往“森林之家”锁门。当奶奶听着已回东京的真木留下的CD时,突然觉察到一条狗正向着阳台那边昂着头。 “当时我真的在想,难道真木在阳台上吗?那条狗也几次作出吞食扔过去的食物的姿势,然后快捷地跑向山上的林子那边去了!” 听了奶奶这个电话,父亲笑着答道:“该不是真木的灵魂前去会见腊肉了吧?” 听了这番话语后,明表示“一点儿也听不懂”,于是父亲便讲述了他出生的那个村子里的传说。 每当那种特别的孩子——他们被人称为“童子”——想要前往另一个世界时,就钻进千年老柯树树根处的树洞,一面祈求着遇见想要遇见的人和事物,一面沉入梦乡。如果发自内心地进行祈求,就能够前往想要遇见的人和事物的所在之处。 朔感到新奇,说这就是“做梦人”的时间装置。听了这话,真木用力扭过头去看着一旁。养护学校②的老师曾经在家访时说过,真木同学不知道梦为何物,从那以后,真木便开始讨厌这个词汇。 4 话说这个夏天,“三人组”抵达四国“森林之家”的当天晚上,真木便不见了身影。后来仔细回想起来,其实那就是所有冒险活动的开始…… 直至黄昏时分,哥哥都在那间面对窗外大片青冈栎树的起居室里听着音乐。从很小的时候起,只要有FM的古典音乐节目,他就决不会动弹一下。明和朔整理了行李,趁着天色尚早,吃了晚餐以后,明就去了二楼的房间,而哥哥和弟弟则进入位于一层的寝室。 天色完全黑了下来,明为关闭煤气阀门刚走下楼,住在主房后独间里、管理着这座住宅的鼯叔叔,在厨房透出的光亮中招着手。 “真木没发作吧?” 于是明便前往探望,只见朔独自坐在双层床铺属于哥哥的下铺上,正查阅着越野识途竞赛①用的地图。朔抬起脸来,看上去有些苍白,也不回答任何问题。明折返回去为鼯叔叔打开房门。 “哥哥说是要在千年老柯树的树洞里睡觉。”朔这样回答鼯叔叔。 “是在朔儿确认安全之后,才这么做的吧?” “天亮后,我前去接他。” “当他在一片黑暗中醒来,想要喝水时该怎么办?”明的心脏扑通扑通地剧烈跳动着,说话的声音也高了起来。 “我用毛毯把真木包裹起来,在毯子旁留下了瓶装矿泉水,他自己也从冰箱里带去了什么东西。” 回到厨房,打开姑妈前往机场迎接时买下的火腿以及腊肠的真空包装纸箱一看,唯有腊肉的栏格内空空如也。 明意识到,哥哥是去会腊肉了,他相信了爸爸所说的村子里的传说,相信钻进森林深处的柯树树洞里睡觉,就会遇见自己非常希望遇见的人和事物……P3-9 序言 1 我是一个已经步入老境的日本小说家,我从内心里感到欣慰,能够有机会面对北大附中的同学们发表讲话。现在,我在北京对年轻的中国人--也就是你们--发表讲话,可在内心里,却好像同时面对东京那些年轻的日本人发表讲话。今天这个讲话的稿子,预计在日本也将很快出版。像这样用同样的话语对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进行呼吁,并请中国的年轻人和日本的年轻人倾听我的讲话,是我多年以来的夙愿。尤其在现在,我更是希望如此,而且,这种愿望从不曾如此强烈过。在这样一个时刻,我要深深感谢为我提供了这个机会的所有人。同时,我更要深深地、深深地感谢坐在我的面前,正注视着我的各位同学。 2 在像你们现在这个年龄时,我所阅读的中国小说家是鲁迅。当然,是借助翻译进行阅读的。在那之后直至二十岁,好像还数度阅读过鲁迅的作品,尤其是被收录到《呐喊》和《彷徨》中的那些篇幅短小,却很尖锐、厚重的短篇小说。因此,当前不久我的中国朋友利用各种机会向我询问“您最初阅读鲁迅小说时大概几岁?”这个问题时,我一直难以准确回答。 不过,若说起“在哪儿读的?读了哪些作品?”等问题的话,我倒是记得非常清楚--是在日本列岛叫作四国的岛屿上一片大森林里的峡谷中的村子里读的。沿河而建的那排房屋里有一间是我的家。在我家那不大的房屋前有一个院子,院里生长着一株枫树,我便在那棵树的大树枝上搭建了一座读书小屋,坐在狭小的地板上阅读小开本的文库版图书,是“岩波文库”系列丛书中的一册。让我觉得有趣并为之感动的,是《孔乙己》和《故乡》这两个短篇小说。现在,我还记得孔乙己的发音是koniti,是在翻译文本目录上的汉字标题旁用日语片假名标示的读法。这叫作注音读法,是日本人为学习难读汉字的读音法而创造出来的方法。我就是依据这种注音读法来发音的。不过,在我最初阅读的那本书上,标示的是“kuniti”这个读音,我便这样记了下来。