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艾森豪威尔回忆录(共4册)/战后国际关系稀见史料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回忆录作者是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北非盟军总司令、西欧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并与1952--1961年连任美国两届总统。在书中他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战前美国的军备情况以及美、英等国军队在北非、地中海区和欧洲大陆进行的几次重要战役,特别是美、英军队强渡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北部实行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军事行动。书中所提供的材料,对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方面同希特勒德国作战的经过情况以及盟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计划和战术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中的战略计划和战术思想,作者“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是战后国际关系稀见史料。

内容推荐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9-1969),1915年毕业予美国西点军校,1926年毕业于参谋零部学院。先后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办公室助理、西欧盟军最高统帅、羹国陆军参谋长等职;1952--1961年连任美国两届总统。 

1948年他出版了《远征欧陆》。1963年出版了《白宫岁月》。此次将其上述两本回忆录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四册重新出版。第一册详细记述了战前美国的军备情况以及英美等国军队在北非,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大陆进行的几次重要战役,特别是诺曼底登陆等军事行动的组织准备和指挥经过;第二至第四册则是对美国战后的外交、内政,如经济复兴、军事计划、中东局势、大国之间的协作与矛盾、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策略等细节问题的阐述。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的世界有着手丝万缕的联系,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中的战略计划和战术思想,作者“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仍具有后事之师的历史价值。

目录

(一)

出版说明

第一章 战争的前奏

第二章 全球战争

第三章 马歇尔领导的作战处

第四章 进攻的基地

第五章 制订“火炬”行动计划

第六章 进攻非洲

第七章 阿尔及尔的冬季

第八章 突尼斯战役

第九章 “赫斯基”行动

第十章 西西里和萨勒诺

第十一章 开罗会议

第十二章 意大利

第十三章 制订“霸王”行动计划

第十四章 进攻欧陆开始日和攻占阵地

第十五章 突破

第十六章 乘胜追击和供应之战

第十七章 德国边境的秋季战斗

第十八章 希特勒的孤注一掷

第十九章 越过莱茵河

第二十章 突击和包围

第二十一章 占领德国

第二十二章 胜利的余波

第二十三章 作战探讨

第二十四章 俄国

致谢

附 录

 一、盟军最后攻势战斗序列

 二、德国的地面部队

 三、军事代号说明

 四、盟军最后攻势地、空协同作战队形地图目录

通向澳大利亚的生命线

远洋海运航线

轴心国占领下的地中海区

轰炸轴心国工业

盟军地中海区战役

北非登陆

11月份向突尼斯城的猛进

卡塞林反击战

在突尼斯的春季攻势

突尼斯城战役的最后阶段

进攻西西里

西西里战役的最后阶段

进攻意大利

意大利战役

“霸王”行动预测

“霸王”行动总战略

空中封锁

欧洲要塞

进攻欧陆开始日的突击

进攻瑟堡

滩头阵地的扩张

突破和利用战机

法莱斯包围战

布列塔尼扫荡战

“铁砧一龙骑兵”行动

解放法国

计划与实行

“市场—花园”行动

些耳德河口

科耳马尔据点

莱茵河壁障

阿登冒险

阿登战役霍奇斯第1集团军的前线

阿登战役德军开始猛攻

阿登战役德军最大限度突人

阿登战役盟军进攻

消灭莱茵河西岸的德军

雷马根桥头堡

萨尔河一莱茵河三角地带

莱茵河壁障被突破

包围和攻占鲁尔

德国投降时的军事态势

占领德国

四强最初占领区

(二)

第一卷

第一章 跨入政界的序幕

第二章 候选人

第三章 竞选运动——火车和飞机

第四章 一个变化了的世界,内阁的组成,访朝使命

第二卷

第五章 新职务、新面貌

第六章 北约、苏伊士运河、伊朗、印度支那的麻烦

第七章 朝鲜:流血的结束

第八章 竞选纲领:应信守的诺言

第九章 早期的几个决定

第十章 与丘吉尔和拉尼埃在百慕大——和平利用原子能

第三卷

第十一章 政府与国会

第十二章 国内安全问题

第十三章 印度支那的动乱

第十四章 电力和政治权力

第十五章 西欧、的里雅斯特、危地马拉三重障碍的清除

第十六章 1954年国会中期选举

附录

(三)

第一卷

第一章 美国防务的新面貌

第二章 福摩萨原则

第三章 使美国起变化的规律

第四章 日内瓦会议

第二卷

第五章 心脏病发作

第六章 选举年的政治

第七章 第二个起点

第三卷

第八章 1956年的竞选运动

第九章 走向苏伊士战争

第十章 忙碌的二十天

第四卷

第十一章 一系列最高级会谈

第十二章 一连串的争吵

第十三章 民权

第十四章 中东局势再度紧张

第十五章 苏联人造卫星和稍有不稳的经济

第十六章 一次严酷的自我考验

附录

(四)

第一卷

第一章 科学与防务

第二章 黎巴嫩登陆

第三章 又是那些出了麻烦的岛屿——1958年的金门和马祖

第四章  谢尔曼·亚当斯的去职

第二卷

第五章 柏林

第七章 主要是党争

第八章 日内瓦会议的破裂.

