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林西莉女士耗时八年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力作。作品问世后得到广大读者和文化界的很高评价,并很快被译成英文、芬兰文、德文和法文。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字王国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瑞典)林西莉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林西莉女士耗时八年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力作。作品问世后得到广大读者和文化界的很高评价,并很快被译成英文、芬兰文、德文和法文。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内容推荐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特点,选取200多个与人的生活有关的字进行细致的讲解,如与人的身体、住房、器皿、丝和麻、家畜、农具、车船、道路等有关的字,同时分析和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从而使人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读。 本书初版于1989年,至今已被翻译成七八种语言,是西方人学习汉语的主要读物。 目录 小引 甲骨文和金文 人和人类 水与山 野生动物 家畜 车、路和船 农耕 酒和器皿 麻与丝 竹与树 工具与武器 屋顶与房子 书籍与乐器 数字和其他抽象的字 意与声 索引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中国文明可能不是最早的。据我们所知,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人们定居下来更早,他们饲养家畜和发展文字。但是苏美尔、巴比伦和亚述很早以前就消失了。相反,今日中国文明则是六千至七千年前诞生在黄河流域的那种文明的延续。 今天已经没有人使用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或者埃及人的象形文字,但是今天中国的汉字直接建立在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文字的基础上。在很多情况下汉字和这些古老文字仍然很相近,只须稍做解释中国人就能明白。 因此当1903年刘鹗以《铁云藏龟》的书名发表自己的甲骨文著作时引起轰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时人们对甲骨的来历和年代都一无所知。但是活跃的语言学家,特别是活跃的文物商人向安阳郊外的小屯蜂拥而去,充满传奇色彩的商朝最后一个国都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就坐落在那里。 在小屯附近有一个大土堆,穷苦的农民在那里挖“龙骨”,拿到城里的中药店去卖。从公元500年以来他们一直那样做,但是人们自始至终没有注意到上面刻的文字。可能是因为农民自己不识字,他们经常磨去上面的字,以便使骨头更光滑,更容易卖。 1928年对小屯的挖掘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这方面的科学性挖掘。人们发现了丰富的兽骨和龟甲,统称为甲骨。商王确信自己死去的祖先的灵魂在苍天神灵的周围,当他想与他们的灵魂联系时就使用甲骨占卜。通过灵魂的传递,商王可以向祖先提出问题和愿望,包括征战、狩猎、建筑和祭祀、天气、年成的丰歉、梦兆和生老病死等等。 问卜的人磨光一块骨头,通常是一块牛的肩胛骨或龟的腹甲,在上面挖一排一排的深槽。他们大声地向祖先喊着商王的问题,同时将一根烧得通红的铜棒放到槽里。由于太热甲骨会出现裂纹并发出清脆的响声——人们称做甲骨“说话”。从裂纹当中问卜者能读出答案。他们事后经常把问卜和答案都用刀子刻在所用的甲或骨上,有时候还记录占卜的结果应验还是不应验,然后人们把它们存起来。 人们在龟腹甲上钻洞。在假想的中轴线两侧对称地排列着长串的洞。它们是由一种较长的椭圆形洞和一种较小的圆洞组成。其目的是使甲壁变得薄一些,当烧灼的铜棒放到洞内时比较容易裂开。钻洞要求很高的技巧,因为洞的形状反过来能够决定裂纹的方向和形状。最重要的是不能把壁钻透。每个洞底都必须留有一层很薄的甲壁,不到半毫米厚,因为祖先对王的回答将以裂纹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们一般是从上至下或从右至左书写。时至今日许多中国人还是这样写。 商王的问题写在甲的外面,人们还可以看到上面出现的裂纹。卜字就是这样的裂纹。