然而,准确说来,是什么时候读的这书呢? 我决定借这个机会对此进行一番调查,于是,现在终于可以回答出这个问题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我有一个朋友在出版社工作,就是出版了刚才说到的“岩波文库”的那家出版社。我请这个朋友复印了出版社作为资料保存下来的那本书的第一版版本,然后,我怀着亲近感着迷地阅读了《孔乙己》。在这里,由于我希望年轻的日本人能阅读目前在日本很容易得到的这个译作,因此要作一些引用(是筑摩书房出版、由竹内好翻译的《鲁迅文集》第一卷)。刚开始阅读不久,就读到了“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这一行,于是,记忆便像泉水一般从此处涌流而出。这里所说的镇子,就是经常出现在鲁迅小说里的鲁镇。 说了这番话语后,叙述者便开始了自己的回忆。而我本人也回想起,最初读到这一节的时候,确实从内心底里这样想道: “啊,我们村里成立了新制中学,这真是太好了。否则,也已经满了十二岁的自己就上不成学校,将去某个店铺里当小伙计!” 1947年,也就是我十二岁的时候,阅读了《鲁迅选集》(佐藤春夫、增田涉译)中这两个短小的作品,是作为我进入新制中学的贺礼而从母亲手里得到这个小开本书的。母亲是一个没什么学问的人,可她的一个从孩童时代起就很要好的朋友却前往东京的学校里学习,母亲以此作为自己的骄傲。此人还是女大学生那阵子,对刚刚被介绍到日本来的中国文学比较关注,并对母亲说起这些情况。我出生那一年(1935年)的年底,母亲一直没能从产后的疲弱中恢复过来,那位朋友便将刚刚出版的岩波文库本赠送给她,母亲好像尤其喜欢其中的“故乡”。然而,两年之后,也就是1937年的7月,日中两军在卢沟桥发生了冲突,日中战争就此开始。那一年的12月,占领了南京的日本军队制造了大屠杀事件。这时,即便在日本农村的小村子里,也已经不再能说起有关中国文学的话题。于是,我母亲便将包括岩波文库本《鲁迅选集》在内的、她那为数不多、却被她所珍视的书籍藏进一个小皮箱里,直至度过整个战争时期。在此期间,我的父亲去世了,我升入中学的希望也越来越遥远了。实际上,也曾听说母亲打算让我去做雇工(住在雇主家里见习的少年雇工),并在某处寻找需要小伙计的店铺。1945年,战争结束了,战败了的日本在联合国军的占领下制定了新宪法。就连我们小孩子也都非常清楚,这个新宪法中有个不进行战争、不维持军备的第九条。教育制度也在民主主义原则下得到改革,村子里成立了新制中学,我作为第一届一年级新生升入这座中学,于是,母亲便从皮箱里取出《鲁迅选集》并送给了我。 我还曾被问道,当时你为什么喜欢《孔乙己》?最近重新阅读这部作品时,发现那位叙述者、也就是咸亨酒店被称之为“样子太傻”的小伙计的那位少年,与自己有相同之处。当那位多少有些学问、却因此招致奚落的贫穷顾客孔乙己就学习问题和自己攀谈时,少年“毫不热心”;但当这位客人落难之时,少年随即也流露出了自己的同情。我意识到,自己的性格与这位少年有相似的地方。 不过,在持续和反复阅读的过程中,我深为喜爱的作品却变成了《故乡》。尤其是结尾处的文章,每当遇见新的译本,就会抄写在笔记本上,有时还会把那段中文原样抄到纸上,然后贴在租住房间的墙壁。当时我离开了儿时的伙伴,离开了大森林中的家,同时寂寥地想象着将来:我也许不会再住回到这个峡谷里来了吧(实际上,后来也确实如此),随后便第一次来到东京开始了自己生活。 我还是要引用竹内好翻译的结尾处这一段文章: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3 那么,十二岁的我深刻理解了鲁迅的这段话了吗?在这里,我要模仿鲁迅的口吻,认为无所谓已经理解,无所谓没有理解。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十二岁的我从内心里珍视这句话,认为写出这种话语的鲁迅是个了不起的人。在那之后,分别于十五岁和十八岁的时候,我又借助新的译本重新阅读了这段话语,就这样加深了自己的理解。现在,我已经七十一岁了,在稿纸上引用这段话语的同时,我觉察到,依据迄今为止的人生经历,自己确实加深了对这句话语的理解。而且我意识到,自己从内心里相信现在之中有希望,那是鲁迅所说话语的意蕴…… 刚才我说过,依据迄今为止的人生经历,自己确实加深了对这句话语的理解。