第九章 个人外交

第三卷

第十章 钢铁罢工和经济纪录

第十二章 朋友们

第十三章 阿米哥

第四卷

第十四章 没有开成的最高级会议

第十五章 动乱的夏天

第十六章 尾声

后记

附录

试读章节

战争的前奏

1945年5月7日,约德尔陆军元帅在兰斯的盟军统帅部签署了德国投降书。次日午夜,自1939年9月1日起一直在欧洲激烈进行的这场冲突即告结束。

在这两个日期间的岁月里,数以百万计的欧洲人丧失了生命。莱茵河以西的整个欧洲,除一小部分外,被占领军统治了四年多,自由制度和自由言论销声匿迹。经济遭到破坏,工业被摧毁。就拿德国本身来说,它多年来貌似无敌,而今在其国土上却到处呈现出一片覆灭和凄凉的景象,桥梁倒塌,城市变为废墟。巨大的工业生产力实际上已经瘫痪。大不列颠为了进行战争,已把本国的经济和财政弄得疲惫枯竭;这个国家几乎动员了全部力量,所有适龄的人,不论男女,不是参加部队,就是为战争从事某种生产。伏尔加河以西的俄国工业几乎全被毁坏。

美国也不能幸免,到太平洋的对日战胜日时,有三十二万二千一百八十八名年轻人在战斗中失踪或在服役期间死亡,将近七十万人受伤。这个国家不仅在维持本国的陆、海、空三军方面,而且还在为自己的盟国供应装备和武器使之有力地抗击共同敌人方面,已经倾注了无限的资源。每一个盟国都按其财富的多少为共同事业作出了贡献,而美国作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其贡献更为突出。我们的这个国家,从战争开始到终结,已经完成了最伟大的改革,使它在军事上从几乎是极为衰弱的状态一跃而拥有了惊人的力量和效能。

当我们开始为我们脆弱不堪的防御担惊受怕时,欧洲战争已经进行了整整一年。1939年,我国为加强军事机构着手采取了一些初步措施。这项工作,对一个甘居落后的大国来说,可说是从接近于零的地位开始的。

这年夏季,德军对着波兰国境集结了六十个步兵师、十四个机械化和摩托化师、三个山地作战师、四千多架飞机以及数千辆坦克和装甲车。波兰当时能动员起来反抗德军的兵力不到德军各兵种全部力量的三分之一。在德军强有力的突击下,波军是注定要迅速崩溃的。波军对于希特勒的战争机器来说,虽然是个一击就垮的牺牲品,但其兵员和装备在数量上仍远远超过美军。

在1939年7月1日,美军的兵力——包括空军部队、地面部队和后勤部队——不到十三万人。在三个已编成的步兵师和六个部分编成的步兵师中,没有一个师达到战斗编制额;两个骑兵师还不到其兵力的一半;而且,还没有一个装甲师,分散的坦克部队的兵员总数也还不到一千五百人;全部空军约有一千一百七十五架计划用于战斗的飞机,以及一万七千名地勤人员、维修人员和飞行人员。在海外驻防的部队,从北极圈到赤道,从巴拿马到八千英里外的科里吉多岛,共有INZi‘五千三百名士兵。

1939年的夏、秋,经过批准,把国内和海外的现役陆军扩充了两次,达到二十二万七千人。但是,在此后的八个月内,当德国已经残酷地打败了波兰,并正在全力以赴地准备征服西欧时,美军人数仍原封未动。

  美国人民仍然认为,距离是把我们和欧、亚两洲的任何冲突隔离开来的适当绝缘体。只有相当少的人懂得,美国的繁荣和人身的安全与我们对岸的自由世界的生存有着直接关系。由此可见,当时想到备战的美国人,只是武装部队中的少数几个职业军人和那些认为美国现在完全不可能脱离任何重大冲突而孤立存在的有远见的政治家。