人们今天写这个字与三千多年前写的十分相像。字形的区别主要是因为人们不再用刀刻字,而是用柔软而圆润的笔蘸着墨写。 古代这个字读“噗”——当甲骨裂开,龟讲话时就发出这样的声音。 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最近有人说是1027年——商朝灭亡。档案馆、祖庙和其他建筑全部坍塌。当洹水河泛滥时,废墟上盖了一层厚厚的细黄的淤泥。所有的东西都被埋没了三千年。 根据最近的统计,在小屯及其附近地区进行的各种挖掘中,人们共找到大约十七万五千块甲骨,其中大约有五千块有卜辞。一直放在我的写字台上的辞书《甲骨文编》收录了四千多个字,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字在1934年的辞书出版时已经被人们确认。此后又有一定数量的字被确认,但时至今日,仍然有半数的字人们无法确切知道它们的含义。 占卜仪式和对祖先的祭祀占商王们很大一部分时间。一年里分为很多节期,每个节期六十天,而每一天都要按照某种固定的程序祭祀不同的祖先。为了保证计划的祭祀仪式令祖先满意,事先要询问祖先。 狩猎、征伐和收成的丰歉等等都要举行占卜仪式。他们每十天都要求知道未来的节期将会发生什么。有一个大约公元前一千三百多年以前商武丁年间的卜辞包括商王的问、甲骨的答和一个应验情况的记载。 在“癸巳日”商王询问: “最近十天会发生灾难吗?” 占卜人读甲骨上的裂纹说: “会有灾难。可能有令人不安的消息传来。” 到了第五天丁酉,果然从西部传来令人不安的消息: “土方围困我们东部边境,已经攻击两个村庄。土方还掠夺了我们西部的田野。” 刘鹗1903年发表的甲骨卜辞使用的是一种复制的方法,通常称做拓片,很像儿时我和我的小伙伴儿玩儿过家家,我们做一些买东西的纸钱:把纸放在一个真正的硬币上,用一支软铅笔在上面不停地画,直到硬币上的图案显现出来。 中国人现在还用这个方法,每当他们休闲时,在公园或寺庙看见好看的雕刻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做拓片。文字一般都深深地刻在石头上,就像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牛的肩胛骨上一样,很容易复制。 人们在制作真正的拓片时,把一张稻草做的薄薄的、湿润的纸放在要复制的东西上,仔细地把纸按到底,要使纸接触所有的凸面,然后拿一个圆垫蘸上墨水,在上面拍打或涂抹,使墨水分布均匀。要求手劲既轻又稳,不能使墨水流到凹面,以免把应该是白的地方变黑。当纸稍微干一些的时候,小心地把纸揭下来——拓片就做好了。这时候文字是白色的,周围的面是活灵活现的黑色,石头或甲骨上凹凸不平的地方都能显露出来。 绝大多数表面凹凸不平的东西都能用这个办法复制——如斧头、刀子、硬币、浮雕,甚至圆形的青铜器皿——但是要求很高的技巧。这种拓片比照相或绘制更清楚,看上去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本书里的很多插图就是这样的拓片。 P8-10 序言 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从我50年代末跟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开始学习汉语起,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我。高本汉每教一个字都要解释它的结构以及人们所知道的它的最初形式。他讲汉字的来龙去脉,使它们变得活生生的,很容易理解。当时他本人作为世界最知名的汉语语言学家之一已有几十年,但是他对汉字的热爱仍然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以似乎永不枯竭的激情在黑板周围的粉尘中进行着汉字分析。 1961年至1962年我在北京大学学习汉语,后来在音乐学院学习古琴。我惊奇地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人们在小学、中学和大学机械地进行着汉语教学,却很少加以解释。 我在旅居亚洲和拉丁美洲之后又回到了瑞典,于70年代初期开始从事汉语教学。我发现我的学生的反应跟我过去完全一样——我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得越多,他们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当我同时也讲解这些文字所来自的那个世界,讲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 我越深入学习汉字,越被汉字所反映的现实以及我作为学生所看到的但实际并没有理解的一切所吸引。为什么人们要在田野上并排种植各种不同的庄稼?为什么人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之为“龙头”?为什么有几百万人在能够住进真正的房子的情况下仍然固执地住在山坡两旁的窑洞里?