下面要涉及我个人的话题,请大家允许我说说那些经历中的一个具体事例。我的长子出生时,他的头部有一个很大的、瘤子一般的畸形物。如果不做手术的话,他就可能存活不下去;可如果做了手术,今后也许眼不能见,耳不能听,最终成为植物人状态。主治医生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于是,我就产生了动摇。然而,我的妻子却要求医生立即准备手术。 手术前,我们为儿子起了一个名字,叫作光(那是祝愿他的眼睛能够看到光明)。手术后,他的眼睛果然能够看到光明,耳朵也能够听见声音,可是,他在智力发育上的迟缓也随之显现出来了。直到五岁的时候,还从不曾说过任何一句话。然而,有一天他似乎对电视机里传出的野鸟叫声表现出了兴趣,我便把灌装了野鸟叫声的唱片转录到录音带上,循环往复,整日里在我们家中播放。首先传出的是野鸟的叫声,片刻之后,便是女播音员的声音。这就是那个录音的顺序。鸟的叫声,鸽子;鸟的叫声,黄莺;鸟的叫声,白脸山雀……这个录音带听了一年之后,我把光带到夏日里避暑用的山间小屋去,当时将他扛在脖颈上漫步在林子里。在林子对面的水塘边,水鸡叫了起来。片刻间,骑坐在我脖颈上的光突然说道:“这是、水鸡。”这就是光使用语言的开始。 以这个野鸟叫声录音带为契机,让光进行语言训练的会话,就在光与我和妻子之间开始了。后来发展到以钢琴为媒介,训练光回答出音域的名称和调子的特性。从在那片林子里第一次说出人类语言那一天算起,十年之后,光能够创作出短小的曲子了,将这些曲子汇集起来的CD发行后,竟拥有了为数众多的听众。虽然光现在只能说出三岁儿童的语言,可他一直持续地做着具有丰富内容的作曲工作。光的第一次手术结束后,又接受了第二次手术,装上用以保护头盖骨缺损部位的塑料板。经过这一番周折后,光终于回到家里,开始了与我们共生的日子。当时,妻子什么也没说,但是我清楚,她这是决心接受智障的儿子,为了一同生活下去而在积蓄力量。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与光共生的将来是没有希望的。也就是说,就光的症状而言,是不会有任何改善的可能性的。可是,在承认这一切的基础之上,自己决心接受这个孩子,并为之积蓄力量。 当光通过野鸟录音带的训练而发出人类语言的时候,我觉察到一条希望之路开启了,随着光的CD受到很多人的欢迎,那条希望之路也便成了很多人都在行走的大道。我就是通过这样一些经历,逐渐理解了鲁迅的话语。而且,我现在同样坚信,希望是存在的,那是鲁迅话语的真实意蕴。 4 刚才我已经说了,十二岁时第一次阅读的鲁迅小说中有关希望的话语,在将近六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存活于我的身体之中,并在自己的整个人生里显现出重要意义。 接下去我想说的是,对于自己也很重要的、与希望并在的另一个话语--未来,以及有关未来这个话语存活在我的身体内部的定义是如何来到的。 不过在此之前,也就是现在,我必须预先说明一下这样做的理由,也就是我为什么要重新考虑未来这个话语,并决定在大家面前说起这个话题。我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实业家,我是一个小说家。也就是说,我没有与国家权利有关联的任何力量,也没有实际驱动政府组织的力量。同时,也没有从事将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积极联系起来的工作。 我是一个无力而又年迈的小说家,只是我认为,小说家是知识分子。这是三年前因白血病而去世的、我多年来的朋友、美国的文学研究家爱德华·萨义德的观点。被称之为学者、新闻工作者、小说家、诗人、音乐家和画家的那些人,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内,用自己一点点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从事着工作。