1940年春,德国占领丹麦和挪威,进而发动闪电战,从莱茵河开始横扫法国直捣比斯开湾;英国损失惨重地从敦刻尔克撤退,这种种形势使美国愈来愈感到不安。到7月中旬,正规军被批准的人数增加到三十七万五千名。8月底,国会通过了国民薯卫队动员令;六个星期后,选募制兵役生效。到1941年夏,由正规兵、国民警卫队员和民兵组成的美国陆军总数达到一百五十万人。这个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征集过如此庞大的兵力。虽然如此,但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来说,这不过是个暂时的权宜之计而已。  通过国民警卫队和选募制兵役而进入陆军的一百万人不准到西半球以外的任何地方去服役,在国内的服役期也不得超过十二个月。因此,在1941年夏,当德国人冲进俄国,它的盟国日本也在明目张胆地为征服西太平洋做准备时,陆军只能稍许加强海外的驻防部队。

在离袭击珍珠港不到四个月时,国会以众议院的一票之多数通过了选募制兵役延期法案,容许将陆军的各组成部分调往海外,并延长服役期。国会的这一行动要大大归功于乔治·马歇尔将军的个人干预,因为这位久负众望的人所发出的紧急警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即使连他也不能完全克服人们认为没有必要全面加强防御力量的看法。服役方面的种种限制(例如年满二十八岁者可以免服兵役),反映了人们继续认为不会发生燃眉之急的危险。

由此可见,在南、北美洲以外的世界处于战火纷飞和轴心国肆无忌惮地把军事统治推向全球的两年内,美国各军种的规模、效能和经费的每一次扩大,都是美国人民苟安心理相应减退的结果。但在珍珠港事件把这个争执问题变为争取生存的斗争以前,他们还是犹豫不决,不能完全放弃妥协而采取果断行动。

此后,美国在三年半的时间内形成了作战体制,这个体制在打败德国方面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虽然与此同时,我们的国家几乎是单独地在与日本帝国进行着决战。

美国的革命性变革并不是一夜之间完成的;它所以能完成这一变革,是因为它有坚定的盟国,还因为我们远离战斗的现场。一开始,谁也不能预见战斗的结局。对于要求我们个人做些什么,要求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我们之中很少人抱有一致的意见;但是每个人都逐步地开始认识并且去完成他分内的工作。

在三年内,美国摆脱了惊人的危急处境而一跃成为具有举世无双的战斗力的国家,这是迫使约德尔在1945年5月7日来到我们统帅部投降的两个奇迹中的一个。另一个奇迹是在同一时期内,联合作战的指挥几乎发展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历史证明,在进行战争时搞联盟是件愚蠢的事。结盟国家战败的记录是如此之多,所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是这样普遍,以致长期以来,职业军人一直低估了实现有效的联合行动的可能性,除非结盟国家拥有大量可用的资源,足以像洪水般地倾注于战场来保证胜利。……P1-4

序言

本书作者德怀特·艾森豪威尔(1890—1969),1915年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1926年毕业于参谋本部学院。1929—1933年任美国陆军部副部长办公室助理。1933—1935年在美国陆军参谋部工作。1935—1939年为美国驻菲律宾军事顾问团助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于1942年11月任北非盟军总司令,1943年12月任西欧盟国远征军最高统帅。1945年任美国驻德国占领军司令。1945—1948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1948年起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校长。1950—1952年任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武装部队最高司令。1952年11月以共和党候选人当选美国总统,1956年连选连任,至1961年下台。

本书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战前美国的军备情况以及美、英等国军队在北非、地中海区和欧洲大陆进行的几次重要战役,特别是美、英军队强渡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北部实行大规模两栖登陆的军事行动。作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北非盟军总司令和西欧盟军最高统帅,同华盛顿盟军联合参谋长会议有着密切的关系,并直接参加了重要战略计划的拟订、战斗部队的组织准备和各次战役的指挥工作,因此,书中所提供的材料,对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方面同希特勒德国作战的经过情况以及盟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计划和战术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所述表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目的是为了消除德、意、日的竞争,重新瓜分世界,攫取国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争夺世界霸权。书中在叙述一些重大战役时,暴露出作者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为着各自国家统治集团的利益,多次在战略计划上发生分歧;还透露了美国意欲压取法国殖民地的野心,并用停止援助相威胁企图逼使法国就范。

作者在书中许多地方,有炫耀自己的战略思想并吹捧其幕僚的军事才干、贬低他人、鼓吹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等倾向。

当年的国际环境和今天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艾森豪威尔《回忆录》中的战略计划和战术思想,作者“亲历、亲闻、亲见”、往事历历、仍具有后事之师的价值。我们此次重排重印,作为《战后国际关系稀见史料》书系的一种。

本书第一册于1948年发行第一版,至1952年曾用各种不同版本重印过二十多次。这个译本是根据纽约州加登城1952年加登丛书版译出的。本书第二、三、四册是艾森豪威尔1963年出版的《白宫岁月》(上、下),根据纽约道布戴出版公司1963年版译出。

东方出版社

2007年1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3:2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