我如饥似渴地研究这方面的材料,博览群书。技术方面的材料也没少看。我这个学文科的学生本来对这些是不感兴趣的。我一次又一次地回到中国去,更多地了解我还没有搞明白的一切。 每去一次跟汉字的距离就更接近一步。 在将近十五年前我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目的是对有关汉字的象形起源做一简明、通俗的论述。但是我很快发现传统解释经常是过时的,特别是还没有人根据近几十年的考古新发现从语言学的角度加以修正。考古在中国是一门年轻的科学,人们在20年代才进行第一批正规的发掘工作,但是随后几十年的内战和外敌入侵使这项工作基本停顿下来,到50年代才恢复。在我的书中是首次根据那个时候以来发现的大量考古资料讨论汉字的核心部分。 在我生活的很长时间里,我把自己首先看做是艺术史家。对我来说寻求汉字被创造时的外观和实物来进行解释是很自然的。在考古材料中,人们常常看到一些形象,它们与最初的汉字形态表达了对于现实的相同的认识。我的书是第一次系统地表述这种情况。 一旦注意到这些形象,人们就会发现,它们在以后的几千年中反复出现。中国文化有惊人的连续性。直到今天人们在广告、民间艺术和周围的日常生活中,还能看到一些画面,它们在把握和反映现实的方面与三千多年以前文字创造者们完全相同。 但是它们是书面语言的基本要素,就像化学周期表中的基本元素一样,反复出现在新的和引人入胜的结构中。一旦逐个地认识了它们,它们不仅会成为理解书面文字的钥匙,而且也有助于了解这些文字被创造时的实际和今天中国的生活。 应该着重指出,汉字书面语言中的语音成分在早期也有发展。书面文字与口语之间的复杂关系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但是我仍然用特别的一章(《意与声》)来讨论与此有关的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高本汉的有关著作对于再现汉字的语音起源也是至关重要的。 本书的中心是讲述一个“故事”,这就是在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中的中国文化史。我选择了使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而不采用学究式的论文体,它是我个人经验、经历和观点的一部分。 林西莉 后记 《汉字王国》是林西莉女士耗时八年完成的一部介绍中国语言和文字的力作。作品问世后得到广大读者和文化界的很高评价,并很快被译成英文、芬兰文、德文和法文。在我接触的瑞典朋友当中,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这部作品。很多中国留学生和华人,还通过这部作品向自己的同学、同事介绍中国的古代文化。 林西莉女士是瑞典著名汉学家、作家和中国问题专家,20世纪6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留学,后来多次到中国访问,在山东、陕西有她自己的点(村庄),隔一段时间她就到那些地方看一看,从而准确地了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变化。因此她的有关中国的文章、讲话显得分外忠实、可信。 林西莉女士是我相识多年的好朋友,当我提出把她的《汉字王国》译成中文时,她非常高兴。在我翻译的过程中,得到了她具体、细致的帮助和指导,有时是面对面,有时是通过书信、传真和电话。 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部关于中国语言和文字的作品,但内容却关系到整个中国的文明史。林西莉女士没有使用“经院式”的语言,而是使用她特有的表达方式:轻松、自如、优美、动听。因为她主要是为了普通的瑞典人而写作,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历史和其他方面都比较陌生。 有一点我特别赞赏林西莉女士:既然劳动创造了人,那么我们的祖先创造文字时,肯定会借助于他们创造物质财富时所使用的工具,如“工”的论述;我们的祖先在制造工具时,从自身的形体获取灵感,而后又转向文字,如“鬲”字。随着考古新发现,她的这种认识越来越深刻。 我用了两年时问翻译这部作品,虽然辛苦,但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请教过不少专家、学者,但是里边还会有错译、误译的地方,欢迎广大读者指出,以便有机会时改正。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人类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对它进行研究、解释和欣赏,而不管他(她)的民族归属。只有这样才能使它更丰富多彩、更宜于传播和被人接受。 李之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