但是,当他们认为自己所在社会的进程停滞时,就必须离开其专业领域,作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感到担忧的非专业人士聚集起来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这是知识分子的本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围绕日本社会的进程,我也一直与那些值得信赖的朋友一同发出自己的声音。 现在,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并不好。我认为,这是由日本政治家的责任所导致的。我在想,在目前这种状态下,对于日本和中国这两国年轻人之间的未来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和解以及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合作,当然还有因此而构建出的美好前景,无论怎么说都是非常必要的。于是,我明白了自己想要述说的内容,现在在北京面对着你们、回国后在东京将要面对那里的年轻人进行述说的内容,并为此而做了相应准备。在今天讲话的结尾处,我还会回到那个问题上来。我想说的是,我认为现在日本的政治家(直接说来,就是小泉首相)有关未来这句话语的使用方法是错误的。我想就未来这句话语的使用方法谈谈自己的见解,这句话语的使用方法是我年轻的时候从法国一位大诗人、评论家那里学来,并一直认为是正确的。 小泉首相有关未来这句话语的使用方法是这样的。今年8月15日,小泉首相参拜了靖国神社。早在两年前,我就在报纸上表示,停止参拜靖国神社是开拓日中关系新道路的第一步。长期以来,还有很多日本知识分子持有和我相同的观点。然而,尽管小泉首相的任期行将结束,作为最后一场演出,他还是参拜了靖国神社。于是,他做了这么一番发言:在海外诸国中(具体说来,就是中国和韩国吧),有些人说是“考虑一下历史吧”。国内那些批判者也是这么说的,他们说的是“考虑一下目前国际关系陷入僵局的情况吧”。可是,小泉首相认为自己的指向是未来。较之于过去和现在,自己是以未来作为目标的,是以与那些国家在未来共同构建积极而良好的关系为指向的。这就是小泉首相围绕自己参拜靖国神社这个现在时的行动所作的发言。 我们日本知识分子也在很认真地倾听着来自海外的批判。现在,不但政府那些领导人的声音,因特网上很多人的声音也直接传了过来。他们把日本在过去那个军国主义时代针对亚洲的侵略作为具体问题,批判日本现在的政治领导人岂止不进行反省和谢罪,还采取了将侵略战争正当化的行动。 在那种时候,自己竭力忘却过去,在现实中又不负责任,在说到那些国家与日本的关系时,怎么可能构想出未来?日本周围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以及那个国家的民众,又怎么可能信任这位口称“那是自己的未来指向”的日本政治领导人呢?! 对于如此作为的小泉首相的未来指向,我们日本知识分子持有这样的批判态度:这种未来指向最大限度地否定了我们日本这个国家和年轻的日本人本应拥有的真正的未来。 5 接下去,我要说说十九岁时在大学的教室里为之感动、并将这种感动贯穿自己生涯的、有关定义未来的那些话语。 这是在法国引领了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大诗人、评论家保尔·瓦莱里于1935年面对母校的中学生们进行讲演时说过的一段话(由于偶然的一致,这也是母亲生了我以后难以恢复的那一年,还是母亲从朋友那里得到当年刚刚出版的《鲁迅选集》那一年。而鲁迅就在那一年的翌年去世了)。我曾将这段话语翻译过来并引用在了自己的小说之中(那是我为了孩子们和年轻人而写的作品,叫作《两百年的孩子》),在这里,我仍然要引用这段话语。瓦莱里是这么说的: 我们最为重要的工作(被我翻译为工作的这个法语单词,在瓦莱里的法语中是fonction。我希望你们之中学习法语的同学知道,在古老的文章里也可以将其翻译为职能这个单词),就是创造未来。我们呼吸、摄取营养和四处活动,也都是为了创造未来而进行的劳动。虽说我们生活在现在,细究起来,也是生活在融于现在的未来之中。即便是过去,对于生活于现在并正在迈向未来的我们也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回忆也好,后悔也罢…… 有关未来的这个定义做得确实非常出色,因此,我似乎没有必要另外加以说明。我只是想把该讲演中的这一段话语送给北京的年轻人,而且,回到日本后如果得到讲演的机会,也会把今天这段话原样传达给东京那些年轻人。 下面,我要讲述这一段话语现在在我身上唤起的几个思考,从而结束今天的讲话。首先,我想请大家注意我所引用的瓦莱里这段话的结尾处。我再读一遍,就是“即便是过去,对于生活于现在并正在迈向未来的我们也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回忆也好,后悔也罢……”这一处。 关于过去,唤起回忆也好,后悔也罢,如果确实具有意义的话,那又是怎样一种意义呢?我在这样询问自己(这也是瓦莱里询问作为自己晚辈的那些年轻的法国人、法国的青年和少年的问题,因为这正是面对他们而进行的讲演)。然后,我想出了自己的答案。瓦莱里进行这场演讲的那一年,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作为已然如此上了年岁的老人,他本人当然拥有各种各样的回忆。瓦莱里知道,已经步入老境的自己如果只是回顾流逝了的过去,只是回忆年轻时曾有过这样或那样快乐的往事等等,是不可能产生积极意义的,也不可能在自己的人生中产生足以生成新因素的力量。 那么,后悔又如何呢?自己在年轻时曾做过那般愚蠢的事情,曾对别人干下残酷无情的事情……现在回想起这一切便感到后悔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上了年岁后都会想起这样一些往事并为之而后悔。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如此这般地后悔就能够产生出积极意义吗?对于生成某种新因素就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吗?不还是没有积极意义、不能为生成新因素而发挥作用吗?只是一味沉沦于对过去所做坏事而引发的痛苦、遗憾以及羞愧的回忆之中,后悔自己如果没做下那坏事就好了…… 但是,瓦莱里的思考却已经进入了另一个层次。瓦莱里认为,我们生活于现在,而生活于现在即是在迈向未来;我们现在生活着,呼吸着,摄取着营养并四处活动,这都是为了创造未来而从事的劳动;我们生活于现在,而且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创造未来;因为,这是为了自己,为了社会,为了国际社会,为了国家,为了世界…… 瓦莱里告诉我们,在这种时候,对过去的回忆才会产生意义,将恢复我们曾经失去的真善美,使得未来比现在更为美好,更加丰厚;在这种时候,后悔也将产生意义,使得未来不会再度出现我们为之悔恨不尽的那些愚蠢的、恐怖的和非人性的事情。也就是说,现在就要开始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认为这个想法是非常正确的,我从内心里想把这些话语赠送给北京的年轻人、甚至是尚处于孩子年龄的你们。同时,我也想把这些话语赠送给东京那些年轻人、甚至是尚处于孩子年龄的他们。 6 现在,日本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以及日本人与中国人在精神领域非常重要的深处的关系,究竟出现了哪些恶变?出现了哪些具体而直接的恶变?那就是日本的政治领导人不愿意重新认识侵略中国和对中国人民干下极为残暴之事的历史并毫无谢罪之意。岂止如此,他们的行为还显示出了与承认历史和进行谢罪完全相悖的思维。小泉首相在今年8月15日进行的参拜,就显示出了这种思维。其实,较之于小泉首相本人一意孤行的行为,我觉得更为可怕的,是在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之后,由日本几家大报所做的舆论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挺好的声音竟占了将近50%。 小泉首相很快就要离开政权,作为其最后的演出,他于8月15日参拜了靖国神社。可那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作为已经过去的事物,挺好!很多日本人也许是以过去时态发出了这种支持的声音。然而,我却无法忘却瓦莱里所说的那些话语--人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创造未来,准备未来。我是一个已然七十一岁的老年小说家,我深为不远之未来的日本人的命运而忧虑,尽管那时像我这样的老人已经不在人世。而且,我,还有我们,被一种巨大的悔恨所压倒,那就是没能在日本与中国、日本人与中国人之关系这个问题上达到目的并迎来巨大转机。 7 然而,你们是年轻的中国人,较之于过去,较之于当下的现在,你们在未来将要生活得更为长久。我回到东京后打算对其进行讲演的那些年轻的日本人,也是属于同一个未来的人们。与我这样的老人不同,你们必须一直朝向未来生活下去。假如那个未来充满黑暗、恐怖和非人性,那么,在那个未来世界里必须承受最大苦难的,只能是年轻的你们。因此,你们必须在当下的现在创造出明亮、生动、确实体现出人的尊严的未来,而非前面说到的那个充满黑暗、恐怖和非人性的未来。我憧憬着这一切,确信这个憧憬将得以实现。为了把这个憧憬和确信告诉北京的年轻人以及东京的年轻人,便把这尊老迈之躯运到北京来了。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已然七十一岁的日本小说家,要把自己现在仍然坚信鲁迅那些话语的心情传达给你们。七十年前去世的鲁迅显然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我和你们约定,回到东京以后,我会去做与今天相同的讲演。 唯有北京的你们这些年轻人与东京的那些年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友好合作之时,鲁迅的这些话语才能成为现实。请大家现在就来创造那个未来!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006年秋,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大江先生写给孩子的书,也是他的童心的再次展现。故事在他熟悉的森林里展开,充满幻想和趣味,但更值得注意的还是在看似轻松的叙述中,所流露出的关于人生和未来的深沉思考。 ——作家 莫言 大江健三郎先生作为—个日本作家,对中国始终具有真挚而深切的感隋,这很令人尊重。《两百年的孩子》,作为他迄今为止为孩子们创作的惟一的—部幻想小说,同样包含着他对中国读者的感情:希望能被年轻人感受和了解到,一个心怀忧虑的严肃的老人对未来与人类命运的认知以及期望。 ——作家 安妮宝贝 在这本大江健三郎惟一的幻想小说里,我读到了想象和现实悖论般的契合。大江健三郎告诉我们,幻想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发自内心的真诚期盼是有力量的”他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自主而有合作精神的真正的新人。通过“三人组”横跨日本历史200年的时空旅行故事,他告诉我们貌似“无意义”的当下其实具有厚的历史感——如书末引用的瓦莱里所言:“虽说我们生活在现在,细究起来,也是生活在融于现在的未来中。即便是过去,对于生活,于现在并正在迈向未来的我们也是有意义的,无论是回忆也好,后悔也罢…… ——作家 张悦然 我笃信,中国的孩子,尤其是北大附中的孩子一定会喜欢先生笔下的“三人组合”——哥哥真木,妹妹明,弟弟朔:—定会随着他们的梦幻,带上“消毒药品”帮助“童子”铭助去拯救那些120年前被藩府快枪队追赶的逃荒落难的穷人;然后再带上1984年的盒饭梦游80年的光阴历程,闯关2064在森林中举行的音乐家查理·斯特劳斯二百年诞辰的典礼——先生的笔下,细腻生活描述中葆藏童心,在历史时空碰撞处直抒胸臆:呼唤新人,冲破危机,创造未来! ——北大附中校长 康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